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0月1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40)

  关于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几个问题
——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李长春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全党的指导思想,是实现新的历史任务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坚持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党的坚强的团结和高度的统一才能有牢固的思想基础;我们这个久经考验的马克思主义的党,才能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更好地发挥其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关键是要学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掌握它的主要内容、基本观点,抓住精髓,把握实质,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首先,要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的一系列著作、讲话,积极、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把握邓小平同志的思想体系,增强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学习时,要结合我们党的历史,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进程加以理解和领会。党的基本路线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也是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和集中体现。15年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这一路线。要通过学习深刻领会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所做出的科学论断,这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而牢固地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意识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决心。
其次,要准确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这一理论的精神实质,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和逻辑起点,是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也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历经艰辛、反复锤炼而形成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创造精神。要深刻领会这一精神实质,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学习这一理论,就要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成为我们观察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基础。抓住了这个精髓,就抓住了领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关键。当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把思想统一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上来,统一到“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上来,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从实际出发,开拓进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改革大潮汹涌的今天,从一定意义上讲,解放思想就是解放生产力。不突破某些传统的原则、本本,不冲破陈旧的思想观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就无法前进,党就会丧失生机和活力。
第三,要牢牢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特色和灵魂,坚持改革开放。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改革开放。改革也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和保证。这些构成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具特色的内容。把握了这一点,就把握了这一理论的特色和灵魂。当前,改革和发展都处在重要的关头,深化对旧体制的改革已成为我们解决经济发展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关键所在。要抓住大好时机,注意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通过深化改革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第四,要认真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不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作为区分社会基本制度性质的依据,通过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是邓小平同志十几年前就提出并一直坚持的思想,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具创造性的内容之一。在改革中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对于我们来说,不仅是一个长期艰苦实践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全新的重大理论问题。要在集中一段时间系统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重点选学其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通过学习,充分认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重大意义,弄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内容、运行机制,以及建立市场经济的具体任务和政策,逐步掌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主动权,不断提高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第五,要正确理解并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内容,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政治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四项基本原则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者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得到了完整的统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就是要坚持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们党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并依据中国国情而得出的科学结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作用。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没有中国的政治稳定,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就是一句空话。这是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的一个重大原则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排除来自“左”的和右的干扰,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两手抓的方针,积极开展反腐败斗争,密切党群关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真正走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第六,要联系思想实际,更新观念换脑筋。观念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思想解放是生产力解放的前提。对于大多数内陆省区来说,要想在经济上缩小同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就必须首先缩小在思想观念方面的差距。就河南来讲,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体党员和干部的头脑,首要的也是最迫切的,就是要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抓住和开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换脑筋这个总开关。河南地处中原,古代文明辉煌灿烂,人民勤劳朴实,但现代经济文化却相对落后,少数同志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尽管4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由于在几千年小农经济基础上形成的旧观念的束缚和1957年以后20年“左”的错误思想的影响,使河南丧失了多次发展的良机,这一“左”一旧的思想至今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更新观念换脑筋,就是要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换掉我们头脑中那些对社会主义的不科学的认识,以及其他种种不切实际和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并沉淀下来的落后的传统观念,明确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努力把优秀的民族精神同改革开放的现代意识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走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改革与发展道路。当前,少数党员、干部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还有这样那样的看法和疑虑。我们就是要联系这些思想实际,通过深入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教育,实现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新飞跃,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统一全党的思想和行动,充分发挥这一理论的思想指导、意志凝聚和精神推动作用,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作者为中共河南省委书记)


