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面对机遇与挑战,我们怎么办?
——“十杰青年”谈当代青年应该具备的素质
刘汉俊 唐维红 摄影陈晓钟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为当代青年创造了更多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青年人应该具备哪些素质,才能战胜挑战,抓住机遇,取得成功,更好地担负起历史的重托——这是大家经常思考和普遍关心的问题。为寻找答案,我们特地采访了9位刚刚获得“十杰”称号的青年(董明玉因病未到京,故没能采访到)。这里刊登的就是他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看法,也是他们成功的原因所在。希望它能给青年朋友们一些启发和帮助。 ——编者
勤奋比机遇更重要
庹震(经济日报记者部主任,曾有多篇报道获全国性新闻奖,写出了20万字的新闻理论文章,已出版《蓝天下的眼睛》等4部作品集):我信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成功靠的是七分勤奋和三分机遇。”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当代青年在就业等方面会有越来越大的选择余地,机遇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多。因此,勤奋也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只有不断地、勤奋地充实自己,才有可能抓住机遇,走向成功;否则,机遇会与你擦肩而过。谈到勤奋,自然要想到吃苦精神。当代青年与五六十年代的青年相比,这一精神需要进一步增强。过去那个时代的人们,生活条件艰苦,精神追求也比较单一,就产生了很多勇于吃苦、乐于奉献的热血青年。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已有了很大改善。许多年轻人是在很优越的生活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对艰苦的感觉自然就少。但对此也不必过于忧虑。未来是竞争激烈,讲求高效率、快节奏的时代,对青年素质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任何人如果不发扬吃苦精神,不努力拚搏,就有被社会淘汰的危险。时代会为当代青年补上“吃苦”这一课的。我认为,我们这一代是不会辜负时代重托的,会像老一辈那样,积极投身国家和经济建设,取得非凡的成就。
逆境是人才成长的摇篮
傅志高(江西省新余市水泥厂厂长兼党委书记。他主动离开机关来到欠债430多万元的新余市水泥厂任厂长,同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重新找回了早已失去的凝聚力,使该厂产品出口量剧增。现在,该厂已成为全国目前规模最大的白水泥生产厂家,跨入年创税利超千万元的大户行列):1988年,敢离开机关到基层去的人还确实不多。经济战场是主战场,这正是我想去的地方。可究竟去哪里呢?好的企业当然是大家都想去的,但人家早已干好了,那还有什么意思?要去就去一个效益不怎么样的企业,为自己寻找一个逆境,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人的价值。恰好,当时新余市水泥厂亏损严重、濒临倒闭,需要招聘厂长,我抓住这一机遇迎了上去。当时干得真是苦,我把儿子寄养在别人家里,和工人们一起苦干。这可能与我出生在农村有关,不怕吃苦。舒坦的日子谁不想过?今年有人出年薪30万聘我,我不去!我要把我的厂办得更好。寻找逆境,不畏逆境,走出逆境,这需要有背水一战的勇气,要干就干出一流成绩。我觉得,我们当代不少年轻朋友缺少的,正是这样面对逆境的勇气。
认真做事,老实做人
郑天一(昆明卷烟厂第一副厂长、经济师。他率先主持制定并实施昆明卷烟厂人事制度、劳动工资等多项改革措施,多篇论文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认真做事,老实做人”,是我的座右铭。我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我要做许多具体事。其实,干每件事都能使自己得到提高,国家也需要干实事的人。现在不少青年朋友不愿干具体事务,自我估价过高,认为所学知识用不上。我也有过这种心理经历,所学知识经历没用、有点用和不够用3个过程。只要你认认真真去做事了,你就会觉得所学知识终究会不够用,迫使你重新学习。老实做人,是指真正提高自身的素质。有的青年朋友总怪幸运的女神没有敲他的门,我倒认为女神在敲他的门而他没能听到。要听到这敲门声,需要一定的素质。我们应该培养自己像多功能收录机,而不应只具单一功能。社会需要知识面越来越宽的青年人。我认为,我们只要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实事,才能提高我们的素质。
我仍选择“上山”
