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0月29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台港澳)
专栏:

  此夕银河分外明
——记两岸新闻学者的一次交流活动
方汉奇
不久前,我和大陆的十几位新闻学者一道,应邀参加了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在台北召开的一个有关传播学教学与研究的学术研讨会。会后,应台湾《中国时报》、《联合报》两大报系的邀请,参观了一些新闻单位,游览了阿里山、日月潭等风景名胜。在台半个月,会见和结识了不少旧雨新知。
这一次台湾之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岸同胞之间的浓郁的手足情谊。主持会议的政大传播学院院长潘家庆教授、参加会议的政大副校长赵婴教授、文化大学新闻暨传播学院院长王洪钧教授,以及政大、淡江、世新、铭传等院校的李瞻、赖光临、皇甫河旺、林东泰、王石番、杨志弘等教授,1989年曾以台湾新闻教育代表团的名义到大陆访问。担任会议秘书长的政大钟蔚文教授,1992年曾以调查研究名义到大陆访问。我和他们是旧相识。这次赴台,潘、钟两位教授亲到距离台北百里开外的桃园机场迎接。王洪钧教授和潘、赖、赵3位教授分别设宴款待,一片冰心,十分热情。海基会董事、台湾新闻学会楚崧秋理事长早在3年前就曾经向我和其他几位教授发过访台邀请,囿于台湾当局当时的一些规定,未能如愿。去年他到北京开会,我因事出国,再度相左。这次赴台,他以新闻学会名义设宴,一见如故,至感亲切。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政大的李瞻教授。他从1989年访问大陆回台后,就极力促进两岸新闻学者的交流,多次策划邀请大陆学者回访。这一次研讨会的召开,和大陆学者的顺利入境,他出了不少力。会议结束后,他还特地叫了计程车,坚邀我到他的住所一叙,他的夫人第二天即将赴美探亲,有很多事忙着要办,听说我来,特意留在家中作陪,夫妇二人殷勤招待,情逾骨肉。文化大学的讲师萧素翠,是我4年前访日时认识的;《自立早报》的记者陈威傧,是两年前她作为文化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赴大陆收集论文材料时认识的;听说我从大陆来,也都热情相邀。或请到家中和她们的亲人们见面,或陪同到市区各处观光,尽兴才止。类似这样的约会,除了开会的那几天外,几乎每天都有3至5起,经常是从早上6点开始,一直忙到晚上十一二点才能休息。所至之处,得到的都是热情诚挚的接待,洋溢着两岩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
和台湾的朋友们见面,经常谈到的是统一的问题。在台半个月,接触许多人士,几乎都想为统一大业作一点有益的事情,都想在有生之年,看到两岸之间的历史恩怨和人为的隔阂得以泯除。王洪钧教授在一次聚会中,曾经十分动情地说,他已年逾古稀,此生别无遗憾,“但悲不见九州同”!这位年逾古稀的老教授的一番话,曾使举座为之动容。许多知名人士都对自己的父母之邦怀有深厚的感情,都坚决反对台独,都期待着两岸的统一,能够早一日实现。
访台期间,两岸的新闻学者也就两岸的新闻教育、新闻学研究、受众调查以及新闻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些问题,充分地交换了意见。由于政治体制不同,指导思想不同,分歧是存在的,但双方都尽可能地避开敏感的问题,作到求同存异。两岸学者还利用会前会后个别接触的机会,交换了各自的著作。大陆学者带去的新出版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新闻学大辞典》,受到了台湾学者们的重视。台湾学者回赠的他们所写的《世界新闻史》、《国际传播》等书,也受到大陆学者们的欢迎。两岸新闻学者还就两岸新闻学研究资料的交换问题、新闻史研究和《中国新闻年鉴》的协作问题,以及加强互访,互相提供研究上的方便等问题,交换了意见,商定了初步的方案。
“谁言阻遐阔,所贵在相知”。这次学术交流,正是一次“相知”的活动。它不仅促进了两岸新闻学者之间的了解,对两岸新闻学教学与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也将是十分有益的。


