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

  南方红黄壤:新的开发热点
苗文新
当东北的三江平原、华北的黄淮海平原、西北的黄土高原和北方旱地农业研究开发如火如荼的时候,另有一批科技人员已经把目光移过长江,盯上了南方的红黄壤。
红黄壤地区遍布南方15个省(自治区),面积达218万平方公里。尽管其耕地面积只占全国耕地的28%,然而,这里生产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占到全国产量的一半以上,主要农作物生产量在全国均占重要位置,烤烟、桐油、油茶等经济作物都是独有的。
同干旱的北方相比,红黄壤地区雨量充沛,光照和热量丰富,特别适宜作物和林木生长,农业生产潜力巨大。据统计,这个地区约有80%以上的山区、丘陵地区生产潜力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比现有耕地多一倍的荒山荒地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38%的现有耕地处于低产田水平,年亩产低于300公斤。
红黄壤地区的东南沿海属国家重点经济开发区,北面是长江流域开发区,西南与东南亚一些国家接壤,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其中有许多大城市作依托,经济文化比较发达,交通方便,乡镇企业也有一定基础,商品经济较为活跃。目前,国家已在这里建立5个经济特区、8个沿海开放城市和8个高新技术开发区。有专家预计,今后5至15年内,南方红黄壤地区的农业以至整个经济将会有一个大的飞跃,有可能在全国率先达到小康水平。
然而,红黄壤地区人均收入很不平衡,多数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边远山区还相当贫困。人均占有耕地仅相当于全国人均耕地的1/3,预计到2000年,人均耕地将由现在的1亩减少到0.86亩。而耕地的后备资源不多,加上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增加,季节性干旱也日益加剧。据统计,建国40年来,长江流域每年旱灾面积平均达9000万亩,这些因素限制了资源潜力的发挥。
红黄壤是在高温多雨环境下遭受强风化强淋溶形成的老年性土壤,这类土壤的基本特点是酸、粘、瘦。由于酸性强,质地粘重,蓄水保墒和保肥供肥性能都差,造成植物所需的多种营养元素缺乏。据普查统计,该地区耕地几乎都缺氮,100%的旱地和60%的水田缺磷,58%的耕地缺钾。
目前,国内外在红黄壤地区的研究有两种主要趋势。一是从红黄壤某些基本性质的基础研究入手,进一步探求红黄壤改良利用和农业生产的新技术。二是进行综合研究,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农林牧不同利用方式结合,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结合。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红黄壤地区的治理与农业发展工作。建国以来,中央和地方先后组织了科研、生产、教育部门的专业人员对红黄壤的资源、类型、分布等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在耕作制度、品种改良、栽培技术改进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对这个地区粮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六五”、“七五”期间,农业部把南方红黄壤综合改良利用列为重点课题,在浙江、江西、湖南、贵州、云南5省建立了6个实验基点,中国科学院和各省有关部门也建立了一批实验基点,取得了许多重要科技成果。
“八五”期间,红黄壤综合治理研究被列入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由中国农科院主持,组织中国科学院、南方各省农科院、农业大学、农业厅和科委等共计389名科技人员参加。又进一步明确了研究方向,即:以中低产地区的综合治理和农业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治水改土,培肥地力,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研究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的多种模式及其相应的配套技术,最终建立高产、高效、优质、低耗的持续发展农业生产的样板。为此,国家批准在浙江、江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共设立10个代表不同类型地区的攻关试验区。还设立了三大专题,即“红黄壤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的宏观战略研究”、“红黄壤退化机制和防治措施的研究”、“红黄壤不同类型地区作物周年高产稳产高效调控技术研究”。以试验区研究解决各种发展模式及其配套技术问题,以专题研究进行宏观控制与专项关键技术的突破,组成点与面、微观与宏观、全面发展与专项深入相结合的研究体系。红黄壤研究开发从此进入了新阶段,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两年来,攻关研究取得显著进展,已通过鉴定的成果27项,推广面积达55万亩,直接经济效益9754万元。现已初步提出了红黄壤不同类型区粮食与经济作物持续高产稳产的农作制度及相应的配套技术体系。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

