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磨香井
吴然
磨香井是个彝族村寨,聚居着阿细人,“磨香井”是汉名。据说原先的彝名叫玛兹,村人想起个汉名,商议中一只大红公鸡跳上磨台,众呼“磨上鸡”;时有一教书先生路过,捻须微吟,取出纸笔,写下“磨香井”三个字。彝人大喜,焚香跪拜,奉为村名。这三个字似乎缭绕着一片花的喧闹与芬芳。可是伴我同行,把村名的由来讲得非常有趣的张公却说,“那地方缺水!”我哑然。我知道一个缺水的村寨是幅什么景象。
说话间,已从弥勒县城西门出来。沿路山土赤红,岩石灰黑,树篷墨绿而亮,一派滇南景色。往深处走,人烟渐少,村子大多远离公路。偶尔见穿红着绿的牧羊姑娘,和着黑的山羊白的绵羊漫过山洼。牧羊姑娘斜挎的竹篮里放着五彩线团,她在编织腰带还是裤脚的花边?手腕上的银镯一闪一闪的。看羊狗跑前跑后,一只惊飞的山雀,惹得它汪汪汪咬几声,嗡嗡嗡的在山间回荡。山谷里满是萝卜籽花,白亮泛紫;东一块西一块镶嵌着金晃晃的油菜花,一直漫涌到山坡上,杂染在巨石间。田头地角排着蜂箱,蜜蜂飞窜,阳光从蜂箱上,从萝卜籽花和油菜花上溅起来。我几次想请求停车,到田埂上走走,到花地上坐坐。看看闭目养神的一晃一晃的张公,忍住了。早些年,他曾在这一带当山村教师,这山山岭岭他是看得多了。转过丫口,一个村庄就在眼前,那景色给我极大的惊喜,我看着路牌大叫“磨香井”,把他推醒了。
公路穿村而过。我们刚在一大棵酸尖树脚停稳车,呼地跑出一群孩子,泼泼洒洒地拎着水桶、端着盆子,不由分说就来洗车。这些彝家孩子,大的不过十来岁,小的恐怕只有五六岁。他们挤挤挨挨,笑笑闹闹的,用小手掬了水,给汽车“洗澡”,泥泥水水湿了一地。他们又认真又好玩,不一会车窗和车身就清洁鉴人了。洗完车,也不要道谢。你想谢他们,他们笑闹着一哄而散,只在远远的高埂子上不好意思地看着你。看来他们经常这样做,凡是在村里停留的汽车,他们都用清水擦洗干净,算是彝家好客的一种表示。可是这水不是很珍贵的么?我和张公意味深长地对看了一眼,突然听到一阵水响。循声望去,远处院子里一个彝女正在接水,白花花的水冲力很大。“自来水!”我和张公几乎同时叫起来,没想到磨香井用上自来水了!
我们来到聚了一些人的场院。有人眼尖,竟认出了自己多年前的老师张公。张公自是得意。原来有一家起房建屋盖新房呢。场院上铺了绿油油的青松毛,散发着松脂浓郁的清香。临时搭的灶台,大铁锅里煮着肉,炉火噼叭作响。张公的学生—— 一个捧着水烟筒的汉子,还有几个撩起围裙来揩手的妇女,硬要我们喝“新房酒”。我们在青松毛上坐了下来。喝酒间,大伙从盖新房说到了“自来水”。烟筒汉子告诉我们,这水是一群青年学生引来的。这个不大的彝村,在外面上大学、读中专的,竟有19人!那年暑假,在外读书的学子们不约而同地回来了。他们满山跑,终于在邻村的后山上找到了泉水。两个村的青年决计把水引进寨子。引水那天,人们弹响大三弦,在“阿细跳月”的舞步和歌声中,像傣族过泼水节一样,用树枝和花束蘸着水,蘸着青春的热情互相祝福……
当我起身向主人告别的时候,我不无留恋地再度欣赏这个遥远的小小的彝族村寨。黄的油菜花,绿绿的麦苗、豆苗,一团一团的树、竹篷,一团一团的桃花、杏花,点缀些土掌房的黄墙粉墙,蓝瓦亮玻璃……各种色彩互相渗透浸润,像一幅毛绒绒的水印木刻呢!


