1993年11月1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文学作品)
专栏:

  东部荒原的乐章
北海洋
黄河,在它东归入海口上,用挟带的滚滚泥沙填海造田,造就了东部这片神奇的土地。在这苍凉古老的荒原上,相传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求长生不老之药,曾统帅人马来此安营扎寨。千里海岸,灯火一片,高筑“秦台”,登高望远,朝拜仙灵,但最终落得奇珍异宝难寻,仙台楼阁空空,留下风风雨雨千秋过,芳草萋萋花木深。历史于风尘中又沉默了许多世纪,终于在一次命运的裂变中,亮出自己最珍贵的底牌,才使这块长眠沉睡的黄河三角洲感到从未有过的震撼和激动!  那是60年代初叶。一支浩浩荡荡开发石油的会战大军奔赴这片荒原,肩负重任,舍家为国,流血流汗,开发了我国的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在共和国的东部版图上,书写了一部高扬民族精魂的创业史!而改革开放的春风,更使这片土地插上了腾飞的翅翼,披上了时代的辉煌!
一位新加坡巨富不远万里北行,立即被这片流金淌银的土地所吸引,执意投下巨资,在这片荒原上兴建世界一流的“乐园”。一夜之间,这片荒原与世界经济连在了一起。
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来这里考察,登上高高的钻井平台,远望林立的一片钻塔,兴致勃勃地说:“石油是国家的重要资源,一定要把石油搞上去。石油工人辛苦,你们的拚搏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值得大家学习……”然后同荒原创业者们合影留念。
朱镕基同志考察和赞扬的这支队伍,就是创造中国钻井行业三年无人身事故、设计井深3360米、建井周期19天8小时的中国石油史上最新纪录的保持者,被称为荒原“大篷车”队的胜利钻井三公司。
“大篷车”队领头人
雄浑的大自然以无与伦比的神奇,造就了这一片荒原的苍凉,又默默地孕育出诱人的黑色油海。因此,也就有了一代石油工人艰苦奋斗的人生。
石油工人战天涯,只要钻塔不顾家;
吃尽人间千般苦,屋是荒原家是塔。
这是对1000多号人马的“大篷车”队伍的真实写照,也是发自高佛生内心的歌。从60年代初到90年代初,30多年的风霜雨雪,为国家打了无数口油井,“大篷车”队创造的财富,足足可以建造起几座美丽城市,但却没能为部下们安上一个家。几十年来,他们就在“大篷车”上奔波度日。
这一次,高佛生驱车从北镇赶往孤东,那里有五个井队投入会战勘探。荒原上的时光,在冬天的寒风中更显沉重。雪越下越大,车速明显慢下来,他忽然感到心口发甜,呕吐恶心,难以支持,只好躺在车中。司机从反光镜里知道他的胃病又犯了,停下车说:“高书记,咱们去医院吧!”
“挺得住,快往前线赶吧!”他擦了一下额上的汗水命令继续赶路。司机知道高佛生的脾气,只要倒不下去,他是决不会住院的。
汽车匆匆驶过陈庄。等来到孤东前线,他浑身上下已被汗水湿透,人无法走下车来,工人们急忙把他抬进调度室。
“我过一会儿就好,生产怎么样?”高佛生要来一杯水,从兜里掏出药片吃下,急不可待地追问。
调度员告诉他,从孤岛到孤东一片荒碱滩,野草丛生,连一条路都没有,生产进度很缓慢。他一听完,更是坐不住了,立即驱车又赶往孤东。等他亲自布置指挥钻机整拖,加快了进度,完成了任务,在返回北镇途中,他真的倒下了。他被送进北镇医院。医生断定:劳累过度,窦性心律过缓,必须住院治疗!
