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0月5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今日星座

  她属于海南!
  ——记海南省中岛集团总经理刘海南
本报记者 唐维红
1956年初夏的一天,海南岛。转战南北的父亲又要率领部队进山剿匪,他对即将临盆的妻子说:“如果生了男孩,就叫海南,让他长大后扛枪保卫海南;如果生了女孩,你就随便起个名字吧。”孩子出生了,是个女孩,可母亲仍叫她海南,因为同样是军人的母亲相信女孩一样可以当兵打仗。30多年过去了,刘海南没有按父母的意愿跨进军营,而是在另一个战场——商场上搏击,且战绩不凡。
许是因为有这段渊源吧,当1988年刘海南再一次踏上海南这块土地时,感到一切是那么亲切。蔚蓝的大海、飞翔的海鸥、郁郁葱葱的椰林,就仿佛走进了自己熟悉的梦境;比这些更吸引她的是特区特有的勃勃生机。拥有经济学硕士学位、教了6年书的刘海南意识到,是到了用自己所学为社会直接创造效益的时候了,而海南正是她驰骋的舞台。于是,她放弃了在湖北财经学院读博士的机会,当年就应聘到海南省中岛集团任总会计师、计财部长。
中岛集团是海南省属企业,经营范围很广,但因经营无方,每年债务多达1000多万元。刘海南因为外语过硬、思维敏捷,除了要完成本职工作外,与外商谈判,为公司出庭打官司等事也落在了她的身上。公司在短时间内虽没有大的起色,但她显露出的才华却是有目共睹的。当集团总经理不得不易人时,职工一致推举她做老总。1992年4月15日,刘海南正式被海南省委组织部任命为中岛集团总经理、法人代表。
当听到职工第一次称呼她“刘总”时,海南就下了决心,一定要对得起这个称呼。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刘海南只“点了两把”。一是进行干部调整。她从内地招聘了总会计师和计财部长,充实专业干部队伍;炒了两个调皮捣蛋、长期旷工的职工的“鱿鱼”;同时宣布所有的干部都试用3个月,期满后由职工评定干部政绩,以此作为是否留用的标准。这一措施实施后,职工精神面貌有了根本转变,基本杜绝了人浮于事的局面。
她采取的另一项措施则是找业务、创效益。当时正值邓小平南巡谈话发表,海南经济再一次升温,在海口市房地产价格每天以每平方米100元的价格上涨。刘海南把目光投向了房地产业。可要找到地理位置好、升值快、价格便宜的写字楼和宿舍楼谈何容易。刘海南在搜集大量信息、进行科学分析后,认定位于海口市南部的钟诚大厦正符合这些要求。从发现钟诚大厦到签约,前后不到1个小时。职工们戏称:“我们刘总能在上车门的一刹那做出一个决策。”言语中流露出他们对刘海南的敬佩之情。    
1993年1月,中岛集团的职工们欢天喜地地搬进了属于公司自己的办公室和住宅楼。办公室以外的楼层或卖或租,很快赢得了可观的利润。加之刘海南又成功地做成了两笔进出口生意,公司不仅走出了低谷,而且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   
这以后刘海南又投入了使集团向现代化企业转化的工作中。她计划在一两年内使集团24个分公司全部完成股份制改造。
回顾当初的创业,刘海南对“商场如战场”有了深刻的体会。她认为,要想在经济大潮中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掌握现代的、科学的管理知识,具备较高的素质。她始终认为,是丰富而系统的专业知识给了她自信和勇气,使她不仅能够迅速发现机遇,而且能够把握机遇走向成功。
1993年9月,刘海南作为海南省企业界妇女的杰出代表,出席了全国妇女第七次代表大会。她是与会女企业家中学历最高的一位,是记者们追踪采访的热点人物。
站在记者面前的刘海南,娇小、端庄。她告诉记者,她有个幸福、美满的小家庭。丈夫是她的大学同窗,帅气、温和,现任海南某外资企业的总经理;女儿漂亮、聪慧,是他们全家的骄傲。事业成功的女人更需要一个温馨的港湾,刘海南对事业和家庭从不厚此薄彼。无论社交、应酬多忙,晚上11点以前,她一定会回到丈夫和女儿身边。只要有时间,她总要下厨房为家人烧几样好菜。她喜欢与朋友聊天,喜欢上街购物,喜欢看言情小说,会很投入地与电视剧中的主人公一道欢笑、流泪。
这就是刘海南——聪明、干练,女人味十足!
摄影 陈晓钟(附图片)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四川省青联依靠科技扶贫
本报讯 最近,以四川省青联部分委员和中青年知识分子为骨干组成的两个“科技扶贫、智力支边”服务团,分赴阿坝、凉山两州,开展医疗服务、科技咨询、技术培训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受到当地干部群众一致好评。
活动期间,服务团全体成员在条件十分艰苦的少数民族地区,以高度的奉献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共接待咨询群众近1000人次,培训科技、医务人员150余名,义务治病520多人,解答各种疑难问题260多项,为180多名党政工团干部讲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政策以及股份制等方面的知识,推销科技成果价值8万多元,推广各类实用技术30多项,并为当地经济建设献计献策130多条。  
 (傅思泉 杨曦)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江西省青少年争读《中国有个毛泽东》
本报讯 江西省青少年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读书活动日前拉开帷幕,已有270多万青少年报名参加这一活动。
由共青团江西省委、江西省委宣传部等共同组织的这次读书活动,是全省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他们推出的主题书是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有个毛泽东》,该书融可读性、思想性于一体,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特别适合青少年读者阅读。他们将采取“读书征文”、“读书知识电视竞赛”等多种形式,使广大青少年读好、用好这部书。
 (刘培松)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马鞍山钢铁公司经过一年的筹备,终于跨入了股份制企业的行列。对此,占职工总数60%的青年职工显得尤其兴奋。请看——
 雨山湖畔话机遇
  新华社记者 胡晓梦
  9月20日,这个日子对马钢人来说意义深重。
35年前的这一天,毛泽东视察当时初具规模的马鞍山钢铁厂,他指出:“马鞍山可以发展成为中型钢铁联合企业。”  
35年后的这一天,已经发展成特大型钢铁企业的马钢作为全国首批9家股份制规范化试点企业之一,庄严向世人宣告: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正是在这一天,我们来到了安徽省马鞍山市的雨山湖畔。刚刚开完新闻发布会的马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杭永益激情满怀:“股份制改制是马钢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机遇,昭示着马钢又一个大飞跃时期的到来。”
  马钢的年轻人和他们的董事长一样,心情难以平静。
杨俊国,一个冶金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这样表述他的心情:“改制后必将打破从前的一些使用人才的老模式,为青年提供更多的机遇,我们会更自觉地参与竞争;但同时,我也感到一种压力,如果不做好本职工作,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随时都有被淘汰的危险。”
但并非每个年轻人都有这样的危机感,也许他们想得更多的是:企业改成了股份制,我能得到点什么?“然而他们在想到得到的同时是否想过了付出?”马钢第二炼铁厂团委副书记费建国思考得颇深:“计划经济曾限制了马钢的进一步发展;现在机遇已摆在我们的面前,作为年轻人,想得更多的应该是能为企业做点什么。”   
显然,股份制把职工和企业紧密联系起来了。在马钢第一轧钢厂管原料的吴邦来说:“过去盘查,少一两样东西没人会深究你。现在不一样了,职工都入了股,企业的好坏与自身关系太大了,逼得大家要好好干。”
值得欣喜的是,这一代年轻人似乎比他们的父辈更为成熟。他们已经认识到,转换机制本身就是一个探索新路的过程,股份制并不能包医百病,而企业在改制后,将面临更大的风险和压力。
正因此,占马钢职工一半以上的青年深感任重道远。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向您推荐

