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0月2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城镇居民
文化消费结构需调整
改革开放10多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文化消费逐年升温,文化市场得以不断发展。这显示出我国居民在温饱问题解决后,开始向更高的消费层次发展,更加追求生活的丰富多彩。然而,在考察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时,发现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
一、文化消费整体层次偏低,占生活费总支出的比例偏小。据河北省城调队抽样调查,近年来城镇居民在文化消费(主要包括文体娱乐方面支出等)支出有了较大幅度增长,1992年人均消费比1990年增长12.5%,但文化消费占生活总支出的比重仅为8.8%,比1990年还下降1个百分点。文化消费比重偏低,必然影响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
二、文化消费内部结构畸形。由于受消费者整体素质影响,导致文化消费过量倾向娱乐。文化支出中用于赏心悦目、打发时间的消遣项目居多;用于发展自身、提高素质的消费项目过少。表现在消费支出上向文娱用品、文娱服务方面的严重倾斜,而购买书报杂志等支出却相应较少。
三、文化消费能力与文化消费欲望相悖。虽然在一般消费中都存在着“买得起”与“想要买”的矛盾,但在文化消费领域中这种不平衡性表现得更为突出。许多工作在科研第一线上的高级知识分子,虽有强烈的购书欲望,却难以承受日益高涨的书价,而许多财力雄厚的大款却没有这种欲望。因此文化市场上出现了一种畸形的矛盾,买得起的不想买,想要买的又买不起。
四、文化消费中糅杂了愚昧与腐朽。近年来不少封建糟粕,打着传统文化的旗号,重新走入人们的生活中,在开放大潮中,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乘隙而入,毒害青少年身心健康。
文化消费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劳动者的素质,因此,解决文化消费中存在的问题,保持文化消费支出适度增长,实现文化消费结构合理化,是引导居民合理消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务。
(10月11日《工人日报》苏万通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东方明珠雨花石
雨花石,是石中珍品,堪称“中国一绝”。在第24届奥运会上,雨花石被选为“幸运石”,海外人士誉之为“东方的明珠”。
雨花石有“活石”与“死石”之分。晶莹绚丽、色彩斑斓的,叫“雨花玛瑙”是“活石”(细石);不透明或半透明的,是“死石”(粗石)。前者为上品,有红、绿、白、紫、黄、黑等色,花纹细腻,玲珑剔透,在水中能生折光,纹、色、光、影相映成趣:或如日月山川,风云雨露,或如鸟鱼虫兽,奇花异草,或独成一景,情趣盎然。
雨花石由石英石、石英沙岩、硅质灰岩,以及石英、蛋白石、玉髓等矿物质组成。它的成因,学者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大约200万年前,滔滔长江水带着各种碎石流到南京,长期沉积江底,形成几十米厚的砾石层,分布于今南京雨花台及六合、仪征一带。又一说,它由古秦淮河及古滁河与古长江交汇处沉积而成。也有人认为是几十万年前由火山爆发形成的。
市民很久以来就把它作为重要的装饰品或礼品。南唐李后主(李煜)娶小姨嘉敏为继室,彩礼中也有两枚雨花石。唐懿宗也把雨花石作为女儿陪嫁的宝物。宋徽宗得到过一枚白色的雨花石贡品,内有黄龙图腾,把它视为皇室珍玩。从明代起,雨花石被绘成图谱,《青莲舫绮石图》被列为海内奇石,编入《四库全书》。到了现代,人们来到雨花台,仍以拾捡雨花石为乐事。
世事沧桑,现在来到雨花台凭吊烈士的游人已很难从地上捡到雨花石了,只能出价购买。近年,石价不断猛增。有一枚誉为“中国和氏璧”的雨花石,名叫“日本富士山”,一位日本客人愿以万元高价购进,但遭到主人婉言谢绝:国宝无价。
玩雨花石,有许多传统的方法:汲水埋盆、迎光透影、群石配锦、挂配祈年、书斋摆谱、选石握游、与石同归等。其中最常见的“汲水”,就是先将雨花石置入碗(或盆)中,再灌满清水,自然发色,美不胜收。南京现有雨花石收藏专家300多人,近年又陆续建有“南京雨花石博物馆”和“中华奇石馆”。可见,雨花石这颗东方明珠,已成为人们的审美欣赏对象和生活中的宠物。(10月11日《南方日报》吴崇厚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我国的“三金”工程
