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1月11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美术)
专栏:画坛轶事

  齐白石晚年的一幅肖像画
陈封雄
这幅宣纸水墨肖像画是齐白石先生1935年的作品,画的是我的祖父、诗人陈三立——别号散原老人。齐老先生向来以浓墨重彩笔势豪放的大写意闻名于世,间作工笔草虫,但因目力逐渐衰退,晚年已很少见到他的工笔作品了。至于工笔肖像画,那是他35岁左右在湘潭故乡时的事;绘制这幅画时,他已经是73岁的老人,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之作。
齐白石先生于1917年从湖南到北京后与先父师曾相识。由于都是丹青能手,所以往来密切而成为挚友。先父曾建议他在绘事上大胆创新,不必求媚世俗,曾有诗赠他:“……正如论书喜姿媚,无怪退之讥右军。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齐白石接受了先父的意见,此后改变画风,遂有“衰年变法”的佳话。他曾在赠先父的一首诗中说:“君我两个人,结交重相畏。胸中俱能事,不以皮毛贵。牛鬼与蛇神,常从腕底会。君无我不进,我无君则退。我言君自知,九原毋相昧。”
我父亲1923年逝世,年仅48岁。齐白石痛失知音,曾作过几首悼诗,有句云:“此后苦心谁识得,黄泥岭上数株松。”
1933年祖父从江西移居北京。1935年,我的一位叔父因知道白石翁早年曾为人画过像,便和先母计议请齐老先生为我祖父描一幅肖像。当时齐白石先生已经年迈,而求画者越来越多。他体弱眼衰不能多劳,所以订了较苛的润例:“山水人物、工细草虫、写意虫鸟皆不画。指名图绘,久已拒绝。花卉条幅二尺10元;三尺15元;四尺20元(以上一尺宽)。五尺30元;六尺45元;八尺72元(以上整纸对开)。中堂幅加倍,横幅不画……无论何人,润金先收。”
有鉴于此,先母由我陪同来到跨车胡同齐寓去说情,心中并无把握。应门的是个尼姑模样的妇人,通报后白石先生立即接见。先母说明来意,老先生竟然满口应允。于是我母亲取出一张祖父的半身照片和百元润金。齐老先生接过照片,连连摆手:“师曾夫人所求,又是为师曾尊人画像,怎能要钱!”坚辞不受。
过了两个月,先母去取画并向齐老先生致谢。他说他已40年没有画过工笔肖像画了,这次着实费了大力,戴两副老花镜,画了许多天才完成。画拿回家,都说画得好,我祖父看了也说画得很像他。
这幅画在我家珍藏了将近60年,经历了抗日战争、国内革命战争以及“文革”动乱,多次化险为夷,竟奇迹般地保存下来。(附图片)
陈三立画像齐白石


第8版(美术)
专栏:画家独白

  美和丑
方成
绘画属于美术,画家称美术家。美术家有个团体叫作美术家协会。既然称美术,那就离不开美。
艺术反映生活。画既反映生活中的美,也反映生活中的丑即恐怖、惊险、残暴、落后、无耻等等。以漫画为例,想想看,它所反映的丑,怎么离得开美呢?这一点,看京剧表演很容易明白。《三国》戏里的曹操和董卓都是丑角,但他们的脸谱却是艺术品,人们常常挂在墙上欣赏;他们在舞台上的演、唱,观众也喜欢,觉得美。用艺术的,也就是用美的手段来表现丑,让大家反对它、厌恶它,以否定丑的形式来肯定美、歌颂美。漫画讽刺的对象,比如搞不正之风的人,是丑的。漫画用艺术手法表现丑,画面上的人物形象,同样讲究要和舞台上丑角的形象一样有艺术美感,使人在艺术欣赏中对丑加以嘲弄、讥讽和贬斥。
也有画得美感不足的画,那是没画好。阿Q在判决书上画圈圈,比用圆规画出的差多了,但毕竟属于圆形一类。


第8版(美术)
专栏:

鼓浪屿水操台(中国画)杨兆三
杨兆三:山水画家。早年就学于鲁迅艺术文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长期从事美术编辑工作。创作有《中国名胜百图》系列,表现祖国壮美的河山。他的画,或工笔重彩、木板套色,或白描勾勒、精刻细描,无不淋漓酣畅,很有特色。


第8版(美术)
专栏:

白梅
(中国画) 曹明华
中年画家曹明华擅于画梅。他早年师承江南名家陈白荷、蔡鹤汀先生,又崇尚梅花铁骨傲寒的高洁品格,从而专心致力于画梅。他一方面研究历代画梅的技法,同时又深入生活进行长期的观察写生,以至于遍访国内名梅,在画梅技法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多年来进行了大量创作,作品笔墨苍劲,情趣盎然。董寿平先生为《曹明华百梅画集》作了序言。


第8版(美术)
专栏:

醉月
(中国画) 娄正纲
几朵葵花仰着笑脸,舒展着柔美的腰身。粗拙的舞姿蕴积着强烈的阳刚之气,密密的点染烘衬出极为愉悦的气氛。类正纲是黑龙江省鸡西市人,青年女画家。1986年东渡扶桑,作品在岛国展出时激起强烈反响。


第8版(美术)
专栏:

巨榕奔云
(中国画) 徐怀玉
青年画家徐怀玉擅画黄山。因感山石之妙,常有日月岚光在胸中涌动。也画海,他的浪花极具个性,奋张着力。这里的榕树,画家没强调根系,只用浓重的笔墨表现粗壮结实的身姿,更具深层的象征意义。徐怀玉扬州人,现在上海市书画研究院工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