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经济生活)
专栏:大潮人物

薄荷王国
“薄荷王”
张丽影
太和,位于安徽西北部,是全国最大的薄荷产地。每年夏秋之际,置身于这方土地,宛若跨入了薄荷王国。
如果说太和被誉为“薄荷王国”,那么,张彦便是“薄荷王国”里的“薄荷王”。
张彦,曾服过5年兵役。5年的军旅生涯,他学会了种植、养殖、化工等科技,同时炼就了他的胆识和才智。退伍后,他凭着自己的谋略和智慧,守法经营,一跃成为当地有名的富翁。“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富国、富民’才是我的追求。”在致富的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个重要问题:太和县每年薄荷种植面积达20万亩左右,总产量约为2500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3。而太和油农每年却千里迢迢到上海、江苏、湖南等地售油。张彦经过考察和反复论证,决定创建药用薄荷总厂。
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一座总投资800余万元,设计年处理薄荷原油1000吨的药用薄荷总厂于1990年初正式投产,一次性试车成功,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部颁标准。第一个年度,该厂就实现产值1600万元,利税240万元。1991年11月,在“七五”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博览会上,该厂产品薄荷脑、素油荣获金奖。世界银行专家来厂考察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然而,近两年来,由于薄荷油市场波动较大,“卖油难”和“抢购大战”交替发生,种植面积也大起大落。价格的不稳定,严重地影响了广大油农的积极性。张彦以超前的目光,帮助主产区成立了油农协会,把分散的油农组织起来,并制定了风险保护措施,建立了风险基金,有效地稳定了种植面积,企业也有了可靠的原料来源。接着,成立了国内第一家薄荷研究所,培育和引进薄荷良种,指导油农进行田间管理。
为了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该厂还与上海轻工所、上海日化所、安徽省药检所等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先后成功地研制出新一代纯天然风油精,“中华薄荷王”浴液、香波、洗面奶、防皱蜜以及红花油、白花油、薄荷含片等等。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仅11个月,太和药用薄荷总厂实现产值2000余万元,利税350万元。张彦也被国家科委、团中央命名为“全国青年星火带头人”、“全国优秀星火企业家”,被民政部、总政治部命名为“全国军地两用人才先进个人”……


第9版(经济生活)
专栏:市场随笔

名人效应漫谈
刘鲜日
报载,浙江一家生产笔记本的企业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而销路不畅,去年年底产品积压严重,职工发不出工资,企业运转举步维艰。这时,厂里有个名叫阿东的人出了一个点子,建议在笔记本封面上印上一张名人的彩色画像,厂领导欣然采纳。结果今年以来,该厂的产品销售直线上升,供不应求,连去年积压的笔记本也全部销完,企业出现一派生机。
小小的一张“名人画像”,竟奇迹般地拯救了一家企业,有人归功于阿东的点子,当然不无道理,但更多的理由则恐怕在于该厂利用了“名人效应”。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市场竞争机制在中国的建设,企业之间的营销竞争日趋激烈,市场大潮中,已出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局面。不少企业善用智囊,以此频出绝招。许多企业充分利用“名人”的“名气”,为企业撑门面,为产品抹光辉,以此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达到占领市场一席之地的目的。客观现实中已有不少成功的例证。如我们从电视中看到的《编辑部的故事》中的葛优与百龙矿泉壶;喜剧演员陈佩斯与石家庄双鸽火腿肠;松下“新画王”与世界超级体育明星刘易斯;“力士香皂”与张曼玉;潘美辰与“中华绿豆沙”等等。
企业之所以要利用“名人”来做宣传,其动机之一是为了缩短其产品与直接购买者之间的距离,从而让社会和消费者亲近它、喜欢它;动机之二是希望通过“名人”的示范来引导消费,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购买消费群体。留意一下身边的企业,就会发现,那些利用“名人”来做广告的产品,都或多或少地取得了一定的效益。
当然,“名人”为企业做宣传,无可厚非,但“名人”也应该珍惜自己的“名声”。对有意者要慎重选择,不可轻易出场,对于那些假冒伪劣产品,决不能发任何慈悲,更不能见利忘义,见钱眼开。否则,一害消费者,二害自己。
从企业营销的角度看,用“名人”搞宣传和促销,可以取得好的效果。但如果某一“名人”为不同的企业做太多的宣传,或很多“名人”都出来为企业做广告,恐怕“名人”就会自然失去其“名人价值”,“名人促销术”就会走到自己的尽头。促销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一定所有的产品都必须通过“名人”来宣传,若“名人”宣传不适当,结果就可能适得其反。所以,企业在选择宣传方式时,不要一味赶时髦,更不能跟着别人走。
营销策略,贵在创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企业营销何尝不是如此?“另辟蹊径”,才能“别有洞天”,只有多动脑筋,不断推出新招,才能真正持久地吸引消费者。


