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社论

  架设通向新世纪的宏伟大桥
——热烈祝贺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胜利闭幕了。这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召开的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会议。这次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一个战略决策,是实现从旧经济体制向新经济体制过渡的宏伟蓝图,是指引全党和全国人民不失时机地加快改革、加快发展的行动纲领。
十四届三中全会是高举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的会议。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邓小平同志经济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会议通过的决定,充分体现了小平同志的一系列论述,特别是1992年视察南方重要谈话的精神,对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十四届三中全会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进一步贯彻党的十四大精神的会议。会议通过的决定,把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原则具体化、系统化,勾画了新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对有关的重大问题,都做出了明确的原则性规定,既有比较完整的总体设想,又紧紧抓住当前改革和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重点突破,便于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有很强的指导性。
十四届三中全会,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励精图治、勤政为民的生动体现。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课题,化为一篇精彩的大文章,殊非易事。党中央抓紧时机,组织力量,深入调查研究,总结亿万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集中党内外同志的智慧,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制定了这样一个体系宏大、内容丰富的重要文献。这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又一丰硕成果。
从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性转移。这一转移实质上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过去十多年,我们党有计划、有步骤地领导全国人民实施这一经济战略大转移,步步推进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最终实现战略转移的壮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虽然在前进的征途上还会有不少难关,但是我们对攻克这些难关充满必胜的信心。
从现在起到本世纪末,全党和全国人民有两大奋斗目标。一个是发展的目标,即达到小康,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另一个是改革的目标,即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两个目标交相辉映、紧密相关。实现发展的目标,鼓舞人心;实现改革的目标,意义深远。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不但将成为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强大动力,而且将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创造重要前提。可以说,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实现之日,就是通向新世纪的宏伟大桥架设成功之时。
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实现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历史性任务,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我们要把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摆在党的思想建设和干部理论教育的主要地位,进一步用邓小平同志的理论武装全党,提高党的领导水平。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加强勤政廉政建设,增强党的战斗力、凝聚力。要组织广大党员认真学习和贯彻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团结和带领广大群众锐意改革,艰苦创业,为实现九十年代的战略任务,胜利迈向二十一世纪而奋斗!


第1版(要闻)
专栏:

  钱其琛前往美国
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部长级会议
新华社北京11月14日电国务院副总理兼外长钱其琛今天启程前往美国出席于11月17日至19日在美国西雅图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五届部长级会议。会议开始之前,钱其琛还将应邀在洛杉矶世界事务委员会发表演说。
外交部副部长刘华秋、美国驻华大使芮效俭等到机场送行。


第1版(要闻)
专栏: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在京举行
中央政治局主持会议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江泽民作重要讲话
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全会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用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统揽全局,把更大的精力集中到加快改革上来。全会号召,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十四大精神指引下,为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二步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新华社北京11月14日电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1993年11月14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1993年11月11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会议的中央委员182人,候补中央委员128人。有关负责同志54人列席了会议。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江泽民同志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共五十条,分十个部分: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二、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三、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四、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五、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七、深化对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八、进一步改革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九、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本世纪末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奋斗。全会认为,《决定》把党的十四大确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加以系统化、具体化,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是九十年代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必将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全会认为,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下,经过十五年改革,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正在转换,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迅速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广泛展开,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改革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我国经济建设、人民生活和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以邓小平同志1992年年初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迈出新的步伐,宏观调控取得积极成效,经济蓬勃发展,社会政治稳定。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内国际的有利时机,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这些主要环节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全会强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开创性的伟大事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决定各项改革措施取舍和检验其得失的根本标准。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相互促进,相互统一;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重视群众切身利益;实行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用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统揽全局,把更大的精力集中到加快改革上来。当前要紧紧抓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市场体系和金融、财税、计划、投资、外贸等重点领域的改革,制定具体方案,采取实际步骤,取得新的突破。
全会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必须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要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提高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针政策的坚定性和自觉性。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切实抓好廉政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全会号召,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十四大精神指引下,同心同德,锐意改革,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二步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附图片)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上作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刘少山摄
十一月十四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闭幕。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新华社记者刘宇摄
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朱镕基、刘华清、胡锦涛等同志在主席台上。新华社记者刘少山摄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人物

  德国总理科尔
今日来我国进行正式访问
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李鹏总理的邀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总理赫尔穆特·科尔将于11月15日开始对我国进行为期6天的正式访问。
科尔总理1930年4月3日生于莱茵河畔的路德维希港。1947年在文理中学读书时便加入了基督教民主联盟(基民盟),是路德维希港基督教青年联盟创建人之一。1950年中学毕业后,先后在法兰克福大学和海德堡大学攻读法律、社会学和历史。1954年至1961年任莱茵兰—普法尔茨州青年联盟副主席。1955年至1966年任该州基民盟执委会成员。1958年他以《崩溃后各党派的重建》的论文获哲学博士学位。
1959至1969年,科尔任路德维希港化学工业联合会部门负责人。1959至1976年当选为莱茵兰—普法尔茨州议会议员。1960至1967年任路德维希港市议会基民盟议会党团主席。1964年起任基民盟联邦执委会委员。1966至1973年当选为基民盟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委员会主席。1969至1973年任基民盟联邦副主席。1969至1976年任莱茵兰—普法尔茨州政府总理。1973年起任基民盟联邦主席,1976年起为联邦议院议员。1976至1982年为联邦议院基督教民主联盟—基督教社会联盟议会党团主席。1982年10月起任联邦政府总理。科尔总理曾于1974年、1984年和1987年先后三次访问中国。(新华社发)(附图片)
科尔总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