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1月1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关于《毛泽东与中国文艺》
龚育之
宋贵仑同志的书《毛泽东与中国文艺》即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嘱我写几句话。我乐于应命,因为我知道他为写这本书,是作了很多准备的。
宋贵仑同志上大学读的是中国文学系,毕业后在文献研究室工作多年。这个背景为他研究毛泽东文艺思想,准备了很好的条件。1986年我和他合作,写过一篇《“红学”一家言》,是介绍和研究毛泽东关于《红楼梦》的论述的。因为提供了较为完备和准确的资料,而且有一些自己的见解,在红学界和关心这个主题的读者中,引起了一些注意。
1992年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50周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准备将《毛泽东论文艺》增订重印,要我帮助他们做这项增订工作。为此我同他又一次合作。说是合作,我不过给他出些主意,提些线索,最后帮他确定篇目,审读注文。工作主要是他做的,资料的搜集,篇目的初选,注文的起草,都是他出的力,而这个过程,也就成了他写作《毛泽东与中国文艺》的直接准备。
《毛泽东论文艺》增订本,篇目有很大扩充,新收了不少过去被忽略了的文献。这些文献是从哪里搜集来的?它们产生的背景是怎样的,它们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这些,宋贵仑同志想有所介绍和评论,就都写在他自己的这本书中了。
搜集到的毛泽东论文艺的文献,有相当一部分不能收进《毛泽东论文艺》中,这主要是因为这些文献是毛泽东讲话、谈话的记录,或者是当时的记录,比较完整和不大完整的记录,或者是后来的回忆,比较准确和不大准确的回忆。它们都未经毛泽东审定,不便作为毛泽东正式论著选入。但是,它们对于了解和研究毛泽东文艺思想无疑有重要意义。对这些文献,作者想有所介绍和评论,也都写在他自己的这本书中了。
还有一些毛泽东论文艺的文献,虽然是亲笔批语、亲笔修改,也没有收入《毛泽东论文艺》。因为这些文献中的思想,经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或者是基本上错误的,《毛泽东论文艺》作为反映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科学内容的读物,自然只选其内容被实践证明为正确的文献。然而,要全面考察党领导文艺工作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对错误和失败这一侧面也应该有所了解。对于这些,宋贵仑同志也在自己的书中有所介绍和评论。
这样,在宋贵仑同志的这本书中向读者介绍的毛泽东论文艺的文献,比读者从《毛泽东论文艺》读到的文献,面要宽得多。在广泛地、多方面地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这本书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历史发展作了一番系统的整理,并且作了若干新的论述和概括。
比如,把1936年11月毛泽东在中国文艺协会成立大会上的讲演作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开端,这是有见地的。把1949年7月毛泽东作了大量修改并经他审定的中共中央给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贺电,作为全国革命胜利后毛泽东文艺思想进一步发展的开端,这个论述也是如此。这两篇文献都是过去被忽略了的,而其中又都有重要提法。特别是后一篇文献中明确指出:“在革命胜利以后,我们的任务主要地就是发展生产和发展文化教育。”文艺运动要“配合人民的其他文化工作和人民的教育工作”、“配合人民的经济建设工作”。这“主要任务”和“两个配合”的提法,本来应该成为全国革命胜利后党的文艺路线的新起点,可惜的是后来的发展经历了很大的曲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在新的历史高度上回到了这个提法。
又如,关于毛泽东文艺思想发展的“三个高峰”的概括,关于新时期党的文艺路线的中心和基点的概括,我以为,也是有启发的。
关于“三个高峰”,第一个是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代表的高峰,第二个是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提出和《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为代表的高峰,第三个是以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为代表的高峰。第二个高峰,虽然没有能够得到充分发展,但是那时提出的重要的政策思想和理论观点,应该给予足够的评价,而且应该看到它们为第三个高峰的形成作了一定的历史准备。
关于新时期党的文艺路线的中心和基点,这要从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中心和基点去探讨和研究。党的基本路线是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反映到文艺路线上,一个中心就是“重在建设”,两个基本点就是“二为”和“双百”。“重在建设”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一个是文艺工作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一个是文艺工作本身以建设为中心,以繁荣文艺为中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新时期不仅要体现在文艺创作、文艺评论、文艺理论研究上,而且要体现在文艺的对外开放和文艺体制的改革上。