第9版(经济生活)
专栏:农村写实

老区“外来妹”
吴政保
说起“外来妹”,人们自然会想起特区。然而,在革命老区江西永丰县,也活跃着一群“外来妹”。
被人们称为“赣中盲肠”的永丰县,曾因发生震惊中外的第一次反“围剿”而成为闻名的红土地,但是长期以来受大山的阻隔成为被人们遗忘的角落。进入80年代,永丰县敞开“山门”,刮起了揽才招商的旋风,再一次成为炽手可热的土地。
据粗略统计,目前在永丰就业的“外来妹”有上千人。她们来自南昌、吉安、抚州、赣州等地,远的来自上海、江浙、湘鄂、闽粤等省市。
永丰的“外来妹”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具有专业技术的“才女”。1986年以来,全县共引进外地女大学生120多人,她们或办企业,或当“园丁”,或搞技术革新,或当“公关小姐”,在不同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同凡响的成绩。永丰制药二厂党总支书记陈丽君,上海市人,她以自己的才干与厂长一起,硬是将一个乡办小厂发展成一个中型企业。甘月红是贵州林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江西崇义县人,是县里花了8000元“人才转让费”引进的,仅3年时间便被提拔为县林业科技推广中心主任。南昌姑娘万根梅,毕业于浙江工学院,偏爱老区永丰,来到县有机化工厂担任技术员。两年来,她研制出5个新产品,被人们誉为“永丰的居里夫人”……这些有知识的“外来妹”,她们矢志老区,大部分找了永丰的郎君,成为真正的“金凤凰”。
在永丰“外来妹”的队伍中,经商做生意的为数最多,仅县城恩江镇就有500多人。以恩江镇的发屋和成衣店为例,1983年,全镇只有两家理发店和一家服装店,如今却有54家发屋和上百家成衣店,80%是外地人开的,而且大都是年轻的姑娘,仅温州女开办的发廊和成衣店就有21家。这类“外来妹”虽说年纪轻轻,却是久经商场,有的靠一把“剪刀”起家,如今当上了“女老板”;有的独身一人出来闯世界,如今坐上了“经理宝座”;有的跨县、跨省做买卖,当上了“贩销大王”。不少“外来妹”成为腰缠万贯的“富贵小姐”。一位从温州来的黄小姐透露,她来永丰开服装店6年多,已赚了6位数,并不比特区的“外来妹”差。
作为老区山区,永丰县比较落后,条件很差,为何能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外来妹”呢?被大多数“外来妹”公认的事实有两个,一是当地政府开明,招揽人才和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政策优惠,对外地人来永丰经商开店大开“绿灯”,高抬“贵手”;二是这里经济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是个很有潜力的市场,在发达地区商战犹酣之时,独辟蹊径开拓老区市场,必然大有作为。
“外来妹”涌入永丰,给偏僻的山区注入了活力。她们不仅为永丰的经济作出了贡献,而且掀起了一场“妇女革命”:在“外来妹”的影响下,一些当地的山妹子也大胆地走出家门、山门和县门,下商海、闯特区,当起了别的地方的“外来妹”。仅1990年以来,永丰赴深圳、珠海等特区打工的姑娘就多达1200多人。在“外来妹”尤其是从沿海开放地区来的姑娘的带动下,永丰姑娘的生活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始赶时髦、追新潮。过去穿着打扮怕“出格”,如今紧身衣、无袖低领衫、超短裙也试一试。过去夜晚大都默守闺房,不敢越“雷池”一步,如今逛夜市、下舞池、看“镭射”,夜生活丰富多彩。县妇联金主任评价说:“永丰大开放引来了外来妹,外来妹的涌入又促进了永丰的大开放”。


