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0月12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热点透视

  “明清艳情小说热”一瞥
苏生
一、现象:“艳情”招摇 进市
城市书摊,尤其是大中城市的书摊,正“火”着“艳情”图书——准确地说,是“明清艳情小说”。从今年年初直至眼下,这类图书仍以相当的数量和品种,构成一种规模,在图书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这是一种值得我们关注的文化现象。
统称为“明清艳情小说”,其实又可略分为几类:一是成套的。如某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馆藏才子佳人小说选刊》,一套达8种之多;某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皇室孤本”明清艳情小说》,一套四册;某出版社出版的《明清佳作足本丛刊》,一套四册。认真分析起来,这又可分为两类情况,一类是明清就已成系列的,一类是我们现在的编者将这一类书“撮合”在一起“推出”,以产生一种“规模效应”,而尤以后者居多。这成套书大多在四册以上,冠以总题,有一总序(或“编辑说明”、“出版说明”、“整理说明”),又大致有一表示男欢女爱的封面,十分招摇。
成套的很招摇,单本的也不甘示弱。某文艺出版社出版一本《花柳梦》,干脆在封面上写上“清代狎邪小说”大字,以广招徕。
就笔者所见,仅在一个城市的市面上,这类书就有二三十种之多,有的一个本子,几家出版社竞相出版。
说这些图书是“招摇进市”,只要到坊间书市走走,就不难看出。一是看其封面,与其说是花哨,不如说是引逗。大都有彩色图案,而又尤以一男一女缠绵之状为多;大都有“提示性文字”,干脆标上“艳情小说”、“足本丛刊”、“狎邪小说”字样。有那更胜一筹的,以骈语出“提要”,印在封面上,也往往夺人眼目。有一册《花月痕》,就这么在封面上“做提要”:“十里洋场,风尘世界,始写妓家,展其奸谲”,广告招贴效果,十分明显。
  二、评论:毁誉参半值得注意
这次“明清艳情小说热”,范围之广,出书之多,持续时间之长,为近一二年图书市场不多见现象。四五月份,有些论者在报上撰文,曾认为“此‘热’会自然降温,不会持久”,但时至今日,这股“热”看来仍势头不减。日前,笔者专程观察了北京一些书摊,发现这类书仍有较大“市场”,且仍有“新品种”被“挖掘”出来。
对这种“热”,目前尚有不同看法。
一部分人认为,这类书的整理出版,有其版本学及资料学上的意义。这一持论者大多为古籍整理研究工作者。他们的看法是,明清艳情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同时也是那个时代的文学记录,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文献资料价值、认识意义和审美作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这类小说一直是“在禁书籍”,其中不少在当时就遭禁毁,有的几近湮灭,有的流佚海外。现在,出版业繁荣,社会稳定,能集中整理这批古籍,未必不是一件雅事。这些书出版后,确有一部分为研究者、文化人收藏、研究。至于其中写性写情,是那个时代的写照,可当史料观之。再者,对于群众购买此类书籍,若从俗文化角度去看,亦无可厚非。
另一种意见则针锋相对。同样有一些古籍整理及高教文科教师,对大量印行这类图书颇有微词。他们的意见是:明清艳情小说,在文学史上当然占一个位置。但充其量只是一个很小的位置。它与我们熟知的明清名作相比,比如同《三国》、《水浒》、《西游记》、“三言”“两拍”,同《红楼梦》、《官场现形记》、《儒林外史》相比,甚至同《金瓶梅》相比,都是等而下之的文字,思想性不高,艺术价值不大;而更集中于写各种各样的“性活动”,这类书,不宜在社会广为发行。即使重印,亦应限量或限在一定范围。而现在的状况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抓到这类书,就上机印,这对读者,特别是文化层次不高的读者和青少年读者,有相当的消极作用,与文化建设、文化传播无涉。他们认为,这大都是金钱利益驱动造成的结果。因为这类书大多发行得好,有利可图,又不付稿费,没有版权之争。他们呼吁:尽快采取措施,整顿好“明清艳情小说”图书市场秩序。