这样的概括,如果离开历史和现实,作空疏的讨论,是没有什么意思的。贵仑同志的这本书,联系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现实情况来作这样的概括,就可以对统摄资料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金台文论

  评论不妨学点苏轼
徐中玉
《苏轼文集》常在案头,时加观览,辄有所得。其《杂评》云:“杨凝式书,颇类颜行。李建中书,虽可爱,终可鄙,虽可鄙,终不可弃。李国士本无所得,舍险瘦,一字不成。宋宣献书,清而复寒,正类李留台重而复寒,俱不能济所不足。苏子美兄弟俱太俊,非有余,乃不足也。蔡君谟为近世第一,但大字不如小字,草不如真,真不如行也。”又其《王文甫达轩评书》一则可与参看:“唐末五代文章卑陋,字画随之。杨公凝式笔为雄,往往与颜、柳相上下,甚可怪也。今世多称李建中、宋宣献。此二人书,仆所不晓。宋寒而李俗,殆是浪得名。惟近日蔡君谟,天资既高,而学亦至,当为本朝第一。”
两则都在论书法。谈到的杨、李、宋、苏子美兄弟、蔡君谟、颜真卿、柳公权都是书法名家。我钦佩东坡有敢于谈论大致同时名家的这种精神。敢褒敢贬,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有些好处不可完全抹煞。率直爽快,不为众论所限,极有个性。
他以为唐末五代的文章、字画一般都很卑陋,但杨凝式的字却端重可与颜柳相上下,虽觉“甚可怪”却并未因此便一概而论。一般是一般,个别归个别。
“宋寒而李俗”,指出两人的毛病。东坡不喜孟郊诗的“寒”,贾岛诗的“瘦”。他也说过不能跟从杜甫特重“瘦硬”的主张。何况李还很“俗”。他不喜偏执一端,要求“随物赋形”。虽然杜甫有此主张,虽然“今世多称”宋、李二人,他不以为然照样不以为然。怎么看就怎么说,有主见,不随别人脚跟。各说各的有什么不好,正便比较、讨论。千喙一唱,岂仅单调,实成发展的障碍。
他推蔡襄书“为本朝第一”。以东坡之大名,能这样推重同时人,容易么?而且他是明知自己这样推重当时“议者多以为不然”的。(见《跋蔡君谟书》)他坚信蔡“天资高”、“学亦至”,“或谓君谟书为弱,此殊非知书者”。有理由,讲出理由,书法史证明他有见识,蔡书至今被称“宋四家”之一。
他又称“近年蔡君谟独步当世,往往谦让不肯主盟。”(《记与君谟论世》)真够揄扬的了,但是否蔡已“划时代”、“里程碑”、高不可攀了呢?也不是。仍指出他的“大字不如小字,草不如真,真不如行。”金无足赤,艺无止境。他对衷心赞赏的人并未一味张扬,满口捧场。这种议论反使人易于信服。绝非时下充斥市场的有偿的广告式评论可比。
还有,他至少很不喜爱李建中书的“瘦”和“俗”。他不同意当时很多人对李书的称赞。他虽鄙视李书,亦承认李书有些可爱之处,故说:“虽可爱,终可鄙”。不因有些可爱处,便不讲其终究可鄙,有主有从,不是一半对一半。既不应完全抹煞,于其某些可爱处、有益处自然还可吸取,故又说:“虽可鄙,终不可弃”。不因终究可鄙,连其合理部分、合理因素亦全抛弃。这种态度我看很负责、很认真,也还是很宽厚。联想到时下书文对周作人的态度每多恕辞,过于热情。“五四”时代的进步文人,国族最危急时为虎作伥的汉奸,两者都是事实。“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对他应如何垂?难道还有理由仍让他在历史的前排露脸?他的“五四”时代“终不可弃”,他当汉奸这一可耻“晚节”无疑是“终可鄙”。如对周作人可以容忍这样过分恋恋不舍,那么对也有过一段“终不可弃”历史的汪精卫、周佛海、陈公博们又会如何?不弃,就足够了。论者选家也要有点风骨。本来面目都不容歪曲、掩饰的。应该有负责、认真,有鲜明个性却又宽厚的论风。平等、坦率、与人为善都不可缺少。不能认为古人的类此观念、方法、态度都已过时了。当然必须坚持改革前进,在文学评论上注意吸收类似苏轼前贤们有益的思想材料与经验,以助转变当前文界种种颓风,目的正在这里。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文情顺乎世情
——“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赛”有感
江曾培
从今年5月开始,为期一年的“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赛”,以恢宏的气势,在中国、新加坡、泰国、美国、英国以及香港等国家与地区的20多家华文报刊上展开。迄今为止,发表的征文作品已逾千篇,在海内外引起广泛注目。
这次“大赛”,是一次全球性的华文比赛,所以能搞得如此“红火”,一是由于“顺乎世情”。近年来,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原来被分割的海内外华文出版市场,正在走向整合。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华文教育、华文应用,近年也均有所加强。华文图书,华文作品不再限于一国一地,愈来愈凸现出“华文世界”与“世界华文”的态势。在这样的情形下,这次“大赛”就得以应运而生、而长。二是“顺乎文情”。微型小说在80年代崛起,是世界华文文坛的一个共有现象。它篇幅微小,精练含蓄,纸短情长,言不尽义,一二分钟就能读完一篇,适应快节奏生活的现代人的阅读习惯,拥有广大的读者群。同时,专业的、业余的作者以及众多的文学爱好者,均能参与创作。而众多的报刊,又可以经常提供发表园地。这样,这一文学品种就最适应于这一世界性的文学赛事。
