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0月29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热点新闻

  价格离谱了怎么办
——一寸黑白照片在宁波引发的讨论
本报记者范伟国
10月上旬,宁波市政府继9月采取“重要商品提价申报,大众菜和水产品差率管理”8项措施后,又组织一系列市场物价检查,人们说,这些都与眼下刚刚结束的一场由一寸照片引发的大讨论有关。
风起青萍末
7月24日,有一位读者向宁波日报反映,他到市区一家照相馆拍了一张一小时取件的4张一寸黑白照片,竟花了20元钱。宁波日报记者徐跃年跑新闻才两三年,积极性很高,接到来信后自己跑去那个照相馆悄悄试了一下,果然如此!也许仅此一家吧,但小徐在市区转了几家国营、集体照相馆,发现一寸黑白照的定价多在这个价格以上,据说是“同行议定”的结果。
一张普通的黑白照,虽说加急了,要价20元,毕竟太高了。小徐决定写一则“工作研究”,探讨一下价格放开后,照相业如何合理定价的问题。文章刊出时,编辑又在文前加了“编者按”,请读者讨论“如何全面、准确理解价格放开这一改革举措。”
石激千重浪
商品价格牵动千家万户,正是“涨风”吹动宁波市场之时,一时街谈巷议,十分踊跃。
印刷厂工人洪忠经说:价格放开后,有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千方百计在提高价格上动脑筋。导致了服务行业漫天要价、个体客货运输业中途“敲竹杠”的丑恶现象。
市广电局陈志国去年在天安门前照相,2小时后即可取照,价格是4元。他与宁波一寸黑白照价格相比,觉得后者太离谱了。他说:大幅度提价,未免让人有被“痛斩”的感觉。
一位名叫柴恩可的市民说:目前价格“离谱”的何止区区一张照片?上千元的一件“名牌”服装,近百元的一杯洋酒,几十元的一张歌星演出门票……哪一种不令市民瞠目结舌!相当部分商品的价格中附着“泡沫”,不能准确反映其价值的本身。这些商品的价格为何高得唬人?因为相当一部分属于公款消费,就连拍一寸黑白特急照,据说也有一定数量的顾客是因做出国护照需要,回去可报销的。花公家的钱心不疼,自然不会计较价高价低了。
8位老工商业者就此事座谈,他们联系自己多年经商的经历指出:宁波商人之所以能够足迹遍天下,一个重要原因是以诚为本,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以前做生意超过100%毛利率是非常少见的,现在有的定价大大超过了。过去各行业同行议价十分严格,不能任意了事。这些商业规范现在仍需遵守。
店家有说法
参与“同行议价”的宁波6家主要照相馆经营人自有说法。
一、这是特殊服务,价格理应高些。现在许多商品价格都明显偏高,照相行业不调价就会吃亏,职工积极性也会受挫折。
二、只要顾客需要,价格就是合理。好比乘车,有急事花十几元钱乘“的士”,是两厢情愿的事。
三、价格放开,要企业定“毛利率多少”很难做到。与其他行业乱要价、要高价相比,照相行业定价还是合理的。现在“菜篮子”,医院的特需服务,学校议价生,娱乐业,时装等调价幅度都比照相高得多。
这些说法也有人赞同。主要观点是,这种“加急照”满足了消费者的迫切需要。至于价格高了,那是“一方愿打,一方愿挨”的事。
讨论渐深入
记者为此采访了宁波东亚集团公司(原饮食服务公司)办公室副主任陈永祥,他不同意照相馆随意大幅度提高物价的做法。他说:一寸特急照毕竟是一般的手工操作,原材料损耗,人工费用,连同100%的毛利率都加起来,价格从过去的3.5元提高到10元就差不多了。光靠提高价格争效益,是短期行为。
有位署名楼敏的读者特意撰文与照相馆经理们商榷。他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调价,而在于它的幅度;如果“顾客需要”是建筑在别无选择上的垄断价格上,就不能说这种交易公平、合理。
分管财贸的宁波市副市长章猛进也参加了讨论,他发表谈话说,物价涉及千家万户,要逐步健全市场经济的规范,反对欺行霸市、哄抬物价这样的不正当竞争。
如何看物价
在这场由一寸黑白小照片引起的讨论中,市物价局的举措自然格外引人注目,记者为此采访了彭雨生局长。
他认为,这场讨论给人两个重要启示:一是放开价格并不等于放任自流;二是同行议价不能变成垄断。为此,市物价局制定了“重要商品提价申报,大众菜和水产品差率管理”等8项措施,以市政府名义下文执行,制止漫天要价,保护消费者利益。
彭雨生说,对价格放开的商品与服务项目,抓差率管理是条好办法。控制住企业扣除成本费用后的毛利率,就不大会出现价格离谱的情况。目前,物价部门还在探索间接调控物价的方式。