  昆虫
  ——未来的高蛋白第二食源
  董大志
如果我们把人类现在普遍食用的动植物食品当做第一食源的话,那么种类占动物界3/4的昆虫将是未来的高蛋白第二食源。
昆虫可食,而且是一种极富有营养的高蛋白食源。昆虫体内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脂肪。据专家分析证明,蝗虫体内含有蛋白质50—75%,脂肪5—18%和某些维生素A、D。我们对胡蜂的分析结果表明,胡蜂体内含有18种氨基酸,作为膳食蛋白来源的8种人体必须氨基酸,胡蜂虫体内就含有7种,而且含量较高。冬虫夏草氨基酸含量为22.7%,而胡蜂为全虫草的2倍。世界各地除欧洲人外,几乎都有习食昆虫的偏好和记载。据记载,习食昆虫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周礼·天官》和《礼记内则》中就有古代帝王将食品昆虫用于祭祀的记载。用白蚁幼虫作酱,以供天子馈食。三国时的曹植食蝉,三国时蝗虫还是当时上层地主阶级的普通食品。国外,如日本人松岗玄达《食疗正要》中就有吃天牛幼虫和吉丁虫的记载。古希腊和罗马作家曾用蝗虫作面包,古罗马的美食家把饲养的甲虫供宴会食用。非洲人吃白蚁和用白蚁榨油食用。美国的印第安人吃红烧蝗虫。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和墨西哥的印地安人吃仰泳蝽、黄栎介。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人吃蝴蝶和飞蛾。中美洲以蛾子饼作为主要调剂。据报道在墨西哥人们所食的昆虫达59种之多。最著名的名菜当推用蝇卵为原料制成的“墨西哥鱼子酱”。据统计,现在可食用的昆虫就有22个目,占昆虫34个目的64.7%,共500多种。
今后世界将面临着高质量蛋白质的缺乏,人类不得不转向以昆虫为食,作为解决食物危机的出路。以昆虫为食,在人类将来征服太空中也有重要意义,可在某星球上繁殖昆虫作为食物,以大大减轻人们进入太空时的食物载重量和提高航天人员的高蛋白食物的供给量。
法国的孔比曾说过:“广泛繁殖昆虫可能最终解决地球上的饥饿问题。例如蝗虫繁殖得非常快,从成品产量观点来看,培育蝗虫比畜牧业的效益高两倍。”所以这一食物是取之不完用之不尽的。我国是一个缺乏蛋白质来源的国家,充分开发利用昆虫这一蛋白资源的问题是值得认真考虑的。
近年来食用昆虫也引起越来越多科学工作者的关注,还研制出了许多具有营养保健价值的昆虫食品。对一些昆虫的养殖和深加工的研究也正在进行之中。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科学杂谈

  谈谈“傻瓜”式核电站
  何祚庥
我是业余摄影爱好者,但是摄影技术却不高明,因为懒得去对距离,去仔细测算光线强度以及胶卷的感光性能,等等。如果拍摄对象是静物,它还可以由你去摆布。如果是活动目标那就要抢镜头,抢时间。于是,“傻瓜”照相机就体现出它的优越性。
现在,“傻瓜”照相机的思想,也移用于核电站了。核能的蕴藏量远比石油、煤层等能源多得多,在人类的有生之年中,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核能又是清洁的能源,因为它没有二氧化碳的热污染,更不会发生硫污染。核能虽然会产生很多放射性废料,但是它们能被控制。所以,核能被公认为人类最有前景的能源。
可是,核能所产生的放射性污染,虽说“它们能被控制”,但那是理论上的,在实践上只是初步地得到解决,并没有完全最后地解决。自八十年代以来,某些核电站曾出现了若干放射性泄漏的事故,分析起来,有些是设计不当。如果在设计中采用“负热度系数”,亦即一旦核反应堆由于出现某种意外而升温后,不必依靠控制棒的控制,就能自动停堆,采取这种设计的就称为安全堆,如我国的秦山核电站。但是,大多数核电站出现事故的原因,主要是人为事故,亦即操作不当。而且,即便有了严格的操作规程,也很难保证操作者不犯错误。于是就出现了完全用电子计算机来控制,不要人工操作的思想。电子计算机也会犯错误,但犯错误的概率比人小得多。完全用电子计算机来控制的核反应堆和电站,就是“傻瓜”堆。
其实,不仅是核电站,我国其它生产领域,也需引进这种“傻瓜式”的调控系统,以避免人为事故。如最近在南京出现的储油罐发生大火的事件,就是一系列人为错误的结果。
一九九三年五月,我在意大利的某个国际会议上偶然地碰到爱·泰勒教授(被誉为美国的氢弹之父)。当他知道我是来自北京后,就很高兴地向我说:“中国应该重视核电站的建设,这是最有发展前途的能源。现在的压水堆还不够安全,主要是还不能完全避免人为操作,而核事故都是由人为错误所引起的。但这一问题一定能在十至十五年内获得完全的解决。解决了,核电站将在全世界获得大面积的推广。”
这一简短的介绍,也算是转达一位国外友人关注中国建设之情吧!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

