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1月11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认真研读原著
本报评论员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1月2日在全国出版发行以来,各地出现了踊跃购买、阅读邓小平同志这部新著的感人情景。正如读者所说:“买‘邓选’、学‘邓选’,是我们渴望已久的大事情。”可以预期,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将以很大的热情投入到一个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热潮中去。
《中共中央关于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决定》指出:“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对于我们认清大局,坚定信念,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做好各项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江泽民同志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上的讲话强调:“各级党组织要按照中央的要求,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特别是县以上领导干部,认真落实决定,把这件大事抓好。”不久前,中央举办了第一期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理论研讨班,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方面先行一步。研讨班的一条重要经验是: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首先要注重认真阅读邓小平同志的原著。
应当看到,邓小平同志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以来的著作,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之作,科学地解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其含义是非常深刻的。与此同时,邓小平同志著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都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紧密联系,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所讲的道理深入浅出,语言简洁精炼、朴实通俗,不论是各级干部还是广大党员、群众都是不难读懂的。特别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论述分析的这十年中间的国际国内大事,大都是我们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亲身经历过,或者是在我们身边发生的,与我们国家、民族以至个人的命运密切相关,这些文章读来分外亲切。只有认真研读原著,才能更好地理解文中阐发的深刻道理,掌握其精神实质。
因此,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最重要的,就是在认真阅读原著上多下功夫,深入领会、掌握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新的思想、新的观点。例如: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关于“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关于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关于抓住时机,加快发展,争取国民经济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关于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关于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关于发扬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致力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精神;关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反对自我封闭和孤立;关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关于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关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关于“一国两制”;关于坚持社会主义,制止动乱,防止和平演变;关于要警惕右,主要是防止“左”;关于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关于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新秩序;关于对国际局势要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关于中国的问题关键是把共产党内部搞好;关于加强廉政建设,反对腐败,以及其他一些重要观点。对于邓小平同志这些重要的基本观点,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在领会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做到熟知熟记。要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联系本地、本单位和个人的经历,认真思考,加深对基本观点的理解。在认真阅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同时,也可以结合阅读前两卷,特别是第二卷,从而融会贯通。不必花费过多的精力、时间去搜求、阅读那些五花八门、质量不高的学习辅导材料。原著的重要背景材料和名词概念,在文选的“注释”和题解中都已经讲得很明白、很翔实。
学习是一件刻苦的事。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时,要提倡下功夫钻研原著的风气。认真阅读邓小平同志的原著,将有助于广大干部、党员和群众更好地掌握和运用邓小平同志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使邓小平同志的著作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指导和推动我们事业前进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第1版(要闻)
专栏:

  我国金融运行已趋正常
8月下旬至10月中旬人行向专业银行贷款超过1500亿元
本报北京11月10日讯新华社记者丁坚铭、本报记者施明慎报道: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戴相龙今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近几个月来,金融部门在堵邪路的同时,及时开了正道。8月下旬至10月中旬,人民银行对专业银行的贷款超过1500亿元,这不但保证了国家重点建设的资金需要,而且促进了国民经济整体上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据了解,今年下半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已使我国国民经济运行出现了积极的变化。尤其在金融领域,社会乱集资和乱拆借已经停止,并收回了一部分违章拆借资金,储蓄存款大幅度增加,扭转了一度混乱的金融秩序,使投资的过快增长和物价的过快上涨得到遏制。从中国人民银行提供的前10个月的各项金融指标表明,我国的金融宏观调控已见成效,金融运行已趋于正常,突出表现在:
——货币增势减缓。由于投资过快增长,今年以来货币连续大量投放,带动物价快速上涨。到上半年末,货币的最高增长幅度达54%,成为历史上增长最高的月份。进入下半年,随着宏观调控措施的实施,信用回笼、商品回笼均有回升,消费基金增长平稳,出现连续四个月比去年同期少投放的好势头。到10月底,市场货币流通量的增速降到38.6%,比上半年减少了15个百分点。根据目前的发展趋势,今年全社会货币供应量有可能控制在较为合理的增长水平。
——储蓄大幅度增长,为银行支持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今年5月和7月份,中央银行两次大幅度提高了存贷款利率,产生了较强的宏观调控效应,使一度滑坡的居民储蓄存款回升,并连续几个月稳定增长。到10月末,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达14230亿元,增长率为29.2%。由于经济繁荣,政治安定,居民选择定期存款居多。据统计,7至10月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加1441亿元,其中定期存款占97.4%,银行储源较为稳定。
——专业银行备付金迅速回升,缓解了支付困难。通过清理违章拆借,大力组织存款,扭转了专业银行备付金率低于法定备付金率的局面。到10月底,专业银行的备付金率已经达到10%左右。最近,人民银行又给各融资中心注入200多亿元的资金,正常的同业拆借开始活跃,各级银行的支付能力增强。
——银行及时、迅速增加贷款,保证国家重点建设、农副产品收购及有效益的出口创汇产品的资金需要,逐步缓解了企业资金紧张的局面。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8至10月份,中央银行贷给金融机构的资金有1626亿元,占今年前10个月中央银行投入资金的82.6%。1至10月份,国家专业银行贷给企业的资金比去年同期多增加300亿元。仅10月份,银行、信用社贷款就增加700多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1.6%。基本建设新增贷款已占到全年计划的78.9%,其中国家贷款投资的112个国家重点项目资金到位率已达93.9%,交通、邮电、石化、医药、轻纺和其他行业共65个重点项目,今年计划内贷款资金已全部到位;技术改造资金已到位71%,比去年同期增加7.5个百分点;中国银行外贸贷款增幅高于外贸出口10多个百分点;10月份,农副产品收购贷款增加120亿元,农业银行已专项储备资金220多亿元准备收购。
——市场汇率已经稳定,外汇调剂市场交易活跃。从7月份以来,调剂市场汇率在1美元兑换8.7元人民币的水平上下浮动,并保持稳定,对人民币贬值的心理预期已经消除,外商反映良好,投资增长的趋势将继续保持。
戴相龙指出,金融形势的好转并逐步走向正常,标志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了一个较好的发展环境,这对明年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他说,由于宏观调控的成功和中央银行大量注入基础货币,目前全国企业的支付能力逐步增强,企业资金紧张的状况有所缓解。10月份,企业存款增加了240多亿元,扭转了6月份以来的下降趋势。到10月底,企业存款余额仍保持在6000亿元以上,即使扣除物价因素,也可使工业增长维持在合理的水平。
戴相龙强调,随着我国过高的投资增长幅度有所回落和储蓄的增加,消费需求将会受到制约,生产结构必须作相应调整,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同时,随着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导方面逐步转向市场,特别是明年我国投资、金融、财税、外贸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推出之后,企业改革将成为中心环节。因此,加快企业制度的改革步伐,转变企业机制已成为当务之急。戴相龙表示,今后一段时期的金融宏观调控,既要巩固已取得的成果,又要为深化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鹏总理接受德国驻京记者采访
就科尔访华、中德关系回答提问
新华社北京十一月十日电(记者周树春)在德国总理赫尔穆特·科尔即将访问中国之际,国务院总理李鹏九日在钓鱼台国宾馆接受了德国电视一台驻京记者卢茨·马勒威的采访,就科尔总理访华以及如何进一步发展中德关系等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在采访开始时,李鹏总理说,应中国政府和他本人的邀请,科尔总理将于本月十五日开始对中国进行为期六天的正式访问。中国政府非常重视这次访问,江泽民主席将同科尔总理进行会晤,他本人也将同科尔总理举行会谈。他说,“今天我很高兴接受德国电视一台的采访,并愿意借此机会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向德国人民致以亲切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
科尔访华将使中德关系进入新阶段