宁波照相馆业已经作出了反应,9月,参与6家同行议价的天胜照相馆率先将特急一寸黑白照的价格定为15元。但是,记者在10月中旬走访了几家照相馆后发现,有的照相馆干脆取消了一小时取件的项目,有的则以“宝丽来”快照来搪塞一番。看来,关于物价的议论并没有结束……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为赋新诗到卢氏
——卢氏县委书记范中胜的心声
本报记者李而亮
范中胜,今年45岁,1970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曾向往当作家、诗人,现在,他是伏牛山区卢氏县县委书记,一位爱写诗的县委书记。
“高崖紫荆山风栽,石缝掬土亦长来。柔枝稠果出质朴,小花香淡兆清白。伏牛峰涛览心阔,卢氏天光照眼开。犹喜朝夕沐岚气,怡然千载岁岁材。”
1991年秋,我从“金城”灵宝调卢氏工作。你知道,这里是有名的穷山区,贫困县,有人说我是往“火坑”里跳。讲实话,我自己对到卢氏能否扎得住,心里也有点打鼓。我清楚地记得进山之时,满山遍野紫荆花开。紫荆在恶劣的环境中能顽强生长、枝茂花盛的品格触动了我的心:我也要像紫荆那样,在卢氏扎下根来。
来到卢氏,我就一头扎进山村,半个月里跑遍了全县19个乡镇和最边远的村庄。那年冬天,大雪封山,寒风凛冽。看到山民的极度贫困,我感到无颜面对百姓。我不知全县有多少这样的群众不能过冬。于是,我向县委提议,在全县范围内访贫问苦。立时,2500名机关干部深入农户。短短几天,一份份报告送到了县委。我们马上组织有关部门多方筹措、求援,很快将730万公斤粮食、10万余套棉衣、棉被和150多万元救灾款发到了群众手里。
“山奇水异潘河乡,新麦芳香烟草肥。岭头牛羊浮云彩,河边鹅鸭沐夕辉。”
这一年寒冷的冬天算是过去了,但是,卢氏山民的贫困一直使我寝食不安。靠发放救济粮、救济款绝非长远之计,我们当领导的,要为群众找出一条适合山区实际的脱贫致富路。1992年春,我到6个乡考察,看见漫山遍野的连翘花儿金黄烂漫。潘河乡的农民利用科技开发山区药材种苗和林果种苗,远销全国各地和日本、美国、新西兰等国家,走出了一条脱贫路。我的心情兴奋,决心以卢氏“中药材天然库”优势,大力发展成本低、见效快、市场广的药材生产,以此为龙头,推动山区整体开发。我当即便找来工商、医药等部门,讨论中药材开发问题。
今年5月,一座投资2500万元,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的卢氏药城,用半年时间竣工落成。在药城举办的首次药交会,成交额超过1000万元。山民世代弃之屋旁,投之炉灶的药材,一下子变成了宝贝。商品经济的浪潮猛烈冲击着封闭的山村,全县的药材种植发展到了5个乡镇70多个村,今年种植面积已达4.8万亩。昔日望山守穷的“山晕子”,如今大胆闯市场,全县药材及种子经营户已由1986年的72家,猛增到现在的883家。看到穷山区由传统耕作方式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这一历史性变化,我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写下几句诗:
“宁静致远别无求,只将心血向民酬。淡泊一生办实事,不兴卢氏势不休。”
其实,来卢氏以后我还是喜欢写诗。你问我写诗表达最多的是什么,我想得最多的是当这个“官”够不够格?如何才能为卢氏36万人民多办些实事?不愧对党和群众对我的信任。有人说,我写诗太直露了,缺乏朦胧和空灵感。但是你想,我每天考虑的都是等着急办的具体事情,面对的都是活生生的人,看到的都是真切动人的情景,我非要拐弯抹角表达我的感情干啥?我并没有拿这些诗去发表、去出版的打算,只希望我走后,有人看到它时,说一句:当年他就是那样干的。(附图片)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地方记者评说

  众说纷纭“高价生”
主持人(驻天津记者肖荻):“望子成龙,怕子成虫”,是万千家长共有的心态。因而,作为人才培育场所的学校,无论发生什么变化,都会引起社会的议论丛生。一些中小学高价招收跨区、跨片生的作法,也是近来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10月初,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加强中小学收费管理工作的通知,但在贯彻过程中种种乱收费问题尚难一下子清理干净,有些地方“高价生”现象还在“方兴未艾”之间。兴,有“兴”的原因;艾,有“艾”的道理。它的来龙去脉究竟如何?