从已发表的作品来看,都是“以小见大”,表现现实生活之作,但题材多样,风格各异,有不少新颖的想象与独到的笔墨。《小说界》推出的“海外华文微型小说专栏”中的作品,出自新加坡、泰国、印尼、比利时、荷兰等不同国度的华文作家之手,所反映的生活与表现手法,更是各显特色。同时,中国大陆也有一些微型小说作者,在海外报刊上发表了一些参赛作品,给当地文坛添了新鲜。“大赛”正有力地促进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创作的交汇与交融,促进世界华文文学进一步走向整合,促进世界华人、华裔进一步相互了解与团结。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新作一瞥

  太阳的手[中篇小说]
作者郑建华载《十月》1993年第5期
都市里的阳光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塑造着那些投入她怀抱的人们。
她的名字叫月亮,使人想起清风徐来的乡村之夜。为了逃避包办婚姻,她来到青岛城里打工。都市的五光十色打开了这个乡下妹子的视界,使她知道别一种人生,别一种滋味。美的诱惑终于使她投到舞蹈教练钟力强的怀抱。钟在形体各方面塑造她,使她成为一个出色的舞蹈师。她把一切都交给了钟,过着一种空虚而优裕的“上等人”生活。然而,卑鄙的钟把她“出让”给一个商人,月亮一怒之下作出致命一击逃回生她养她的乡下。
结婚、生子、温暖的家庭都没有泯灭月亮对城市的向往,她二度来到青岛,命运赐给她一位慈祥和蔼、学识渊博的童爷爷,在童的悉心指导和严格培养下,月亮成了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才,并被一家大公司重用。正当她事业腾飞之际,她的乡下丈夫寻到了她……
这篇小说故事性强,一波三折,较真实地反映了“打工妹”的际遇。陈月亮这个形象在当代生活中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刘萤)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新作一瞥

  “东方神话”
作者何建明穆道俊载《新生界》一九九三年第四期
江苏东海县是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家乡,千百年来,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没有使这里的人民摆脱贫困。建国以后,人们大做“水”字文章,兴修水利,种植水稻、改造旱地,经历了反反复复,也取得足可慰藉的成绩,粮食产量过亿斤的乡镇居全国县级之首,成为全国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县,为苏北的鱼米之乡。
然而,商品经济之风吹到了东海之后,这里的人们又做“水”字文章,把过去不被看重的水晶石,同致富、财富联系起来,于是从过去“土地革命”、“农业革命”到独占优势的“商品经济活动”,东海走上了新的繁荣和发展。
作品从东海的历史文化中寻找东海人的智慧和聪明在改革开放的时代焕发的光彩;描绘了东海人为全国的水晶市场作出的筚路蓝缕的工作;又表现了东海人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向全国走向国际市场所作的贡献。
作品以质朴的笔调,以采访纪实的感闻见历结构;写人叙事,表明“东方神话”在古老的中国,古老的东海,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已成为一种现实。(一叶)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为“希望工程”贡献精美的精神食粮
樊发稼
“为了孩子,为了未来”,这是所有儿童文学作家,也是一切少年儿童工作者的基本出发点和光荣、崇高、神圣的工作目的。当前党和国家以及全社会十分关注和重视的“希望工程”,说到底,是一项“为了孩子,为了未来”的工程,搞好这项工程的建设,是贯彻邓小平同志关于“从娃娃抓起”的指示,提高整个民族素质,实现振兴中华这一宏大战略目标的极为重要的任务。在这个任务中,自然也包括如何更多更好地创作、编辑、出版、发行优秀儿童文学读物,为孩子们,特别是为现在还比较贫困的地区的孩子们提供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
为了满足广大少年儿童对于优质精神食粮的追求需求,武汉大学中文系陈美兰教授和张明先生主编了这套《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精品》,并由长江文艺出版社隆重推出。这套丛书的问世,无疑是儿童文学界值得庆贺的一件盛事。这也是为“希望工程”的建设做出的一项可喜奉献。
这套《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精品》,按作品样式分小说、童话、诗歌、散文和寓言故事五卷,集中精选荟萃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40多年以来各个时期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每卷约20万字,总计100多万字。这套《精品》的特色和价值主要是:
一、所选作品确是建国以来各个时期深受广大少年儿童欢迎和喜爱的优秀作品,不少在历次全国性评奖中获过奖,其中既有前辈老作家享有盛誉的名作,也有中青年作家的拔萃力作,也有较晚涌现的文学新秀乃至一些“小作家”、“小诗人”的佳作。从入选的作者,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儿童文学创作阵容的坚实和宏大。
二、选编者在遴选作品时,既充分考虑到了题材和艺术表现手法的丰富多样,又从今天少年儿童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着重录选贴近现实生活、更有利于培养孩子们高尚道德情操和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儿童特点比较鲜明、在艺术上容易为小读者接受和欣赏的优秀作品。
