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0月3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周末)
专栏:周末谈

  当代画坛直观与反思
当今中国美术界,有一些现象值得一说。
美展如潮
与其它艺术门类比较,今天的美术可以说是得天独厚,八面春风。请看:美展如潮。
在北京,每周举行的美术作品展览至少有10个,首都美术界人士常常感叹:应接不暇。加上全国各地与出国的美术展览,其数量之巨大让那些经常赋闲的表演艺术家们视为天文数字。
旧有的美术展览场所远远不够,即使加快展览更换频率也无济于事。于是,新的美术场馆纷纷落成;旅游设施纷纷辟有画廊;综合性展览场馆不是商品展销,便是美展开幕。据统计,自1986年以来,全国美术馆已由8个增至16个。画廊的发展速度更是迅速,数目已达4000余家。
主办展览的不仅有美术院校、美术机构,还有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公司企业、外国驻华机构与商社,甚至有未经批准的非法机构;参展的不仅有职业美术家、半职业美术家,还有离退休老人、学龄前儿童,在职干部、工人、农民、华侨、华裔、外国人;展出的不仅有阵营强大的中国画、油画,还有雕塑、漫画、版画、年画等。
在波涛翻滚的商品经济大潮中,美术事业可以说是风帆正举。画家们如弄潮儿般,或泛舟其上,或搏浪其中,在历史的背景上,留下了一个个令人瞩目、令人难忘的剪影。
遗憾的是,这些剪影并不都是美好的,美与丑在一些登临于大雅之堂的“美术”展览中发生了戏剧性的错位。
笔者在南方的一个大城市的一家展览馆里,看到了这样一个展览,展品只有一件:在展厅中央是一个粗大的男性生殖器,直指天空;而天空则是一个更为硕大、更为逼真的女性生殖器。在中国,现代艺术、先锋艺术被一些艺术家理解为随心所欲,进而是胡作非为。
他们从一开始,就把自己、把中国的现代艺术送上了断头台!
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艺术家在他们的作品中,还“创造”了许多貌似文化的东西,也即一些可以称为“伪文化”的东西。
故作痛苦者有之——有些作品表达的一些低沉消极的东西让人从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乃至其历史背景中无法找到其所以产生的基础,让人觉得作者是在无病呻吟。
执意潇洒者有之——一些艺术家把自己的人生态度简单地转化为艺术态度,生活中的不修边幅体现在他们的创作与作品中,便是草率与莽撞,而他们却以为这就是潇洒。
随风赶浪者有之——临摹仿制可以说是自古有之,但像这几年这样广泛、明显,且仿制技巧如此拙劣,却是空前的。什么样的作品能参展,什么样的作品能得奖,什么样的作品能卖钱,成了不少艺术家创作的前提。可喜的是,呻吟没能成腔,“潇洒”没有成态……美展如潮的同时,大浪淘沙,江河不息。
“大师”如云
在一些美术作品展览会上,笔者常和一些艺术家交谈,也常听他们不无自豪地介绍:“这是我创造的”、“这是前人作品中没有的”、“这是我的专利”……
不可否认,当代许多艺术家创造了一些前人没有的艺术语言风格与样式,深入到了前人未曾涉猎的一些领域,也出现了前人作品中没有出现的气象。但是,和博大精深的中外美术传统比较,和才华横溢的许多先贤前辈比较,当代中国艺术家的创造还是比较有限的,要在艺术创作上有重大突破谈何容易!