周瑜打黄盖?  萧关根(驻上海记者):对巧立名目乱收费问题,上海市教育局和物价局一再发文件加以制止,新闻界对闸北区某中学乱收费情况还曝了光,但已经招收了高价生和借读生的,却非一两个市、区重点学校。对这个并不鲜见的问题,应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找出解决办法,不能任其泛滥。从学生家长来讲,之所以愿意出些钱让孩子上重点学校,是因为这是智力投资,是家庭的重点项目,关系到孩子今后的发展。从学校和教育部门来讲,经费不足和教师待遇低是最头疼的事,短期内又不可能有大量财力投入。“高价生”之举便应运而生。
卢小飞(本版主编):“高价生”现象与其它各种各样乱收费的不同在于它往往不是强加的,而是两厢情愿。由于重点和非重点学校的教学设备与教育质量客观上存在着差别,而进入重点中小学的机会对孩子们来说并不均等,作为受教育者从中定位自己的价值取向就不奇怪了。
高海浩(驻浙江记者):从高价生现象中可以透视出教育经费严重短缺的问题。这些年来,各级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和物质投入是前所未有的。但政府更多面对的是能源、交通、农业等国民经济基础产业急需投入的现实问题,政府手中资金有限,诸多方面投入不足,对教育也不例外。因而,有人认为“高价生”问题的实质,是应该建立怎样的教育投入机制。
过渡时期的产物主持人:平面地看,它似乎有着“无可奈何”的必然性;立体地看,它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期的产物。“周瑜打黄盖”固然是两厢情愿,毕竟也打得很疼。
高海浩:少则数千元,多则一、两万元,哪能不疼?一般工薪阶层难以承受。就这样,很多家长还是愿意花高价为子女买张重点学校的“入场券”。但花了钱却买不到高质量,还冒出这费那费,就不能容忍了。
萧关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的优质优价是天经地义的事,重点学校和一般重点学校办的重点班,以及某些热门专业,比正常收费多一点理所当然,但取之过多老百姓就承担不起了。
卢小飞:以“自己花钱”来取代“走后门”,这本是一个进步,但却又引出新的问题。某些实权人物打着支教单位的招牌,用公款为子女交纳高价学费,某些学校收费帐目不清,用途不明不白,这些恰恰都该在整顿之列。
靠改革解决问题  主持人:作为自发产生的现象,“高价生”是一种土政策,它的负面效应可以举出许多,但过渡时期出现的问题应用改革的思路解决。它是否也从一个方面对教育改革提出问题呢?
高海浩:至少有几点是耐人寻味的。其一,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为子女读书肯花高价,这表明知识的升值。其二,办教育不应该也不可能只是政府的行为,更不能成为“大锅饭”体制下的社会福利。在发达国家,优等生可以得到政府的资助,学业一般又要选择好学校、好教师,就必须自己掏腰包。总之,理性地看待这一现象,可使我们获得加快教育改革的新认识。
萧关根:《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纲要》提出,要改变由国家单一办学的体制,逐步建立以国家为主,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个人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学校收取费用应当据此掌握在一个合理的限度之内。
卢小飞:我访问了一所私立京华学校。校长是位年轻人,副校长是有30年教龄的全国优秀教师,学校引进了企业化管理机制,实行封闭式教学,提倡学以致用,语音教室、计算机房等设备都是一流的。生源基本是公司经理和出国人员的子女。每个孩子每年包括学杂费和吃、住、穿收费上万元,可以说这个学校的学生都是“高价生”。可观的报酬,使学校能够择优录取到一批比较出色的教师,18位教师中有15位大学本科毕业,且多为年轻人。学生一律住宿,生活规律而又丰富多彩。课余他们请音乐学院、戏剧学院、中央歌舞团以及体育、棋类、民间艺术等专家辅导,挖掘了孩子的潜能,在那种氛围里,你可以体味到什么叫“爱校如家”。眼下,国家还拿不出许多钱来投资办这类硬件和软件都比较优越的学校。吸纳民间之财源,办这样高质量的学校应该是可取的。
主持人:“高价生”——准确说是计划外招收学生交纳教育补偿费问题,之所以得到广泛的关注,说明教育的重要地位。
我们在讨论这个发生在都市的问题时,也在注视着广大农村,惦记着那些只需“希望工程”提供200元就可读完小学的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希望工程”与“高价生”现象并存,反映了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还得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办法去解决。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既不能一哄而起,又不能一哄而下。这或许正是我国教育界上上下下正在琢磨的思路吧?(附图片)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都市一景

  “春苗”正旺
本报记者张书政
北京春苗少儿业余舞校是全国关心下一代委员会所属老艺术家委员会与北京永安里第二小学合办的,教员来自中央各舞蹈团体。这里以芭蕾为主兼学其它舞蹈为少年儿童开辟了一条美育蹊径,得到家长、学校和社会各界的欢迎和支持。老将军杨成武欣然命笔,为学校题写了校名。
现在,该校已办有大班、中班、小班和小二班(4至6岁)。前不久,孩子们到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参加了第十一届国际儿童艺术节,受到当地市民的热情欢迎。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新风物志

  亚东:峡谷深处的小镇
本报记者贺广华
越过帕里高原,沿狭窄的藏区公路盘旋而降,便到了边陲亚东县城下司马镇。
初来乍到的内地人,或许会惊讶它的小巧玲珑。就那么两条小街,就那么800余户人家,就那么巴掌大的地盘,绕县城溜达一圈也就几支烟的工夫。但城虽小,却处处散发出诱人的魅力。浓绿的青山映衬着小镇的妩媚,欢快的小溪诉说着小镇的灵气,而亚东人常挂在脸上的笑颜,则似乎向外人炫耀着他们的福气。
徜徉于亚东县城,你不必过多询问,只需瞪大眼睛,瞧一瞧那几乎清一色木板结构的两层小楼,那些小楼阳台栏杆雕刻着的各式花纹图案,那涂抹在门窗上的五颜六色的彩绘,那院子里栽种的鲜花、果树,还有坐在房间里喝着甜茶说笑着的居民,你就会自然而然地从脑海中跳出一个字眼:此地莫非“世外桃源”?
