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0月2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乐融融的黄土高坡
——西北某部军营文化拾萃
刘志强
走进大西北那一座座驻扎在山谷、沙漠、戈壁的绿色兵营,那些手握钢枪的勇士不仅在训练场上叱咤风云,而且在文化艺术的领地里纵横驰骋。那着一身绿色的戎装将士,用强健的体魄护卫着神圣的大西北国土,也用青春和热情谱写了具有西北高原特色的军营文化。
泥塑寄壮志
活泼的猴子、昂立的雄鸡、憨厚可爱的熊猫……走进某团营区大院,一座座精彩绝妙的泥塑,会使你心旷神怡,眼界大开。
动物无言人有意。这个团驻地远离城市,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别说动物,连树草都不多。然而,这黄土高原的土却特别有情,粘合性好,随意捏捏,三五天不散。更是随手可得,取之不尽。于是战士们操练之余当起了“泥人张”。在战士们的手下,有了各种动物,又有了各式人物。草木不生的沙漠出现了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团里开展的泥塑“夸咱家乡好”,北方的黄土高坡筑起了南方的风景园林:武汉的黄鹤楼、成都的武侯祠、云南的石林、南京的雨花石……黄土高坡不再寂寞,也不再孤独。
今年在发扬传统教育中,团里以开展泥塑展览,言情励志。广大官兵集思广益,收集素材、资料,雕塑了狼牙山五壮士、十八勇士抢渡、过雪山草地、革命圣地延安、井冈山会师等,使战士们从中受到历史熏陶和教育。
泥塑展现了军营的特色,再现了军人的雄姿。以现代兵器发展为主题的“兵器展”,战士们雕塑了舰艇、导弹、飞机、坦克、火箭炮等近百件新式武器,展现了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步伐;由刺杀、投弹、越障、紧急集合、野营拉练组成的“练兵图”,再现了沸腾的军营生活和军人苦练杀敌本领的雄姿。
鼓声壮军威
如惊涛拍岸,似骏马奔腾。驻贺兰山下某团的威风锣鼓,震山岳,泣鬼神。
这个团的威风锣鼓由四个连队300多人组成,不仅阵容壮观,而且战士的鼓艺也很精湛。他们从威风锣鼓的发源地山西临汾和陕北安塞,专门请来名家执教。官兵课余时间苦练技艺,战士能敲打出许多种花样。采访时笔者随意问了六连五班战士李俊勃,他对威风锣鼓的八个动作:起槌、十字步、拜四方、燕子飞、鹿鼓、马步横等说得有板有眼。
他们熔民族文化与军营生活于一炉,根据军营的特色,自编自排反映沸腾的军营生活和训练的节目,如:团体操“大练兵”,使威风锣鼓体现了军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英雄气概。
鼓声,打出了团队的威风,打出了官兵团结的凝聚力。战士们踏着欢快的鼓点,创建着新的生活。
军号激斗志
6月10日,西北某通信团军乐队迎来了一个光荣而自豪的日子:为军委江泽民主席检阅奏乐。当江主席的车队缓缓驶进营区时,乐队奏起了欢快的“迎宾曲”。阅兵时,雄壮有力、节拍明快的进行曲伴随着江主席矫健的脚步,给阅兵式增添了色彩。
这支成立仅三年时间的年轻乐队,是白手起家,组建时没乐器、少资金,缺人才。团从家底款中拿出一万多元购置器材,又从驻地剧团和解放军艺术学院请来名师指导。战士们冬天顶着寒风,夏天冒着酷热练“吹功”、“指功”、“站功”。使一双操枪弄炮的粗壮大手弹出了美妙动听的旋律。
盛夏7月,笔者到该团采访,礼堂里乐声此起彼伏。军乐队能演奏国歌、人民军队忠于党、分列式进行曲等30多首歌曲,对一些高难度的曲子,如拉德斯基进行曲等也能拿起来。
在军营这个直线加方块的世界里,也有五彩缤纷的旋律。驻扎在大西北的将士们承担着艰苦,也改造着艰苦,从军营里飞出欢乐的歌。


第8版(副刊)
专栏:

  南风北雨会随州
刘永国
神农故里湖北随州有两座大山。北边的桐柏山,巍峨刚劲,如同北方大汉;南边的大洪山清秀奇丽,如同南国佳人。南风北雨会随州,古老而沉静的?水一手拥抱南方的秀丽,一手拥抱北方的雄奇……从炎帝神农的农耕文化到曾侯乙时代的青铜文化,从季梁的“民本思想”到李白、刘长卿、黄庭坚、沈括、欧阳修的履痕与歌吟,真个是八方风雨,古今风云……数千年的风流与情韵、北方的风与南方的雨,无不可以在?水两岸的两座大山之间找到踪迹。
游神农故里,访随国故城,听编钟古乐,我们沉浸在古国文明的激动之中。炎帝神农故里给予后人的是远古农耕文化的昭示,随国故城给后人讲述的是一个先进部落拓荒立国的故事,编钟古乐带给我们的是2400年前华夏青铜冶炼与音乐艺术的璀璨与辉煌……
数千年前,当大多数古代先民还处于“茹毛饮血”状态时,?水流域以炎帝神农为代表的部族却已经“斫木为耜,揉木为耒”、“播种五谷”,发明了原始农业。
距今3000年左右,当周朝最早的一批诸侯国问世时,随人就已在?水岸边的城堡里亮出了“随国”的旗帜——随国受命于周,君临汉水监控南方,“汉东诸国随为大”,?水流域在南方较早地创造了国家典章制度。
2400年前,当曾侯乙编钟清亮地倾泻出5个八度和齐备完整的12个半音,奏响随人的宫廷音乐时,古希腊、巴比伦以及恒河岸边的异族先民还在辛勤地寻找属于他们自己的完整音乐感觉……
参观考察随州的古文化遗存,人们会发现?水文化的兼容性。
?水源头大洪山麓的冷皮垭古文化遗址和?水与漂水汇合处附近的西花园,是随州境内已发现的50多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代表。
?水文化的兼容性在曾侯乙编钟的成就上展现得更为充分,64件乐钟,件件有铭文,每件上的铭文都标明了随地音律在周、齐、晋、申、楚等南北诸侯国的不同称谓,这件出自?水流域堪称中华之奇的音乐工程的广采博纳,大大地超过了随的辖区,超过了?水的流域范畴,它那大度而流畅的兼容性,在中华文明史上,本身就是一奇。
在随地细细搜求,人们还会发现,?水两岸民风淳厚、民俗古朴,从图腾崇拜到衣食习俗,甚至直到语音都有许多独特之处。如南人崇凤、北人拜龙,随人则尊牛、崇日,熟练地运用龙凤呈祥于喜庆场合;南乐锣当先,北乐鼓为主,随人则锣鼓齐鸣,古朴的民间歌舞“大洪山锣鼓”,自古至今;随人发音古朴,遣词造句独特,至今犹有不见于任何词典的词汇,不通于南北的古音。
?水两岸的人们,世世代代纪念着他们永远引以为自豪的人文始祖的炎帝神农,但他们纪念炎帝神农的方式也很独特,怀念远祖,他们并不作悲戚状,并不尽是磕头烧香。清人有诗为证:“至今神农社,年年赛村鼓”。随人纪念炎帝神农常以村鼓社戏、民间歌舞等形式载歌载舞。如随州民间舞蹈独角兽、独杆舞、独人轿将祖先怀念演变成了生命欢歌,从形式到内容都十分惹人喜爱。因此,当代随州推陈出新,将“三独”搬进大型广场文艺《神农风》,作为首届“中国湖北烈山炎帝神农节”的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的一部分,向海内外炎黄子孙展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第8版(副刊)
专栏:

  将游未游桃花源
卞卡
到桃花源天色已晚,灯火阑珊时,被热情的主人带到属于桃花山景区的一家宾馆。那家宾馆座落在山坡上,灯影中,山是黑的,幽的,静得出奇。这里室内很整洁,很雅素,窗外同样有竹,还有松,它们的枝叶也时时发出沙沙的响声。后半夜落雨了,江南温柔多情的雨,淅淅沥沥伴我们入眠……
来客出于对桃花源的迷恋与钟情于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中的种种描写,以致纷至沓来。这里至今仍有一种传说:陶渊明晚年曾隐居于桃花源。缘于何故?众说不一,这里也不去作考证了。只是,在他的笔下,桃花源被写活了,写神了。他假借一个以捕鱼为业的武陵人的所遇所见所闻,生动而形象地把桃花源写成了一个道道地地的“世外桃源”。那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就是那地方的那些人,见了武陵捕鱼人大惊失色,之后便邀至家中,“设酒杀鸡作食”。问其因由,乃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这样,久而久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很可能是一个寓言故事,借以表达陶渊明遁世清隐的心境。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希望有那么一个清静的处所,以与外界形形色色驳驳杂杂的世界相“间隔”,这样便有了桃花源这方乐土。不管他有意或无意,打那以后,桃花源倒真的风火起来了。
风火起来的桃花源自然成了人们心目中的“人间仙境”。作为人文景观,对向往者来说,不同的人所流露的精神追求各不相同,甚至相当复杂,但那里的仙山秀水,那里的静谧清幽,不知令多少人感叹和吟诵。翻开它的历史,尽管有始建于晋,初兴于唐,鼎盛于宋,大毁于元,时兴时衰于明清,萧条于民国的曲曲折折的历程,而它独具的美学的存在价值,却像一条无形的线,从1600多年前的晋穿向今天。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这条多情的线,在不同朝代,透过历史的风风雨雨,先后牵来了唐宋许多才子名家,他们在桃花源畅游,留下了足痕,留下了墨迹,当然也留下了许多传说与佳话。桃花源包容了他们,他们亦如灿灿的星光点缀了桃花源……
桃花源景区在兴衰交替中就这样形成了。过程是漫长的,充满了新与旧的重叠与交割,既显示了历史的沉重,又不无灵秀山水的魅力。这便是桃花源,昨天的桃花源和今日的桃花源。昨天桃花源的真谛我不可能领略了,今日的桃花源却实实在在地呈现在我的面前。
我们下榻的秦人宾馆与据说是陶令所写《桃花源记》中的秦人村落毗邻,主人介绍说那里许多景点都取意于《桃花源记》,意蕴深广,诗情盎然。这是自然的,唯如此,才能突出那里的神奇和神圣,才能显露那一方山水的钟灵毓秀,诗情画意。
淅淅沥沥的雨在天亮时分停了,有蓝色的雾霭在松竹间缠来绕去。空气湿漉漉的,清新得舒心爽肺。新的一天开始了,展示在我们面前的,将是桃花源风景区那片迷人的天地……


第8版(副刊)
专栏:

  江城老街
杨松杰
江水流淌在灯晕里
老街的青石板上走过了唐代
湿润的光色中映出来
宋元明清……走来当代。
窗外 古塔的倒影
被江水揉皱……
风铃叮当
风俗画里的人物
乡音一声被断续的汽笛搅乱
巨吊的静止像龙的造型
小吃摊上的过客
谁都在这里醉过一次。
江声送你上船或下船
记忆一次次闪光
只是看不见石板上的脚印。
老街老街
驶在江面的一艘巨轮!


第8版(副刊)
专栏:

巨龙腾飞中华崛起[书法]宝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