目前,我国正在建设的“三金”工程是指金桥、金卡、金关这3项工程。具体是:
金桥工程即国家公用经济信息网工程。这个工程是以卫星网为主,与邮电系统数据网互为备用,并与各部委和各省市的信息数据专用网互连互通。这个信息网将首先考虑同金融网接轨,满足海关和银行现代化要求,进而用信息网把中央各部委、各省市自治区以及国有大中型企业联结起来。这项工程对于提高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和决策科学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金卡工程即金融电子化工程。主要包括银行清算系统、联网信息系统、柜台业务系统,和个人信用卡与储蓄卡。这个工程就是要推行“信用卡”(也称为电子货币)。它是以计算机、网络通信、电子金融机具、电子化商业机(如电子收银机)等现代科技为基础,以各种储蓄卡为“介质”,以电子信息转帐方式实现的一种货币流通形式。“金卡”工程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各大中城市企事业职工以卡代发工资,并能在城市各银行、储蓄所实现通存通兑。
金关工程即国家对外经济贸易信息网工程。当前主要推广EDI,实现无纸贸易。我国将按照国际EDI业务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要求,提供公用、专用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开发工具,制定统一标准和规范,以及联网和软件开发计划。
(10月7日《组织人事报》赵云生摘)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人民币防伪标识
人民币上的防伪标识,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民币票面上的基本构件,二是一些特有的防伪暗记。
人民币票面上的基本构件除了主景、图饰、面值之外,还应具备盲文点、行长图章、少数民族文字汉语拼音、国徽图案、冠字号码等。以广泛流通的第四套人民币为例,从1元至100元,钞票正面左侧新增了盲文点,而这是前三套人民币所没有的;各面值钞票的背面左、右侧分别印有行长、副行长印章;背面还印有“中国人民银行”以及表示面值大小的汉语拼音;所有钞票都在票面显著位置印上了国徽,并且标有号码,号码前冠以两个拼音字母;票面上还分别用蒙、藏、维吾尔等少数民族文字标出“中国人民银行”。
防伪暗记主要是水印。第四套人民币5元、2元、1元均为满版古币水印,10元券采用固定农民头像水印,50元券是固定钢铁工人头像水印,100元券是毛泽东浮雕侧面像水印。从正面看,水印位置都固定在票面左侧空白处。1角、2角、5角则采用无水印特种棉纤维纸。第四套人民币中“九○版”50元、100元新增了一条固定金属安全线,位于正面的右侧;而表示50与100的汉语拼音、阿拉伯数字,则用无色荧光油墨印制。
(1993年第10期《百科知识》季学文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中国的匾文化
匾,又称匾额,扁牍、牌额等。“匾”字的古字为“扁”,《说文解字》释:“扁,署也。署门户之文也。”匾兴起于何时尚未有确证。据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称,早在汉高祖六年,萧何就题苍龙、白虎二关之匾了。匾多为木制,也有绸质的。
中国古代的匾集中地表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匾的第一大特点就是它的协调、教化作用。在社会活动场所所悬挂的匾额,主要是起协调人际关系的作用,达到教化作用。在封建社会,除他人表彰的匾额外,更多的是他人所赐或自制的匾,对恪守封建伦常、政治规范起警策、训诫和宣传作用。此外,匾额还在民间根据礼节规范和风俗习惯广泛地自由交往,协调着君臣、父子、亲友、乡邻各类人际关系。如祝寿的“寿比南山”等。古代的匾还体现了古代文化的儒道互补精神,蕴含着天人协调的文化思想。这类匾多是风景名胜、起居休憩之所的,如“南天门”之类。人际和谐、天人和谐深深渗透在古代的匾文化之中,形成了古代匾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一致的价值取向。
