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0月2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

  内陆省加速发展乡镇企业的几个问题
孙文盛
地处内陆的农业省,怎样正确认识发展乡镇企业的战略地位,选择发展乡镇企业的正确路子,值得我们深入地研究和思考。
   一、瞄准小康目标,进一步确立乡镇企业在内陆省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在农村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农民致富奔小康开辟了一条现实的道路。“七五”期间,我国乡镇企业总产值按可比口径计算年均递增25%,农村社会总产值净增量的66.4%,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量的40%以上都来自乡镇企业。实践表明,发展乡镇企业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内陆省缩小与沿海地区的差距,实现奔小康目标的关键,因而应是内陆省加速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中央作出了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决定,这是一项科学的战略决策。我们应该进一步提高对内陆省加速发展乡镇企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抓住现实的机遇,以更大的魄力和更快的速度发展乡镇企业。
与此相适应,在指导思想上应明确两个问题:第一,农村经济结构是以农业和乡镇企业为主体的结构。要改变过去那种认为农村经济结构是单一的农业生产结构、抓农村经济就是抓农业生产的传统观念,摆正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工作中的位置,把主要抓农业转变为农业和乡镇企业一起抓,把内陆地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转到以发展乡镇企业为主的轨道上来。要像重视农业和粮食生产那样重视乡镇企业,真正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搞活农村经济的重点,作为农民奔小康的主战场,作为各级党政部门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的重要职责,切实抓紧抓好。第二,乡镇企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改变过去那种认为乡镇企业是“杂牌军”、可以任其自流的传统观念,摆正乡镇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位置,把发展乡镇企业纳入国家经济宏观调控的范围之中。既要放手发展乡镇企业,又要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进行扶植,运用政策、法律手段进行引导和管理,使之健康地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以开放促开发,把内陆省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科学地分析省情,了解自身的长短优劣,这是确立发展乡镇企业的方针和方向的重要前提。从总体上看,内陆省的长处在于资源丰富,短处在于资金、技术、人才匮乏。只有坚持“以开放促开发”的方针和资源加工转化增值的方向,才能弥补内陆省的不足,发挥内陆省的优势。
内陆省在资源方面是有优势的,发展乡镇企业要因地制宜,把开发利用资源作为突破口,着眼于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具体讲,发展乡镇企业应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要发挥自然资源的优势,搞好农副产品和矿产品的深加工,实现大幅度的增值;二是要发挥劳动力资源的优势,起步时,可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发利用资源,必须增强市场观念和商品意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要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视野,合理地配置资源,科学地安排乡镇企业的结构和布局。要瞄准市场,以适销对路的产品开拓市场,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同时,还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开发利用资源的效率,提高乡镇企业的档次和水平。
内陆省开发利用资源,必须走开放的路子。随着沿海地区生产要素价格上升和市场趋向饱和,外商投资及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在逐步向内地转移。我们要抓住有利时机,敞开大门,走出大门,以大开放促大开发,加速乡镇企业的发展。还应加强横向联合,加入与沿海、沿江、沿边地区的经济循环,学会“借船出海”。实行对外大开放,关键是要解放思想,破除内陆意识,增强开放观念。要破除消极无为的思想,克服妄自菲薄的情绪,振奋起开拓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要破除害怕吃亏的思想,改变那种因计较蝇头小利而丢失大生意的做法。同时,还应努力创造良好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增强对外商的吸引力。要主攻“路、电、通讯”三大瓶颈,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法制建设,保持社会安定和正常的秩序;制定优惠的政策,实行高效优质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为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加大改革力度,推动乡镇企业的发展进入新境地
加速内陆省乡镇企业的发展,既要靠扩大开放,也要靠深化改革。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拓宽渠道,开辟新途径,给乡镇企业注入生机和活力,从而把乡镇企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引入新的境地。
(1)要把发展乡镇企业与发展“三资”企业、私营企业、股份企业结合起来。为了加速发展乡镇企业,必须加快所有制改革的步伐,实行“多轮驱动、多轨运行”的方针。“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和股份企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产权明晰、利益直接、机制灵活,容易与乡镇企业对接。而且,它们都是政策性经济,只需要宽松的政策,不需要政府直接投资。在当前国家财力有限的条件下,发展这三种形式的企业是缓解资金紧张矛盾、加速发展乡镇企业的有效途径。几种形式不可能在每个地区都以同样的比重、速度发展,要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条件差的地方应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推动乡镇企业迅速起步。条件好的地方应大力发展“三资”企业,推动乡镇企业上新台阶。股份合作是一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既适应农村现实生产力水平,又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是乡镇企业走向市场的重要途径。对现有乡镇企业可以进行股份制改造,新办企业可以采取一种或多种生产要素入股的办法,一开始就搞成股份制或股份合作。
(2)要把发展乡镇企业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培植和壮大支柱产业结合起来。在发展乡镇企业的过程中,要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应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品种特色的农村产业结构。产品内部的结构,要由低到高、由粗向精调整。同时,要注意扩大规模,提高档次,形成拳头,并按地域或者行业组建企业集团,增强竞争能力,优化整体效益。
(3)要把发展乡镇企业与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结合起来。搞市场经济,发展乡镇企业,迫切要求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要改造农村的生产组织形式,向“公司+农户”或“企业+农户”的方向发展,实行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湖南省益阳县在完善社会化服务的基础上,开展“一村一品、一乡多品”活动,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取得了好的效果。双峰县作为机构改革的试点县,在一些经济部门转变为经济实体后,决定走公司加农户的道路,依托骨干企业,通过提供信息、技术、转化、流通等多项活动,引导农民进市场奔小康。我们应该在实践中大胆探索,拓宽为农民服务、为乡镇企业服务的渠道,从而推动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