郭雷(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最年轻的研究员。他一直从事控制理论方面研究,1991年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1991年11月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一等奖”,今年7月荣获在悉尼召开的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第12届世界大会上授予的IFAC唯一的“青年作者奖”,这是我国学者第一次在国际上获此项大奖):记得刚踏进大学校门时,教授们就当头给我泼了一瓢冷水,说:“即使你大学毕业,也不过刚刚跨入自动控制理论之门。”于是,我只好埋头苦读。我很感激中科院领导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很好的科研环境。尽管我常去国外,但大部分成果都是在国内完成的。许多青年朋友热衷于“下海”。其实,我的研究方向自动控制理论是很容易赚钱的专业。从电梯到航天飞机,生活中遍布自动控制应用现象。可以说,我就站在“海”边。为什么不现在下海?我认为青年人应该先上“山”,有实力后再下“海”,这才不盲目。所以,我趁现在精力旺盛,仍然留在“山”上,但也不排除将来下“海”的可能。因为自动控制理论研究也是一种应用型研究,也要转化后才能给基础研究留下更大的空间。
不怕失败比成功更可贵
张山(四川省射击运动员,国际级运动健将。她心理素质好,协调性强,灵敏度高,在比赛中能沉着应战,1989年4月获全国冠军,1989年9月获世界冠军,1990年再获亚运会冠军,1992年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又荣获奥运会冠军):体育比赛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运动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我从小玩球,练就了一种能不过分计较结果的本事。我认为,不怕失败比渴望成功更可贵。我有一个原则:尽量带着最少的遗憾走下赛场。我觉得这一点应与青年朋友们共勉。不少朋友不敢去拚搏,怕失败,这种心理是要克服的。每一位渴望成功的人,都应该不害怕失败。正是有了这种心理基础,我才能勇敢上阵。别人说我平常很活泼,但一上射击场就判若两人,谁也不理睬,我感觉也是这样。我端起枪来,集中精神,把枪作为我身体一部分的延伸。碟靶一出现,也感觉成了我身体的一部分。正像自己摸自己,哪有摸不准的?有人说这是气功意念,我倒觉得这与我的不怕失败的心理素质有关。我9月份已入学四川大学经济学系了。现在是学习、训练二者兼顾。年轻人嘛,还是应该抓紧时间,多学知识。
懂法也是必备的素质
姜战林(北京铁路公安局副局长。在同各种刑事犯罪斗争中,特别是在打击“车匪路霸”的斗争中,他亲自带领干警抓获各类犯罪分子2100多名,打掉“车匪路霸”团伙147个,破获各类刑事案件1760起,其中重、特大案件410起,为国家和旅客挽回经济损失83万多元,被誉为“车匪路霸”的“克星”):干我们这一行的,常常要跟罪犯打交道,其中不少是年轻人。跟他们接触多了,我发现他们有个共同点,那就是除了追求金钱和享受外,没有别的精神追求。有的人是因为想发财而胆大妄为、铤而走险;有的人本来很富有,但因为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精神空虚,有钱后就去赌博、去吸毒,根本没有想过要为国家、为社会做些什么贡献。我认为,目前对青年的理想教育还要进一步加强。青年人如果没有树立崇高的理想,是不可能担负起历史的重任的。此外,青年人也要加强法制观念。一些人就是因为不学法、不懂法,而误入歧途,走上犯罪道路的。我们社会是一个法制越来越健全、越来越完善的社会,知法、懂法是现代人、自然也是当代青年必须具备的素质。
我的秘诀是:毅力+探险
何玉铭(河北省邢台市实用技术开发研究所所长。他研制的“米思奇”系列食品,填补了我国食品工业一项空白,被人们誉为“食品加工业的革命者”):我遭受过很多的挫折,研究出来的项目转化不成生产力,资金沉淀,债台高筑,妻子改嫁……但最终我挺住了。这可能与我穿过8年军装有关,是部队的艰苦生活使我具有坚强的毅力。当初我读军校时,遇到一个英语词组:Joint Venture,我按单个词译成“联合探险”,其实应该译成“合资企业”。这倒给我一个启示:办企业是要冒风险的,需要有点探险精神。战场上敌我双方明确,短兵相接;而商战场无固定目标,而且大多在“亲切友好气氛中”,“面带微笑”地进行,但残酷性是一样的。坚强的毅力加上探险精神,就是我成功的秘诀。
人的素质是第一位的
梁卫(广西半宙制药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兼党委书记。半宙集团前身是广西钦州市罐头食品厂,1988年已累计亏损500多万元,梁卫中标承租该厂后,立即调整产品结构,兴办制药厂,当年投产即达产值200多万元,利税30多万元。他们生产的“大力神”口服液在国内外评比中获奖,是广西唯一一项中国公认的名牌产品):我觉得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成功的关键在人的素质。发展国民经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搞好企业,科研人员是第一要素,单靠企业家个人是不行的。我当初接手的罐头厂有240多职工,大多是被优化组合掉的,只有3个中专生,很多职工没读过书。资金紧张,只是暂时困难,关键的问题是人的素质低。我是学医的,我调整产业结构,变罐头厂为制药厂,第一件事就是抓人的素质,招贤才,搞培训。现在厂里有职工751人,科技人员就达235人。你说我的企业能不发展吗?工厂的竞争力取决于职工的素质;而职工的素质重点在干部。现在我们的管理人员都是很优秀的人才。