  《创新智慧论》·金马著
继“琼瑶热”、“三毛热”、“席慕蓉热”之后,一九九三年各书市上又掀起了“金马热”。“南有罗兰,北有金马。”是读者对金马二十多个品种、四百多万字著述产生的轰动效应的形象概括。《创新智慧论》(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是金马著作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作者认为,全球性生存竞争态势的瞬时万变,把创新智慧提到了空前未有的显赫地位。揭示创新智慧内涵的新发展,探索优化人生的思路和方法,是现代人注目的焦点。本书为此而立论而著述。作者在写作时追求“五调”,即:生活情调、青春色调、时代步调、哲理基调、散文笔调。读者喜爱本书,除它观点新、内容实外,恐怕还因为这独具魅力的“五调”色彩。“地球正年轻,我们更无权衰老。”这部书留给读者许许多多这样广袤、深邃的人生哲理和至理名言。
(川 夫)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青春絮语

  笑话引起的思考
  杜康松
有位当“灵魂工程师”的朋友告诉我,现在不少中学生不认识鲁迅、高尔基,以至在考试中闹出不少笑话:有的将高尔基答成是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和指南针;有的将鲁迅答成是德国人,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他通过调查,发现绝大部分中学生没有读过鲁迅、高尔基的大部头。由此看来,闹出这段牛头不对马嘴的笑话,也就不必大惊小怪了。   
但人们不禁要问,处于长知识时期的中学生,对文学名著不感兴趣,那他们喜欢读什么书呢?也是这位朋友说,现在学生看的是武打、言情、侦探、惊险、相命、秘诀之类的书。越是离谱的书,有的人越喜欢看。
  不屑于历史文化的精华,而热衷于离奇古怪的书刊,学生们的头脑里装的是什么呢?一些家长经常诉苦:现在的青年不知怎么搞的,穿鞋,着袜,换衣,都要名牌;还是在读初中,嘴里就叼着香烟……以为这才有派头。而自立能力差,拈轻怕重,参加了工作还要花父母钱的青年,大有人在。是由于父母放纵吗?并不尽然,很多父母对子女是管得很严的。只是孩子的思想,已被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所左右。    
当然,我并非主张中学生个个都要去啃大部头的中外名著,但连鲁迅、高尔基都不认识,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据说,世界有关组织考核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其中软资源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国民的文化素质;而文化素质的形成,却是需要学习掌握大量知识的。愿社会各界能为青年学生的文化素质的提高创造良好环境,积极引导年轻人学习、继承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热点追踪

