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0月9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德法见闻
赵复垣
几年来,我曾先后赴德、法工作。其间见闻,不无颇具启发者。
一切经济活动通过银行 到达所在国安顿停当后,头一件事是去银行开办帐号,不然无法领到资助。办帐号手续严格:出示护照,确认身份后,使用真实姓名方可办理,而后各项收支均通过此帐号。无论在德国还是在法国,除特殊情况,一概不许向个人或企业以现金支付。这些措施使银行系统对个人或企业的收支情况了如指掌,能对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监督,在颇大程度上减少了经济犯罪。
严格的累进所得税制 和外国朋友聊天时,经常谈起他们的收入所得税,纳税已是其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税额是累进的,收入越多交税比例越高,反之则越低,纳税人一般不会因纳税而贫困,收入高的人纳税后仍能保持收入相对高。征收所得税是政府财源的一个重要保证。
路口无人值守 德国也有“汽车王国”之称,汽车质量精良,道路等级高,在高速公路上每小时120公里尚属中速。所有路口都只有自动红绿灯,闯红灯的事极为罕见。德国还有条“规矩”:汽车要礼让行人,而不是行人礼让汽车。
留下青青草 在德国,地表几乎全被森林或草坪覆盖,树木、青草都受到精心保护,很难看到裸露的黄土,空气含尘量自然大为减少。德国人经常用机器割草而从来不拔草,这样做的好处是可淘汰掉高秆的品种,留下一片平整的绿茵。
路标“文化” 初到巴黎的人极易迷路,无怪乎连巴黎人出门上街,也经常携带一份地图。但在巴黎地铁中却无此忧,因为地铁内路标特别多。不仅站名、行车方向写得清楚,每个出口通往哪条街道,可换乘哪路车,去往哪个终点方向也标得清清楚楚;如遇步行通道转个弯,还要不厌其烦地再写一遍。看着这些用心良苦的路标,好像时刻有人在关心着你。在德国的高速公路上,路标也特别多,不仅有许多“至×地×地×米”的标志,还在建有加油站、电话亭、警察值班处和供休息用的岔路口等处,提前数百米就标有“前方×米处有×”的提示,以告开车人必要时预先驶入慢车道。交通标志看来事小,却反映出建设的总体水平。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科技探新

  恐龙能复活吗?
杨昆
今年适逢国际恐龙年,好莱坞名导演史蒂芬·斯皮伯格顺势推出了年度力作《侏罗纪公园》。影片描述在一个专门研究恐龙生存的实验室里,约翰博士发现一只吸饱了恐龙血、藏在树脂化石中存活至今的古老蚊子,随即以其血中的遗传物质DNA分子来复制恐龙。没想到恐龙成长迅速,造成了不可收拾的灾难性局面。
恐龙复活,这可能吗?高度的基因科技,引来了学术界不少质疑与批评,但导演坚称“这不是科幻故事,而是科学的一种可能”。
事实上,美国的一群科学家已在狂热地进行着这方面的大胆实验,他们已用无性繁殖法,令一只死了好久的蜥蜴(被称为恐龙的“活化石”)再生。如以同样的方式,那么恐龙便也可以复活了。
“这是可能的:已有人从一种恐龙的牙齿里获得了遗传基因。”世界著名自然历史学家克拉博士如是说。他正在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专门从事恐龙复活的研究工作,他表示:“我们已研究了很长时间,第一步很成功。”
悉尼大学维德尔副教授认为,从理论上说,科学家是可以无性繁殖出恐龙或其它已绝迹的动物的,例如澳洲塔斯马尼亚虎即有可能通过重组DNA片段的遗传基因蓝图来“绘制”。
但是,维德尔说,即使保存有足够的绝迹动物的DNA片段,要原样重建复杂分子的双链螺旋体结构,按目前的技术也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人造”恐龙,恐怕是下个世纪才可能出现的奇迹。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异国风情

  逛开罗骆驼市场
徐平
设在因巴拜机场附近的开罗骆驼市场,据说是非洲和中东地区最大的骆驼交易场所。
在埃及不少省份都设有骆驼市场。不过开罗的这个市场规模最大,历史也最久,从本世纪20年代兴起以来,至今已有七十来年了。
开罗骆驼市场占地甚广,进入骆驼市场,东一堆,西一堆,能见到好几百峰骆驼。它们身上的各色标记说明它们归于不同的主人。有的骆驼被绳拴着,在吃草;有的没拴,但一条前腿却被弯曲着用绳扎住,三条腿的骆驼跑得再快也逃不脱主人的控制。这些骆驼大多是从苏丹贩运来的,其中约有10%被买去役使。开罗吉萨金字塔游览区供游客骑上照相留念的骆驼,就全是从这个市场买去的。至于其它骆驼,命运就没这么好了,它们在这儿被卖出后便进了屠宰场,成为肉食店的商品和开罗人餐桌上的佳肴。