当记者问及对科尔总理这次访问的期望时,李鹏说,中国和德国都是世界上有影响的重要国家。两国之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在国际问题上有许多相同或相近的看法,两国经济互补性很强,发展中德友好合作有着良好的基础。中国希望加强两国在政治和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合作。在这次访问期间,双方将就进一步发展双边关系问题交换意见。“我相信,科尔总理的这次访问必将使中德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他的访问将取得圆满成功”。
李鹏还说,苏联解体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世界上仍然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天下并不安宁。访问期间,中德领导人也将就重大国际问题交换看法。中国愿意同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国家共同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事业。
访问将进一步推动中德经贸关系的发展
当谈到中德经贸关系时,李鹏说,在国际贸易中,顺差和逆差都是经常发生的。中德之间由于统计口径和方法不同,对贸易平衡问题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但我认为,重要的是要看到两国的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有巨大潜力这一事实”。
他说,“我愿意告诉德国朋友,中国经济将继续以较快速度发展,市场潜力是巨大的。很多国家对这个市场都有很大的兴趣。从这一点来说,德国企业界在中国市场上也面临着竞争。我们知道,德国的技术和设备水平比较先进、企业效率比较高、产品质量比较好。这些都是你们的优势,但据中国客户反映,德国产品价格往往是偏高的。我们希望德国企业界在这方面作出相应的努力。”
在被问及科尔总理这次访华在经济合作方面可望取得哪些具体成果时,李鹏说,毫无疑问,科尔总理来访必将推动两国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访问将是富有成果的。他说,“根据我所得到的情况,双方有关部门就合作项目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我想,对你所提到的广州地铁项目,双方也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如果德方提出的条件合理,价格具有竞争力,广州市对达成这一协议的态度是积极的。”
在回答亚太地区将对其他国家提供什么样的机遇这一问题时,李鹏说,亚太地区,特别是东亚地区政治上比较稳定,经济发展较快,这为包括德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企业界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合作机会。最近,德国政府提出了发展与亚太国家关系的新政策,“这是很有眼光的,我们对此表示赞赏”。
他说,“正如我在前面所讲到的,中国和德国的经济合作在技术和设备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如果德国在对华投资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两国经济合作必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生存权和发展权对发展中国家至关重要
在回答有关人权问题时,李鹏说,由于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各国在人权问题上有不同看法,这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但不同的人权观不应成为国家之间发展关系的障碍。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最重要的是生存权和发展权。虽然中国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尚不够发达,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大约到下个世纪中叶才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邓小平同志经常强调,我们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坚持发展生产力,把四个现代化建设作为重点,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因此,发展问题对我国尤为重要。这是我们对待人权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他指出,东方文化传统更加强调和重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中国就有这么一句古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不尊重个人的权利。恰恰相反,在中国,个人的正当权益都受到宪法和法律的充分保护。
他还说,中国不反对就人权问题同西方国家进行平等善意的对话。这种对话的目的是为了增进了解,求同存异。“我们反对的是借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
邓小平继承丰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当记者告诉李鹏总理德国电视一台正在制作一部介绍毛泽东主席的电视片并请他对毛主席作出评价时,李鹏说,中国人民对毛泽东主席一直怀有崇高的敬意。他是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他的伟大历史功绩,从理论上讲,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从实践上说,他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并进行了各方面的建设。但同历史上的许多伟人一样,他也有不足和局限的地方,特别是在晚年也犯过错误,但总的说是探索中的错误。
李鹏说,“邓小平同志继承、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提出了一整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方针。”