就在他住院的时候,上级决定整个钻井三公司十六个井队全部调往孤东,老婆孩子们居住的“家”一块端掉。职工们想不通,震动强烈。要知道,孤东数百里无人烟,一片荒凉,学生无课堂,老婆孩子没住房。但军令如山,不能违抗。搬家的车队如一条长蛇阵,带着沉沉的心绪告别北镇,向孤东进发。老人们的泪水,孩子们的惊讶,使得这支搬迁队伍行进迟缓。到了孤东,他们建起了苇箔房简易屋,总算驻扎下来了。但人们的情绪一直处在波动之中。独卧病床的高佛生实在不愿离开暂处困境的队伍,他不顾医生劝阻,硬是支撑着病体,又回到公司,语重心长地对大伙说:“咱石油工人艰苦奋斗的传统不能丢。我们虽然没有家,过着‘大篷车’生活,吃苦受累,但值得。这不正是为了国家这个大家吗?只要咱们给国家贡献大了,我高佛生保证在这片荒原上给大伙安上家园,是黄河三角洲上最美丽的家园,让我们的妻室儿女、父老兄妹都过上好日子……”
职工们眼里含着泪水,在他们的带头人的鼓舞下,掀起了更高涨的劳动竞赛,其势如黄河之水,渤海之潮。在这场竞赛中,有一个叫赵吉平的汉子,曾多次跳进齐腰深的寒水中勘察地形,连续6昼夜奋战不止。钻机开钻后,他靠在钻杆上睡着了。他的儿子和妻子都病了,他也没有时间去探一眼。当妻子抱着摔断腿的儿子来到井场请他送往医院时,他都来不及离开钻台,说:“断了接上不就行了,我正忙着呢。”流着泪的妻子只好抱着儿子独自搭上一辆卡车向远方的医院走去。在苦斗中,一个新纪录诞生了:“大篷车”公司平均队年进尺突破4万米,超过当时世界一流的美国钻井队保持的纪录,刷新全国纪录。
向荒原要石油!
向荒原要家园!
“大篷车”铁军名震遐迩!
为使荒原春常在
在这一代石油工人开拓进取的血液里,除了涌动着粗犷、豪放、坚韧刚强的劲力,最纯正的精华则是他们为了中华民族的下一代所付出的艰辛劳动。他们深知,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使这片荒原发生巨大变化的最宝贵的财富。“再苦不能苦孩子,再忙也要抓教育”。“大篷车”公司的决策者们,面对千年荒原立下的誓言无疑是对祖国赋予他们崇高使命的崇高承诺。
挂在他们嘴上和心上的一句话就是“生生死死全不怕,就怕孩子成了睁眼瞎!”因此,就在孤东会战机声隆隆的日子里,“大篷车”公司除了争分夺秒钻井而外,第二件大事就是开动推土机筑高台,盖起几间房屋,催促着“荒原托儿所”的诞生。荒无人烟的大草原,因飘动着孩子们的书声和歌声,而蒙上一层勃勃生机,仿佛在告诉人们,共和国的每一寸土地上生命之树长青。
从小学到中学,“大篷车”公司的学生们全部过着借读的生活。滨洲的借读生队伍庞大,200多名学生借读的学校靠近马路,交通混乱,车行如梭。为了孩子们上学安全,公司专门派出两名职工,负责接送学生过往马路,年年如此。校方缺少资金,他们想办法解决;需要教师,他们就从家属中抽调过去教过书的人去异地教书。
高佛生从孤东去滨洲时,不止一次站在公路边上等候学生。这些孩子们并不知道站在风雨中的大个子,就是一直关心着他们成长的“高书记”。当一个小女孩雨中滑倒,他冲上马路扶起女孩,急速的汽车险些把他挂倒,身上沾满了泥水。小女孩感动地说:“爷爷,人家叫我们外来户,爸爸妈妈说我们的家在黄河那边,您知道黄河那边是什么样子吗?”
高佛生一阵心酸,眼泪落了下来,语重心长地说:“孩子,父辈们对不住你们,总有一天,你会搬到黄河那边去的,那里有你们的家园,还有你们的学校,一座座漂漂亮亮的学校。你们会上中学,上大学,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真的吗?”小女孩半信半疑地走了。
高佛生想起,那些年公司的孩子们没有考上大学的,连中专生都很少,他心里生出痛苦的自恨,对经理杜世华说:“咱们建点以后,首先建学校。再也不能耽误孩子们了。”
1990年深秋,“大篷车”公司奉命撤离孤东。2000多名干部职工及他们的家属争分夺秒,用勤劳的双手,一边生产,一边安家,义务劳动3万多工日,捐款数万元,苦战三年,在昔日的荒滩上建成了一座花园般的小镇。其中,校园美化得最好。而园丁们更以母亲一样的关怀,培育着孩子们的成长。
焦玉玲就被誉为孩子们的母亲!