第10版(台港澳)
专栏:人物长廊

  植根内地展宏图
——记全国政协委员、香港青年工业家伍淑清
本报记者徐运平
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头清秀的短发,言谈举止中透出精明强干。多年来,她以自己的聪明、勤奋与才智,在香港取得了人们公认的成就。1978年当选“香港十大杰出青年”,1987年获得香港“商业奇才”奖,1990年又荣获“香港青年工业家”奖。她就是对香港和内地的商业和工业发展做出显著贡献的全国政协委员、香港青年工业家伍淑清。
情系祖国
在香港,每一位成功者都有着一段不平凡的艰辛历程。伍淑清生在香江,从小受殖民地式的教育,后又赴英美求学深造,接受西方教育。中国内地在她的脑海中过去近乎是个模糊的概念。最终使她的这个概念变得清晰起来并且与内地结下不解之缘的,一是父辈的言传身教,她父亲就是较早赴内地投资的爱国民族工商业者;另一方面是她的亲身感受。伍淑清在国外求学期间就经常到外国人的餐厅打工。漂泊的海外生活驱使她要回中国寻根。她深切体会到,祖国不强大,纵使有着富裕的家庭背景,也难以在外国人的社会里有立足的地位。
投资大陆
1978年,内地改革开放春风刚刚吹起,伍淑清就首次踏足内地——这块后来与这位投资者生息相关的热土。1980年,她与中国民航合资的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正式开业,这就是中国“001号”合资企业。15年来,她先后又成立了北京富华食品有限公司、上海东方航空食品有限公司、中国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北京培华人才培训中心、深圳航空食品有限公司等10多家合资企业,并担任这些合资企业的常务董事和总经理。现在,伍淑清还是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副会长。繁忙的工作和业务使她几乎每两个星期都要飞往内地上班。
坦诚直言
伍淑清认为国内目前在发展合资企业方面,急待加强的两个问题,一是法制,一是教育和培养人才。在法制方面,国内的公司法、企业法、合资法等还不够完善,健全和加强经济方面的立法,才会为合资企业提供更多的法律保障,同时也可以吸引国际上更多更大的跨国企业到内地投资。
对于教育与培训人才方面,伍淑清也很有见地。她说,企业的竞争,市场的竞争,实际就是人才的竞争。如果教育与人才跟不上,就很难提高企业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伍淑清坦诚地告诉记者,香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外资?主要是因为香港的经济法制和人才培训这两个问题解决得比较好。在香港投资办企业,从登记、经营到纳税,什么可做,什么不可以做,都有严格的法律管束,不守法企业是办不下去的。反过来,只要守法,无论哪国的投资者都有生意可做。国内可以从实际出发,参考和借鉴香港的经济法制、经营方法、管理经验以及人才培训制度等。香港多年来积累了不少处理国际贸易、引进外资方面的丰富经验,国内可更加充分利用和发挥其贸易通道和投资桥梁作用。(附图片)
香港一瞥本报记者徐建中摄


第10版(台港澳)
专栏:华夏人语

  值得怀疑的“保护”
心静
改革开放以来,台商赴大陆投资的越来越多,迄今为止已达1.2万多家,截至去年,协议投资额达89亿美元,去年一年台商投资的户数和金额都超过1991年前的总和,而且有继续增长的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台湾当局不止一次对大陆方面提出保护台商权益的问题,在两岸民间最高领导人的首次会谈——汪辜会谈中,也曾谈到过。这些举动,似乎给人一种印象:台湾当局是重视保护台商利益的,而大陆在这方面则有很大差距。
情况究竟如何呢?我们还是用事实说话。大陆早在1988年就制定了鼓励台胞投资、保障台商权益的行政法规,这是近几年台商到大陆投资如此踊跃的主要原因。今年8月,据台湾有关方面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四成企业对台湾未来经济发展失去信心,相反,有四成以上企业决心在未来三年内前往大陆投资。再者,由于台湾当局反对台商直接到大陆投资,前来投资的台商都是通过新加坡、日本、美国、香港等地转道而来的,而我国与这些地区均签有投资保障协定,如台商在经济活动中发生纠纷,完全可以参照这些协定来处理。
不少台商抱怨,由于台湾当局的限制,来大陆投资办厂后不得不绕道进出货物,从而加大了生产成本,浪费了宝贵时间,其损失可想而知。两岸金融界不能直接往来,也造成了台商在融资方面的极大不便。为此,他们曾多次呼吁尽快实现两岸三通。台湾当局却对台商的意见置之不顾,甚至对间接投资也是多加限制;而对大陆工商界人士赴台访问、投资办厂、加强双方合作,开放大陆商品赴台,则更是设置种种障碍。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出于对台商利益的考虑,希望双方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商谈。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谈为台商到大陆投资创造条件,谈两岸工商界的双向交流。遗憾的是,台湾当局竟未作响应。
由此看来,台湾当局提出保护台商权益的诚意,就足以令人生疑,是要“保护”,还是以此造成某些对大陆还不太了解的台湾人士产生疑虑,从而打消他们来大陆投资的意向,阻碍两岸经贸发展?抑或要达到某种政治目的?
如果台湾当局真有诚意,就应该拿出行动来。为保护台商权益真正做几件实事。


