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今日星座

  这里星光灿烂
 ——寻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青年学者们
  撰文:张建术 摄影:王东
新结识了一些朋友。我不敢说这些人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这个国家最高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里,是最出色的,但他们的确非常出色。这是些一次交谈便使你不能将他们忘记的青年知识分子。
矗立在北京古观象台斜对面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楼,宛如一面鬼斧神工、壁立百仞的山崖。能够攀登上这座科学的巨崖,本身就是一种奋斗。尽管往事在他们口中那样淡淡地说出,又淡淡地带过,但我却不难想见这些年轻人所经历过的磕磕绊绊,所付出的辛勤汗水。
驻足街头报摊,二流三流影、视、歌明星们的艳影靓照、绯闻韵事占据不少报刊的整块整块版面。而偌大国度的出类拔萃的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构筑民族科学、文化基石的精英们,却被莫名其妙地冷落在他们各自的板凳上。可叹呢?可悲呢?无论如何,这毕竟不是正常的现象。
再看一看这一发人深思的现象的另外一面。中国社会科学院原本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它直接服务于国家和政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它必然面临着一个调整适应的变革过程。这个过程已经悄悄到来,并且正在不断地造成或大或小的冲击和阵痛。与赵培杰一起进哲学所的研究生院毕业生共5人,现在只剩下他一个;与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科研处处长齐建国同期进所的共8人,走掉了7个。
然而,这里仍有一个年轻的产生光热的星系。
我的笔记本上有一页工业经济研究所江小娟的字迹。这是采访临近结束时,我请她写下的。当时未及细看,现在翻开才大感吃惊。这位年仅36岁的女博士,居然已经完成了4本专著,近200篇论文,发表过的文字已达100多万,而且都是一些直面中国改革现实的高质量论述。
就是这个江小娟,看上去并无长期伏案的憔悴倦色,走路、握手,都显得精神饱满,富于力度。我半开玩笑地跟她说:“你的名字跟你的文风,可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啊!”她莞尔一笑:“别的人也说我的文章像男士写的,又快又硬。”
今年新春佳节,同仁医院病房雪白的病床上,躺卧着一位孱弱苍白的青年,床前高悬着输液瓶,胃出血半个月,他已经是第4次进这间病房。
“李向阳,男,1962年12月生,河南内黄人,硕士,世界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红头《中国社会科学院通讯》以《严谨治学的李向阳》为题,专文介绍他,称赞他“在西方经济学理论研究中,养成了言必有据的严谨学风,甚至为了某句话如何落笔而翻遍有关资料,成为该所利用外文书刊最多的青年科研人员之一。”
我和他晤面的前一天,中国金融出版社的编辑室与李向阳签定了20万字书稿《市场缺陷与政府干预——新凯恩斯经济学研究》的出版合同。他面带倦容地说:“9月底交稿,时间很紧,不完成是不行的。”
这位寡言少语,言必成理,姓名使人联想起腰插双枪的抗日游击队长的青年经济学家,看问题准而扎实。他这样解释自己选题的动机:“当前我国流行的是自由经济学派的理论,在西方也叫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这一派从‘人类是理性的’这一前提假定出发,认为市场、价格是万能的,是资源配置的唯一合理手段。可是从微观上看,人类个体理性是有缺陷的,而市场是一种人类行为,这就决定了市场是有缺陷的,并不尽善尽美。从这样的前提假定出发,新凯恩斯主义发展出一套理论。翻一翻国内文献,从市场本身分析市场缺陷的文字很少。既然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不能不预先考虑一般的市场缺陷。这样在设计的时候,就可以避免本来可以避免的问题。”
他情不自禁地说:“如果对经济学感兴趣,你就会发现这是一门非常有意思的科学。”
近日时常听到大街小巷放的一首歌里有一句“潇洒走一回”的词。社会学所的青年学者陆建华的活法,就显得较为靠近这句歌词的谱儿。
今年5月,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一个新的大型栏目——“东方时空”。其中的“东方之子”主持人,是一位戴眼镜,眯缝眼,问语凌厉逼人,说话略带吴音的学生模样的年轻人,他就是社会学所青少年问题研究室助理研究员陆建华。
他当电视节目主持人实属偶然。年初,新成立的“东方时空”剧组编导到社会学所欲找一学者做主持人。他稀里糊涂就出镜了。说稀里糊涂是指他在电视制作技术上真是外行。不过外行有外行的好处:没框框,没有陈规老套。初生牛犊不怕虎,上来就是新感觉。管他是厂长、经理,还是歌星、影星,照问不误。七问八问问出了风格。
陆建华和剧组伙伴们的目标很明确:改革中国电视,把真实交给观众。有观众打电话给他,说如果你不主持了,我们就不看这个节目了。某些被采访的名人则告他的状,说他提问刁钻,有损他们形象。谈及这种事,小陆哈哈大笑:“给观众一个真实的自己有什么不好?我们一些名人的心理太脆弱了。”
这位思路敏捷、锋芒毕露的主持人前的“学者”二字可不光是招牌,他的主要论、译著有:《青年问题的制度背景》(论文)、《中国工人对企业管理者的高期望》(论文)、《中国青年工人的劳动意识》(论文)、《来自青年的报告》(专著)、《新人类》(专著)……其中,《中国青年工人的劳动意识》一文荣获第一届世界青年社会学者论文竞赛最高奖。
社科院出拚命三郎。陕西作家路遥的一篇遗作题目叫《早晨从中午开始》。担负着大量日常事务性工作的哲学所赵培杰硕士的早晨,应该说是从夜间开始。
时常是这样:白天忙所里,回家晚饭后睡一觉,9点多钟起来“干活儿”至凌晨,睡一小觉或干脆睡不成,接茬儿上班。几年中,他无论干外事,干科研处长,干学术秘书,都没有放弃学术上的追求。就是这个胶东农民的儿子,一夜一夜竟熬出100多万字的“活儿”。这不是一般的勤奋,是熬心熬血拚命。
尼采说:“一件东西的价值有时并不取决于人们的收益,却取决于人们的付出——取决于你为它付出了多少代价。”
在这座大楼里,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实在太多了,令我不得不以异样的眼神观察端详将这个大院和闹市分隔开的白色铁栅,拍遍栏杆发问:当着外面的精彩世界拜金主义盛行的时候,这里居然还完好地保存着这样一种忘我的精神,奉献的精神,催人泪下的精神,这是为什么?!
而当你知道了他们的月工资奖金不过300多元人民币,多数尚蜗居一间、一间半小屋,书籍堆放于阳台、走廊的时候,你当会更加大惑不解吧?
这是一些内心燃烧着理想主义的生活热情的人。我面前的这位由待业青年、电脑操作员而考入研究生院、最终成为计算机室总工程师的女孩儿田奕,直到她起身送我出来的时候,我才注意到她的肩膀竟那样瘦削。方才她跟我谈音乐、谈游泳、谈旅游的时候,她那好听的、但总使我略感苍凉的声音里,流露出多么强烈的生活意趣;她那长年室内工作人特有的面色上,荡漾起怎样深挚的欣悦。
握别时候,我感觉到一只小且薄且轻的手。在未来岁月中,这样的手能摇得动命运的巨桨吗?我发自内心地说:祝你好运!
是的,祝我们中国好运!(附图片)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青春絮语