第9版(经济生活)
专栏:旅游杂侃

出土的“现代派”
艾丰
这似乎是一个不通的标题,出土的都是古代的文物,还能是“现代派”的作品或什么东西吗?从逻辑上是不通的,可现实就是有。
到西安,陕西省一位宣传界的领导同志特别告诉我,如果有时间,一定要到“茂陵”去看一看,那里陈列的古代石雕所用的手法就与西方现代派类似。“谁说现代派是西方独有的?”
茂陵是汉武帝刘彻的墓。茂陵东侧一公里远的地方,则是汉朝的两位名将卫青和霍去病的坟墓。依托霍去病的坟墓,建立了一个“茂陵博物馆”。
霍去病,生于公元前140年,死于公元前117年,在短短的24年生命中,过了六年戎马生涯,18岁就挂帅出征,六次出击匈奴,获得赫赫战功。他死后,汉武帝非常痛心,为了纪念他的功劳,特意在茂陵的一侧为他建造了象征祁连山的墓冢。也就是在他的墓的封土中,发现了汉代典型艺术风格的石雕,有石人、石马、石鱼、石熊、石象、石虎等,共十多件。这些石雕,现在就陈列在这个博物馆里。
应该说博物馆的主持者是很懂得这些石雕的价值的。这个馆的馆内,布置得就像是一个很精致的花园,在霍去病墓的东侧、西侧、南侧建筑了互相连通的“H”形长廊。而长廊里面,突出陈列的就是那一个一个“现代派”的古石雕。我认真地观赏了一番,真有韵味难尽、流连忘返之感。
迎面的长廊上站立着两个大型石雕,其中一个就是著名的“马踏匈奴”:一位将军骑在马上,威风凛凛,就在他的坐骑下面,铁蹄有力地踏住一个匈奴的兵卒。它比真人真马略小,但那栩栩如生的样子,那气吞山河的气势,使你觉得有一股“冲击力”扑面而来。这是歌颂这位年轻将军的代表作,略去对它思想意义的分析,仅从艺术的角度看,无疑是一个杰作。
我更喜爱两侧长廊上陈设的更具有“现代派”艺术作品味道的石雕。这些石雕选用的原始石料都是象形的石料,例如石虎,那石料的形状就像一只虎,石蛙,石料的形状就像一只蛙,可能匠人们在选料的时候,就下了一番苦功,看不出来是人工凿成的那个样子的。动了斧凿的地方也很简练,线条很少、很粗。那个石蛙,只是在尖端的部位凿了三个小坑,两个是眼睛,一个是嘴,就让这块石头活起来了。还有那个人熊搏斗的石雕,只用了不多的凿斧,就把人和熊两个躯体扭打厮咬在一起的场景淋漓酣畅地表现出来了。
古代的匠人们,真称得起是艺术大师。他们创造的这些粗犷、豪放、古朴、简练而又给人以无限想象的艺术品,不仅自身的审美和技法令人叹服,而且当初想到用这样风格的石雕来装饰叱咤风云的大将军墓,于是显得如此协调,本身就是独具匠心的。过了两千多年,今人观赏起来,还是那样有感染力,能引起艺术上的共鸣,真是难能可贵啊!
作为一个外行,我产生了一点艺术上的遐想:原来,古今中外的艺术,它们有许多的相通之处啊。现代派的手法原来以为只是西方的、现代的,现在看,中国、古代也有。旁及歌曲,原来以为通俗唱法纯属外来的、现代的,后来“西北风”一刮,那些古老的民歌小调,稍加改造,就也“现代”得“通俗”得可以,你道“神”也不“神”?
我不是想说,那些西方的、现代的,都是我们中国古代就早已有了的,或者说都是发源于我们的。那恐怕是太“阿Q”了。但某些“相通”和可以“相通”的情况,无疑可以打开我们的思路。我们既不应盲目崇尚“西方”、“现代”而走向民族文化的虚无,也不会固守“国粹”而视一切“外来”为“异端”。这种思维将有利于我们把古今中外人类一切优秀成果拿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


第9版(经济生活)
专栏:

村庄“打工仔”
韩梅 沙梅
河北沙河市西郝庄,近些年通过对铁矿、铜矿、铅锌矿等资源的开发,很快富了起来。于是,一群群外来“打工仔”涌入该村,这个仅有500口人的小村,外地来打工的最多时竟达4000人。
这些外地打工仔绝大多数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他们远离家乡,独自或结伙闯异地,一部辛酸、欢乐、成功、失败的奋斗史,在脚下铺伸,延展为打工仔的追求和梦幻。
——段正新,这个来自陕西某山村的小伙子,25岁,一副憨厚的模样,带着陕西农民后代特有的淳朴和黄土高原上的粗犷,高考落榜后来到了有色金属选矿厂下属的冶炼厂,从事技工。他喜欢文学,爱好写作。白天工地上一身臭汗,晚上挑灯夜战,赶写文章。于是在他的笔下,诞生了诗歌《我爱您,农民》,表现出一个农民后代,对自己父辈的热爱和崇敬和对生活的追求向往。
——陈少华,饭店的小老板。从安徽老家携妻带子来到了西郝庄,在矿井众多、打工仔聚集、人流车辆最繁的十字路口,建起了皖西饭店。他治店有方,善于理财,如今饭店已初具规模。
——谭文利,前年从四川老家千里迢迢落脚在铜选厂。在那个不大的天地里,他一干就是两年。终于有一天,他被破格提升为铜选班班长。铜选班大部分是外来的打工仔,也还有小部分当地工,少不了摩擦,他付出一份公心,收获一份爱心,如今,他这个班长的交椅,还是稳稳地坐着。
90年代,让我们共同记住这个时代,在西郝庄,有这样一群外来打工仔……


第9版(经济生活)
专栏:

秋收刚过,民工潮又开始向沿海涌去,给运力不足的铁路带来沉重的压力。
铁道部十一局李作描摄于四川


第9版(经济生活)
专栏:《海外归来看市场》①

  爱护著名商业大街的声誉
李海
巴黎、伦敦、阿姆斯特丹、法兰克福及布鲁塞尔等等,每个城市都有它自己著名的商业大街或商业区。到那儿去买东西,不必担心买到假冒伪劣商品。因为在那个商品社会里,竞争十分激烈,没有哪个商店敢以欺骗顾客来损害自己的声誉。当地的商会和政府,为了行业和地区的利益,对著名商业大街的管理也格外严格。
对许多世界著名的大企业和对华友好人士,说起北京王府井大街,他们几乎都知道,有的还曾经到过王府井。从西欧归来发现,目前到王府井大街来的人比几年前更多了。全国各地的成千上万顾客在这里观光购物,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人们慕名而来,看重的正是王府井大街的商业声誉。
然而,王府井大街上有些商店却在破坏这条商业大街的声誉,尤其是出售假冒伪劣商品。群众对此早有不满。令人遗憾的是,至今依然有些商店置此于不顾。
笔者8月中旬的一天在王府井一家食品店买了一只“正宗北京烤鸭”,标签上注明的出厂日期是8月7日,保鲜期是七天。售货员还向记者保证,这些烤鸭是清早刚刚进的货,是真空包装的,质量绝对没有问题。但中午打开塑料包装袋时,一股腐臭气扑鼻而来。笔者打电话给那家生产烤鸭的“肉类加工厂”询问时,得到的回答是“可能是我们下边的加工点加工的;我们厂部的不会有问题。”当笔者再找到商店的经理询问时,他说:“真空包装根本不过关,要是过了关,北京烤鸭早就出国了。”那为什么明知不过关还要卖?经理的回答是,“多数还好。有臭了的,我们给退钱。”倘若一个外国旅游者慕北京烤鸭之名买了带回国,当他打开臭气扑鼻的包装时,他会怎么想?
无独有偶,笔者在王府井一个全国知名的百货商店买了一件标明是“砂洗绸”的夹克衫,却是化纤布而不是砂洗绸;这件“砂洗绸夹克”只穿了一天,就有好几处开线,衬里竟像渔网似的破碎开来。据说在店里卖这夹克衫的“不是”外地来租赁柜台的厂家,因为国家规定不准把柜台租赁出去;而是工厂的“信息员”。顾客是因为相信那家大百货商店,相信王府井的信誉才买的。类似的情况,笔者在王府井实地考察中还遇到了不少。
中国有句俗话说,“一粒老鼠屎,坏掉一锅汤”。假冒伪劣商品就是老鼠屎!
爱护王府井的声誉,首先是王府井大街商业企业责无旁贷的事情,也是北京市的事情,全国也应予以关切。应该想办法让那些出售假冒伪劣商品的商店,以及生产这些假冒伪劣商品的厂家,像过街的老鼠一样,无处藏身,人人喊打!


