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0月31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我国儿童生存工作进展“超出预料”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日前新出版的《各国进展状况》一书中评价:中国的儿童生存工作进展“超出预料”。
据该书介绍,世界上能将每千个活产婴儿的死亡率降至70以下的国家中只有7个是低收入的国家,中国便是其中之一,且中国的每千个活产婴儿在达到5周岁前的平均死亡率为43。
该书还列举了有关中国儿童发展其他方面的情况。
例如营养方面,该书认为尽管中国5岁以下儿童中的21%与其年龄相应的体重不足,但中国儿童的营养情况仍要比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数36%要好得多。从中国的儿童数量几乎占了全球儿童数量的20%这个角度来看,它的全国儿童营养状况的评价仍是实际成果要比预料的高出8%。
在儿童保健方面,至1991年,中国对1周岁以内婴儿的麻疹免疫率已达95%,全世界目前只有12个国家对这种疫病免疫率达到2000年能实现90%的目标。
在教育方面,中国是仅有的国民生产人均值低于1000美元而使其儿童的80%读至小学5年级的4个国家之一,与全世界的68%和本区域的83%相比,中国的这一项指标实际已达到85%,因此,对中国在教育进展方面的评价,儿基会指出,实际成果比预料的高出35%。
另一个与儿童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的数据,就是孕产妇的死亡率,中国目前的情况是95/10万,这大大低于本区的平均数160和世界的平均数310。目前世界上只有7个国民生产人均值低于500美元的发展中国家成功地将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00/10万以下,中国便是其中之一。
(10月15日《中国妇女报》郝卫江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国内平均每天主要社会经济活动
1980年到1992年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一段时间。在1980年和1992年我国平均每天主要社会经济活动两组对比数字中,大幅度增加的有国民收入、人均消费额;水泥及家电生产;邮寄函件和离婚。
我们每天创造的财富有多少?国民收入从1980年的每天10.1亿元增至1992年的每天54.4亿元;财政收入则分别是3亿元和11.4亿元,原煤产量由1980年每天产169万吨增至1992年的305万吨;原油分别是29万吨和38.9万吨;钢为10万吨和22万吨,水泥增幅最大,由21.9万吨增至84.4万吨。
我们每天消费(销售)量如何?平均每人消费额由每天0.6元升至2.6元。粮食消费由57万吨增至75万吨,猪肉分别为3万吨和5.8万吨。手表零售量每天由6.9万只升至12万只,电视机零售量由1万台升至5.9万台,电风扇由0.8万台猛升至7.8万台。
我国新建住宅面积由每天25万平方米增至63万平方米,出版报纸由3846万份升至5180万份,出版杂志由306万册变为646万册,邮寄函件则由每天907万份变为1566万份。
也许会令人惊异的是,离婚由平均每天的934.2对迅速爬升至每天2327.7对。结婚从2万对增至2.6万对,出生由4.9万人变为5.9万人,男女死亡人数则分别是1.7万人和2.1万人。
(10月1日《中华工商时报》杨晓平文李志良摘)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大气污染的鉴别
直观的鉴别大气污染通常可依据污染物的颜色特征。例如,锅炉、窑炉往往以煤为燃料,其燃烧后的排放物中,含有许多微小的、未完全燃烧的煤粒和燃烧后的灰尘,使烟囱顶部出现长长的“黑龙”或“灰龙”。工业废气中,未治理的碳黑厂废气,“黑龙”会在厂区上空漫天腾飞;而水泥厂上空,会有遮天蔽日的“灰龙”。
厂区上空的“黄龙”、“红龙”,往往因为含有氮的氧化物和铁的氧化物。对于常见的“白龙”,有的是其中含有大量水汽所致,但对于一些化工厂而言,则可能是由于含有大量的硫氧化物或氟、氯的氢化物所致。
各色烟龙,对人体健康,特别是呼吸系统多有危害。人群健康的大量调查发现,在城市居民区内,凡有二氧化硫废气排放的,这一地区人群中患呼吸道疾患的比率明显高于其它地区,这是对大气污染的宏观鉴别方法之一。在农村,工厂烟气对农作物的污染危害屡有发生。特别是二氧化硫、氯气、氯化氢、氟气、氨气等,常使大面积的农作物变得枯黄乃至死亡。判别废气对农田的污染,除了可见农作物受害迹象外,也有一定的规律,比如:它们往往成片或呈带状地发生在污染源的下风向。
同一种农作物,受到不同气体的危害,可见其不同的症状。例如,叶子受到二氧化硫污染,其受害叶面显示近乎发白的黄色,而受氯气污染的叶面,其颜色发红。污染物对叶子的侵害部位也不尽相同:二氧化硫污染的叶斑,多在叶子边缘和尖端;而氯气、氯化氢污染的斑痕,多在叶脉之间,等等。
(九月十二日《今晚报》张书义文汪慧摘)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广场艺术溯源
广场艺术指我国南北各地在广场上露天表演的,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和悠久历史传统的民间歌舞形式,因地而异,有秧歌、社火、花鼓等品种。它对我国民间艺术中的戏曲、演唱、音乐舞蹈等发生直接的影响。我国广场艺术从产生、发展到成熟,走着一个“之”字形道路,从民间到宫廷,再回到民间。
汉魏时代,宫廷把民间产生的各种乐舞、杂技,集中到一起进行表演,称之为“百戏”。