  为林宇叫好!
  张太壮
最近,报载一则消息:西安一位名叫林宇的女高中生,在她满18岁时,郑重地向社会和世人宣布——她今后的一切生活费用将不再靠父母提供,而由她自己向一家公司贷款,日后由她负责偿还。谈到这样做的后果时,林宇说:“这样做虽然有压力,但这种压力就是一种动力,它失去的仅是长辈有限的资助,而拥有的却是无限的世界。”我看到这里,情不自禁要为林宇叫好!
现今的年轻人喜欢说一句时尚的话,叫“实现自我价值”;可往往忽略了要实现“自我价值”的前提,那就是首先要自立、自强。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青年要求父母利用权力或关系,为自己找一个满意的工作;享受父母的劳动所得,结婚买家具、办婚宴要父母掏钱;甚至生了孩子仍要父母请保姆……这种种表现,与林宇的举动,同“实现自我价值”,相距何其之远啊!
早就听说,在一些发达国家,子女一俟成年,做父母的就完成了负担子女生活费用的义务。你继续求学也好,结婚生子也好,一切都要自立,靠自己去奋斗。就是富家子弟,也概莫能外。可在我们的周围,时至今日,“靠老”、“刮老”之风仍很盛行,不能不令人担忧。青年是国家的未来,能否把青年造就成为跨世纪的栋梁之才,实在是一件关系着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大事。一个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面对生活,迎接挑战的青年,怎么可能担负起历史的重任呢?当然,从我国的目前情况看,不可能每个青年人都像林宇那样去贷款,也没有那么多公司贷款给青年人,多数可行的是在自立前勤工俭学,赚点学费、书费、饭费;更重要的是自立后,自己确实“立”起来,不靠、不刮。
我认为,要从根本上扼制“靠老”、“刮老”之风,很重要的一条是要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造就一个自立者光荣,“刮老”者受鄙视的健康、文明环境,使我们的时代能够产生越来越多的林宇。此外,做父母的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子女独立生活的能力,那些千方百计为孩子创造优越的生活环境,为孩子包揽一切的父母,不能算是真正爱孩子、懂得怎样爱孩子的好父母。从这一点来看,林宇的父母是有远见的,真正爱孩子的好父母。
当然,关键是要看青年人自己!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校园新景:电脑热
几年以前,电脑在高校校园里还是个新鲜玩意儿;现在,它已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接受。“电脑热”已成为高校的新景观。
离毕业分配还有三四个月,某大学计算机系的80多名应届毕业生便已被“定购”一空;在兄弟系感叹分配难时,这个系却为当初没有多招些学生而遗憾!不少同学从今年的分配中受到了启发,不学电脑就业也会有困难,正如一电脑广告中所说的那样:及早学电脑,就业无烦恼。
于是,各种电脑培训班应运而生。这类培训班收费从50—300元不等,但报名学习的人仍很多;许多同学虽然手头并不宽裕,但花钱学电脑却毫不吝惜。不少大学机房供不应求,虽然一再提高收费标准但仍是无济于事。也有不少同学参加社会上举办的电脑培训班的学习。
“及早学电脑,就业无烦恼”多少道出了一些“电脑热”的热源。现在高校分配实行双向选择,多一门实用技术是竞争的重要砝码。
有关经济学家则认为:对外开放后,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是形成“电脑热”的真正内因。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脑将在越来越多的方面走入我们未来的生活,它已经成为时代的一种趋势和走向。
武汉大学已经决定,全校各系都必须开设计算机课,学生成绩不合格者不能毕业。湖北大学的部分学生集资办起一个电脑培训班,请专家定期讲课。一些师大、师院也积极为同学们提供学习的机会,如扩大机房,应同学要求列计算机为全校通选课等等。随着电脑在高校的流行,一些有关电脑的书籍也在校园走俏。●方平凡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人才交流与青年择业”讨论