由于埃及人口不断增加,物价也在不断上涨,因此开罗驼肉的行情持续看涨。70年代末,这里每公斤驼肉只卖3埃镑,到80年代末价格已上升到7埃镑,现在更涨到了平均约10埃镑一公斤。它虽比鲜牛羊肉便宜几镑,但已和进口的冻牛肉价格持平了。
我曾问一位骆驼贩子,每跑苏丹一次能挣多少钱。他含糊其辞地回答说,全凭真主的恩赐。但是这个骆驼市场长盛不衰的事实已经说明,贩骆驼是可以赚大钱的,虽然这种长途贩运相当辛苦,有时甚至要赶驼步行一个来月。
开罗骆驼市场的交易每天都进行。但是每到星期五和星期六,这里便显得格外热闹。因为马、骡、驴、羊都参与进来,且各有一块固定的交易场地。
埃及人习惯上不吃马、骡、驴肉,因而这几种牲畜主要是供役使。笔者多次去那儿,看到身穿白大袍的开罗人围成一圈圈,买卖双方讨价还价,旁边看热闹的人也七嘴八舌乱掺和,那喧闹热烈的交易场面在其它地方委实少见。一旦交易谈成,双方就请来一位市场管理人员。他收取少量手续费作为国家税收,同时在一张铅印的纸上记下卖牲口人身份证上的有关资料,并令其按上手印(或签字)交给买方,以避免欺骗上当的交易。市场管理人员既是买卖双方的公证人,又是担保人,因此其市场管理井然有序。
骆驼市场还带动了其它一些个体行业。市场门口的街边,是一个挨一个的地摊,卖各种日用小百货。市场内,有专门供应牲畜用品的地方,出售铁索、缰绳、蹄铁、鞍鞯、铃铛和小五金等。还有一块地方专门售卖旧衣裤、旧鞋帽和新内衣裤,其间设有一些餐馆和饮食摊点,卖米饭、面条和羊杂碎等。
骆驼市场在开罗的西北角,地处生活水平较低的居民区,因而周围环境和条件都不太好。但是这儿能体味在开罗其它地方难得一见的埃及民风民俗,所以不少外国游客用摄像机到处拍录。由此又有一些年轻人专做外国游客的生意,出售纪念品,如苏丹匕首和皮鞭等。一把并不精致的匕首,木鞘外包两小块据说是鳄鱼皮,开价就要60埃镑。骆驼市场的门口有人专收门票,每位外国游客2埃镑。作为开罗的一个旅游景点,因巴拜骆驼市场的入场费正经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呢。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里昂屠夫”案上电视
梁晓华
证人席前,埃娜特,一位双目失明的九旬老媪,颤巍巍地从轮椅上被人扶起,向法庭控诉克劳斯·巴比对她的迫害。一九四三年,因组织法国犹太人逃往瑞士,埃娜特被巴比抓去严刑拷打,并连同家人一道被送到纳粹集中营。当她只身一人活着出来时,已成了盲人和瘫子。西蒙娜,十三岁就被抓进集中营。一次,她在犯人中发现了自己的父亲,巴比让他们父女相认,就在她和父亲拥抱时,巴比朝她父亲头上开了一枪……
今年九月八日,法国电视三台在晚八点四十五分的《世纪之旅》专栏节目中,播放了一九八七年五月里昂法庭审讯纳粹战犯巴比的录像。审判虽已时隔六年,但那些声声泣血的证词以及巴比犯下的令人发指的罪行,依旧那么触目惊心。这是一次“历史性”的审判,但在法国的电视上出现法庭审判的场面,却还是头一回。
为了使案件的审判不受舆论干扰,法国司法界历来对新闻报道严加限制:案件开庭前,不得刊登任何带有倾向性的文章;审判时,禁止拍照和摄像。这项法令旨在保证审判的公正和证人的安全,从一九五四年起一直严格执行,直到一九八一年才稍有松动,允许摄影记者在法庭辩论开始前在场。
一九八三年二月,被称作“里昂屠夫”的战犯巴比在玻利维亚落网后,被引渡回法国里昂候审。法国各界,尤其是当年集中营的幸存者,为目睹这一“历史性”的审判,控诉纳粹暴行,纷纷呼吁司法界开禁,许多知名人士为此奔走,希望议会修改有关的法律条文。然而,持反对意见的人也很多,司法界和新闻界形成壁垒分明的两大派,政界人士也各自支持一方,争得不可开交。
一九八五年七月十一日,议会通过司法部长巴丹代尔的提案,规定法庭审判过程的录像资料二十年后才能公开,五十年后方可供电视台制作和放映。根据这项法令,一九八七年五月十一日至七月三日,三架摄像机将里昂法庭审判巴比的全过程,拍成四百多小时的录像带,送到巴黎密封存档。
然而,“里昂屠夫”案毕竟震动了全法国。审判中,出庭作证的受害者达一百多人。人们疾呼,对此案的审判,受害者和公众不仅享有“知情的权利”,同时还负有“回忆的责任”。一位著名作家说:“假如我们不愿回忆,那就等于被屠夫杀死两次。至于第二次,责任在我们。”公众普遍要求司法界允许电视台播放审判录像,这样既可“呼唤证人”,又能起到教育国民的作用。