第1版(要闻)
专栏:

  深化企业机制改革
——上海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探索之二
本报记者章世鸿
上海当前国有企业的改革形势如何?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凡跳一跳能取得的果实已经摘取了,现在是要进行新的攀登,爬到树上去摘更大的果实。
上海经济正处于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点。这一转折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重要过程。
两个阶段需衔接
上海经济界人士大致是这样划分的:从1991年8月份开始到现在,可说是企业改革第一阶段。这个阶段经历了一个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单项改革到综合配套改革的发展过程。上海市属1000多家国有企业和各级主管部门无例外地都卷入这场史无先例的改革浪潮之中。经过两年艰苦奋斗,围绕落实《条例》这个中心,企业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总的形势是:大部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初步得到落实,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开始形成,工业生产持续增长,组织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许多企业开始在市场竞争中显示了活力。
国有企业第一次打破了单一的僵化的模式,创建了仿“三资”企业、股份制、合作制、利税分流、企业集团、承包制等十种模式。
人事、劳动、分配三项企业内部改革正在全方位铺开,目前市属1063家企业748万职工都已签订全员劳动合同或上岗合同,有76万名职工下岗。富余人员已大部分转岗,其中约12万职工经本人同意自谋出路,流向社会。
全市指令性计划大幅度减少。控制的价格种类从109种减少到7种。
企业外部环境正在改善。各种生产要素市场相继涌现。职工待业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也相继出台,医疗保险制度已形成方案。但以上的工作,从企业改革的历程看,还是第一步工作。现在,改革已进入第二阶段,即要向深层次问题冲刺。
要害是领导机制
目前,企业的领导机制还没有进入新的轨道。企业虽比过去活了,但效益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国有资产管理处于混乱状态,国家利益流失严重。这是一个决定企业改革成败的要害问题。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上海分析仪器厂在1991年创建企业委员会作为最高决策机构。他们提出,在国家有关宏观调控和国有资产代表尚未明确、企业董事会未建立的现阶段,企委会代表国有资产利益并参照企业董事会职能行使职权。企委会对企业共有十方面的决策权,其中包括企业国有资产处置和自有资金分配权,对有损国有资产的行为有权纠正。市领导在该厂召开现场会议,充分肯定这一试验,初步确定可以在一些企业试行。企委会设主任一名,由主管部门授权,主任可由具有相应能力的党委书记或厂长担任。企委会不干预厂长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
从全市来说,为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工作,上海市下一步的改革思路是:坚持国有资产一级所有(国务院所有)、分级管理的原则,年内将建立上海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代表国家行使地方全民企业财产所有权。各行业相应成立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这个工作最近将在几个工业局进行试点。
为此,这些工业局将进行重大机构调整,把全局人员一分为三。一部分抓宏观调控,抓行业管理;一部分抽调出来组织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再有一部分建立一个行业协会。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协调运转。
经营机制“四接轨”
与此同时,上海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改革也将深化,核心问题是实现企业运作的国际化,加快同国际接轨的步伐。凡有条件的企业都将逐步实现四方面接轨:
会计制度接轨。目的是使核算真实地反映产品成本,打破各项资金不能混同的老体制。目前已有245户企业开始试行新的会计制度。
产品质量接轨。首先选400户大中型企业按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国际标准,争取国内或国外的权威机构的认同。
产品成本接轨。凡是成本高于国际同类产品成本的产品,都力争向国际水平靠拢。
竞争机制接轨。按照“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原则,对企业经营者的聘用及用工、分配制度都要按国际水平引入竞争淘汰机制。
这四项接轨工作的实现是上海成为国际性大城市的必备条件,它涉及企业内部机制一系列重大改革,并不那么轻而易举。1993年,对上海来说,也可称为“接轨年”。
上海还准备借鉴国际大型跨国公司的组织形式,让少数国有大型骨干企业与国际上著名的大公司合资,以加速大企业在技术、管理、成本、运行方式上同国际接轨。这也是上海在企业改革深化过程中极有魄力的一步棋。
转变职能 继续放权
上海的同志在抓企业机制改革的同时,对政府职能的转变给予足够的重视。许多人认为,要真正实现这一转变,还有一个过程。目前,明明暗暗的老的行政领导仍在阻碍企业自主权的落实。因而,市领导再三强调政府各部门仍要认真学习《条例》,带头执行,力求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三变”:从过去直接管理向间接调控转变;从过去微观控制向宏观的市场调节转变;从过去垂直对口的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变。当然,这些转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市领导特别强调政府部门要千方百计为企业提供服务,沟通企业与政府的联系,对重点企业进行跟踪调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难以处理的按法规程序调解,保证企业自主权尽快到位;对面上的企业本着“缺啥补啥”的原则,也尽快落实企业经营自主权。
政府向企业放权是否放够了?并非如此。上海市今年的工作重点之一是继续放权,特别是向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放权,使他们在经营决策、定价、投资、内部分配方面进一步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增强他们参与国际竞争中自主的综合实力。
上海正处于新旧更迭的关键时刻,改革正在全方位进行。事实证明,企业改革的深化有赖于全方位改革的深化。只有全方位改革的深化,才能为企业自身的改革提供扎实的基础。上海工人阶级的智慧和创造力正在发掘出来,以史无前例的步伐开创一个新时代。


