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书评)
专栏:专家书苑

  偶读与必得
翟墨
近来我有一种感慨:书的诱惑既可爱又可怕。
说可爱,因为它可以开拓无尽的时空,为生活增添许多情趣。说可怕,因为它可使你把生命消磨在优哉游哉的“游书”之中,在别人开辟的思想航道上仰泳,钝化了自己原创的锐气,懒惰了自己攻坚的苦思,耽误了自己创作的时间。
我正在写一本书。本想闭目塞听,专心著述,可是总经不住“它书”的诱惑。每当我从收发室取回各地寄来的书报,就像瘾君子看见香烟一样,立即置身于铅字的吞云吐雾之中。等从晕晕乎乎中醒转来,时间已经丢下一串长长的脚印消逝得无影无踪。我狠狠地捶着脑袋警告自己:戒书瘾!躲开信息的轰炸与搅缠!
日前到导师王朝闻先生家,见他透过一架台式放大镜正在看书,桌子上堆着《太平广记》、《中国传统相声大全》、《中国古代格言大全》、《朱光潜全集·关于考德威尔〈论美〉》……
王先生说:“这些书,有的是我昨天才收到的,有的是自己的藏书,它们之间没有什么关系。我的阅读方式是没有选择的浏览。”
王朝闻今年已经85岁高龄,依然思路清晰,精力旺盛。建国以来,他出版了专著与论集30余部,700多万言。近几年,仍然平均每两年就有一本著作问世。他的艺术美学专著《神与物游》、《情变所孕》,论集《复活的复活》、《东方既白》都即将问世。
写作如此高产,阅读是怎样配合的?——我向王老提出了疑问。
“读书,随时带着功利目的,太苦了!”王朝闻接着刚才的话题,“然而,纯粹的消遣无异浪费生命。”他说,“我是没选择的选择,浏览中的邂逅,在阅读的偶然性中任灵感的必然性找上门来。”
他解释道:“人活着都不是抽象存在,而是互为环境的。有各种各样的矛盾,有对抗性的,也有差别性的。它们总引发你对人生的思考。我读的书没有特意选择,书与书间也没有系列关系,但在随便浏览中平时思考的东西就自然串起一根线来。它似乎跳出来说:请注意!……请注意!……把这些‘注意’连起来,一篇似乎偶然又实属必然的文章就出来了。”
是的。从无关里看出相关,从无序中看出有序,不求其得而自得,这才是高明的阅读。
我悟出,读书不只有主动(随时带着功利目的)和被动(纯粹的消遣)两种。高手自会将主动化解在被动之中,既不必小心翼翼地处处牵着书的笼头走,亦不要懵懵懂懂地时时被书牵着鼻子走。
进入创作的沉酣时,要有狠心同它书“小别”,不为它的诱惑所动。工作间歇时,不妨随便翻翻,宁可无不期然而然之“艳遇”,切莫误入藕花深处沉醉不知归路。
这样,就能不做唯唯诺诺的书奴,也不做太绷紧神经的书主,而是互为师友地把读书和消遣、读书和用书、读书和创造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偶然中邂逅必然,在不经意中获得妙文。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当是偶读与必得的最佳境界。