  冰核细菌与人工降雪
  蒲冬明
科学家们近年来在研究霜冻时发现,冰核细菌是诱发和加重植物霜冻的重要因素。1987年,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气象所等在我国首次立题开展冰核细菌研究,已经连续3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完成了我国冰核细菌种类、分布规律和防霜新技术等研究任务。
冰核细菌在—2℃就能够促使空气中的水凝结成冰,科学家们便利用它的这一特性进行人工降雪。美国于1985年成功地用冰核细菌生产出了人工降雪催化剂,能使水在—2℃左右结冰降雪,所降的雪比自然雪质量高,降雪量大。1988年,在加拿大举行的冬季奥运会上使用了这种降雪催化剂获得成功,1992年在法国举行的冬季奥运会全面使用这种催化剂。此后发达国家的人工降雪场剧增。日本1990年仅有50个人工降雪场,今年已发展到2835个。
近年来,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同中国气象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开展了“生物冰核人工影响天气应用基础研究”,目前已掌握了有关降雪催化剂的制备技术。据了解,我国仅有5个天然滑雪场,一旦降雪量不足,都须耗资运雪补充,影响雪上运动的普及和提高。1996年将在我国黑龙江雅布利天然滑雪场举行亚洲冬运会。到那时,我国若能生产出降雪催化剂,雪场质量将能得到保证,而且黄河以北均可建立滑雪场。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信息终端

  磁头定位系统在线综合测试仪获国际金奖
日前在第九届匹兹堡国际发明与新产品展览会上,华中理工大学裴先登教授等独创的磁头定位系统在线综合测试仪获得金奖。
该仪器能完成目前需要近10种仪器才能完成的测试任务,速度提高约20倍,大大超过国内外可比测试系统的功能,测试方法具有独创性,在当前国内外磁头定位系统专用测试仪器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陈天照)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信息终端

  江豚佩带无线电标志获得成功
我国首次为江豚佩带无线电标志的科学实验,于1993年10月26日下午4时在湖北省石首市天鹅洲白鳍豚自然保护区获得成功。
国际上在研究海洋豚类中运用过无线电标志方法,但给生活在淡水中的豚类佩带无线电标志,我们这次实验属于首次。江豚佩带无线电标志后,游动、进食都很正常,其活动范围、集群情况、呼吸频率、潜水活动等都通过无线电标志准确反应并记录下来。(张晓良)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信息终端

  微机大型有限元软件包FEM推出新版
由北京农业工程大学李明瑞教授主持研制的微机大型有限元软件包FEM5.1版近日在京推出。该软件自1987年通过专家鉴定以来,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多次获奖。该软件包是一个通用的工程设计计算有限元分析软件,广泛应用于建筑、机械、航天、交通等部门。(国华)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