第8版(副刊)
专栏:

  深秋
朱寿龄
天洗湛蓝
田野还原本色
深秋的目光删繁就简
扫视寥廓
饱满的日子一束束收割而去
从容了人间阡陌
收也在秋种也在秋
辉煌接力的丰采
多发的思绪是一种耕耘
植下
至诚至善的期待
岁月识归途
坦然如秋
黄叶奋飞红枫溢笑
一年中惟秋之将离
最壮行色


第8版(副刊)
专栏:艺文短波

  艺文短波
△全国回族作家笔会于9月中旬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举行。来自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的回族及其他民族的作家、编辑、学者百余人聚集一堂,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回族文学的喜人局面,探讨回族文学的现状和问题。区党委副书记康义代表自治区党委、政府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回族文学工作者应当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适应新时代读者的要求,热情讴歌人民,把握时代的主旋律,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时代背景的优秀品格,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学艺术作品。大家认为,时代正强烈地呼唤着产生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高水平的、厚重的、史诗般的文学作品。(宁绍)
△浙江省第五届鲁迅学术讨论会日前在革命作家殷夫的故乡——浙江象山县召开。来自浙江各地及北京、上海的40余名鲁迅研究专家、学者,就“鲁迅与现代意识”、“鲁迅与浙东作家”等问题展开了充分讨论。(山风)


第8版(副刊)
专栏:

毛泽东词意
寂寞嫦娥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中国画)黄羲


第8版(副刊)
专栏: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

  一笔珍贵的学费
唐鸿宾
火红的杜鹃花在山坡上盛开,欢腾的布谷鸟在枝叶间鸣叫,1951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翻身作了主人的农民大众,正喜气洋洋地耕耘着,将充满希望的种子撒播在刚刚苏复的原野上。作为老革命根据地的浏阳人民,喜悦中更充满着光荣和自豪。是的,为了这一天,他们的父兄们付出了多少代价,作出了多大的牺牲啊!
就在这大喜的时日里,一天,邮递员老李迈着大步,兴致勃勃地朝镇头乡土桥炭坡陈家大屋奔去,一见陈章甫烈士的夫人毛秉琴,老远就喊开了:“陈大嫂,毛主席给您寄钱来了!毛主席给您寄钱来了”!他的喊声,像一串大红喜炮,在山冲里爆响了,附近的乡亲都挤了上来,争着看毛主席寄来的汇票。他们看着,激动地抚摸着。与此同时,乡亲们又不约而同地向身边的毛秉琴投去敬羡的目光,有的还壮着胆子问:“毛主席怎么寄这么多钱给您啊?”
有的啧啧称道:“您真有福气,毛主席都寄钱给您!”
“这可不是一般的钱啊!”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不久前毛秉琴给毛主席写了封信,一是向他问候和祝福,二是向他报告家庭近况,说明家里都好,小女儿仍在读书,暂时负担重一点。谁知毛主席收到信后极为欣喜,因为他老人家早就在惦念着她们哩!1945年8月,他在出席重庆谈判期间,就曾托人打听过她们的下落,后因国民党反动当局挑起内战,通信受阻,无法联络,但毛泽东心里无时不挂记着那座他曾小住过的江南小村和与他共同战斗过的陈章甫烈士一家。
毛泽东和陈章甫早在20年代初期就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那时,他们都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共同的理想抱负,使他们很快成了至交好友。此后,他们常聚在一起探讨学问,议论时局,追求革命的真谛。正是在毛泽东的直接影响下,陈章甫由一名普通的青年学生,成长为中共湖南早期党员,湖南学运、工运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之一。在那段峥嵘岁月里,陈章甫积极参与了毛泽东倡导的各项革命活动,协助毛泽东做了大量工作。同时,在毛泽东尚未成家之前,陈章甫一家生活上给予过多方面的关心照顾,对此,毛泽东极为感激,他曾当着何叔衡、夏明翰、郭亮的面说:“我和章甫早就是一家人了。”
1924年4月,毛泽东调中共中央工作后,陈章甫仍留在湖南,但他们之间一直保持着通信联系。其间,毛泽东几度回湘,他们又常相约聚会。1926年夏,随着湖南革命形势的发展,陈章甫受命去水口山地区扩大党的组织,领导工人运动。“马日事变”后,陈章甫潜回家乡浏阳,后因敌人四处缉捕,遂转移长沙县山区,坚持地下工作。1929年春,陈章甫接中共中央通知,奔赴上海。同年底,中央指派他去湘西,拟与贺龙同志一起发展革命武装,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途经澧县时不幸被捕。1930年2月23日,被国民党反动当局杀害于长沙浏阳门外。他被绑赴刑场时,沿途演说,痛斥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指出革命一定会胜利,号召人民团结起来,与敌人斗争到底。就义前,他放声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充分表现了一名共产党人坚贞不屈的彻底革命精神,送行的群众无不声泪俱下。而这时,毛泽东正率红一军团战斗在赣南闽西。几年后,才得知陈章甫已经遇难。他极为悲痛,在与宋任穷等同志叙谈中,一再称赞陈章甫“是位好同志”。“他死得非常英勇”!并表示革命胜利后,一定要好好安排和照顾他的家属。为此,接到毛秉琴的信后,毛泽东当即亲笔函复,并嘱工作人员火速从自己的生活津贴中先取出一笔款项汇给毛秉琴,“以助其女儿学资”。听了毛秉琴的讲述,都为毛泽东深厚的革命情怀深深感动着,整个陈家大屋,沉浸在一片思念之中。
正是在毛泽东同志的关怀下,陈章甫的三个女儿茁壮成长起来,长女陈云、二女陈雪华,后分别在长沙师范、礼浏铁路管理处工作。小女陈文新在校学习非常用功,后以优异成绩考取留学苏联。为感激毛泽东同志,赴苏前,她特去中南海拜访,受到毛泽东同志的亲切接见,并留她与家人聚会,还为之题词勉励、合影留念。遵照毛主席的教导,陈文新学成回国后,一直在北京农业大学任教,正为培养农业科技人才,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8版(副刊)
专栏:丽珠杯杂文随笔征文