第5版(理论)
专栏: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征文

  谈流通体制改革
高涤陈
流通体制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三个方面:企业机制、商品交换的组织形式和流通产业的管理与调控方式。
企业机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使企业真正成为具有内在经济动力的自主经营的商品经营者。多年来推行的责任制、租赁制、承包制,均在不同程度上向这一方面迈进;近两年发展起来的股份制,以及各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制,为企业机制增加了生机;目前正在广泛推行的“国有民营”,也不失为解决陷于困境的小型商业企业的一种救急性的有效办法。然而,对于国有商业企业来说,实行国有资产增值责任制可能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改革方式。国有资产增值责任制简单地说就是,对企业资产进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依其所占用的资产总额,参考同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和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确定其年度的资产增值率,然后,由选定的法人代表照章纳税,依法经营,任何机构不得干预它的经营活动。其内部的管理制度和用工与分配制度由法人代表和职工代表会共同商定,劳动、财政、物价等有关部门不再干预。这样,既可保证国有资产的不断增长,又能给企业以充分的自主经营之权,真正达到政企功能归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境地。此外,发展全民所有制企业与集体所有制企业或者私营企业合资经营的混合型经济组织,把国有企业资金、设施的优势同集体、私营灵活的经营机制结合起来,也会是一种有效的改革方式。
商品交换组织形式的改革应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双重要求,按商品自然属性的不同特点,选择其交换的组织形式。如鲜活商品需遵循其易腐坏的自然规律来确定交换的组织形式,某些大宗价格高昂的工业品,如家用电器等,则以工商联营或大型商业企业在一定地区内作为总代理或总经销为其必要形式。商品经济越是发展,社会的商品流通总量越增长,就越需要有高效的结合紧密的商业网络体系与之相适应。这种商业网络体系不仅取决于商业网点数量的多少,而且更取决于商业网点相互之间,以及商业企业与工业企业之间的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和行之有效的商品交易形式。应该说,商业体制改革以来,在打破旧的商品交换组织形式方面进展迅速,而在建立新的组织形式、强化商业网络体系的功能方面,则进展甚少,这已成为流通体制改革的薄弱环节,已严重阻碍商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货畅其流。因此,理论上对商品交换组织形式和商业网络体系功能作深入探讨,在实践中研究各大类商品的交易形式的选择,已经成为进一步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
对流通产业的宏观管理与调控是流通体制改革的关键一环。宏观间接调控的关键应该是金融体系与信贷制度、税收制度、审计制度和市场交易行为的管理制度。
金融体系与信贷制度是宏观调控商品流通过程的第一要素。银行业必须由代表社会、代表国家的机构直接控制,一切银行业均需在这个机构的统一管理下从事货币的经营。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经济的重大变化之一就是金融行业被纳入社会的管理体系,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建立了直属议会(或政府首脑机关)的中央银行,由它决定货币、信贷政策和货币发行量,并按时发布利息率和货币兑换率。没有一个由社会直接管理的、与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相适应的金融体系,根本不可能建立适合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因此,建立名副其实的中央银行,建立世界各国通行的信贷和结算制度,规范银行业的行为,是控制我们货币流通、稳定市场物价、解决困扰经济运转的三角债务、杜绝银行的不正之风的必由之路。
税收制度是调控经济运行的另一个重要杠杆,也是建立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和调节市场经济必然造成的分配不均衡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的税收制度远不能适应调节经济运行的客观需要。为改变财政分灶、包干所带来地方封锁,阻碍商品流通的弊端和国有企业重税赋、集体企业轻税赋、个体企业少税赋的不平等格局,应该建立中央、省(市)、县三级依税收总额按比例分成的财政制度,取消不问资源情况和市场需要对某一部分企业统统免税1—3年的税收政策。所有拥有一定设施和达到一定经营额的企业,不分公私,必须一律建立帐目,依率计征。
审计制度和市场交易行为的管理是从内、外两个方面规范企业经营行为的重要调控手段,因而,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环节。我们应该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建立两种审计系统:审查财政预算支出的政府审计系统和监督企业依法纳税的企业审计系统。企业审计由具有会计师资格的专业人员组成的会计公司承担,它是民间的社团组织,又是依法监督企业纳税的公证性机构,企业的经营情况经过审计师签字之后方能如期交纳税金,否则税务部门拒收,并对逾期纳税给予处罚。企业审计还负有发现企业经营中的漏洞和薄弱环节的职责,并提出改进建议,以帮助企业提高经营水平,增加利润。
市场交易行为的规范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强化市场交易行为的管理是抑制商品经济固有的自发性与盲目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保障市场平等竞争的有力措施。作为市场交易行为管理的执法机构,应该是国家政权机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是社会共同利益的代表者,而不是某一部门、企业利益的代表者。
实行宏观调控和运用经济杠杆,均须有法律的强力保障,因此,必须健全法制,严格执法。
为使各项宏观调控手段协同动作,需要大力精简、合并和重新组建统一的宏观调控机构。一切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以及调控时间和调控方向与力度的选择,均由它作出统一的决策。这既可以制止政出多门,又可大大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实现政企分开,政企功能归位。