在一次几位青年画家的联展中,我曾经见过这样一批作品:表面看,确有一些新意,作者采用一种特殊的方法,充分地表现了自然物象的肌理,颇有质感。过了一段时间,一位收藏有这种作品的理论家告诉我,那批作品有的颜色已经剥落,有的纸本已经脆裂。
难怪中央美术学院院长靳尚谊多次呼吁:要注意“创新”的价值!
另外一些画家更有些“君子当仁不让”的感觉。他们或自我加冕,或借人宣扬,张挂起“中国艺术巨擘”、“世界艺术大师”之类招牌……牛皮越吹越足,脸皮越吹越厚,名气越来越大,画价越来越高,作品却越来越次。
急功近利是这支“艺术大师军团”的出发令,只要能抬高自己的画价,产生轰动效应,什么事都可以干,吹牛皮便是小菜一碟了。
然而,总是自吹牛皮毕竟有伤大雅。于是,便请来了理论家,请来了作家,请来了记者、编辑。
一些美术评论家或者出于哥儿们义气,或者为了保住自己的“学术”地位,不负责任地引经据典地头头是道地无聊捧场。
一些作家虽然知道美术之于文学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无所不能侃的作家是不惧这个的。于是,便洋洋洒洒,洒洒洋洋,所论虽然大多不着边际,但结论是一定符合画家要求的,溢美之词一定难免。而一些记者、编辑,总是被人牵着鼻子走。连深受其惠的美术界人士也讥笑说:这十余年,新闻界培养了不少“艺术大师”。
世界如斯
这十多年来,我们有不少艺术家出国举办个人展览,这对宣扬中华文化不无裨益。但是,越来越多的事实告诉我们,有些艺术家在国外的一些活动与他们艺术家的身份是不相符的,而他们回国以后对自己画展的介绍更是与事实不相符。
在日本东京银座,有500多家画廊。在这些画廊中,常年展销着日本和世界其它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的艺术品,但很少有中国艺术家的作品。
在北京,有这样一个画家,他在日本东京举行过40多次个人画展。每次,他从日本回来,总要向一些新闻界的朋友宣传一番:“兄弟我的画展又一次轰动东京!”其实,他的40多次个人画展都是在日本东京远离银座的一条偏僻街道的一个地下室里举行的。他的作品每次都是以低廉的价格出售的,纯属薄利多销。可就是这位仁兄在国内的一些报刊上屡屡亮相,被他的那些酒席上的朋友称为“崭露头角的青年艺术家”、“为祖国一次又一次争得了荣誉”。
还有一位北京的中年画家,他的确是某位当代中国画大师的弟子,也是一位在国内画坛有一定知名度的山水画家。去年底,东京一家规模不小、但主要是经营商品画的公司为他在日本举办了一个个人展览。在展览的开幕式上,他说了一段他绝对不敢在国内说的话。在闪烁的荧光灯下,他高举起酒杯,忘乎所以地说:“以前,是我的恩师影响着中国画艺术的创作,现在,先生去世了,领导中国画前进的使命就历史性地落在我的肩上……”了解中国美术现状的人,也许听了以后,会理解此举乃这位仁兄的促销手段,而付之一笑。难怪一位著名老画家痛切地说:“即使在中国人被外国人瞧不起的时代,也没有人敢瞧不起中国的书画艺术,可是现在我们的书画在国外真被人瞧不起了。”
我坚信,这种状况是不会维持多久的。因为中国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国家。


