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0月22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心香一瓣

  悼于畊
菡子
昨夜酷热(38.7℃),我似在体验一个病人的痛苦,心里挂着于畊。今天气温骤然降低10℃,我又愁着病人能否经受这样的反复?三千里外的感应难道是相通的,正在我坐立不安之中,惊闻于畊不幸离开了人世。我抹着眼泪,先写一篇短文,表达深切的哀悼之忱。
我们同庚,入伍前后经历相似,但她显然比我成熟,我把她看作老同志。在皖南新四军服务团见面,她常对我莞尔一笑,不久天南地北长久分离,脑中没有淡忘她留给我温和的笑容。1948年在济南相聚,再见已是1957年的初夏。
我从北京前门车站送客归家,抄近路穿过城楼后面的林子,突然与她和于晶相遇,想不到当年服务团两位女杰,正伏在树下白床单上野营,悠然自得,叫我看呆了过去。握手之后,她们一跃而起,嚷着要到我新筑的小巢去喝糯米粥。我多么高兴,我们比20年前还要年轻。饭后于晶走了,于畊留下来与我作彻夜谈,她丰富的阅历、精辟的见解,着实惊动我心中的一潭死水。从此我追随着她;她对我也跟踪寻觅,以她渐臻完美的品德,深刻影响我此后的文学生涯。
于畊是博学多才的,解放以后成了教育家,她在福建做了20年的教育厅长。该省中学生的统考成绩名列全国榜首。她的政绩就是经过“大批判”的10年之后,还是有口皆碑,大家推荐她为全国政协委员。我们80年代初期重逢,我觉得她益发善解人意谈笑风生,最关心的还是文艺。她谈古诗的妙用,监禁中不能与人对话,吟诗可以相互表达感情。
1984年我编《女兵列传》,她和林果对我竭力支持。她的心里原有一本女兵的英雄谱,以后就一一写来,她写青年英雄王传馥并为上饶集中营死难烈士编传,不遗余力。诗篇《馈赠》,极写陈总张茜革命夫妇的生死之交,发表后各报刊竞相转载。杨瑞年同志的生平,是我们《女兵列传》最想收入的,人们对她只知一鳞半爪,有点疑疑惑惑,提供的稿件,与她的壮烈牺牲不相吻合。于畊却大无畏地担负起去伪存真仗义执言的义务,洋洋洒洒数千言的《长江的女儿》,活现一个美丽端庄的杨瑞年,她的执著追求勇于牺牲短促的一生。
“你会从一些地方看出我是流着眼泪写的”,仔细拜读,我果真看到无处不闪耀着她的泪光,却是含而不露,凝聚着她生命的火花。
如果说以上这些她是用眼泪写的,以后的一些就是用血写的了。写革命夫妇之间的生死之交,她开创了新篇章,颂扬我们高级领导同志之间的生死之交。她首次披露好友凌奔的真知灼见:共产党人之间、革命军人之间不可缺少情义,不讲情义必将遭到人民的唾弃。凌奔以病弱之躯挺身而出,铁肩担着道义,不仅一些高级领导干部的孩子们在她的庇护下茁壮成长;她还节衣缩食,为“保护”冤狱中的难友、高级领导同志送去衣服用品纸墨笔砚。于畊的老伴叶飞同志首先写了七个字回报:凌奔兄,谢谢,谢谢!生死之交同志之情由此可见。
于畊常年积劳致疾压抑成害,在她挨斗时正捧着吐血的杯子。她这几年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差了,却是年年都有佳作问世。到最后写《茅山下的一座陵墓》,即写首长钟期光和夫人凌奔的,也是遗作,我不知她经过怎样的苦斗,才写得如此从容达观?也许她正把一腔热血,化作绵绵细雨,洒在字里行间。那真是血染的风采呵。她舍身取义,留给我们倾囊相与最后的馈赠,汇编成集的遗著《往事灼灼》,也是留给后代有益的读本,实在感人至深。
安息吧,于畊!您是否也愿与您的老战友一起,安息在我的故乡溧阳?在人民欢迎的队伍中,也有一个不肯与你须臾分离的我!
1993年6月30日—7月2日泣书