三、各卷作品的编排,没有采用通常的以发表时间先后或以作者姓氏笔划为序的办法,而是大体按题材内容分类,即题材内容相近的相对集中编排,这一方面可以吸引孩子们相对专注的阅读兴趣,一方面也为人们了解儿童文学创作的各类题材特点提供了方便。
四、这套选本所收的新时期作品,占较大的比重。这样,这套《精品》较之其他一些选本,给人以更加明显的新鲜感。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评《中国文学通史简编》
张锦池 关四平
陈玉刚新著《中国文学通史简编》(大众文艺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洋洋85万言,是他多年研究文学史心血的结晶,是一部求实求新,雅俗共赏的力作。其特出之处有:
一、放眼中西比较,别抉异同。陈著在文学史构架上有一个显著突破:借助人类文化史的巨眼,观照中国文学史的物质与贡献,力图在世界文学史的坐标系上,确立中国文学史的应有地位,并勾勒出其在此坐标轴上的运行曲线。这是一项十分庞大的工程,以一人之力,贯通古今,比较中西,良非易事。陈著勉力为之,其魄力与悟性,令人感佩。
二、从内部寻找规律,以求实作为求新的基础。文学历史的发展嬗变,如卫星之在太空,自有其运行的规律。这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但对文学规律的把握,则又见仁见智,方法各异。有人看重外部规律,有人青睐内部规律;寻规律的方法,亦有外部探求与内部寻绎之别。实际上,每一文学规律的运行,皆是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之结果,而作为变化根据的内因则更为重要,诚如列宁所说:“规律是现象中巩固的(保存着的)东西。”陈著正是不遗余力地从文学内部个别现象的深细分析中,从文学史体例,文学流派、作家作品等方面分析入手,去透视一般文学规律的。当然,陈著也并不忽略外部因素对文学发展的影响,但其侧重点只是在文化背景的勾勒上,是大处落墨,点到为止;而从内部寻规律则是抽茧剥笋,精微深细,且新见迭出。
三、择取精当成果,以飨读者。文学史界有许多问题,观点众说纷纭,书籍汗牛充栋,陈著对此则能博采约取,把最精当的意见奉献给读者。这看似容易实艰辛,既要博览群书,通晓各家之说,又要有学术眼光,能披沙拣金。如陈著在论析先秦诸子散文时即如此。
当然,以一人之力成此洋洋巨著,难免有美中不足,如中西比较部分,唐前立体感强,唐后则相对弱些。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毛泽东与中国现当代文艺研讨会举行
由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和北京电影学院音像出版社联合主办的“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毛泽东与中国现当代文艺研讨会”于10月22日至24日在京召开。宋平、邓力群等老同志、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名誉会长贺敬之、林默涵同志以及著名老作家臧克家、魏巍、姚雪垠出席了大会。马文瑞同志为大会发来了贺信。大会开幕式由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会长陈涌同志主持。
出席研讨会的100余位代表,围绕着“毛泽东与中国现当代文艺”这一主题进行交流与探讨。与会者一致认为毛泽东文艺思想既继承和总结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的文艺思想和中国革命文艺的成功经验,又从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理论,在无产阶级革命文艺发展史中承先启后,独树一帜,对中国现当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发展与繁荣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会)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文艺简讯

  文艺简讯
△由陈辽、王臻中主编的《中国当代美学思想概观》已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在最近出版。该书资料翔实,无论是对美学教学,对作家艺术家的美学水平的提高,还是对一般美学爱好者普及中国当代美学思想中的精华,都有参考价值。(舒亦)
△刘贵贤的《水魂》最近由华夏出版社出版。这部长篇报告文学展现了一个与人人相关却又鲜为人知的世界——日夜监视江河湖库水体信息变化关系国计民生的水文领域。(陆)
△程海的长篇小说《热爱命运》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该书以诗的激情抒写了当代人生命运。(刘)
△李国文主编的《中国当代小说珍本》(上、下卷),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收集了新时期以前名家作品100多篇。(陈思)
△《钟山》杂志日前在南京大学举办大学生辩论会,辩题为“当代文学的死亡与新生”,南京大学、东吴大学等5所院校的百余名师生参加,大家对文学的现状和前途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宏昌)
△两本散文诗研究专著《散文诗写作》(作者秦兆基)、《散文诗探艺》(作者张彦加)已分别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和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显示了当前散文诗研究的新成果。(闻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