后勤队一个老工人的儿子,从上小学一年级起,学习非常吃力,总是落后,有人给孩子送了一个“一年级万岁”的绰号,老工人为此伤心透了。焦玉玲担任班主任后,了解到孩子智力正常,只是贪玩调皮,养成了不喜学习的习惯。她向孩子伸出了母亲般的手,认真为他补习功课,教育他学好本领,用父辈们艰苦创业的事迹激励孩子爱国爱家爱这片土地的亲情。在她感召下,这个连续留了五年的孩子,15岁那年终以优秀成绩进入东营市第一中学。他与培养他多年的班主任焦玉玲分手时,流着热泪说:“焦老师,小学这段时光我终生难忘,我一定读好中学,考上大学,将来学成了回来报答你们的培育之恩,报答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
一流的教学环境,一流的教师队伍,必然创出一流的教学质量。“大篷车”公司办的这所学校虽然起步晚,但学风纯正,连续三年升学率100%,优秀率达90%以上,在油田系统名列前茅。许多从这里迈进中学校门的学生,他们胸怀大志,勤奋读书,理想浩远,以父辈们艰苦创业的精神为动力,立志成才,纷纷考入全国高等学府。无论他们走到哪里,心中总牵挂着黄河三角洲上这座美丽的母校。一位考入上海复旦大学的学子在写给母校的信中说:“……美丽的黄河三角洲,可爱的故乡。父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浇铸了这片土地,使她插上腾飞的翅翼。生我荒原人,育我东部土,我愿在学有所成之后,回归故乡,用新时代石油赤子的双手,把故乡建设得更加美丽。”
黄河故道赤子情
胜利钻井三公司从“大篷车”发展壮大,在一片荒原上建起一座美丽的家园。它的另一位决策者叫杜世华,人们称他是黄河三角洲的儿子。他的一双虎钳般的大手,不知打过多少口油井。在30年的石油钻井生涯里,他的足迹踏遍青藏高原,印满东部的黄河古道,胸怀一颗为祖国献石油的赤子之心,由一名闻名全国的标杆钻井队长,走上了三公司经理的岗位。
“做人民公仆,替百姓当家。”这是他对自己的一贯要求。近年来,一幢幢新建的宿舍楼拔地而起,大多数职工都已迁进新居,他至今还住在原来的旧居里,他说:“等所有的职工都搬进新房,我会最后一个搬进去。”他很难照顾自己的小家,对妻子欠得太多,对孩子管得更少,孩子小时候他偶尔回家住上一两天,孩子与他感情淡薄,背后跟妈妈说:“他怎么还不走啊!”孩子们长大了,在外地读书放假回来住上几天,盼望着能见上他一面,他往往没有时间满足女儿们的要求。但对那些为石油事业献出生命的职工遗属以及他们的子女,杜世华和主管教育的副经理贺洪孝则无微不至地关怀他们,生活上给予照顾,工作上给予方便,他们的子女从读小学到上高中大学,全由公司负担。每到节日,他都去家中慰问,想法解决他们的困难。一次,家住孤岛的张长金遗属家中被盗,他立即托人带上300元赶去看望。回来的人告诉他“被盗严重”。他心情十分沉重,便倡导并带头捐款,一天之中捐了800多元,又派人再次赶往孤岛慰问,感动得张长金的遗属热泪直流!
作为公司经理,杜世华关心人,更着眼于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有一件事对他的震动很大。有个井队作业时,因为井喷,眼睁睁地看着一座50多米高的钻塔沉埋地下而束手无策。瞬刻之间,国家损失了数百万元。令人痛心的败绩,使他感到提高职工文化素养和业务水平的急迫性。如果说,过去大篷车式的流浪生活曾在客观上不利于职工的业务学习的话,今天,在有了安定的家园的时候,这种学习不仅是必要的,更是可能的了。他把自己的想法同高佛生一谈,两人不谋而合,决定在全公司进行一次全面整顿考核,以此推动干部职工对提高自身素养的自觉关注,使公司的发展立于更坚实的基础上。具体办法是对全体职工进行岗位技能考查,把岗位的实际技能与工资、奖金的分配直接挂钩,打破固定的工资标准,打破平均主义,让职工凭真本事吃饭!