第12版(副刊)
专栏:

  江南雨情深
杨国民
天空总铺排着灰白厚重的云层,低低地压着田野、村庄和河流。一个季节的序幕和另一个季节的尾声竟如此执拗地胶粘着,糅合着。是为这悲壮浩阔的场面撼动了心魄吗?是为即将逝去的温馨掬出依恋的泪水吗?雨丝就这么缠缠绵绵、沉沉稳稳地拉扯下来。
雨时紧时慢、时急时歇,忽儿潇潇、忽儿洒洒,那么自信而裕如地主宰着这个季节。天地间似乎就充填着一层轻薄的雾霭,似烟,如云,悠荡着,逸流着,时而袅袅,时而成团。就是扯断了雨丝,那空气似亦湿重得能绞沥出水来。
触目皆是粉彩水墨画。河边的垂柳亭亭然默立着,湿洇得绿濛濛一团,失去了晴弄柳枝的韵味,却多了一层朦胧,添了一缕遐想。树木皆葱茏,新翠清碧;山形皆淡然,轻抹漫皴;河水皆溢涨,喧响潺流。一切都朦胧在水雾云气之中,失了坦然直露。
耐读的还是水乡小镇。它们很安谧地静默着,水环绿绕,雨帘雾笼。那贯镇而过的河流一夜间就失了枯瘦之态,丰丰盈盈地溢流着,涨出了古街的生机和色彩。古墙石罅间漫生了绿绿苔藓,凄婉中却失了单调。枕河人家后门口挂下的一条条窄窄石级上,忽然就有了色彩的蠕动,浣洗的妇女或披一袭雨衣,或撑一把花伞。粉腿玉臂,插立水中,惹得鱼虾戏逐,涟涟生韵。那岑寂了好些时日的石穹桥上,忽然就站满了人,沐在烟雨之中,看水涨舟影。亦有沿街置了板罾的,网起网落,人欢鱼跃,这条曾哺养过古镇的母亲河一下重现了往昔的风采。
再看看乡村吧!人们似乎一下子就忙碌起来。溢涨的河水把村庄的轮廓立时勾画得清晰起来,翠鸟声声又衬得乡村分外安谧。白水绕新翠,斜雨织静村。那是一种何等牵人魂魄的景致。处处喧响着水声,处处有鱼跃激起的波纹,处处萌生着一种很切近的希望。每一个流水口上,都有张网执叉的渔人,都在紧张的眼眸中点燃着希望的火欲。那新苇齐膝的芦苇滩,此时像浮水碧玉,随着鱼跃出水的声响,一条条小划子便箭一般窜逐过去,在烟雨中留一个朦胧的剪影。夜晚,那芦苇滩上渔火点点,似飞萤流曳。桨声橹音便在沉沉的夜的幕帘下清晰起来,把你寂寂的梦乡搅碎,使你实实在在有一种诱惑的躁动。
这是最钟情生命的季节,你在地上随便撒一颗种子,它就会还你一点新绿,哪怕丢下一根枯枝,它亦会报以一个生命的微笑。
江南雨哟,深情的雨。