第10版(台港澳)
专栏:

  爱心献孤儿
本报记者郑宏范
10月23日下午,北京五洲大酒店2楼会议厅,香港同胞、海外华人及国家有关部委领导、大陆演艺界、新闻界、教育界人士300余人聚集于此,共同为一项引人注目的慈善事业——中国大陆孤儿助养助学活动——拉开序幕。
1977年成立、现有会员150人的香港杰出青年协会荟集了香港历年“十大杰出青年”当选者,举办或赞助推动社会公益活动是该协会的宗旨之一。中国大陆目前约有孤儿7万名,其中,福利院收养2万名,在各类学校读书的近万名。由于经济紧张,许多学龄孤儿尚不能像有父母的孩子那样,坐到课堂里读书。闻此消息,香港杰出青年协会与中国社会服务促进会立即着手策划、实施献爱心、助孤儿的大陆孤儿助养助学社会福利计划。
今日,贤达云集,今日,爱心拳拳。
马来西亚成功集团执行总裁陈志远先生宣布,他将抚养100名孤儿生活、学习到至18岁,并先期捐款10万元人民币。
香港杰出青年协会主席郁德芬女士捐款1万港币;昌威集团总裁邹锡昌先生捐款20万港币;香港金宝时计集团董事长李秀恒先生捐港币5万元及价值40万港币的钻石手表……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贫病相扶,尊老助残’的传统美德。今天,我们民族之林之所以这样根深叶茂,富强繁荣,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能够坚持以民族美德为本,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民政部副部长阎明复为香港、海内外捐赠者颁发荣誉证书,并对他们的义举给予高度评价。
今天,北京私立树人学校5年级学生任羽还将1000.56元人民币交给了活动组委会,它代表的是全校147名小伙伴的一片爱心。


第10版(台港澳)
专栏:

  台湾高速铁路难产
翟象乾
六十年代台湾兴建了第一条高速公路,现在从北到南除了靠这条高速公路外,还有西部沿海的纵贯铁路和省道纵贯线。台湾狭长的西部沿海地带面积不足一万平方公里,却住着占台湾居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一千八百万人,工农业多数也是分布在这里,因此铁路、公路都已不堪负荷。为此,就有人提出要建一条自北至南的高速铁路。然而,也引来了激烈的争议。反对的人说,台湾是弹丸之地,南北不过四百多公里,要高速到那儿去?征地、预算更是两大难题。
一九九○年初,高速铁路建设计划终于经当局批准了,一九九二年中,又拿出了高速铁路路线、车站基地规划。预计全长三百五十六点四公里,在台北、桃园、新竹、台中、嘉义、台南和高雄设站,最高运营速度为每小时约三百公里,从台北到高雄全程行车约一百零五分钟,比坐普通火车所需五小时快捷得多。
这项工程尚未动工,其预算已经从原先的三千二百亿元新台币,追加到四千二百六十六亿元新台币,预算中又以沿线之土地征收费用占最大比例。
高速铁路建设计划争议不休,台湾“立法院”今年七月中终于通过了王建煊的提案,否决了高速铁路的预算,于是这个建设计划再次搁浅。曾经主管台湾财政大权的王建煊不无感叹地说:“我们做什么建设都比人家贵,大陆打算在北京到上海之间兴建一条高速铁路,全长一千三百三十公里,是台湾高速铁路全长的四倍,预估总建造经费是四百亿元人民币,换算成新台币大约是一千二百亿元。”王建煊叹道:“我们高速铁路全长是大陆的四分之一,结果造价却是人家的三倍!”
台湾高速铁路原来宣布预期一九九九年完工,后又说要到二○○○年,现在看来,二十一世纪前高速铁路这个美梦是难圆了。


第10版(台港澳)
专栏:

  两岸儿童绘画展在京举办
本报讯第三届海峡两岸《画我故乡》儿童绘画展于10月24日在京开幕。这届画展是由中国儿童少年活动中心、全国台联、台湾儿童日报社、台湾儿童美术教育学会共同主办的。自去年公布本届比赛办法后,两岸有10多万名13岁以下的儿童选送了自己的作品。这次展出了近400幅获奖作品。(付文)


第10版(台港澳)
专栏:

  海峡隔不断童心一片
——访中国少儿活动中心副主任臧德强
本报记者傅旭
书桌上摊着十几张彩色照片,背景或金色沙滩、蔚蓝大海,或湖光山色,或熙攘的都市风光,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甜甜地笑着。
这些是不久前,由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和中国儿童少年活动中心共同组织的“大陆少年儿童绘画艺术访问团”的小画家,赴台湾“以画会友”时拍下的纪念照。
从1980年开始,全国台联、中国少儿活动中心与台湾《儿童日报》联合组织了海峡两岸儿童“画我故乡”绘画比赛,迄今已历三届,参赛作品达30多万件。今年9月18—26日,大陆地区三届金银牌12名获奖儿童应邀赴台参加“海峡两岸儿童绘画展”开幕式,并进行交流活动。中国少儿活动中心副主任臧德强担任领队。
“说实在的,开始我还担心孩子们第一次出远门拘束。没想到两岸小朋友一见如故……”从这儿开始,臧德强津津有味地讲起访问的情景。
由于小画家们多是第一次乘飞机,又都是第一次去台湾,既感新奇,又有点紧张。结果,下了飞机,不少孩子显得有些拘谨。可长沙小姑娘彭瑶却不同,追着到机场欢迎的台湾小朋友大聊其天儿。上了车,小彭瑶兴致更高,讲起了故事,连说带比划,滴溜溜的眼睛转来转去,台湾小朋友听得入了迷。
来自天津的吴潼,个子不小,长的挺精神。在台的几天里,走到哪里,都有人抢着与他合影,“帅哥,帅哥”叫得很亲热。吴潼平日斯斯文文,可一唱起卡拉OK来,却猛抢麦克风。不过同团的四川小姑娘曾艳老说他“唱歌光走调”,直叫他扫兴。但一提起他的画,小朋友们都翘大拇指。当两岸小画家在台北的孙中山先生纪念馆现场绘画时,吴潼拿出了“绝活儿”。先把画纸洇湿,再毛笔一挥,一道彩虹随即晕开。不到15分钟,一朵盛开的牡丹跃然纸上,题名“国色”。签上名,再盖块儿方章。嗬,作画架式十足,引得围观的游人赞叹不已。
袁明明的爷爷是“第一花脸”袁世海,几个月前,曾到台湾表演京剧。这次“大对画”,很多人都问:“哪一个是袁明明?”
此刻,他旁边围了一圈人。台湾小朋友惊奇地看着他手中的毛笔飞快地挥动,不一会儿,一个京剧大花脸就出来了,神采奕奕地瞧着台湾小朋友:“他是张飞,桃园三结义的张飞,我爷爷演过他。”
在台中市大同小学,大陆小朋友受到热烈的欢迎。一进校门,大同小学美术班的小画家们就献上花环,已等候在那里的全校同学随后来了个“爱的欢呼”——欢呼后,一齐将头上的小黄帽高高地抛向空中。只见数百顶黄帽子在空中翻滚,煞是好看。大陆小画家们当然不放过机会,拿起照相机,一股劲儿按快门,留下了这“爱的纪念”。台湾小朋友后来告诉大陆小客人,这是他们欢迎贵宾的招式,平时可不常用呢!
海滩拾贝,日月潭观光,澄清湖雨中作画,故宫博物院参观,两岸小朋友兴致十足,其乐融融。大陆小朋友热情地对台湾小伙伴说道:“哪天,你们到我们那儿去,我们那儿的名胜古迹可多了,我给你们当导游。”
夜深了,我还坐在书桌前,凝望着那一张张照片。孩子们那欢声笑语仿佛就响在耳畔。是啊,海峡隔不断儿童那纯真的天地,隔不断黄河和长城塑成的骨肉亲情。什么时候两岸的孩子们才能像假日随父母郊游那样,不受限制地往来?我为孩子们祈愿这一天早日来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