第8版(周末)
专栏:

老元奇遇记(18)镀金大师方唐


第8版(周末)
专栏:

  一点心愿
——写于郑律成作品音乐会前夕
丁雪松
11月3日,郑律成作品音乐会将在北京音乐厅举行。
假如郑律成还活着,那么今年他正好75周岁。不幸他已于1976年12月7日过早地离开了人世,时年仅58岁,正值他处于另一个创作高峰的时候。
提起郑律成,许多人都记得他早期创作的歌曲。1937年10月他抵达延安后不久,就像火山喷射岩浆一样写出了被誉为革命圣地延安象征的《延安颂》,之后他又以炽烈的热情创作出《八路军大合唱》。他创作的《八路军进行曲》解放战争时期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88年又经邓小平同志签署命令,被中央军委颁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我们的战士依然唱着这首歌威震边陲,保卫着伟大的祖国。他的《延安颂》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即流传到海外,直到90年代,一位来自台湾的著名导演在一次音乐会上听了《延安颂》后感叹道:“真好,我觉得他不仅仅是在歌颂一个党派,而是在用心抒写世界上所有争取和平的人们。”不久前,这首歌被选入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之一。
建国后,郑律成写作的题材更为广阔,他深入工厂、农村、林区、海岛、部队体验生活,收集创作素材,为工人、农民、战士、儿童写了许多歌曲。
他倾注多年心血为毛泽东诗词谱写的歌曲则达到了另一个高峰。著名指挥家严良堃认为他这个时期的作品可以说是他整个创作中最成熟的部分,代表着郑律成音乐创作的新的高度。可惜在郑律成生前,“四人帮”不准这些作品公演,连作曲家本人也没有可能亲耳听听自己作品的演出,正像著名歌词作家乔羽惋惜的:“律成这部分作品,本来应该是冲天而飞的大鹏,但却被人一下折断了翅膀,遭到幽禁。”
郑律成走过的路是不平坦的。1918年8月13日他出生于朝鲜南部(现韩国)全罗南道光州杨林町一个革命家庭,15岁就跟随兄长离开了已经沦为日本殖民地的祖国——朝鲜半岛,到中国南京参加了由一些流亡的朝鲜爱国者领导的朝鲜独立运动,边求学边参加革命活动,同时还定期到上海学习声乐。郑律成自幼爱好音乐,中学时即将原来的名字——富恩——改为律成。他在上海从师于俄籍声乐教授克利诺娃。教授器重他的声乐天赋,曾鼓励他去意大利深造。并认为他有可能成为东方的卡鲁索。但在抗日救亡的高潮中,在革命前辈及兄长们的启示鼓励下,19岁的郑律成毅然选择了去延安的道路。21岁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后又辗转于太行山前线,和朝鲜义勇队的战士一道打击中朝两国人民的共同敌人——日本侵略者。日本投降后,他返回朝鲜从事共和国的建设工作,创建了朝鲜人民军协奏团,创作了《朝鲜人民军进行曲》、《东海渔夫》等作品,还执教于朝鲜音乐大学,培养了不少音乐人材。虽然他后半生在中国度过,但朝鲜人民至今没有忘记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八”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大型的郑律成彩色艺术片;韩国的电视台、电台的记者也来北京采访郑律成的生平业绩,对为朝鲜民族独立、为中朝人民友谊和两国音乐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郑律成,表示了很大热情。
郑律成逝世后,在他一周年、五周年、十周年的忌日,我国音乐界的朋友们已经多次为他举办过音乐会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还为他举办过作品学术研讨会和生平图片展览。令人遗憾的是,他的作品至今还没有制作出一盒磁带和音乐会演出的录像,也没有留下高质量的音响资料。作为他的伴侣,我不能不为此感到惋惜。
这次郑律成作品音乐会之后,我希望有关单位、特别是出版社与有识之士能将郑律成的主要音乐作品录成音响专辑与录音、录像带出版发行,以使他的这些不朽名作能为更多的听众欣赏、流传于国内外。


第8版(周末)
专栏:

  八集电视连续剧《一地鸡毛》开拍
采用三十五毫米电影胶片拍摄
8集电视连续剧《一地鸡毛》于10月20日在北京开机。
该剧编剧刘震云是当代新写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此剧是他第一次认真参与电视剧创作,因而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和热情。本剧即改编于他自己创作的小说《一地鸡毛》和《单位》。
本剧的摄制主创人员,大部分来自于北京电影学院,以1989年以后毕业的新生代为主。导演张元曾执导过《妈妈》和《北京杂种》,是当代最为年轻的且有成就的导演之一。摄影张健、美术全荣哲则与张元同为北京电影学院八九届毕业生。
男主角小林将由陈道明饰演。陈道明已有两年半没上戏,在此期间他一直严格地挑选剧本,《一地鸡毛》使他发现了施展自己演技的绝好机会,接受了小林这个角色。女主角蒋文丽是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1992年毕业的高材生。相信他们将会有很好的配合与表演。
《一地鸡毛》讲的是发生在机关办公室人与人之间、家庭与邻里之间、家庭成员之间的生活故事。这将是中国第一部用35毫米电影胶片拍摄的电视剧。这部电视剧由天津文化发展实业公司投资拍摄。
据悉,他们准备以套拍的方式,在拍成的电视连续剧基础上,再剪辑出一部100分钟左右的影片。(王峻)


