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丽珠杯杂文随笔征文

  “祖师”大奖赛
高洪波
当今世上流行寻根热,美国电视系列剧《根》播出后,为这种寻根热又加温了几分。
寻根不是坏事,至少是对历史渊源的一种兴趣。寻到根,自然是绝好的事;寻不到根,寻找的过程本身也很快活,能增长许多知识。
根是什么?我的理解是源头,创始人,发起者以及别的替代名词。当然最权威的还有一解:祖师。
看电影《霸王别姬》,旧戏班子最认一句话:“祖师爷赏饭吃。”这更证实了我的根理论,民以食为天,祖师爷赏你饭,可不就是根的恩惠么?!
曾读一本闲书,书中列举中国一些行业的祖师,才知道林林总总奇奇怪怪五行八作的祖师爷,来头都不小:理发业的祖师为八仙之首吕洞宾;铁匠行的祖师是太上老君;火腿业祖师为抗金名将宗泽;妓女行的祖师则为盗跖先生;茶叶行祖师为陆羽;豆腐业祖师为乐毅;眼镜行的祖师为两位先贤:黄帝与鬼谷,眼镜流传到中国时间很晚,不知怎么觅到他们当祖师?最有趣的是钱庄汇票行的祖师,居然是义薄云天的关云长。或因金融界最重信义,拉关云长当祖师有警贪惩盗之意?从当前金融界连连爆出大案要案来看,重塑关云长“挂印封金”的祖师形象似大有必要。
上述祖师有人有神,有远有近,有的有根有据,有的虚无缥缈。据我所知,理发业祖师似乎还有罗祖,他老人家发明了按摩术;宗泽制成金华火腿,陆羽著《茶经》,蔡伦造纸,他们的确无愧“祖师”级待遇,有的则莫名其妙,像批林批孔中红极一时的大英雄盗跖,怎么成为妓女行的祖师?百思不得其解。
我是写诗也是编诗歌的,那么,诗歌界的“祖师”该供奉谁?如果说发起一项追根寻祖大奖赛的话,我想人们习惯供奉的不会是什么洋女神缪斯,也许女诗人们乐于祭奉。假如让我选择,当是屈原、李白、苏东坡三位人选。以屈原为正,李、苏佐之,诗坛的祖师牌位,将香烟缭绕,饶有意趣矣。如果来一个“祖师”大奖赛,加上一个最高分,减去一个最低分,评出谁来,还真难说。
然而当今诗坛浮靡之风甚盛,数典忘祖成为时尚,甭说评什么祖师爷,不少能诌几句诗的才子都会以大拇指点着自己的鼻子:这位就是爷!
故而“祖师”大奖赛的动议自动收回,全当我没说。
(作者单位:《中国作家》杂志)


第12版(副刊)
专栏:

  行文化的发展与变迁
齐小乎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是我国的名言。然而时代发展至今,千里之行,大多已不始于足,且代步的工具越来越先进了。
古代有舟车,现在是轮船汽车,古今的区别在于动力不同了,古时靠的是牛、马或人力牵引,现代则是汽油引擎发动机。我们今天还能听到激越而豪壮的黄河和嘉陵江的船夫曲,这是音乐的表现;列宾的名画《伏尔加的纤夫》,则是艺术地再现人力曳动的甘苦。
博物馆里曾陈列过江苏武进县护城河里挖出来的一条独木船,那是春秋时的遗物,至今保持完好,可见其木材的耐久程度,当然更重要的是采用这种木材以及其精湛的制作工艺。我们今天有榆树,榆字,从木,俞声。《说文解字》说:“俞,空中木为舟也。”俞为舟之始。我们最初的车轮子叫椎轮,即没有辐条,用一段圆形的木头滚动前进。而今天自行车和其它车子的里、外胎从发明至今只有一百年,开始的自行车轮是铁皮的,也是“车辚辚”的,相传是黄帝造的车。由椎轮而至胶轮,中间经过木轮、革轮、金轮,历时已数千年。椎轮为之始。人类制作的才能,就是这么发展过来的。我们今天常用“运输”一词之输意,字中有舟有车。
现代的交通工具,千里之行,顷刻到达,航空事业的发展把地球缩小得似乎就在咫尺之间。汽车工业、造船业、飞机制造业是现代产业的重要支柱。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迫切地要求解决行的问题,自行车日益先进化,都市新词“打的”的出现,都是这个意思。舟车制造尽管已很先进,但还需要更快、更安全、更舒适。无论古今,舟车制作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生产与战争,自然今天不乏人类追求安逸的因素,其实这也是人类进步的一个标志。
当然我们还要说,即使是在最先进的交通工具时代,也不能完全排斥一些简单的人力操作的舟车,来作为生活的补充。人们仍然有时想去荡桨,手推车总不会消失,甚至安步当车有时也是一种情调,因为在这些细小的行动环节上,就不是汽车飞机所能包揽的了。同时人们尽管创造了种种代步的工具,却仍然爱好去徒步、去击水,从大自然中得到娱乐的同时,体现了人类战胜自然的能力。而日新月异的现代化交通工具和设施使天涯成为比邻,这是我们另一个层次的追求了。