内地同样大有作为
蔡育民(广东省惠州市纺织工业总公司总经理。他带领企业员工白手起家,三年多时间把公司办成拥有注册资金六点五亿元,资产总值十二亿元的集团,成为惠州市支柱产业,彻底改变了惠州市纺织工业的落后面貌,被誉为“广东纺织行业跃出的黑马”):青年朋友尤其是搞经济的青年朋友要获得成功,我认为这两点是要把握的:一是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包括要有自己的奋斗目标,比较高的政策水平,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这些都是取得成功的前提。二是不能急功近利,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去年,我们周围很多单位都卷入轰轰烈烈的炒地皮热中,也有不少人劝我参加。但我认为,从长远看,炒地皮对企业发展不利。今天的事实证明我做得对,假如炒掉了这块地,我们许多发展前景很好的项目就建不成。这就需要有长远目光。很多青年朋友愿意到沿海闯,因为沿海机会确实多一些。但我认为,不一定只有到这些地方才能成功。其实,青年人在内地也能干出大事来,最根本的还是取决于自身的素质。(附图片)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时代呼唤更多的杰出青年
——访第四届“十杰青年”评选组委会办公室主任俞贵麟
一年一届的“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活动,为各族各界青年树立了一组与时代同步的优秀青年的群体形象,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创造热情和奋斗精神,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和广大青年的极大关注。为此,在第四届“十杰青年”评选揭晓之际,记者带着青年朋友关心的一些问题,采访了全国青联秘书长、本届评选组委会办公室主任俞贵麟。
问:“十杰”评选已历时4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也有人认为,“十杰”每年评选一次太频繁,因为人材的产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对此,您是怎么看的?
答:我不太同意这种说法。我国有11亿人口,仅青少年就有3亿多。每年从他们中评选10个杰出青年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为此,我们青年组织除“十杰”之外还设立了“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专门奖励那些在科技领域刻苦钻研、成绩卓著的青年科技人材。这一活动和“十杰”评选活动一样,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这是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竞争激烈的时代,而各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材的竞争。时代呼唤更多的杰出青年。我们也有责任把青年杰出人材推向社会,以带动更多的青年努力成材。这样一大批跨世纪人材的成材和涌现,对我们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振兴意义深远。
问:在刚评选出的第四届“十杰青年”中,有5名是厂长、经理,占“十杰”总数的1/2。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否正常?
答:我认为这很正常。一个时期产生的杰出人物必然要带有这个时期的痕迹和特征。目前,经济建设是我们的工作重心。各界青年积极投身于经济建设这一主战场,并且涌现出众多杰出人材,这正是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重要特征。加之,企业界容易出成绩。他们创造的经济效益是有目共睹的,也就容易赢得人们的赞誉。当然,目前的“十杰”评选还存在界别、行业分布不够合理的情况,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探讨,使之更趋于完善。
问:今年“十杰”的评选办法与以往不同,取消了群众投票选举。这主要出于什么考虑?
答:今年的评选办法把以往的群众投票选举改为:先由各地青年组织推报候选人,再由评选审定委员会无记名投票。这主要是因为各地区在青年人口基数、经济条件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用投票选举的办法会出现一些不平衡,一些比较优秀的青年会因为本地区人口少、选票少等原因不能入选,不利于杰出人材的脱颖而出。另外,我国现在已有2/3以上的省、市、自治区开展了本地区的“十杰青年”评选,他们向我们推报的人选是在本地区群众投票选举的过程中择优选送的,这样就保证了我们全国性的评选具有同样广泛的群众性和代表性。今后,我们仍将延用这种办法评选“十杰”。 
○本报记者 唐维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