第5版(理论)
专栏:

  养成一代好的学风
——纪念范文澜100周年诞辰
彭明
范文澜,浙江绍兴人,生于1893年11月15日,今年是他的百年诞辰。作为身受教益的后学之一,不禁想起和这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学者接触的往事。
我在华北联大史地系学习时就读范老的一些著作。仰慕之情,早已萌生。
1948年华北大学成立,范老任副校长兼研究部和中国历史室主任。不久,我也到历史研究室当研究生,并直接参加《中国近代史》的修订工作。
进城以后,范老就住在东厂胡同胡适住过的宅院中,其办公室也就成了范老的工作室,《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一分册的修订工作加紧进行,几乎每周都在这间屋子里开一次讨论会,由范老直接领导。这个讨论会,曾被称为读书会,参加者都获益良多。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随李新、思白、尚思、旭麓等同志住近代史所在八角亭集体编书,一住就是数年。这样,接受范老的直接教诲和影响,就更多了。
范老治学严谨,经常要青年人坐得住冷板凳,不要赶浪头、急于当前的名利,而要安心于自己所要研究的课题,持之以恒,不要三心二意,两天打鱼、三天晒网,结果一事无成。他说:“做学问不是简单的事情,要下苦功,慢慢地来。我经常勉励研究所的同志们下‘二冷’的决心。一冷是坐冷板凳;二冷是吃冷猪肉(从前封建社会某人道德高,死后可入孔庙,坐于两庑之下,分些冷猪肉吃)。意思就是劝同志们要苦苦干,慢慢来。一个做学问的人,有这样的决心,下这样的工夫,如果真有成绩的话,总会有人来承认你,请你吃冷猪肉,何必汲汲于当前的名利呢!我这样说,可能不合时宜。但是,我愿意提出我的建议。”(《历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
范老青年时代就读于北京大学国文门,受教于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黄季刚(侃)的门下。黄是章太炎的弟子中最有成就者,是继章后著名的国学大师。章、黄继承乾嘉学派的朴学学风,坚持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学识渊博,立说严谨。范老在名师的指导下,对经学、史学、语言文字学诸方面都打下深厚坚实的基础。因此,范老的书,资料丰富,论据充分,而最反对言之无物、放空炮。他所引用的资料总是亲自动手核实,深入研究,推敲再三,然后再用在书稿中。有一次,在修订《中国近代史》的读书会上,我曾建议采用一本学术著作中曾经使用过的一条史料,范老告诫一定要把原始出处找来核实,弄清原意后再引用,以免有误。
实事求是,必须是先求“实”,后求“是”。即必须掌握大量的史料,弄清史实,然后才能寻求出规律和真理来。由于范老的研究工作建立在可靠的资料基础上,因此他能够提出许多独立的见解。如古代史、近代史分期问题,汉民族形成问题等等,都有自己的真知灼见。不管你同意或不同意他的观点,但都不能不承认他言之成理,持之有故。
范老的治学精神,和恩格斯的下述言论是完全一致的:“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实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50年代末,随着“左”倾思潮的泛滥,史学界掀起了所谓“史学革命”,范老也被视为二保论者(即保“王朝体系”,保“帝王将相”)。范老在一篇未刊稿中指出:所谓“二保论”,一是按中国历史上朝代作为顺序编写历史;二是中国历史各朝代的统治者,政权代表的皇帝、大臣、名将等,在历史过程中的作用。有人主张打破王朝体系,我不赞成,因为王朝体系打不破,也没有法子打破。(参见《中共党史人物传》第44卷:《范文澜》)