第12版(副刊)
专栏:我喜欢的书

  吾爱乡邦文献
—─《都梁文钞今编》
王建辉
少小离家,空间的长时段的隔断,故乡在心头似有一种排遣不尽的距离感。忽一日,乡中寄来厚厚一大册《都梁文钞今编》,一下子距离感缩没了。
都梁者,乃吾乡武冈县旧时称谓。这武冈向为湘西南少有的文化古城,也乃人文渊薮,是早在郦道元《水经注》里都没忘记提及的一个地方:旧时为湖南大河资水的发源地。
据说,这本大书是湖南当代第一部地方文钞。这部书对汉以来(它的建置比这更早)到今日为止在这块热土上产生的文人文化文献作了较全面的反映。计有作者558人,诗词997首,文267篇,达百余万字的洋洋大典。与地方志书不同,它收方志所无,详方志所略,凭着此书,我了解了故乡的历史与人文(重点是文学),寻觅到许多中华才俊在这里的踪迹。
书的内容多为谪戍、读书、写景、怀人,对于了解故土文化,地方掌故,乡中文翰、疆域变迁、文人心态,是不可少的资料,其中透露的历史信息足以激发乡人的家邦情怀。从这本书里,我知晓斯地旧有渔父亭,相传为屈原与渔父相见之地;抗金名将杨再兴的故里可以觅踪;1646年南明桂王从广西全州迁此又曾为南明行都;吴三桂过武冈也有许多的传说。这一些历史遗迹,可从书里的行间寻绎出来,于是我觉得此书名为文钞,实则它所提供的史料更有价值。
都梁昔称边地,旧时曾为发配之所,多流徙之作,柳宗元《武冈铭并序》就是徙永州时所作。也因为是楚之僻壤的南蛮之地,民风便也多质朴而慓悍,读集中《讨汪锄奸通电》可以找到这种感觉。因此,这小小一城在抗战之初竟与毗邻的桂林一度成了抗战的文化中心,也因了这边远地域,而保存了许多未有绝传的乡土艺术。
我早些年研究美国史,曾在美国的一份学术刊物上见到过美学者写有《武冈的人民公社运动》的学术论文,去年在日本东京大学访问也听说有清时旧版《武冈州志》,当时曾感叹国外研究中国学之具体,对地方史志的重视,也因而感叹我们的学术界对地方研究极为乏力。我手中的这本书严格来说并不是我们的学术界推出的,我们的学者大概不应让“洋人”与“乡人”专美了。