  “新玉四号”突破玉米种植范围
新疆农垦科学院副研究员高志云经过15年努力,将她自己培育的早熟玉米“新玉4号”在新疆、甘肃、青海3省区高海拔、干旱、冷凉地区旱作成功,已累计种植14万亩,获得平均亩产494公斤的好收成,突破了玉米的种植范围。
“新玉4号”在海拔2600米的青海贵德县,水浇地亩产达809.5公斤,成为我国高海拔地区玉米种植业的一个创举。
“新玉4号”玉米对促进农牧结合有重大意义。新疆、甘肃、青海3省区计划在“八五”期间种植“新玉4号”170万亩,预计可增加收益3.86亿元。
(朱仲权)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

  植物园说
  张应麟
植物园不同于一般公园,它是植物学科和近缘学科研究的园地。《国际植物园名录》一书序言中指出:“如果向公众开放,而且在那里的植物是挂上名牌的都可以认为是植物园或树木园。”植物名牌上写着中文名、学名、产地和用途等,这样既便于植物学家、林学家及爱好花草的人士等参观欣赏,又可以对广大市民进行科学普及,满足不同层次人们游园的需要。
植物园起源于药园,并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它是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植物学水平的窗口。全世界目前约有植物园近千处,主要分布在欧洲和其它温带地区。前苏联约有100处;美国约有200处,它们归属于国家、州府、市府、大学或财团等。植物园要经过多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建成。人们热爱植物园,并乐意参加植物园里的一点轻微劳动,有人还将自己培养的珍贵、稀有品种送到植物园供大众欣赏。他们把植物园看作是全社会的,甚至是世界的。
世界上最古老、最完善的植物园,首推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它建立已有200余年历史,占地近2000亩,积累的腊叶标本有数百万份,建有多座温室,培植4万余种可活植物,以植物分类研究著称于世,并为世界提供服务。我国不少先驱学者,如叶培忠、俞德浚、陈封怀教授等都在这里学成归国,开拓我国的植物园事业。
新中国成立不久,北京植物分类研究所胡先骕教授首先倡议在我国成立或恢复植物园,获得领导和众多专家学者的赞同。他的学生陈封怀教授受命赴庐山恢复庐山植物园。俞德浚教授由英国学成回国,受命兴建北京植物园,而北京园址没有着落。北京植物园“八大元老”果断上书毛主席获得重视和批准,并由当时文委范长江同志督促办理。在张肇骞教授带领下,踏勘了北京周口店、圆明园、十三陵水库、卧佛寺等地,最后选卧佛寺为园址。当时卧佛寺以南大部分为旱河石砾地,水源奇缺。60年代初,分管中国科学院的陈毅元帅亲临指导,拨款寻找水源和蓄水。华南植物园筹建于1956年,在当时中南局等各级领导支持下,由陈焕镛教授指导,何椿年教授带领科技人员在龙眼洞荒地上开湖植树。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多次到园检查工作,既拨了专款,又调来物资和劳力,帮助该园解决实际问题。今天,该园内树立了陶铸同志石像,让人们永远怀念他。与此同时,昆明、武汉、黑龙江、海南、桂林、西安、西双版纳、贵州、厦门、民勤、南岳、上海、深圳等地相继建立植物园或树木园。这是各级领导、科技人员和广大工人团结奋战的结果,也充分体现了党对科学事业的关怀和重视。
植物园事业的发展,总是与整个国家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步。在归属问题上,国外先有植物园,园下设研究所,我国则先有植物研究所,所下设植物园。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今天,植物园事业应更上一层楼。然而,有的植物园经费不足,图书仪器无法更新,研究试验无法开展。有的植物园竟以赚钱为第一任务。科技界、文化界的人士对此深表忧虑。据了解,北京、厦门、杭州等地将植物园作为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在规划、建设等方面都给予有力支持,令人欣慰。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

相会在十月
今年10月,来自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台、港、澳等世界各地的近千名集美校友,云集在母校厦门集美学村,纪念陈嘉庚先生创办集美学村80周年。集美学村已拥有11所大中专院校,在校生达1.2万人,成为我国南方和厦门经济特区的重要人才智力库。
图为刚担任陈嘉庚国际学会会长的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加州大学教授李远哲博士(左一),用流利的闽南语与集美校友亲切谈论创办集美大学的规划。
王文津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