一九九○年六月二十九日,议会通过修正案,决定对类似巴比案的“反人类罪”的审判,在司法当局批准后,录像资料可在法国本土播放。一九九二年夏,一位著名的法律问题专栏作家、曾代表法国电视二台报道审判过程的记者,根据录像资料,制作了一部四十五分钟的节目,并于同年十月六日获准在里昂旧军医学校改建成的“抵抗运动历史中心”放映。这是当年巴比大发淫威的罪恶场所,现在成了法国人缅怀先烈、教育后代的地方。一九九三年四月,法国电视三台《世纪之旅》栏目的负责人,向巴黎高级法院申请播放这部录像片。七月一日,法院批准了申请,强调巴比案作为“反人类罪”,播放其审判录像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经过《世纪之旅》主持人的认真准备,加上与受害者、知名人士和青年人现场座谈,这部录像终于出现在荧屏上。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梵蒂冈的瑞士卫队
王焕宝
在举世闻名的圣彼得大教堂右侧、梵蒂冈城主要入口处,每天都有许多观光客摄影留念。原来,是两名身着中世纪服装的瑞士卫兵(见上图)引起了人们的好奇。
“国中之国”梵蒂冈位于罗马西北部,面积只有0.44平方公里,人口不足1400人。它没有海关,出入梵蒂冈不需要护照和签证,人们往往是已进入了梵蒂冈,还不知道。
这个袖珍国有圣彼得大教堂等4个雄伟庄严的大教堂,包括西斯廷教堂在内的梵蒂冈博物馆藏有许多艺术珍品。梵蒂冈有火车站、直升机场、天文馆、电视中心和每天用33种语言播音的广播电台,还有一所100多年来从未关过犯人的监狱。
守卫梵蒂冈的瑞士卫队起源于16世纪初,当时的教皇儒里奥二世刚刚上任两年,政局动荡不安,便请求彼得·冯·赫尔滕斯坦恩司令在瑞士招募150名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雇佣军,组成一支“精锐部队”守卫梵蒂冈。1506年1月21日,这支瑞士卫队开始执行守卫任务。1518年,在拉文纳城与法国国王的军队交战中,瑞士卫队充分显示了自己的威力和忠诚,深得教皇赏识。1527年5月6日,新教皇克雷芒七世被困,瑞士卫队浴血奋战,49名士兵牺牲,方使教皇得以从重围中逃到圣天使城堡,幸免于难。近500年来,瑞士卫队一直是梵蒂冈的忠实卫士。
除了瑞士卫队之外,梵蒂冈还有3支卫队,即帕拉丁卫队、教皇宪兵队和荣誉卫队。1970年9月,教皇保罗六世写信给国务卿维洛红衣主教,决定解散这3支卫队,自此,瑞士卫队便成为梵蒂冈的唯一卫队。卫队现有士兵100名,司令官是一位上校。
 要成为卫队成员,必须具有瑞士国籍,是天主教徒,品行正派,身体健康,身高1.74米以上,未婚。候选人向上校司令官提出申请,经过严格选拔后,方能成为卫队的士兵。
每年5月6日,瑞士卫队都要在圣达马索院内举行宣誓仪式。宣誓时,士兵举起右手,伸出大拇指、食指和中指,以表示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并用自己家乡的官方语言(瑞士的官方语言有德、法、意和拉丁罗曼语等),向梵蒂冈国务卿的代表和卫队司令官宣誓,诵念4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未变的誓词,祈求上帝保佑自己圆满完成守卫任务,效忠教皇,直至献出生命。
宣誓那天,士兵们像过节一样,身穿红黄蓝条的礼服,头戴饰有红色羽毛的头盔,握戟佩剑,好不威风。据说,这种礼服是文艺复兴时艺术大师米开朗基罗为16世纪佛罗伦萨梅迪奇家族设计的步兵军服。
瑞士卫队士兵的服役期一般为两年,可以超期服役,这时便可成婚了。这些瑞士兵并不总是娶本国姑娘为妻,他们在梵蒂冈值勤期间,有的即在外国游客或罗马姑娘中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
(附图片)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垃圾屋
为了提倡综合利用垃圾,美国营造者协会最近盖起了一幢别具一格的“垃圾屋”。顾名思义,建造此屋利用的全是经过处理的垃圾,如:天花板是用被丢弃的边角木料和金属制成,内墙用的是石膏和旧报纸,水管以废铜铸成,而窗框、栏杆的原料竟是废塑料购物袋……据悉,建造此屋动用了200余种、重达50吨的垃圾。
(艾科)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独特的警告
在美国一所动物园的大门口挂着一面镜子,镜子下面写着这样一段话:“请您照镜子!在镜子里你看见的是地球上最有害的生物——人,他正在破坏那些不是他创造出来的东西——河流、森林、野兽和鸟类。在我们这所动物园内生活着目前还保存在地球上的动物种类,虽然其中的许多种动物已经面临绝种。想想这个吧,人,请你手下留情!”
(李有观)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周末一笑

●帮忙拍张照吧!
●最后一棵树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清晨的会面陈晓文摄于德国柏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