范老的学风,在史学界影响颇广,有口皆碑。因此,登门拜访者,也经常不断。有一天,我们还在八角亭时,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著名的元史专家韩儒林教授,曾与范老就治学问题长谈。韩老回去之后,曾编成一副对联就范老的治学精神向南大师生宣讲。对联是:
板凳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一句空。
我知道此事后,在一次闲谈中向李新同志谈及此事。他认为对联很好,只建议改动一个字,即将“要”字改为“须”字。
“四人帮”粉粹前后,我正在广州参加《孙中山年谱》的修订工作,同时应邀在一些高等院校、研究机关讲学,借此机会我讲了范老的治学精神及自己的一些感受,并请岭南画派的著名书法家胡根天老先生草书此联,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回想自己的成长过程,范老的教诲真是终身受用无穷。凡是还能做出点成绩的时候,那就是没有忘记范老教导的结果。反之亦然。
由于有这么一点感受,所以多年来在校内外的授课和讲学中,反复介绍范老的治学精神和方法,在指导研究生论文写作中,也号召以范老为楷模。这样反复讲的效果,前些年很不错,在自己所熟悉的师生中,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学者和质量较高的学术著作。但近年以来,情况发生变化。有的学子急于“下海”,未“下海”的也坐不住“冷板凳”了,想抄抄编编搞些来钱的“短、平、快”作品,有人以两三个月就可以出一本书而自得,认为老一辈史学家的传统方法已经过时,什么范文澜、翦伯赞,都不在话下了。“板凳”说不仅听不下去,而且还加以讥笑说:“你坐了十年、二十年的冷板凳,不也就是这样么(指经济收入)!”加上有些出版社只讲经济效益,不顾社会效益,因而在社会上出版了一些劣质的精神产品。
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当然,从研究者的客观条件来说,应该加以改善,从政策上加以引导。但从研究者的本身来说,还是应该坚持按科学研究的规律办事,还应当重视“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学风,范老的“二冷”说,是相反相成的,坐得住“冷板凳”,才能吃得上“冷猪肉”。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仅以此文纪念范老百年冥寿。


第5版(理论)
专栏: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出版
丁冰教授新著《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现已由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出版。全书三十三万多字,评述了十二个流派,书末还附有全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简介。该书取材丰富、新颖、典型,反映了当前西方经济学的最新动向和国内外学者最新研究成果,以及作者自己的许多独到见解。
(思丽)


第5版(理论)
专栏:

  《海外邓小平研究》译丛问世
冷溶、俞晓秋主编的《海外邓小平研究》译丛第一辑,近日已由山西经济出版社出版。这套译丛收集了海外一些著名政治家、外交家、传记作家、新闻记者和当代中国问题研究专家,从不同角度撰写的有关邓小平的传记、回忆录、思想研究的一些重要文章和著作。它们对邓小平同志的生平事迹、思想品格、领导作风、个性为人以及与他经历相关的中国革命历史、“十年文革”和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成就与发展进行了广泛的论述与评价。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邓小平同志的思想理论,会有一定的重要参考价值。
(晓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