第5版(理论)
专栏: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征文

  论建立竞争性的金融体制
王宇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但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市场体系仍不完善。建立竞争性的金融体制,已成为我国深化金融改革,促进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根据我国金融体制的现状,我认为,建立竞争性的金融体制,主要应在重建金融组织体系和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上下功夫。
(一)重建金融组织体系
在一国金融组织体系中,如果没有不同的利益主体存在,就必然会出现垄断,就不可能形成真正的金融市场和市场竞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金融体制改革已经打破了“大一统”的银行体系,初步建立了二级银行制度和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并使竞争在一定范围内出现。但是,竞争机制并没有真正形成。原因在于,现存的金融组织结构仍不合理,四大专业银行几乎垄断了全国存贷款业务的80%,排斥了金融业的竞争,从而抑制了社会融资活动的活力和金融体系的运营效率。因此,要建立竞争性的金融体制,就必须重组金融组织体系,即建立一个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形式金融机构并存的竞争性金融组织体系。具体说,它包括:
第一,以中央银行为领导。从制度上强化中央银行的独立地位,树立中央银行的权威,使其超脱于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摆脱日常金融业务的束缚,避开利润的干扰,集中精力从事宏观调控,保证通货稳定;负责管理、协调和监督商业银行的活动,为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提供一个公正、规范的环境。
第二,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商业银行作为不同的利益主体、竞争主体和金融市场主体,在新的金融组织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创建多种形式的商业银行,建立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商业银行体系是我国金融改革的战略重点。其途径为:(1)按照经营性业务与政策性业务分离的原则,对四大专业银行进行机构分离,分设出国有商业银行和国家政策性银行。前者按利益原则经营,后者为国家政策服务。其中国有商业银行要成为真正的商业银行,成为具有独立利益行为的法人实体,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实行企业化经营,实行全方位的业务交叉和竞争;(2)在坚持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国家控股的跨地区股份制商业银行、地区性商业银行、民间性商业银行以及外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以进一步打破金融业的垄断、拓展竞争环境。
第三,发展多种形式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我国传统体制下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只有农村信用合作社一家。改革以来,以大量信托投资公司和城市信用合作社的建立为标志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崛起,为我国金融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下一步的改革内容主要有:(1)以合作股份制形式改组城市信用社,打破它对国家银行或地方政府的依附关系;(2)恢复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本来面目,使其摆脱对农业银行的隶属关系;(3)积极发展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以及民间性的证券信用评级公司;(4)创建新型的和多元化的保险机构。
总之,在这一新的金融组织体系中,所有金融机构均应成为在中央银行领导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资金自求平衡、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金融企业。它们之间是平等的同业关系,实行公平竞争、优胜劣汰。
(二)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的金融市场已开始起步:区域性的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已经出现并开始运作;证券市场也已逐渐形成。但是,与其他要素市场相比,金融市场的发展明显滞后。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第一,货币市场发展不规范。这首先表现在银行间同业拆借带有浓厚的批发贷款性质,拆入资金不是为了调剂头寸,特别不是为了补足法定准备金,而是为了筹集贷款资金,从而造成拆借期限过长;其次,还表现在全国统一的拆借市场至今尚未形成,影响了竞争的充分展开,造成地区之间交易成本的差异,从而引起全国资金拆借渠道变窄,拆借成本提高。
第二,证券市场发育不完善。主要表现在:证券品种单一,数量偏少,证券结构不合理,发行方式落后;证券经营机构小而分散,门类不齐全;证券发行市场与证券流通市场的发展不协调,流通市场发展滞后;证券市场管理体制还未确立,政出多门;证券市场的有关法规不健全。
鉴于上述问题的存在,我认为,尽快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已成为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而在建立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过程中,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规范货币市场。(1)尽快制定《同行拆借市场管理条例》,运用利率杠杆,限制期限过长的资金拆借,避免把同业拆借当作筹集资金的手段,使拆借期限短期化、拆借资金使用合理化。(2)在现有的区域性拆借市场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全国性的拆借中心,实行挂牌拆借,自由交易,公平竞争,打破地区封锁,合理引导资金流向,为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提供信息。(3)通过推行票据贴现、抵押制度,将拆借市场和票据贴现市场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统一的货币市场。
第二,完善证券市场。(1)增加证券发行品种、扩大证券交易范围、调整国债结构;改国债发行以行政派购为主,为金融机构承购包销和银行代销为主,逐步推行公开拍卖,竞价投标的承销方式。(2)健全证券发行和转让市场。加强对证券发行的管理,制定科学的审批程序和发行者的资信调查、财务评估等内容的审核办法,规范发行主体的行为,以使证券进入流通能够实现良性循环;适度开放证券市场管制,允许公开发行的有价证券上市转让,在全国建立若干个证券交易所,制定证券交易法,使证券投资大众化、证券交易规范化、方便化,从根本上实现储蓄分流,扩大直接金融的比例,强化对企业的竞争约束。(3)建立一个有效率、有权威的证券管理体系,解决目前证券市场多头管理的问题。(4)尽快建立证券市场的法规体系,用法律规范证券的发行与交易活动。证券市场法规制度应借鉴国外的经验,遵循充分披露原则、禁止从事欺诈活动原则、禁止操纵行为原则和禁止“内幕人士”的证券活动原则等,为竞争提供一个平等、有序的法制环境。
总之,通过金融市场的竞争,可以使更多的储蓄转化为投资,并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社会融资效率,从而使资金得到合理的流动和配置。而要实现金融市场竞争和资金的有效配置,就必须有一个较为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


第5版(理论)
专栏:

  依靠科技进步 重振企业雄风
陈传柏
昆明卷烟厂是一个有50多年历史的国有大型企业。在党的改革开放路线的指引下,我们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大搞设备引进和技术改造,用当代世界先进科技武装企业,企业发生了巨大变化:产品质量稳定,品质优良,深受消费者喜爱。以1987年和1992年相比,产量由30万箱上升到100万箱,上缴税利由1.123亿元增加到22.5亿元,单箱消耗烟丝由61.5公斤下降到38.5公斤,企业也成为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
把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到战略地位上来认识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理。小平同志在总结了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七八十年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经验,进一步鲜明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学说,揭示了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位的变革作用,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企业发展的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科技进步在企业发展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
首先,科技进步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基础。在世界工业文明发展史上,每一次技术革命之后,都要伴随而产生一场深刻的管理革命。技术革命和管理革命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两个轮子。技术进步是管理的基础,现代化的管理,从管理内容、管理措施到管理手段,都离不开科学技术。规章制度的制定,要从企业的装备水平和技术能力出发,要求职工有与现代化装备水平相适应的科学文化和业务技术素质,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各个生产环节的衔接配合,也必须大胆借鉴和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和观念。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子计算机进入了管理领域,使管理手段更先进,自动控制水平更高。企业要提高管理水平,向管理要效益,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其次,科技进步是提高产品质量的根本保证。产品质量要靠科学技术保驾,这是任何有作为的企业家都必须明确的一个道理,卷烟产品质量的提高更是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生产优质卷烟的基础是要有大量的优质烟叶,而优质烟叶的生产,从选择良种,薄膜育秧,抢节令移栽,中耕管理等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以科学技术为指导。烟叶的收购、储存、打叶复烤都离不开科学的管理手段和现代化的设备。卷接包装过程中,烟支松紧、重量、爆口的控制及次品烟的检出,更是必须依靠高度现代化的技术装备。在现代化大生产的前提下,科学技术的先进是提高卷烟产品质量的根本保证。
第三,科技进步是增加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企业经济效益,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每一个生产环节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简单地说来,经济效益提高的关键是调整结构,提高质量。而要调整产品结构,没有优质原料、辅料不行,没有先进的工艺配方不行,没有先进的技术装备不行,没有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能熟练操作机器的职工更不行,所有这些,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科技进步。
瞄准世界先进水平跳跃式前进
靠科技进步,推动企业发展的路子怎么走?我们的体会是:瞄准世界先进水平,跳跃式前进。
首先,大力开展设备引进和技术改造,用当代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企业。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厂到80年代初与世界工业发达国家卷烟行业技术装备水平仍差距很大。面对严峻的现实和时代的挑战,我们制定了通过设备引进和技术改造,跳跃式前进的策略原则,14年迈出三大步。“六五”技改探路子,“七五”技改迈步子,“八五”技改实现飞跃。在设备引进过程中,坚持“要搞就搞世界一流”的指导思想,对引进设备的牌子、型号,技术水平反复对照比较,坚持用最先进的设备武装企业,使企业通过“六五”技改,一步跨越50年,通过“八五”一期工程,达到了8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
其次,改造、消化、吸收,推动科学技术全面进步。1989年11月20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昆明卷烟厂时指出:主机引进,辅机自己生产,在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的同时,又发展了我国的机械工业,这是真正的引进之路。实践中我们体会到,通过设备引进使我们在科技进步方面站到了时代的制高点上。要牢固地占领这个制高点,必须在改造、消化、吸收上下功夫。这些年来,我们一方面坚持主机引进,辅机自己生产的方针,为国家节约了外汇;另一方面对主机不合理的部分又进行改造,使其更先进,更合理。
再次,坚持“以技改养技改”的方针。我们每搞一个项目,都力争边技改,边投产,边收益。搞技术改造就是为了增加效益,再推动科技进步,实现科技进步和经济效益之间的良性循环。要实现这一战略思想,就必须做到设备订货到位快、安装调试快、形成综合生产能力快。
依靠科技进步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工作者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主力军。依靠科技进步就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第一,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企业越发展,越感科技人才的重要。为了适应企业科技进步的需要,我们下大力招揽和选拔人才。一是以优惠的条件从社会各界招聘人才;二是接收大批大专院校毕业生到厂工作;三是不凭关系,不凭学历、文凭,对本厂工人和管理业务人员中有真才实学者大胆的提拔使用。在人才的使用上注重实绩,实事求是,使一大批科技人才脱颖而出,为工厂的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仅在1988年至1991年四年间,就有17项科技成果获省及中国烟草总公司给予的奖励。
第二,加强教育培训,促进人才成长。我们的办法,一是改招工为招生:把应届初中毕业生通过统一升学考试招入技校学习,三年毕业考试合格再分配上岗;二是厂职工学校定期不定期对职工进行脱产分专业培训;三是组织职工参加地方大专院校的夜大、电大、自大及函授大学的学习;四是和地方大学签订合同,对企业特需专业人员进行脱产定向学习;五是根据工作需要组织出国培训。由于有了一个完整的教育培训系统,使企业职工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适应了企业科技发展的需要。
第三,建立健全机制,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我们的做法,第一是在用人观念上,打破框框,注重实绩。不违法乱纪,工作有干劲,有业务专长,就是德才兼备;第二是在工资奖金、住房分配上给予优待;第三是有突出贡献的给予重奖;第四是当他们受到非议责难和不公正待遇时要大胆地为他们撑腰。
 (作者为云南昆明卷烟厂厂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