祥和宁静的小镇,也还有几幢西洋风格的建筑——如果你是一个细心人,就不免有一种迷惑,就不免忍不住去找一位老人唠叨。或许,一位熟悉往事的老人会跟你讲叙一段充满苦难与屈辱的故事:直到清朝光绪皇帝在位的时候,这里还是一个古木杂草封闭的山谷;后来,山谷里忽然来了一批又一批高鼻蓝眼的洋人;再后来,老百姓就听说这儿已被英国人用枪炮逼迫清朝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开辟为商埠,成了租界地。小镇虽然日益热闹、繁荣起来了,这儿的人们却依然过着黯淡苦难的生活……
漫长的岁月过去了,山谷里降下了一批身穿黄布军装的“大兵”,是他们给小镇带来了良种农具,修建起民宅,引来了神灯……幸福,也就随之撒满了这条山谷。
如今的亚东,虽然还没有跻身开放口岸之列,但其独得的地利之便已使之日渐重振往昔西藏最大边境口岸的风采。她与不丹、锡金两国山水相连,爬上县城边乃堆拉山顶,锡金首府甘托克依稀可辨,而两国间公路相距不过两公里,如若接通,前往印度东部重镇嘎伦堡才80公里,距尼泊尔、孟加拉国也只有200公里;而从亚东跑一趟拉萨,则有500公里之遥。难怪南亚的商贾翘首北望亚东呢!市场无国界,商品交易的巨大诱惑,日益吸引了众多的外商翩翩而来。据当地工商部门介绍,近3年来,入境客商逾万人次,边贸成交额约3000万元人民币。
亚东,作为西藏面向南亚的“桥头堡”,其潜力不可估量。随着亚东开放呼声日高,内地生意人闻风拥入,小小的镇上,单是登记注册的公司办事处已达40余家,房地产价格一涨再涨,仍供不应求。
愈益喧闹繁华的亚东,无论经济建设还是居民生活,都位列西藏各县前茅;几近90%的适龄儿童入学率,常被引为亚东人的骄傲。记者曾做客过的扎西家,4个孩子都上了大学,小镇人每每以此作为榜样,鼓励娃娃们用功学习,争取考上首都北京的大学。(附图片)
左图:木阁楼是亚东木文化最显著的标志。
右图:鸟瞰亚东县城,亚东河穿城而过,流入不丹境内
新华社记者朗杰摄
插图:西南边陲的小学生本报记者李舸摄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东南西北

  东南西北
▲我国各类报纸的周末版已经成为读者关注的热点,据首次周末版研讨会披露,办周末版的报社已有二百多家。
▲在海外教育界,《三字经》是一本颇受推崇的书。近几年来,它在伦理道德教育方面的意义,已引起人们的重视。一九九○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之中。
▲中国兵工眼科中心近日在西安成立。在试诊阶段这个中心医护人员显微眼科新技术,医治青光眼、视网膜脱离和各种眼外伤、尤其是在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方面有独到之处。在全国眼科界处于领先水平。
▲由广东省记协筹建的广东新闻人才基金会近日在广州市宣布成立。这是一个联络各界人士为培养新闻人才、促进新闻事业发展的非营利性群众组织。
▲由北京大学服饰文化研究会举办的首届大学生服饰文化节近日在北大校园内拉开帷幕。为期十天的活动除时装表演外,还将举办校园服饰文化、着装艺术等专题讲座和讨论会。
▲中央电台《午间半小时》节目组因在播发一篇根据群众反映采写的调查报告中伸张了正义,得到河北赤城县马营乡村民赠送的锦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