  他们渴望辉煌
  ——国家机关青年心态扫瞄
人们常说,北京那些高墙大院里的国家机关是藏龙卧虎之地。因为在各高等院校,只有那些品学兼优的毕业生才有资格跨进这些机关的大门。于是国家机关青年在同龄人中多了几分自豪感和优越感。可说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种感觉快找不到了。
前不久,中央国家机关团委宣传部、零点市场调查与分析公司等共同对在国家机关工作的青年知识分子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流动意向即离开国家机关的占被调查总数的74.08%;促使他们流动的原因分别是“收入待遇不理想”和“所在单位管理死板、缺乏自由发挥专长的空间”;他们希望供职的单位依次是:三资企业、效益好的国有企事业单位、自办公司、进入本系统所办的经济实体。 
为进一步探究机关青年目前的心态,在一个细雨霏霏的上午,记者参加了中直机关团委组织的一个座谈会。会上几位青年的发言很有代表性。
M(男、26岁、大学毕业、中联部某局干部):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青年人普遍感到机会来了,特别是有技术、有专长的青年更是跃跃欲试。可是,在什么都讲论资排辈的机关,我们却很难干出成绩。可以说,没有成就感是目前机关青年最大的困惑。
L(男、34岁、研究生、原总工会某处干部、现任某广告公司总经理):我到总工会工作5年,每天做的几乎都是同一件事——写调查报告,加起来有四五十万字,可没有产生任何效果。我看不到自己劳动的价值。所以,我主动要求到公司。从我们公司成立到现在快一年了,我没有休过一个星期天,晚上10点以前从没回过家。人生苦短,我就想趁年轻时多做些事,为国家,为社会,也是为自己。     
座谈会后,中直机关团委书记杨金永、组织部长罗建辉告诉记者:如何稳定机关青年队伍,是目前各机关都面临的问题。他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如今年初开展的“青春献机关、岗位创一流”活动,设立“优秀青年成才奖励基金”等,就是想为机关里的年轻人创造更多的公平竞争的机会,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这些活动受到广大团员青年的积极响应。可是大家所关心的青年干部的培养和使用、机关干部物质待遇的改善等问题,不是靠这么几个活动就能解决的;他们希望,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合理的人才流动市场的建立,能为机关青年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竞技场,使他们能够获得事业上的辉煌。
 ○本报记者 维红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情感快车

  寻求一份和谐的爱
  ——访北京电视台“今晚我们相识”主持人杨光
其实每个人都特渴望有个家,渴望一个停泊的港湾,只是期望中的人“未出现”,或者曾经似是而非,于是演绎出了单身、离婚、婚外恋等形形色色的孤独情怀和悲欢离合。听过了太多凄切故事的杨光,深深理解这一层。
杨光该是位极善良的人,企盼着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所以作为“电视红娘”的她极力要为无数颗孤寂的心灵提供“逢缘”的机会,送去片片爱的阳光。今年26岁的杨光对“机会”已经深有体悟。
1990年6月,杨光自告奋勇承办“今晚我们相识”栏目。当时的她大学毕业不到一年,谁也没料到这个栏目的前途。然而,三年来,杨光亲切可人的形象和她的温情脉脉的栏目已走进了千家万户。她自以为是抓住了机会,凭着努力和灵性。  
恋爱也得善于抓住机会。杨光说起这一点情真意切。许多年轻人不清楚自己真正喜欢什么,太随便或者太迟疑。
  希望大伙儿都能抓住机会,收获和美的爱,这是杨光的心愿。  
谈到“嫁大款”,杨光说,纯粹为钱而找大款的人,挺少。因为,钱虽能维持家庭的开销,却维持不了两颗渴望温情的心。有性格的和谐、感情的交融,爱的小屋才能充满阳光。当代年轻人已充分理解了这一点。
  杨光的栏目至今已推出480多位征婚者,促成了156对伉俪。
 “杨光,你自己想找个什么样的夫君?”
  杨光答:“要聪明、幽默。”
聪明总会有所成就,聪明能善解人意;幽默使人轻松愉快,幽默还包含了一份博大的宽容心。这些都是家庭生活的润滑剂。或许这也是许多女孩所盼望的。    
杨光说上电视征婚的多是腼腆内向者。他们的性格使他们在生活环境中少了一些机会;有勇气走上电视,就收获了更多的机会。这份勇气来自他们追求真爱的执著。
  杨光相信大家都在寻求一份和谐的爱,一片属于自己的温馨的阳光。
○孙国英(附图片)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安徽省淮北童亭煤矿原掘进一区副区长肖新杰(中),今年初公开向社会招兵买马,组成一支年轻的不吃“皇粮”的掘进队。他们已连续5个月创造和保持该矿投产以来掘进队人员最少、进尺最多、人均收入最高的纪录,受到大家的好评。
郭全江摄影报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