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要闻)
专栏:体育

  世界举重锦标赛第四天
 孙彩艳获3枚金牌
本报堪培拉11月15日电 记者史宗星报道: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的1993年世界举重锦标赛今天进入第四天。在女子59公斤级比赛中,我国19岁的孙彩艳为中国队又添3枚金牌,从而使中国队的金牌总数增加到10枚。
在该级别的挺举比赛中,孙彩艳力大无比,以120公斤的成绩夺得冠军,比获得亚军的保加利亚选手的成绩超出10公斤。孙彩艳的抓举成绩为97.5公斤,总成绩是217.5公斤。她的这三项成绩不仅都名列第一,而且均被确认为新的世界纪录。
我国男选手在今天举行的70公斤级比赛中没能进入前6名。
从本次世界大赛前四天的比赛结果看,中国女选手是一支具有很强实力的队伍,在50、54和59公斤三个级别上都取得了优异成绩。迄今中国队获得的10枚金牌中,9枚是女选手夺得的。在男子方面,保加利亚和土耳其的实力较强。


第4版(要闻)
专栏:亚洲赛场

  男篮 中国队负沙特胜约旦
在雅加达参加第十七届亚洲男子篮球锦标赛的中国队14日晚在加时赛中以69∶74负于西亚劲旅沙特阿拉伯队。
上半场中国队以20∶24的比分落后。下半时最后三分钟时,沙特队以58∶49领先。中国队连连得分,反以59∶58超出对手1分。但最后关头,沙特队又添1分,双方打成59平。
15日,中国队以84∶46轻取约旦队。(均据新华社)


第4版(要闻)
专栏:亚洲赛场

  柔道 我女将夺四金
为期两天的一九九三年亚洲柔道锦标赛十四日在澳门结束,中国女将在锦标赛八个级别的比赛中,共获得四枚金牌、一枚银牌和二枚铜牌。


第4版(要闻)
专栏:亚洲赛场

  曲棍球 中国女队卫冕失利
1993年亚洲杯曲棍球赛14日在日本广岛结束。韩国队击败印度队而获得冠军。印度队名列第二。
中国男队以4∶0战胜泰国队而获第七名。在女子决赛中,韩国队以3∶0战胜上届冠军中国队,夺回了1986年后一直无缘的亚洲杯。


第4版(要闻)
专栏:亚洲赛场

  田径 中国队获金牌最多
第二届东亚田径锦标赛14日在香港结束,中国共得15块金牌、8块银牌和5块铜牌,名列各参赛队第一。日本队以13金、14银和4铜获第二名。中国台北队以2金、8银和14铜列第三。


第4版(要闻)
专栏:体育

  升后之争
本报记者 黄振中
国际象棋女子世界冠军赛第十盘,谢军同娜娜·约谢利阿妮战和。这盘棋波澜起伏,时而谢军稍好,时而约谢利阿妮较强,犬牙交错,两人战到残局。顽强的娜娜想最后奋力一拚,打出一个新天地。而谢军早有和意,不想久战。她作出和棋的姿态,可是娜娜·约谢利阿妮毫无表示。
两人继续大战,激烈兑子,象兑掉马,后也兑了,最后又各兑了一只车。双方只剩下车和3兵,两人进行了一场争取时间运兵到底线的升后战。娜娜·约谢利阿妮先手为快,双兵从后翼往下冲;谢军也不慢,从王翼往前赶。善于计算的谢军感到自己的兵不如对方的快,万一有疏漏这盘棋就输了。她的车本来在王翼战斗,而且边上有一兵可吃。此时,她一算吃兵要误大事,果断地将车奔向后翼,紧贴着对方由车保护的双兵。娜娜·约谢利阿妮以为有车保护,兵可以向底线冲,谁知谢军一车看管她3个棋子,一走动谢军的车就可吃她的兵。娜娜·约谢利阿妮试着慢慢往前移了移,步履艰难,只好放弃。谢军的王翼三兵,由于对方王兵配合阻挡,也走不动。这样双方都无升后的希望,遂握手言和。
(本报蒙特卡洛11月15日电)(附图片)
谢军同娜娜·约谢利阿妮在比赛,谢军正在走子。
本报记者 黄振中摄