第12版(副刊)
专栏:丽珠杯杂文随笔征文

  “皇家”“君王”何其多
朱铁志
开店做买卖,原是为了赢利赚钱。所以古往今来,店家无不在招牌上绞尽脑汁,希图讨个吉利。招牌之类,不过讨个口彩,纵然有些迷信色彩,也不过迷在命运的恩赐和个人的运气。不像今天,毫不掩饰地寄希望于“皇家气派”、“君王享受”,着眼于权势与金钱的混合。
如果说招牌的变迁多少反映了人们心态和价值观念的变化,那么徜徉京城街衢,无时无刻不在感受这种变化。你瞧,什么“豪门啤酒”、“豪绅空调”;什么“霸王童车”、“老板皮鞋”;什么“君王酒家”、“帝豪歌厅”;还有什么“皇家”、“公爵”、“富绅”、“公主”之类,真是俯拾皆是、不胜枚举。
这自然从一个侧面证明着市场的繁荣,好像一夜之间,老百姓的生活不仅大大地改善,而且已然上升到“皇家”“君王”的地步。不过,摸摸并不鼓胀的口袋,又觉得那遍地的“皇家风范”、“君王享受”来得太早了。
在我们这个盛产皇帝的国度里,君王的名声并未因了新中国的成立而遗臭万年。相反,他们花天酒地、挥金如土的糜烂生活,依然为相当一些凡夫俗子垂涎欲滴、艳羡不已地向往。期望获得而不可得,那膨胀的欲望才愈发强烈而执著,就是拚了老命也要摆脱命运的束缚。好像一入“皇家”便成皇帝,一进“君王”就是君主。一面望“君王”而垂涎直若做梦,一面拉“皇帝”做虎皮无异骗术。因而有人不惜一掷数十万元,不为燕窝鱼翅,只为“君王享受”、“皇家气派”;也有人甘愿掏出数万美金走进总统套房,潇洒住一回。只是不知华灯初上时分,是否真的感到陶陶然有如君临世界的滋味?
也许是宗法社会和皇权思想影响太久的缘故,历史的巨轮已接近21世纪了,“皇家”、“君王”的魅力依然不减。有趣的是:越是标榜新潮的“款爷”、“大腕儿”之类,越是对这些封建的破烂趋之若鹜,唯恐不能企及。看着富翁、阔佬儿们一掷千金的洒脱气度,真不知今夕是何年!当“希望工程”尚在紧锣密鼓、千百万孩子还拿不出十几元学费的时候;当无数农民举着白条、一些教师拿不到工资的时候,却有人不厌其烦地讨论起钱多了该怎样花的问题了。
这也许真是个问题,尽管多数人还囊中羞涩,有的人有了钱却浑吃海喝,挥金如土、比阔斗富。难道这就是当代的时尚?
金钱堆积不出辉煌,挥霍维持不了尊严。古往今来,真正富有的人往往都很节俭。唯其如此,财富才会与日俱增。当我们一些人不顾承受能力疯狂追逐名牌的时候,人均年收入2.9万美元的富国,却出现崇尚勤俭、视追名牌为浅薄虚荣行为的新时尚。即使在发达国家,极端的个人主义、疯狂的拜金主义、堕落的享乐主义,也为有识之士所不齿,何况在我们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呢!
(作者单位:《求是》杂志社)


第12版(副刊)
专栏:

  泡桐小吟
晨梅
从上一个季节
你便开始孕育
经历漫长的冬季和
早春料峭
任季候风劲吹
你依然不动声色
袒露伟岸的身躯
托举三月
向上,向上
这时桃李争媚
迎春花金子般诱人
蜂欢蝶舞
迟开的花不失美丽
你始终按捺激情
等待太阳


第12版(副刊)
专栏:

  渡口
韩玉喜
融融的风
卷起涟漪
裹遥思漂去 何去
明月叩问静夜
彼岸无声
依旧月朗星稀
待我举目寻舟似才发现
我影在水中
舟影在岸上


第12版(副刊)
专栏:艺文短波

  艺文短波
△姜澍川的新诗集《大地与女神》近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作者诗风健朗而清新,含蓄而有韵味。(鲁)
△作家邢可的新著《风波未平》近已出版。所辑小说短小精悍,角度新颖,读来妙趣横生,且有余味。(柏苑)
△原田观峰先生是日本著名书法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日前,他的书法展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绘画馆举行,由故宫博物院、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和新大元观文堂主办,展出作品一百幅。(张毓燕)
△胡玉柱的哲理山水散文诗集《江河集》已由中央民族出版社出版,所辑诗作,感之于生活,发之于真情,寄情于山水,寓理于妙思。(朱正)


第12版(副刊)
专栏:

瑞雪图(中国画)张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