第8版(周末)
专栏:

  澳大利亚芭蕾舞团即将来京
应文化部邀请,澳大利亚芭蕾舞团一行92人将于11月5日至12日来北京演出3场。
澳大利亚芭蕾舞团是国际著名的艺术团体,成立于1962年,总部在墨尔本。30余年来,他们一直上演英国传统的经典剧目,进行过19次出国演出。他们共拥有64位舞蹈演员,包括莉萨·帕瓦内、米兰达·科内、菲奥纳·汤金等10余位著名艺术家,每次表演,都受到舆论界的高度评价。1980年和1987年,这个团曾两次来华,演出了《堂·吉诃德》和《吉赛尔》等节目。此次,他们将上演巴兰钦的《C调交响乐》、耶里·卡连的《回归陌土》、沃特·鲍柯的《塔然特拉》、安东尼·都铎的《晚会》。艺术指导梅娜·吉尔古德和音乐指导诺埃尔·史密斯都是杰出的艺术家。(附图片)
澳大利亚芭蕾舞团演出剧照:《C调交响乐》。


第8版(周末)
专栏:

  缅甸歌舞团来华演出
应文化部邀请,缅甸歌舞团将于十一月五日晚在北京海淀剧院为首都观众献上一台精彩的歌舞晚会。缅甸歌舞团是缅甸最著名的国家级艺术团,在国内经常参加重要演出任务并多次代表国家出访。该团在保持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努力挖掘和表现现代民间舞蹈的风采。此次来访,艺术家们将表演《宫女舞》、《王妃与魔王》、《欢乐的乡村姑娘》、《现代少女舞》等舞蹈及弯琴弹唱。在北京之后,他们还将赴济南、潍坊和青岛演出。(树新)


第8版(周末)
专栏:乐海泛舟

  军乐的内涵
“你刚才发的是什么音?”老师问吹萨克斯的刘慧。
“啦。”“什么音啊?”老师继续问。
刘慧急了,张口来了个“6”。
这不仅仅是笑话,这是她们学军乐的开始。
这个业余军乐队的演奏员都是白求恩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女学员。这40人对军乐的感受超越了一般人。
她们是“乐盲”,过去是,但现在不是。
有次去外地演出,望着车窗外的风景,她们不约而同地觉得眼前有乐符在跳动。于是,《解放军进行曲》、《伯吉上校》、《人民军队忠于党》……浑厚雄壮的乐曲洒向了原野。
路上警察向她们招手,行人止步,他们用最简单最自然的言行来肯定她们。司机把车速减了,怕乐器碰坏这群快乐天使的嘴。司机说,她们真不容易。
能容易吗?她们的确付出了许多:嘴唇吹裂,腮帮子吹肿,嗓子发干,口腔起溃疡。
还有,还有更多的付出无法说出,她们累都无法说累。
但这一切,她们都是乐意的。她们从中体会到了兵的伟大,军乐的内涵。
不论她们走到哪里,只要音乐响起,就会随着节奏极其敏感地调整步子,40人绝对整齐划一。
难怪区队长邱萍说她那官儿特好当,“一二一”的口令对她们似乎多余。默契,这就是军乐的默契。
喊口号,只跟男兵比,她们有诀窍,是从军乐中感悟出来的。
她们是业余的,这区别只表现在她们脑子里还惦记着34门护理专业课要过关。从吹奏军乐本身来说,她们无机可偷。
程燕是优等生,她特理直气壮地否认“参加军乐队耽误学习”的观点。她说,军乐有种穿透力,使你有进取心。
有这种感受的,何止程燕。
不管她们如何出色,她们的头儿边志勇是“恨”她们的。
这位被她们叫习惯“边干事”的科长,在“恨”中蕴藏着爱。
她们有些“调皮捣蛋”。吹到“卡壳”的地方,人家正着急,她们倒好,一个劲地乐呀。
练习行进吹奏,老边用围棋“布阵”,这是小号,那是黑管。可到动真格时,尽出洋相,不是冒泡就是跑调,顾得上手忙乱了脚,管着了脚顾不着嘴,那乱劲,“惨不忍睹”。
老边没说什么。他说不出来,双手压着胃部,痛苦的汗珠滚落。
边干事病了,她们没有再闹再笑。
又是默契,她们知道,这是对老边最好的安慰。
老边没有失落感,她们是争气的。
她们被大首长誉为“军乐之花”,连士兵听了她们吹奏的曲子也说:“真来劲。”
我看了她们的演出,似乎也明白了军乐的内涵。