第1版(要闻)
专栏:

  《邓选》第三卷在港澳发行
新华社香港11月10日电《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今天由香港三联书店在港澳发行,各大书店销售。《邓小平文选》由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鹏总理会见黎德英主席
本报北京11月10日讯记者蒋千红报道:今天下午,国务院总理李鹏和夫人朱琳前往钓鱼台国宾馆亲切会见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主席黎德英和夫人武氏黎。
李鹏总理对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与黎德英主席再次见面感到高兴,并愉快地回忆起去年访问越南时的情景。他说,黎德英主席这次来华访问无疑是中越两国关系中的一件大事,必将推动两国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关系的进一步向前发展。李鹏说,中越之间没有理由不友好下去。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同越南的经贸合作,这种合作已有了较大的发展,同时还有很大的潜力。两国经济结构有互补性,我们愿意在平等互利、相互补充、积极稳妥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同越南方面密切合作,努力把两国多种形式的经贸合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中越关系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两国,而且有利于本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黎德英主席说,去年12月李鹏总理访越后,越中在各个领域的关系都取得了进展。两国之间存在的问题正在逐步加以解决。两国各对口部门签订了不少协议,现在要加快这些协议的执行。他还告诉李鹏总理,昨天和今天上午他同江泽民主席和乔石委员长都谈得很好,双方表示了进一步推动两国关系向前发展的愿望。两位领导人还就进一步发展两国经贸关系交换了意见。


第1版(要闻)
专栏:

  乔石委员长会见黎德英主席
本报北京11月10日讯记者蒋千红报道: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今天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主席黎德英一行时说,中越关系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得到全面的恢复和发展。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两国的睦邻友好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乔石委员长代表人大常委会热烈欢迎黎德英主席一行的来访。他回顾了中越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过程,赞扬黎德英主席做出的贡献。
在会见中,乔石委员长介绍了我国国内的形势和人大的工作。他说,八届人大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突出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我们力争在今后几年内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制的框架以规范市场经济的行为。
黎德英主席高度评价越中关系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的发展。他说,越中关系的发展有利于双方,越南人民十分高兴。当前世界面临的问题很多,有许多国家经济陷入了衰退。我们来到中国,看到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政治稳定,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这是很令人欣慰的。
黎德英主席告诉乔石委员长,越南国内也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两位领导人表示,两国议会可以加强接触,交流情况和看法。乔石委员长请黎德英主席转达他对越南国会主席农德孟的问候并邀请他在方便的时候访问中国。黎德英主席也向乔石委员长转达了农德孟的问候。会见是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


第1版(要闻)
专栏:

国家“八五”重点工程、亚洲最大的磷精矿擦洗装置,最近在云南晋宁磷矿一次投料试车成功。这套总投资3.5亿元、具有90年代初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装置,主要设备全部国产,年洗矿能力100万吨。这是该装置中的大型堆放料机在堆积磷矿原料。新华社记者周重要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