第4版(要闻)
专栏:体育

  第六届亚洲城市象棋名手邀请赛闭幕
 胡荣华欧阳琦琳分获男女冠军
本报曼谷11月13日电记者成元生、吴日光报道:第六届亚洲城市象棋名手邀请赛今晚在曼谷闭幕。中国上海队男棋手胡荣华和女棋手欧阳琦琳双双荣获冠军。
男子组亚军为刘殿中(中国河北队),获得女子组亚军的为詹敏珠(东马来西亚队)。


第4版(要闻)
专栏:教练评棋

  娜娜真顽强
本报记者 黄振中
叶江川说,娜娜·约谢利阿妮在第十盘棋中有三个明显特点:一是在第十一步冲兵F5,这是西西里防御的新变例,称得上新招,过去几盘棋从未出现过。谢军在她这步棋后考虑了十五分钟。二是走子速度大大加快,十二步棋,她只用了三分多钟。三是大量兑子,尤其是找机会兑后,将比赛拖到残局,发挥自己擅长残局的优势。这三步,都比较成功。她执黑后走,能走出优势来,说明棋艺不凡。
梁金荣教练说:和棋本是我们赛前的指导思想,我方还差一分,不着急,就是等对手来扑。娜娜果然是个强手,到最后还玩命。
他认为谢军的棋开始一般,但兑子阶段很积极,不吃亏。残局走得不错,用车死盯住对方双兵和一车,一个看三个。这个牵制战术很成功。(本报蒙特卡洛十一月十五日电)


第4版(要闻)
专栏:

  山东卫星电视教育事业领先全国
 “空中教授”走进千家万户
  教育卫星地面站达一千多座,十四年培养大中专毕业生十四万多人
本报济南11月15日电 记者张宪春报道:山东全省教育专用卫星地面接收站目前已达1200座,居全国首位。这是该省实施“科教兴鲁”战略、重视发挥卫星电视教育作用、加强收转网络建设的可喜成果。
为了发展卫星电视教育事业,山东省财政、计划、人事、教育、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等部门密切配合,使收转网络建设做到计划、资金和人员编制“三落实”。到今年9月底,全省已有23家市、县教育电视台建成开播,并投资1亿多元,建成的教育专用卫星地面接收站占全国建站总数1/5,又设立放像教学点7000多处,形成了以教育电视台为中心,卫星地面站为骨干,放像教学点为辅助,覆盖全省城乡的卫星电视教育网络。
一手抓网络建设,一手抓教学应用,是山东省发展卫视教育事业的突出特点。全省着眼于培养经济建设急需人才,先后设立21个电视大学分校、56个专业、128个电大教学工作站和3000多个教学班,电大在校生已达5万多人,招生规模居全国第一位。1979年以来,“空中教授”在齐鲁大地培养大中专毕业生14万余人,相当于同期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的1/3,学生培养成本比普通高校低60%。
山东省发展卫视教育,积极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岗位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教育提供多方位服务。全省目前有14万中小学教师通过电视教育进行学历达标培训。23处市、县教育电视台和设在乡村的400多个接收站、2000多处放像教学点,适应农村商品经济发展需要,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仅泰安市5座教育电视台就累计播出实用技术节目达9000多小时,推广了60多项农村实用技术,培养了一大批初级技术人才,使8万多名农民通过培训成为奔小康带头人。


第4版(要闻)
专栏:

  社科信息第一家
  ——访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本报记者 谢国明
在学术界采访,常听人谈到《复印报刊资料》。许多人称赞这是一项“功德无量的事业”,为学术界架设了一条攀向学术高峰的“天梯”。
日前,我们访问了出版发行《复印报刊资料》的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谈起选辑复印出版报刊资料,中心主任谢自立眉飞色舞:“我们是全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社会科学信息服务机构,至今已有35年历史。”有一串数字证实了老谢言之不虚:书报资料中心每年出版复印报刊资料100多个专题,拥有固定订户2万多户,遍及全国各地。世界各大学术研究机构和图书馆,也是其常年订户。日本一所大学的一位副校长不仅自费购买了一整套《复印报刊资料》,而且在来华访问时当面向有关方面负责人要求允许这套资料向国外发行。
在学术研究相对萧条的情况下,书报资料中心为什么能办得如此红火呢?
谢自立说,最主要的是社会需要。现在全国公开出版的报刊达8000多家。谁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精力和条件去翻阅这么多的出版物。我们从全国的报刊中精选出反映最新研究成果的论文和信息,分专题汇编成册,具有一册在手、尽窥中华学术研究精华之妙,因而深得广大学者的喜爱。湖北财经学院教授朱洋发为了编写讲稿,花了大量的时间去查找资料。后来有人向他推荐了《复印报刊资料》的“财政·金融专题”,他很快写出了讲稿。从此以后,他不仅自己经常使用,还向同事和学生推荐“资料”。据许多大学图书馆反映,每当大学生、研究生撰写学位论文时,陈放在阅览室内的《复印报刊资料》就成了最热门的参考读物。
从中心自身的角度来看,除了所选的社科信息质量高、索引全、服务周到以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是全国第一家走向市场的社科信息服务机构,迄今已有30多年在市场条件下生存发展的经验,因而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能够应付自如。
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是在老一辈革命家吴玉章的支持下办起来的。1960年,国家遭遇严重的困难,许多机构被裁撤。书报资料中心也面临着被裁撤的命运。为了保住当年这家全国独一无二的社科信息服务机构,在上级领导部门的支持下,书报资料中心提出了“自负盈亏”的方式,渡过了困难时期。出乎意料的是,当年的这个权宜之计,竟为今天畅游于市场经济大海积累了经验。
面对社会的进步和日益增多的需求,书报中心一面利用现代化手段装备自己,在80年代初用复印设备代替了剪刀浆糊,90年代初又投资70多万元装备了电脑,以加快资料的选辑出版速度。另一方面,他们不断扩大选辑范围,以满足社会的多方面需要。近年来,他们不仅增出了文摘卡片和报刊专题索引,而且对一些热点问题及时推出专辑,先后出版了《海湾战争风云录》、《关贸总协定与中国》、《股份制与股票市场》等,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在中心成立35周年之际,许多老同志希望这家社科信息服务事业的开创者更上一层楼,发展成为第一流的信息服务大公司。书报资料中心正在向这个目标前进。


第4版(要闻)
专栏:

  纪念毛泽东经典油画展开幕
本报北京11月15日讯记者赵兴林报道:纪念一代伟人毛泽东——经典油画展,今天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李铁映为开幕式剪彩。
这次展出的40余幅油画,均是由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的珍品。其中《井冈山会师》、《秋收起义》、《开国大典》、《毛泽东在十二月会议上》等名画,是由我国著名画家罗工柳、董希文、靳尚谊等精心创作的。毛主席的亲属邵华、毛新宇,满怀深情地仔细观看了全部展品。
这次画展是由人民日报社、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和南海石油深圳开发服务总公司共同主办的。


第4版(要闻)
专栏:

  刘开渠遗作展在京举行
本报讯人民艺术家刘开渠遗作展日前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此次展览原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为庆祝刘开渠先生诞辰90周年和从艺70周年而举办的,而刘开渠先生不幸于6月20日溘然长逝。
刘开渠将西方的雕塑观念和技巧与中国的民族精神相融汇,创立了现代中国的写实风范,成为中国现代雕塑的奠基人之一。
(赵长江)


第4版(要闻)
专栏:

  墨竹节节写友谊
本报记者 廖先旺 吴绮敏
15日晚,人民大会堂刚刚装修一新的新疆厅里一片欢声笑语。德国总理科尔在李鹏总理的陪同下,正兴致勃勃地观看中国青年画家王林旭现场作画,并高兴地接受画家的赠画。
科尔总理和李鹏总理站在画家的身旁。担任南开大学兼职教授的画家挥毫泼墨,科尔便在一旁高兴地叫起来,“Bambus!(德语:竹子)。在我的花园里就有。”当画家画出象征中国改革开放、中德友好合作的两棵郁郁葱葱的竹子时,李鹏笑着问:“您花园里的竹子是什么样的?”科尔笑着说:“我家里种了两种竹子。一种能长3米高,另一种可以长四五米高。”并且介绍说,“40年前,我们那里还没有竹子,可是现在连花园里的小松鼠都已经习惯了。要是我能再生一次,我一定作一个画竹子的画家。”大厅里响起一片笑声。
科尔还问画家画了多少年竹子,画家说他从6岁开始画到现在35岁。当科尔说“我家的竹子害怕寒流”时,李鹏在一旁风趣地插话说:“您没有给他穿一件衣服?”身高1.93米的科尔笑答:“我的衣服太大了!”大厅里又是笑声一片。
接着,李鹏总理欣然为科尔总理解释了竹子在中国古老文化中的寓意。在场的人都为中德两国古老的文化能够不断交流而感到高兴。
当画家作画完毕,两位总理为这幅墨竹签名。


第4版(要闻)
专栏:

  越南主席黎德英离昆回国
新华社昆明11月15日电(记者梁树棠)越南国家主席黎德英圆满结束了对中国的正式友好访问,今天下午乘专机离开昆明回国。
云南省省长和志强、副省长刘京,昆明市市长王廷琛,外交部副部长唐家璇等前往机场欢送越南客人。
黎德英主席是11月13日乘专机从上海飞抵昆明的。当晚,云南省省长和志强会见并宴请了黎德英主席及夫人一行。和志强省长说,云南省与越南北方3省山水相连,双方在经济发展上有互补性,发展潜力很大。目前云南省在中越边境的3个国家级口岸全部恢复开通,边境贸易不断发展。他说,黎德英主席访问云南,一定能促使云南与越南的合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黎德英主席说,他高兴地看到云南省加强了与越南北方几省的经贸合作,深信今后的合作将有美好的前景。他说,重要的是把越中边境建设成一条和平、友好的边境,使两国边民能友好、融洽地生活。这对双方都有利。在昆明访问期间,黎德英主席参观了昆明远郊的农村和玉溪卷烟厂。


第4版(要闻)
专栏:

  电视新闻联播国内部分在港播出
本报讯记者李仲春报道:自今年11月1日起,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国内新闻节目首次通过卫星传送,于当地时间星期一至星期五晚上11时20分直接在香港亚洲电视台“新闻捷报”中播出。此举改变了香港居民只能从欧美电视新闻中了解大陆情况的状况,对当地居民及时获知内地情况,促进香港1997年平稳过渡将起到积极作用。


第4版(要闻)
专栏:

  专家研讨佛教文化景点现状和发展
本报讯佛教文化景点具有“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积极作用。但是,令人忧虑的是部分景点以金钱为导向,歪曲了佛教文化本来面目。这是部分专家学者在“佛教文化景点发展现状研讨会”上发出的警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和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联合主办的这次研讨会日前在北京举行,赵朴初、梁衡、何鲁丽、任继愈等出席会议并发了言。
研讨会透露,融佛史与佛学为一体的“中华佛教文化城”即将在北京西南隅石经山下崛起,赵朴初誉之为“一个辉煌梦想,一座不朽之城”。
  (谷鸣)


第4版(要闻)
专栏:

  中美能源会议在京召开
新华社北京11月15日电 (记者姜天愚)由中国国家科委和美国美洲华侨工程科技学会主办的’93中美能源会议,今天在京召开,中美双方有关政府部门以及企业界、科技界代表交流探讨了两国在能源领域共同关心的问题。
’93中美能源会议期间中美双方将围绕“市场经济与中美能源领域合作”问题,就能源政策及发展战略、能源与环境保护、能源价格及国际贸易等内容进行讨论,同时,探讨两国在技术转让、资金投入、市场贸易等领域合作的可能性。
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今天会见了出席会议的美国能源部副部长杰克·西格及美国安然公司董事长一行。