第8版(周末)
专栏:

  诸葛亮镀金纪念章
为了纪念中国历史杰出人物诸葛亮,湖北省文化交流协会与襄樊市人民政府于10月上旬在三国时期诸葛亮故居——襄阳城西的隆中联合主办“诸葛亮文化节”。受文化节组委会的委托,湖北省襄樊汽车产业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贸易公司精制发行诸葛亮纪念章一套(二枚)。纪念章直径40毫米、铜质、24K镀金,用精美木盒包装。正面图案分别为诸葛亮半侧面头像和襄阳古城,背面图案是太极八卦阵图和仿古龙凤呈祥图。纪念章限额铸行5万套,每套附有说明书,印有发行编号,具有收藏价值。(小马)


第8版(周末)
专栏:

  青岛民间艺术品展览开幕
为让民间艺术瑰宝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青岛市文化局、青岛市群众艺术馆、青岛天鹅集团公司联合举办的青岛民间艺术品展览于最近在北京国际艺术展览厅开幕。青岛是我国的沿海开放城市,景色秀丽,民间艺术也有着悠久的历史。这次展出的有花画、雕刻、编织、刺绣、根艺奇石、民间小工艺品等六大类八百余件展品。整个展览以浓郁的地方特色、芬芳的乡土气息和精巧别致的技艺引起观众的兴趣。
(林祥)


第8版(周末)
专栏:服饰之旅

  真丝手绘天地新
世界上有多少人仰慕和喜爱典雅的东方文化艺术,有多少人不惜重金寻购收藏。然据一些专事导游及营销字画工艺品的“圈内人”介绍,来自欧美的名人对图画墨宝所用的宣纸的牢固度,保存时间和选用色彩颇有不满之处,每每将之与色彩浓亮、结实耐存的油画相比。
海内外有多少人越来越重视着装的品味,追求通过服装体现个性,展示脱俗的美,为此不惜一掷千金万金。然而现行的服装设计加工模式和纺织品市场都难满足人们求美、求新、求异的强烈愿望。
现代社会有多少人意识到环境艺术的魅力。在居室、书房、客厅,在宾馆、写字楼、社交场所,室内设计的高档化、艺术化成了一种难以抵挡的时尚,一种标志着重大文化品味和审美修养的无声语言。然能实现这一追求的载体——装饰材料,却又不乏令人遗憾之处……
于是北京服装学院几位艺术家与科学家联手,将科学、技术和艺术揉到一起,从系列染料的研制、织物印染工艺、固色技术到丝绸手绘艺术和技法,为中国丝绸大踏步走向世界、走向更广泛的装饰领域,走向服装王国解决了一系列技术上、艺术上、技法上的问题。
——他们研制出系列丝绸手绘染料,光泽鲜艳,手感柔软,绘制方便,渗透性好,用之在丝绸上手绘,颇具传统水墨及墨汁淋漓的韵味,在丝绸光润的映射下,华彩闪烁,高雅脱俗。
——他们通过对印染工艺的研究,解决了以往手绘染料褪色、脱色和干后硬挺的大毛病,使染料与丝绸很好地融合为一体:晒不褪,洗不脱,且保持了丝绸柔软滑润的良好手感。
——他们让传统的国画吸取借鉴一些装饰画的风格。著名花鸟画家谷守山教授突破了20多年来坚持的工笔花鸟画写生创作的一贯作法,使构图愈发趋向充实,色彩更加饱和、浓艳,用笔苍劲潇洒、热烈奔放、雅俗共赏。他手绘的大型丝绸壁挂、装饰丝巾作为国礼带到海外,受到海外收藏家、艺术家、学者的喜爱和赞誉。
——他们将服装设计与手绘艺术完美地结合起来,自由地进行服装图样的设计和构图,创造了服装整体上的意境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大大提高了丝绸服装的品味、档次和个性化追求效果,为中国高档时装和艺术纺织品走向国际市场寻了一条新路。(胡迎庆)