  留住人才的重要保证:增加对教育科技的投入
能源部电力科学研究院 李方
“四通”公司人才流失严重,其实,这一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在我工作的电力科学研究院,80年代培养的博士生已无一人留在本单位工作。国家科研机构成了“人才”的摇篮,等他们成为“栋梁之才”时,却远走高飞了。
留不住人才的原因是很多的,我认为有两点很重要:第一,国家对科技、教育界的投入不够,有些只是空空洞洞的口号,而没有实际的措施。像我们电力行业,要申请经费搞科研就十分困难。如果把花在大吃大喝上的钱投入到教育、科技领域,国家科研单位何愁留不住人才?
第二,目前,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各学校都很缺乏内容新鲜、形式活泼,能吸引青少年的好教材。社会已进入到市场经济阶段,可教材内容还停留在计划经济阶段。这种状况不尽快解决,青少年从小没有受到良好的道德思想教育,长大后就会缺乏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缺乏敬业精神。这样的人企业是不会真正欢迎的。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人才交流与青年择业”讨论

  不应单凭兴趣择业
浙江省衡州市信访办 楼秀红
很多青年朋友,在选择职业时,单从兴趣出发,很少从整个社会的需求来思考,往往导致事业无成。
青年时代,爱好、兴趣是极不稳定的。记得我读中学时,因为在一次考试中,有道复杂的论证题被我用比老师更简捷的方法解答了,受到老师的称赞和同学的钦慕,便决心以后要当第二个陈景润。于是,课堂上拚命演算数学题,而将语文、政治等丢到一边,终于未能进高校大门。
不知那位导师说过,人在二十六七岁之前,应广泛地读书学习,以期求得对社会人生的理解,打下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我认为,这话说得很中肯。一个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首要的是应具备基本知识技能,有真才实学。要想事业有成,要紧的不是选择一条捷径,而是需要有一往无前的干劲。事实表明,许多青年在极其平凡的岗位上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因此,择业时不能光考虑是否感兴趣,是否体面,而应有艰苦奋斗,兢兢业业工作的思想准备。
是人才,定会脱颖而出。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向您推荐

  《中国青年大透视》
青年是社会变革中最活跃的力量,同时也是价值观及其取向变革的先行者。改革开放10多年来,我国青年价值观及其取向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青年们在选择什么?追求什么?《中国青年大透视:关于一代人的价值观演变》(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本课题组编著,北京出版社出版)基于两次全国性的大规模问卷调查的数据,揭示了当代青年基本价值取向演变的真实状况及趋势,为全社会提供了一个观察、评价当代青年的准则、方法和视野。本书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计划重点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荣获1993年第四届全国优秀青年读物二等奖,为全国“金钥匙”读书活动的10本推荐书之一。(川夫)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向您推荐

  山东团员缴纳特别团费救助失学少年
本报讯共青团山东省委于8月中旬开展的“缴纳特别团费,救助失学少年”活动,得到全省广大团干部和普通团员的积极响应。在1个多月的时间里,共收到特别团费134万余元。目前,依靠这笔资金已救助了菏泽等6个地市的1万名失学少年,并在微山等地兴建4所“共青希望小学”。(孙风华李至安)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向您推荐

  北大江西籍学生为家乡经济献策
本报讯北京大学200余名江西籍学生,前不久举行了江西经济发展座谈会。江西省省长吴官正、省委副书记卢秀珍出席了座谈会。同学们纷纷为家乡经济发展献计献策,以表达自己的爱乡之情。(江易民)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山西隰县果树开发中心的年轻人,在荒山土培植出了上万亩果树。霍玮摄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宝钢冶金建设公司医院检验员周宗(右)和爱人沈冬明(左),是上海二医大接受的首例签定“志愿无偿捐献自身遗体”协议的青年人。姜为强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