第8版(书评)
专栏:品书录

  悦性情 启心智
——读《漫说文化丛书》
白烨
这些年,迫于时间和精力的局促,读什么书是愈来愈挑剔了。最愿读的,是那种选题轻松、形式活跃而又内涵丰厚、饶有余味的书。近读钱理群、陈平原、黄子平等合编、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漫说文化丛书》10种,便很对胃口,获益也颇多。
丛书所列选的作者,多属现当代文坛的文化名人和文学大师,像鲁迅、茅盾、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等人的作品在他们的文集和专集里都曾见到过。但是,“丛书”的编选者变换一种角度和方式,把它们分别编入《男男女女》、《父父子子》、《佛佛道道》、《生生死死》、《神神鬼鬼》、《闲情乐事》、《世故人情》、《说东道西》、《乡风市声》、《读书读书》这样的专集里,人们就相应地换了一副眼光去看他们,大师们也似乎比往常更平易近人了。
像《男男女女》一书,我们即可由鲁迅、周作人、朱自清、徐志摩、聂绀弩、张爱玲等人的议论文字,从多种角度领略到20世纪初叶体现于妇女问题的人的觉醒;又可从郁达夫、何其芳、陆蠡、孙犁等人的抒情文章中,感受到不同的初恋与婚姻所包裹着的同一的至情至性。《父父子子》的集子,有不少散文题同而意别,读起来倒也相映成趣。如丰子恺的《儿女》在与真朴、活跃的儿女的比较中,时时反观自己的“谨惕 ”与“穷屈”;而朱自清的《儿女》则在忆念自己抚育孩子先前不得法后来又顾不上的经过中,真诚地自责与自悔。集中还有一组“谢本师”的文章特别有趣。章太炎先生因不满于恩师俞曲园晚年的“蔽遮”“虏恶”,毅然作“谢本师”文,“谢”了俞曲园。而后来,他又因晚年参加了“孙联帅”的投壶盛典,被弟子周作人认为“将四十余年所主张的光复大义抛诸脑后”;因之,周作人愤然作“谢本师”一文又“谢”了章太炎。这两桩事件引发了散文家秦牧的感慨,他又以“谢本师”为题,提出了警惕“悲哀的宿命论循环论思想”“发酵”的问题。这些文章在其思想性与论辩证之中,显然还兼具着史料性和文献性。其它如充满着民俗意味的《乡风市声》,折射着世情演变的《世故人情》等,都在“文”的风采中显示出“史”的韵味,个体的审美情趣与时代的文化纪实互得益彰。
对于今天的文化人来说,读《说东道西》和《读书读书》两集,可能会有特别的兴味。《说东道西》收集的梁启超、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陈源等人的文章,纵论中外文化内涵上的区别又畅谈东西文明方法上差异,最鲜明不过地表现了“五四”时期的文化开放精神,那种流贯于不同人文章中的世界意识、独立精神和平等态度,体现于不同表述中的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和对外来文明的包容,今天读来仍不乏豁人耳目之感。《读书读书》在“读书”的总题目下,收入了一代文化巨人们谈书论书的各类文章,他们当年有感而发的读书体会,读来常令人有同感同悟之共鸣。像鲁迅的《随便翻翻》,讲读书之法在于“多翻”和“比较”,借此“识得真金”和“医治受骗”;周作人在《闭户读书论》里论到读书之道在于“故纸”与“活人”相对照,使“死书”变“活书”,从而“得道”与“养生”。还有一些名家寥寥数语的读书感言,完全可以当作读书箴言来对待。如叶灵凤的“不要买那只读一遍不能使人重读的书”;老舍的不必读“广告与威风都很大”的一类书;林语堂的“读一部小说概论,不如读《三国志》、《水浒》;读一部历史教科书,不如读《史记》;周作人的“无论禁的是哪一种的什么书,总是最愚劣的办法”等等。这些饱含着经验之谈的文章,悦人性情,又启人心智,而集中读来更是一种难得的精神享受。
《漫说文化丛书》选题设计卓富个性特色,它将严肃、高雅的内容裹以世俗、通俗的包装,使高档次、雅品位的美文得以进入流行的行列,实在是一个值得称道的编辑运作。另外,就全套书在作家作品的搜求、遴选上看,有不少属于富于独到的文史眼光的“发掘”与“发现”,这也是不熟稔现代文学和文化的人所难以办到的。说实话,现在的图书市场繁荣昌盛得令人眼花缭乱,但你“随便翻翻”,便觉得那与文学、文化和学术的繁荣似乎并不沾边。有鉴于此,我特别看重和欣赏《漫说文化丛书》一类书,并希望这种有分量、有特色的图书能切实多起来。


第8版(书评)
专栏:

  出版社荐书
《中国革命斗争报告文学丛书》已出九本,新近又有王苏红、王玉彬著的《大势中原——千里跃进大别山》和冉淮舟、朱海燕著的《北方有战火——百团大战》两书出版。
 解放军出版社推荐
《中国现代文化名人传记丛书》共十本,描绘现代文化名人的业绩,先后有齐白石、徐悲鸿、弘一法师、林巧稚、马寅初、曹禺、赵丹、王莹、袁世海集。
 中国青年出版社推荐