一场最生动的学习运动的大幕就这样在荒原上拉开了。智慧的大门打开了。人们自觉地投入钻研技术的热潮中。各种专业技术的培训班上,挤满求知者。许多动人的故事传诵着当今时代最富生命力的竞争向上的风格。32485钻井队副队长曹立明,家人再三催促回家结婚,正赶上井队开展技术学习,他匆匆来去,在家住了三天就归队了。一家人怨他不懂情理,新婚燕尔的妻子怀疑他是不是在外面喜欢上了别人。他回到井队给妻子写信致歉,说自己是个小小的副队长,不学一手过硬本领怎么行呢?!54岁的老工人刘凤岐没上过学,第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考虑到老同志的实际情况和切身利益,组织上采取缓期补考,使老人很受感动。从此,老人从扫盲开始,坚持参加公司的文化补习课,风雨不误,终于过了扫盲关。因为他懂技术,以后的几次考核,他的成绩都达到优秀,老人高兴得逢人便说:“我再不是睁眼瞎了。”
这场学习运动,把公司的技术水平与生产能力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境地。全公司有62项技术革新获得成功,其中五项获国家专利,新式钻机固定等四项科研成果被国家评为技术革新成果一等奖。1991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授予胜利钻井三公司全面质量管理先进单位,这标志着它的全面工作登上全国一流的殿堂。
东部荒原奏出了壮美的乐章!


第5版(文学作品)
专栏:

  金盾生辉
张法生 宋晶
金盾,是忠诚、勇敢、不惜牺牲和追求安宁的象征。
金盾,是一首奉献的诗。
为了金盾,为了金盾的光辉,二级警监、石家庄市公安局长杨继宏经常忘了自己的家事私事,却忘不了扛在肩上的徽章——金盾,赋予自己的崇高责任。
金秋时节,华北大平原上一派丰收景象。玉米黄了,高粱熟了,阳光泼洒着大地成熟的芬芳……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天,地处石家庄市赵县境内的华北油田一口油井突然发生特大井喷,含有硫化氢的毒气随风扩散,正在田间劳作的几个农民当场倒地身亡,附近的牲畜也无声而死,农民兄弟的生命财产面临着严重威胁。当时,杨继宏正在外地处理公务。他闻讯后,即刻调转车头,赶往现场指挥部,与省市有关领导和当地政府一起指挥抢险,调动500名交警与特警,帮助方圆十数里的染毒区群众紧急疏散。第二天,他毫不犹豫地走进染毒区中心地段,站到了离喷井仅有20米的地方,把个人生命置之度外。途中,有的农民见他块头最大,认定他是一个“大官”,便纷纷围拢上来,里三层,外三层,严严实实地把他堵住,要求解决问题。被突如其来的天灾吓急了眼的农民群众说话很难听,还有的高喊要扣车扣人。见此情景,有的干警便说“有人围攻杨局长”,要派员去解围营救。杨继宏通过传呼机严厉制止他的部下,并说:“人民群众在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危难时刻,要向我们诉说和求救,这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情。我们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这也是我们的责任,怎么能说成围攻呢?你们现在的头等任务是用最快的速度把群众疏散到安全的地方。”……就这样,经过一天一宿,30万农民群众全部被疏散到染毒区外之后,杨继宏这才拖着极度疲劳的身躯回到单位……他的身子已经很乏了,但觉得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心情倒轻松起来了。