古代匾额的另一大特点是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审美观念。古代的匾讲究文字内容在载道的同时要很有文采,还讲究木质、木工的精良、漆工的精湛、书法的精妙。
古代的匾在内容上集中地体现了古代文化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在形式上,匾额比同类文化载体碑刻使用面广泛;与对联比,既可领导对联联合使用,又可单独使用,且具对联所没有的表彰作用。
(1993年第9期《青年科学》陈集文 王秉春摘)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高山出好茶
高山出好茶,其味香气高,滋浓而耐冲泡。头饮浓郁甘甜,高香扑鼻;二饮纯正鲜爽,幽香芬芳;三饮余香不断,仍有茶韵回味,饮过后,口颊留芳,沁人心脾。
据考证,茶树原产在我国南部,早先生长在多雨潮湿的原始森林中,在长期的历史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喜温、喜湿、耐荫的生活习性,高山的生态条件,正好满足了茶树生长发育的条件。
首先,起伏的群山,森林覆盖面积大,空气湿度大,山间多茫茫云雾。茶树生长在这种环境里,一是阳光穿过云雾,受到雾珠的影响,使得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可见光中的红、黄光得到加强,茶树芽叶中的氨基酸、叶绿素和水分含量明显增加;二是光照时间短,强度降低,漫射光增多,更有利于含氮化合物,特别是叶绿素、含氮量和氨基酸的提高;三是乱云飞渡,大雾弥漫,使得空气和土壤的温度提高,茶树光合作用形成的糖类化合物催合发生困难,纤维素不易形成,于是芽树芽叶就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鲜嫩而不易粗老。因而,对提高绿茶的品质十分有利。此外,高山地区植物繁茂,枯枝落叶多,土壤中有机肥料充足,茶树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一应俱全。但是,高山出好茶是与同一地区的平地茶相比较而言的,而不是山越高,茶越好。
好茶大多集中在海拔100米至800米之间的山地上。我国名茶的品种很多,诸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安溪铁观音、建瓯水仙、洞庭碧螺春和浙江省千岛湖的千岛玉叶等名茶,都是生长在这种环境的。
(10月2日《中国剪报》罗明焰摘)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围棋的别名
在历史上,围棋有不少有趣的别名。
根据围棋的外观,有人称它为“方圆”,这是因为围棋盘是方的,棋子、棋盒是圆形的。
围棋盘上纵横交叉的线条,犹如河网、地图一般,有人称它为“河洛”或“吴图”。
根据围棋的棋子色彩,有人称它为“乌鹭”,这是因为围棋分黑白二色,黑子似乌鸦,白子如白鹭。又称“黑白”。
围棋又称“手谈”,这是因为下棋时默不作声,仅靠手的中指、食指运筹棋子来斗智斗勇。围棋又称“烂柯”,是根据古代王质观仙人弈,一局未终而所执斧头柄已经朽烂的神话故事而起名。
由于棋手下棋时专心致志,诸事不闻,犹如隐居一般,故围棋又称“坐稳”或“坐隐”。
对弈时思想集中,忘记一切的烦恼和忧虑,故称“忘忧”。
古代围棋子多用玉石所做,以楸木做成棋盘,故称“玉楸枰”(“枰”即棋盘)。此外,“略阵”、“围猎”、“坐藩”等,都是围棋的别名。
明代才子解缙,用围棋别名写了一首七言诗《观弈棋》:
鸡鸭乌鹭玉楸枰,群臣黑白竞输赢。
烂柯岁月刀兵见,方圆世界泪皆凝。
……
(1993年第10期《集邮》孙苏红张剑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文摘爱好者约四千
来自北京、天津、海南等十四个省市的三十多位文摘爱好者,前不久在苏州举行了全国民间文摘研讨会。据悉,目前全国文摘爱好者约有四千人,其中江苏最多,而南京市又为“最中之最”,约有二百人之多。在全国颇有成就和知名度的人被推举为“十佳文摘者”,如四川的王敏才,辽宁的赵喜今,海南的符祥钢,江苏的张寿安、徐有张、虞秋宁等。他们每人每年被全国众多报刊采用的文摘稿均在一千篇以上。
(十月十三日《服务导报》凌大文徐有张摘)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越吃越“精”
(10月11日《工人日报》法乃光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