第8版(书评)
专栏:书味斋

  读不完的《古文观止》
黄国柱
记得大学一年级时,买到中华书局版的《古文观止》喜在心头。随着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汉语课的深入,愈发感到自己的浅薄。仅是《古文观止》中的文章,读不懂,弄不通之处多矣。于是,发奋地读。渐渐读出一点滋味。同样的文章,在课文里,或是在各种用简化字横排印刷的选本、参考教材里,就不如在这一套古色古香竖排本里有韵味。老师讲析古文,只要《古文观止》里有的篇目,我都用这个选本去对照听讲。
走上工作岗位,或忙或闲,或平或坎,或文或武,这套书总是放在书桌上,床头旁,时时翻阅,常读常新,常读常乐。特别是写文学批评的文字,文思枯竭,心绪不宁的时候,她总是能先让我沉静下来,把浮躁的游丝般的思绪归拢到写字桌前,渐渐生出几分灵感和文思。
当然,我从中得到的,不止是谋篇布局,寻章摘句,锦言妙语的袭用,更多的则是古代文化传统中人文精神、伦理价值的启迪。从政治韬略(如《郑伯克段于鄢》《苏秦以连横说秦》)到军事计谋(如《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从国计民生(如《论贵粟疏》《捕蛇者说》)到学问之道(如《师说》《进学解》);从千古兴亡(如《过秦论》《赤壁赋》)到个人胸臆(如《报任安书》《陈情表》)……贯穿了中国知识分子十分可贵而强烈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的忧患意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的献身精神;上下求索,虽九死而犹未悔(《屈原列传》)的殉道信念。即便是在陶渊明式的隐逸之文里,也未尝不时时流露“身在山林之中,心存魏阙之上”的不甘困顿,以及“处涸辙以犹欢”(《滕王阁序》)的安贫乐道的高洁志向。应该说,这一切都是我们珍贵的精神财富,不仅是为文的支撑,更是做人的根本。
遗憾的是,我至今未能把这套《古文观止》从头至尾通读一遍。只是兴之所至,随心所欲,读那些自己喜欢的篇什。日前,几位文友小聚,有王君叹喟时下能安心读书者寥寥,“读书无用论”又有所抬头,且不说大学校园里热衷经商者众,连文学各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也竟鲜有问津之人。难道中华文化真的会“断档”么?商海的汹涌之涛,果真会“冲垮”深厚的传统文明的堤墙么?
今捧读《古文观止》,心情又渐次朗阔。我不相信,如此精美绝妙的文字会终被湮没;如此深刻至善的思想会终被物欲消解。以神州之大,一定会有人坚守,一定会有人研修,并传之久远。


第8版(书评)
专栏:

  编后
自今日起,本报开设《书评》专版。读书求知,答疑解惑,沟通读者、编者与出版者之间的联系,“书评”版愿做桥梁,为读者的业余文化生活添点异趣。
“书评”版的宗旨是评介图书、推荐新书,宏观扫描,鉴赏品评,不拘一格,以文艺书籍为主,设置了“专家书苑”、“品书录”、“书味斋”、“书话人语”、“书市大观”、“书家访谈”等栏目。举凡关于书的千字文,我们都欢迎,希望大家热情赐稿支持。 ——编者


第8版(书评)
专栏:

  看好丛书
叶于
文学市场忽冷忽热,圈内圈外,众说纷纭,个中因由一时说不清楚。近日,好像有些变化,行情较以前有些看好,一本书一部小说,众人争读,多方评说。文学书市渐渐出现热闹的景象。所不同的是,前几年畅销书多为通俗文学,眼下的古典名著和当代名家小说渐渐走俏。
细细观察,还可以得出这样印象,一些出版社推出的当代小说系列,特别是长篇小说丛书为文学市场起到了“导读”的作用。丛书在前些年就被有魄力的出版社作为重点推出,后迫于经济的压力,坚持下去的就不多了。文学市场尤其是严肃文学不太走俏的时候,出版社不惜赔本,保持“晚节”,难能可贵。像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当代著名作家自选集》(已出十多本)、作家出版社的《当代长篇小说文库》(已出二十多本)、中国青年出版社的《九十年代长篇小说系列》(已出十本)、花城出版社的《先锋长篇小说》(已出十本)、长江文艺社的《新世纪文丛》(已出十多本)、华艺出版社的《当代著名作家新作大系》(已出十多本)等,都是为发展艰难的文学事业做文化积累工作,善莫大焉。
当代小说丛书比不上通俗文学流行,但流行的并不就有价值。读者的眼光是变化的,也是苛刻的,更是敏锐的。名家小说丛书,渐被看好,或许对致力于严肃文学创作的作者和编者们是一个极好的慰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