但汉魏时代宫廷的百戏在露天广场的演出还不大经常。广场艺术真正由官方构创完成,是在隋唐时代。那时,交通比以前更为发达,与外域的艺术交流更加广泛深入。朝廷娱乐有时特意允许百姓观看,以显示统治者的仁政。到唐代,国力更加强盛,加上唐玄宗笃好声色娱乐,广场艺术进一步制度化,举办得更为频繁。每遇立皇太子、改元、战争大捷等都举行大酺,大醥是一次广场艺术的大荟萃。另外,上元灯节,玄宗生日的千秋节都照例表演广场艺术,任官民观赏。有不少风格独特、技艺精湛的节目,都展现在这些场合中,如舞马、王大娘戴竿、公孙大娘舞剑、永新的歌唱等等。
隋唐的广场艺术虽有高度的发展,但因为仅限于官办,劳动群众只能做旁观的看客,并不能以广场艺术自娱自乐。
广场艺术回归民间,是在宋代实现的。这时,城镇和乡村居民依靠村社组织的行政力量,自己举办广场艺术表演。群众不仅用来源于自己生活实践的东西丰富这些节目,充盈着生活气息,而且不断用新的艺术创造对广场艺术进行刷新和充实,使其常演常新,永葆青春。
(10月7日 《中国消费者报》陈远发文 王敏才摘)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什么叫“轻音乐”
轻音乐是指那些通俗易懂、轻快活泼、结构短小的抒情音乐。轻音乐的范围很广,凡是轻快活泼、节奏鲜明、曲调流畅的歌曲、舞曲、进行曲、器乐曲,以及电影、电视插曲等都属于轻音乐。如大家熟知的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乐曲《维也纳森林圆舞曲》等均属这一范畴。
在演出形式上,有器乐小合奏、小乐队伴奏的器乐独奏或声乐独唱、重唱等。
(《辽宁青年》1993年第18期王雪森摘)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何谓女性学
女性学是一门近年来才兴起的学科。顾名思义,研究的内容是女性或和女性有关的问题,是传统的关于妇女解放运动和妇女问题研究的继续和发展。它以女性本身为研究对象,运用心理学、医学、生物学等专门学科的成果,探讨女性本身的特点和潜在能力,涉及人类学、文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具有跨学科的特征。
女性学创立于美国,70年代在美国开始有所发展。1970年加利福尼亚大学拟定了最早的女性学教学大纲,一些已婚或者已有一定社会生活阅历的女性专攻女性学。女性学一经兴起,马上在欧洲和日本得到了高度重视,日本成立了“女性研究会”,入会的人有专家学者、家庭主妇,也有学生。目前,世界各地女性学研究者希望通过努力,来消除迄今妨碍女性进行社会参与的各种障碍,如社会习惯、陈腐偏见等,以促使社会为女性提供更多的符合其需求及特点的教育及就业机会,最终达到男女两性协调发展的目标。
(10月14日《南方日报》蔡松益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我国古代的“环保法”
“环境保护”一词起源于近代,但有益于环境保护的法律却古已有之。早在西周时,人们对山林、鸟兽的保护就极为重视,《逸周书·大聚》记载:“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规定了春天不得上山伐林,夏天不得下河捕鱼。《礼记·月令》中还有禁止捕杀幼虫、飞鸟的记述。
战国时,国家已有正式的法律条文,约束滥砍滥伐的行为,保护自然资源。齐桓公曾为本国的林木资源遭破坏而深感不安,当时齐国兴厚葬之风,林木伐尽了,国家将无以守备,便发布了一道命令:“棺椁过度者戮其户。”秦国法律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要求更加严格,《田律》规定:从春季二月开始到夏季七月期间,不准进山砍伐林木,堵塞林间水道,不准烧草木灰,不准诱捕鸟兽……汉代以后的统治者对环境的保护也相当注意,文帝曾下诏劝民种树,景帝也下诏“劝农垦,益种树。”
从禁止滥砍滥伐到劝农植树,从夏不捕鱼到保护飞禽,古人对自然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认识如此之深,希望今人能从中得到启发。
(10月12日《中国环境报》方孝福文王甲权摘)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历代拒贿诗话
历代不少拒贿诗,今读之仍有教育意义。
东汉庐江太守羊续从不为不义之财物所动。一次下属送鲜鱼给他,羊续坚辞不收。送鱼人留鱼而去,羊续将鱼悬于屋檐,以明拒贿心迹。日久鱼干,人称他是“悬鱼太守”。明代于谦写诗赞道:“喜剩门前无贺客,绝胜厨旁有悬鱼。清风一枕南窗卧,闲阅床上几卷分。”
其实,于谦自己也是一位两袖清风的清官,他的《入京》诗可证:“绢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论短长。”
据《五总志》载,王安石任宰相时,一地方官送极佳端砚给他,并夸道:“此砚呵之可得水。”
王安石以诗拒贿道:“纵得一担水,又能动我心?”
《玉堂丛语》卷五载,明代书吏王公不满贿赂之风,拟一简明告示:“宋人有言,受任于朝者,以馈及门为耻;受任于外者,以苞苴入都为羞。今动曰贽仪,而不羞于人,我宁不自耻哉!”使行贿受贿者望而止步。
不贪即是俭朴清官,清代就有“一国俭”和“天下俭”两位清官。“天下俭”叫李用清,他从山西老家进京,背着铺盖步行三千多里,不雇一车一骑,京都人传为奇事,并叫他“天下俭”。“一国俭”叫李嘉乐,他做了官连剃头都叫夫人代劳,剪得参差不齐,被人笑话。而户部尚书阎敬铭却很赏识他们,因而二李受到重用。
(10月16日《中国工商报》魏朝卿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谁说咱不出力?
(十月十七日《南方日报》蒋思忠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