  贪吏有污名,廉吏不苦贫
戈力
古歌云:“贪吏而不可为者,当时有污名;而可为者,子孙以家成。廉吏而可为者,当时有清名;而不可为者,子孙困穷被褐而负薪。贪吏常苦富,廉吏常苦贫。”
这首简洁的短歌,直陈贪廉的利弊得失,令人感叹。古代不乏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清官,生前赢得一方百姓的爱戴,但身后子孙穷愁潦倒。如楚国令尹孙叔敖(本诗即为感叹孙的后人而作),为官清廉,但孙死后其子穷困贫苦,穿着粗布衣服上山背柴。清官在古代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贪官,封建制度正是贪官的温床。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君子小人的分际是泾渭分明的,所以贪官一般难免污名远播。
但在今天,不少人有意无意地在为贪污腐败遮护,或曰“腐败难免”,甚至妄言“不拿白不拿,拿了也白拿,我不拿他拿,要拿大家拿”。廉洁自律的人在一些地方反而受到排斥和嘲弄,被视作“僵化保守”、不够开放。以至一些贪官在某些地方如鱼得水,不仅子孙家成业就,自身还不必蒙受污名,正气低沉,邪焰高张,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社会现象。
笔者认为,任何时候都不能为贪污腐败开绿灯,更新观念是必要的,但贪污就是贪污,有贪就要肃贪,这个观念历久常新、永远不会过时。今日反腐败至少应该做到:“贪吏不可为,当时有污名;如若有为者,丑闻累子孙。廉吏大可为,当时有清名;清正又廉明,子孙以家成。贪污必受惩,廉吏不苦贫。”我们应该建立一套有利于提倡廉洁、打击贪污的机制。绝对不能让今日的贪官感到比古代的贪官还滋润,更不能让今日的清官像古代的廉吏那样,常常为自身的生计所困扰。
(作者单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