第8版(周末)
专栏:

  “新词、新曲、新人”大赛出台
为发现和培养歌曲创作及演唱人才,推出新词、新曲、新人,由中国轻音乐学会等单位主办的“新词、新曲、新人”大奖赛将在最近举行。词曲内容要求具有全新的时代感,立足于健康向上。届时将由专家组成的评委从中评选出词、曲、歌手的一、二、三等奖。
这次大奖赛的评委除邀请有关方面的领导和专家以外,还将邀请优秀音乐编辑、词曲作家、录音师、指挥家、配器家以及近年来在磁带的制作、销售和发行领域里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代表参加评判工作。
(州金)


第8版(周末)
专栏:

  名言警句录
▲处贵而骄,败之端也。
注:出自《钱公良测语下》。意思是:处于显贵地位而骄奢,是败落的开端。
▲寸火能焚云梦,蚁穴能决大堤。
注:出自《抱朴子·备阙》。意思是:一点火能把云梦那一片广大的地方烧毁;一个蚁洞,便可使大堤崩塌。比喻小隐患可发展成大灾祸,所以要防微杜渐。
▲使蒲常惮溢,居高本虑倾。
注:出自(唐)陈子昂《座右铭》。意思是:处在低处害怕水淹;居于高处则顾虑倒塌。


第8版(周末)
专栏:

  具有文化色彩的“南风”
音像市场是一个特殊的文化市场,多年来一直为港台歌星“引进版”所左右;二为“水带”(走私、盗版、翻录等伪劣带)冲击,使正常的出版、发行、销售者无不困难重重。昆明南风音响公司总经理范平是位作家,他把突出文化格调作为自己经营的主导思想,因地制宜,立足云南,面向全国,从挖掘、弘扬边疆民族文化特色入手闯出了一条别具风格的经营之路。
一套总题为《云南,美丽的地方》的云南民族风情音带在全省人民以及赴滇的中外旅游者中出尽了风头。这套音带装帧精美,内容丰富,著名画家袁晓岑、李忠翔为其绘制了封面、封底。从内容上看,有云南民歌精华,有整理创新的边疆特色歌曲;有云南边疆题材的著名电影插曲;有雅俗共赏的云南花灯名段;有李广田、杨朔等名作家反映云南风物的散文配乐朗诵。
“南风”创立13年来,团结了云南民族文化有识之士,搜集、整理、编录发行了云南滇剧、花灯剧100多个剧目,组织出版发行了云南民族歌手黄虹、赵履珠(白族)、宗庸卓玛(藏族)以及青年歌手朱敏、姚佳等人的专辑盒带。同时与中国唱片公司、长春电影制片厂音像出版社等出版发行了《芦笙恋歌》、《五朵金花》、《印度电影歌曲选》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俱佳的音带,受到戏迷影迷歌迷们的普遍欢迎。(叶小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