第9版(经济生活)
专栏:外贸动态

我技术出口升幅显著
从外贸经部技术进出口司了解到,去年我国技术出口合同金额已从1988年的1.8亿美元,上升到15.1亿美元,增长近7.4倍;技术出口的国家和地区已达52个。
近年来,我国技术出口形成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向发展中国家出口技术明显增多。1989年至1992年,每年向发展中国家出口技术的合同金额约占同类合同总额的70%至80%;二是以技术出口带动成套设备出口已成为我国技术出口的主要方式,近3年,这类出口合同成交额约占技术出口合同总额的90%以上。出口的主要技术设备有:卫星通信地面站和电视卫星网络设备、电站设备、年产1万吨粘胶纤维成套设备等。
(汪洪洋)


第9版(经济生活)
专栏:编读往来

  编读往来
经济生活版第四次和读者见面了。连日来,编辑组收到了许多来信来稿,不少读者还对编辑提出了建议和希望,在此深表谢意。今天选刊三封来信。欢迎大家继续提供报道线索,撰写文章,拍摄新闻照片。
来信来稿请寄:北京人民日报经济部经济生活版编辑组。
邮政编码:100733 ——经济生活版编辑组
读到10月5日的首期经济生活专版,一下吸引了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篇篇有读头。尤其是《如何拍卖国有小企业》、《不是人人有资格经商》、《没有菩萨》等,十分精彩。头条谈的是重大问题,权威性、说理性不容置疑。李海燕的文章,从西欧人经商要有法律资格,谈到国内“十亿人民九亿商”,对比性特强,借鉴意义特大。皮子的“一家之言”,把温情脉脉的面纱揭去了,既有新意,又让企业和消费者都能各自领会到各自可接受的观点。很妙!其它篇目,恕不一一评赞。
湖北日报评论理论部
陈永和
看了10月12日经济生活版后,深感这个版面办得比较好。一是内容丰富多彩。大小文章刊登13篇,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另有两幅新闻图片。二是可读性、知识性强。人们读了《食品的绿色变革》一文后,由对绿色食品不知到知之,由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三是栏目多、内容新,满足了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总之,这个版面是颇受读者喜爱的。
河南安阳日报社
连玉川
看到刚开办的经济生活版办得很好,非常喜欢。征稿启事说大到经济问题、小到居家过日子都可以写。所以,我针对目前市场上出现的硫磺熏馒头问题写了篇题为《制止“白馒头”坑人、害人》的小稿,请多加斧正。
铁道部石家庄车辆工厂宣传部
刘伟


第9版(经济生活)
专栏:外贸动态

我今年采购美实用型汽车
我国政府采购团今年从美国采购的已全部到货的14447辆汽车均属经济实用的中级型。由于汽车进口后的主要销售对象是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因此我国政府采购团在车型选择上坚持了“经济实用”的原则。所购轿车都是4缸2.0升左右的发动机;面包车也取消了某些可以附加的豪华设备。这些中、低档汽车具有价格低、舒适性好、安全性能强等特点。
有关人士指出,制约奢华的集团消费,除了应运用多种手段加强控购工作,还应降低进口轿车的档次,截源才能断流。(赵明张心宏)


第9版(经济生活)
专栏:读者来信

制止“白馒头”坑人害人
随着粮食价格的放开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大部分城市家庭在饮食上一改过去自制自食式习惯,而倾向于购买现成主食,如馒头、面条、烙饼等等。于是,街头、市场出现了馒头摊点,广大居民甚觉方便、快捷。
然而,近来人们在方便之余感到恐惧和不安,原因就是一些不法商贩为了招揽顾客,以次充好,采用熏硫磺、甚至掺硫磺的方法加工馒头。这些馒头看上去特白,可一吃,刺鼻呛人的硫磺味使人难以下咽。我几次想买馒头,可闻到这种味后,不得不改买面条或其它食品。
硫磺是一种有毒的工业用漂白剂,其中所含甲醛等不仅对人体肝脏、肾脏有害,而且还是一种可怕的致癌物。所以,制售这种馒头不仅是在坑人,更是在害人。
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市场管理部门、卫生防疫部门,应对这些不法商贩及时处罚,坚决取缔。
铁道部石家庄车辆工厂宣传部刘伟


第9版(经济生活)
专栏:

漫画:上不来
原载“讽刺与幽默”第三四四期。
韦启美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