第4版(要闻)
专栏:

  中国霓虹灯在曼哈顿闪烁
 ——记宋奈和他的低压霓虹灯
  滕尚民
在一百万徐州父老乡亲面前,三十七岁的宋奈够威风的。他拖着一条残腿,成了全国五十多家联营公司的董事长,美国的老板皮箱里装着几十万美元找到他要求合作,他都不轻易表态。
宋奈到底有什么魅力?原来他手中握着一张能赚钱的“王牌”——低压霓虹灯。
像所有的成功者都有一份艰难劳作的履历表一样,宋奈的奋斗之路洒满汗水和泪水,何况他还支撑着小儿麻痹症造成的病残躯体。
一九八四年,二十八岁的宋奈从浙江来到徐州市,创办了区属民政福利企业淮海图片社,当时全部“家当”不足一万,惨淡经营一年,年底盘点,宋奈实在笑不出来。也难怪,小小的徐州市,图片社大大小小就有百余家,要想在商海中站住脚跟,没有自己的绝活不行。宋奈和他的图片社经过周密的市场调研,把目光投向了低压电子扫描霓虹灯。
搞摄影的要去开发高科技产品,实在让人不可思议。宋奈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他三上北京、四下上海找资料。科研经费不足,他把家中值钱的东西卖的卖、当的当,实在不够,便厚着脸皮求东家找西家。
五年苦斗,他终于迎来了鲜花和掌声。一九八九年,他研制的低压霓虹灯获国家专利。一九九一年,该产品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通过了国家级鉴定。产品在国内市场赢得良好声誉,年产量达一百五十万套,利润实现一千万元。
宋奈总是说:精明的企业家应该去赚外国人的钱。他了解到美国近年来圣诞节越来越追求新奇,就研制出一系列小巧精致的圣诞霓虹灯。
去年圣诞节,十万套低压霓虹灯装饰在美国纽约繁华的曼哈顿大街圣诞树丛中。成千上万的当地市民,纷纷前去观赏来自大洋彼岸的节日礼品。
宋奈在美国考察了一个多月,许多外商都想买下他的专利,他婉拒了,他又回到了徐州。不久前,中美合资奈捷霓光源有限公司正式挂牌,宋奈拖着一条残腿,他要为着自己的梦想坚定地走下去。


第4版(要闻)
专栏:

  江主席接受三国大使国书
新华社北京11月15日电国家主席江泽民今天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分别接受了葡萄牙大使德热苏斯、约旦大使纳欧里和塞浦路斯大使克利奥帕斯递交的国书。
这三位新任大使分别于10月13日、11月5日和11月11日抵京。


第4版(要闻)
专栏:今日群英

  张强:“质”高一筹
长白林海盛产优质木材,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强(中)领导的吉林省靖宇制材厂,就用长白山的木材生产出优质的刨花板和胶合板。
尽管企业所使用的还是60年代的国产设备,但通过抓技术改造和质量管理,这个厂生产的刨花板和胶合板分获林业部部优和吉林省优,成为吉林省经济效益最佳企业之一。
张强每天都要到车间里走一圈。他与工人谈的最多的仍是老话——质量。  张连友摄影报道


第4版(要闻)
专栏:

  浙中商业新城——义乌
浙江省义乌市城建部门打破了城市基础设施由国家包揽的格局,闯出了一条自筹资金上项目,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新路子,昔日破旧的小县城如今成了浙中初具规模的商业新城。不久前通过验收并获得浙江省规划、设计、建筑一等奖。图左上:富有艺术特色的义乌火车站广场新景。图右上:湖映古塔,风光旖旎。图下:融场、街、景为一体的工人路大街。卢国良 金福根摄影报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