第12版(副刊)
专栏:五光十色

  月牙湾鹅卵石
姜振才
阳光抚照下的大海,铺展到无边的蓝天尽头,朵朵絮状的白云飘荡在辽阔的海空,一群群海鸥鸣叫着翻飞翱翔,浩淼的海面百岛朦胧,帆影点点,澄波万里。岸畔高崖耸立,松林黛绿,环抱着状若一钩新月的海滩——长岛月牙湾,海滩上,铺满五颜六色的卵石,小若珠玑,大似鹅卵,白的像碧玉,红的似玛瑙,还有青的、紫的、黄的、褐的……海浪一排排、一层层涌来,冲刷着满滩卵石,溅起堆堆白雪。卵石快活地翻滚着筋斗,经过水湿浪浸,一枚枚晶莹剔透,显露出清爽的花纹,细看可见霞的红艳、云的轻柔、山的险峻、溪的缠绵;可见松的高洁、兰的清幽、北国枫叶、南国红豆……我们沉浸在这璀璨晶莹的氛围之中,每一颗心都被净化得没有一丝纤杂,生命也仿佛变得熠熠生辉。我们像一群长不大的孩子,精选细拣着卵石,捡拾着大海独具匠心、造化奇妙的杰作和慷慨的馈赠,只觉得哪一枚卵石都可爱,哪一枚都不舍得扔,不一会儿就人人包满兜溢了。
我们中富于想象力的青年人,一边捡拾卵石,一边畅谈着自己的悠思遐想,有的说:当年从蓬莱过海来长岛的八仙,一定到过月牙湾,在海滩留下仙气,要不这枚枚卵石上怎会灵光毓秀?有的说:海底一定有一座神奇的工厂,日夜琢磨,生产着卵石,海浪是传送带,源源不断地把新加工的卵石运送到月牙湾海滩,因此,人们不停地捡卵石,而卵石总也不见减少,总也捡不完。还有的说:一定是很早以前天幕曾经疏漏,坠落下月牙和星星,月牙变成月牙湾,星星变成卵石球……
听当地的同志介绍:月牙湾的卵石以硬度高、储量大、色泽美而闻名遐迩,给长岛增添了无穷魅力,日本等国争相高价进口。每年夏季,凡来长岛的游人必到月牙湾挑捡卵石,从清晨到傍晚,月牙湾海滩游人络绎不绝,人们荷载而归,把月牙湾卵石带到祖国的四面八方,作为案头清供或馈赠亲友,多少游人在这里留下赞美的篇章。
黎明、黄昏,我漫步在长长的月牙湾海滩,倾听海浪吹奏天风的旋律,领略浪花冲击锦滩的风采,俯身捡起一枚枚卵石,静静体味着人生的哲理,心头涌起阵阵海浪般的情绪,我想:这枚枚卵石的前身,曾经是一块块粗糙、没有形状的燧石,是大海,千百年来因浪潮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冲刷,撞击,终于把这些普通的燧石磨砺成为一枚枚珠圆玉润、玲珑剔透的精美卵石,也把月牙湾海滩雕塑成永久灿烂的风景,每一枚卵石上,都雕刻着大海彩色的波纹,卵石上的每一条纹理,都录下了大海那日夜不息的潮汐,假若我们每个人对事业、对工作、对生活,都像大海磨砺、冲击卵石那样执著、顽强、亢奋、恒久,那样坚韧不拔、矢志不渝,还有什么样的困难不能克服,什么样的艰难险阻不能战胜,什么样的人间奇迹不能创造!奔腾的浪花能把坚硬的燧石雕磨成为精美的卵石,是因为一个浪花后面紧跟着千万个浪花,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也需要一代接一代人的自强不息、不懈奋斗才能实现。


第12版(副刊)
专栏:

  “电视演员”王奶奶
蓝文藻
我曾在四川省奉节县张家村落户,那时看场电影要20里地。村里的王奶奶说她活了60多岁,只看过两场半电影,有一场电影刚放半截就停了电。我返城后知道村里近几年有了电,社员买了电视机,乡里也修了电影院。今春,我家来了一位村里的农友,他说王奶奶当上电视演员了。
去年底,《山村风云》电视摄制组来张家村拍外景。导演请王奶奶扮演剧中的一位配角,两个镜头,只说“客来了。”王奶奶已年过70岁,牙齿落光,说这句台词半天咬不清。导演只需王奶奶张口,配音后期补上。王奶奶瘪瘪嘴,不乐意地说:“那咋行,演员是我,让别人说话,那不是‘韭菜叶子当蒜苗——乱了套’?”导演同意了王奶奶的要求。王奶奶跟村小的老师专学“客来了”的准确发音,待正式开拍时,王奶奶硬是爽朗地说清了这句台词。导演给王奶奶20元劳务费。王奶奶不要,说:“去乡里照相也要付钱,你们给我老婆子照了那么多相(胶片)就是对得住人了。”
我笑王奶奶真有趣,孩童样。农友止住笑说:“还有故事呢。”他讲:导演把电视剧拍完回城加工后,不久又带片来村里首映。当剧情要到王奶奶出场那镜头时,王奶奶忙阻止四周围观者笑说:“快听我的——客来了!”碰巧,录像机出了毛病,没声。王奶奶急了,大声武气地念道:“客来了!”满场人开始一怔,跟着就响起一片掌声。导演感慨说:“从未见过这么认真的群众演员。”
待导演要离村时,王奶奶交100元钱给导演,定要请他给录盘《山村风云》的磁带,她要留给儿孙们慢慢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