你说杨继宏是“尽职尽责”,当然可以。但有时不是他本职内的事,只要对人民群众有好处,有需要,他也尽责去管。他经常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有位建筑工人给他写信,诉说自己因工伤丧失劳动能力,农村的妻子又身患重病无人照料的困难,请求他帮助解决。对这位素不相识的普通工人来信,杨继宏像对待其他群众来信一样认真,当即派人去了解,得知情况完全属实,便按政策规定帮助解决了。那位建筑工人逢人便说:“我连杨局长的面都没见过,连一支烟钱都没花,就办成了这么大的一件事!要是我们党的领导干部都能像杨局长这样,那该多好!”杨继宏对他的部属和同事体贴入微,连市公安局的锅炉工、门房传达和食堂大师傅,他都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并和蔼可亲地问寒问暖。一位民警得了绝症,处于弥留之际。杨继宏怀着悲痛的心情去医院看望他,叫他不要记挂身后的一切事情,组织上会妥善安排的,病人感动得热泪盈眶,拉住他的手久久不放。机关里的警员和工人说:“杨局长,你的官越做越大,可架子越来越小,真令人钦佩。”
杨继宏对人民群众有“菩萨心肠”,但对于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犯罪分子却是“铁石心肠”,从不手软。有一次,刘某因一场口角去报复某职工,残忍地将其妻杀死,又将其三岁的幼子从高楼扔下,并拧开液化气罐纵火烧毁现场。公安机关将刘犯捕获后,其亲属谎称刘犯是“精神病人”,并从一家精神病院弄来一张证明。依照法律规定,精神病患者不负刑事责任,一纸释放案犯的报告送到了杨继宏手中。杨继宏想到某职工的妻子和幼儿惨死的情景,手上的一张薄纸重有千斤。他认真审卷,首先从诊断证明书上发现了只有公章而没有医生签字的破绽,然后便亲自到看守所暗中连续观察好几天,又派得力人员调查核实刘犯的全部病史,均无精神病记载。至此,基本上可以否定刘犯是精神病的谎言了。但杨继宏说,人命关天,不可有丝毫草率。最后,又通过更权威的精神病院数名专家集体诊断鉴定,确认案犯无精神病。这样,丧心病狂的刘犯很快被移交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经法院判处死刑。对此,受害人万分感激,称杨继宏是秉公执法的“当代包公”。
杨继宏是位勤于思考的人。他在办公室里常常背过身去,深邃的目光望着风沙弥漫的窗外……这位身穿警服肩扛金盾徽章的老公安,心中常常泛起感情的波澜,那些有关金盾的故事,使他永难平静……


第5版(文学作品)
专栏:

  白河今日清
周熠
红白相间的快艇船头,在一碧千顷的河面高高翘起,一如临风啸骋的骏马,顿觉满目翠波荡荡,满耳风声嗖嗖,头发拂拂而动。船尾把碧水切成波峰浪谷,更平添卷起千堆雪的气势。这只能在影视上可睹的奔放镜头,我居然在白河游览区亲身领略到了。
高速巡游水域之后,转而换成小船作优哉游哉的泛舟飘游。一叶扁舟,一舟二人,不用荡桨,只消脚踏,便可进可退。溜溜河风滤去夏日酷热,撒一河清爽。船摇波动,天光水色,皆成诗画。由快艇到小舟,一骤一弛,亦疾亦舒,一种河面,两番情韵,更几重咏叹!
夏阳自西边斜斜投射,微微地觉出了阳光的坚硬。于是,与同船者相商,将船儿羁泊于水中的疏疏柳林中。绿茵之上,隐现着淡云高天,船儿之下,波澜不惊,水声汩然。满眼绿漪,满耳水意,虽非梦非仙,确乎恍然间灵魂出窍,六根清净,神思翩然了。
正惝恍迷糊中,同船的老齐,即白河风景区筹建处的负责人,扑通一声跃入水中,看他华发森然,仍童心勃勃,游得十分自如舒心。我想,老齐如此亲近水,当在情理之中。想必数月来,他和许许多多的治理白河污染的决策者、劳动者一样,将决心、智慧、憧憬和热汗倾洒白河。如今忙里偷闲,陪了几位文人,浪中击水,岂止是洗濯疲惫与炎热,更多的是下意识消受初战告捷的欣悦和自豪!
遥想千古白河,与李白便有不解之缘。一千多年前的大诗人李白,十余年间他居然也来此游历过三次,关于南阳的诗至少有五首。其中四首涉及白河(白水)。“南都信佳丽”,“白水真人居”。在诗仙李白的“五岳寻仙”中,南阳可谓人杰地灵水美。
几位作家文友正游得各得其乐、各有所思时,导游提醒该走了。这才看天,果然水波氤氲,黄昏将至,是“长歌尽落日,乘舟归田庐”的时辰了。大家恋恋地弃船登岸。走上明洁的滨河大道,正赶上一拨一拨的宛城居民,或驱车或举步,或携家带小或男女成双地潮涌而来。西边卧龙大桥上则捷足先登,已是人头攒动,臆想这消夏的人们顷刻就要把栏临风,一扫白日的劳顿和暑热,我便暗自激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