第12版(副刊)
专栏:丽珠杯杂文随笔征文

  “拙政园”断想
湖涌
苏州这座已跨越两千五百年历史的古城,我来过四次,即春、夏、秋、冬四季各来一次。其中拙政园游过三巡。但上两次游园,只是走马观花。这次导游小姐把个拙政园的来龙去脉讲得头头是道。我原来对拙政园,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原先光知道,拙政园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三国时代。原是三国时吴郁林太守陆续的宅第,东晋时系高士戴颙宅,到了唐代后期,诗人陆龟蒙宅也建在这里。北宋年间,山阴簿胡稷言曾在这里建五柳堂。元代曾在这里建寺院,到了元朝末年寺毁。明正德四年(1509年),当朝御史王献臣,因官场失意,弃官还乡,自己承认拙笨,便以彼时大弘寺原址扩建为园。为了表达出自己的心愿,便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便将园名定为“拙政园”。
对王献臣的为人,我没有什么研究。不过,仅就自以为“拙”这一点我看他是高明之举。比起那些靠“聪明”去争权夺利之徒是为善者。联系到当前反腐败斗争中,有不少腐败分子往往是那些所谓“聪明人”。自以为得意,自以为可掩众人耳目。其实中国有句古话:“要想人不知,除非己不为。”那些已经败露的腐败分子,“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而自认为“拙”者相比之下,往往不那么胆大妄为,也不得其法去捞取钱财。所以,就此点而言,那些所谓“聪明人”太多了,未必是国之幸事。古人云:拙以勤奋,俭以养廉。我觉得自认为“拙”的人,有时反而是真正的聪明人。因为他能权衡自己,认识自己,所以也才能有自知之明。 (作者单位:河南人民出版社)


第12版(副刊)
专栏:艺境

  寻觅都市的田园
——访九月画廊
周平
在一个秋天金菊盛开的日子,我访问了坐落在北京团结湖公园内的九月画廊,正碰到画廊陶艺中心“人与自然的和谐陶艺展”开幕,画廊总经理黄蕾女士热情地介绍了九月画廊及陶艺中心成立的情况,并自豪地说,在北京九月画廊有四个第一,即第一家以肖像人物画服务打出名气的画廊,第一家环境优雅的花园庭院式画廊,并附设露天酒吧,第一家在国外建立办事处的民办画廊,也是第一家唯一开设陶艺中心的画廊。
九月画廊陶艺中心的成立,应该视为中国陶艺发展的必然产物。自80年代初陶艺运动影响中国以来,中国一部分前卫陶艺家从传统陶艺的道路上转过来,开始了现代陶艺的创作历程。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方有今天的成绩。可以说,现代陶艺在中国的发展仍然是缓慢的,曲折的,同时也是年轻的。在表面上看来,中国现代陶艺运动是受西方现代陶艺的影响而发动、是中国陶艺家应用陶瓷语言进行的艺术创造和表达,但实际上,陶艺活动本身却和中华民族的历史一样古老。中国传统陶艺的特点是实用与审美的统一,而现代陶艺更多的是以审美为中心。
在陶艺中心,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一些年轻的陶艺家创作的一些现代陶艺作品。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代中国陶艺运动发展的一些倾向。中国是世界一个最古老的陶瓷大国,在陶瓷创造方面具有其它民族无与伦比的成就。它在陶瓷技术、造型、装饰等方面有各种经验和成就,并在陶艺发展道路上追踪实用与审美的统一,功能与造物的统一。中国的现代陶艺运动,仍然追踪这种精神,但表现的层次和手法,反映作者的观念却更为复杂而多元。他们在传统陶艺的基础上,以一个崭新的现代观念开始了现代陶艺的新的创造。在这里,有中国最古老的造型方法泥条盘筑法,也有现代注浆成型法,既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的色釉,和无釉素胎装饰,也可以看到民间青花以新的组合出现。既可以看到中国的黑陶,刻画纹、白陶、最纯净的青瓷,也可以看到中国民间的民俗文化,禅文化,中国文人画的写意精神。伴随西方文化的输入,当代陶艺家也借助西方陶艺创造的语言,及其一些平面立体构成方面的因素。
陶艺,同任何手工劳动一样,曾是这个星球上最正直、最有创造精神的活动。它手足心身并用,使人类双手和心灵都得到锻炼,同时,材料取自地球最普通也是最多的泥土,保持了人与自然亲密的依赖之情。它不但使陶艺创造者,也使陶艺欣赏者同时感受到那种纯朴的精神愉悦和感受。它是技术的,又是艺术的,科学的,它是人类智慧的高度产物,又有自然天成的偶然因素在里面。因此,现代陶艺也是人为与天成互相活动的产物,而人的因素始终是主导的。在科技日益发达的时代,人们愈来愈节省自己的体力与脑力,尽量用机器替代,现代陶艺活动,无疑是治疗“现代病”的一剂良方。至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一个工业非常发达的西方社会,最原始的手工陶艺会人人参与,大到专职陶艺家,小到家庭主妇。
社会的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会使越来越多的心呼唤田园,呼唤业已失去和将要失去与农业文明联系的优美自然环境,纯朴、手与心并用的手工制品和陶艺,呼唤人类业已失去和正在失去的美好的情感,出于自然、归于自然、创造自然……九月画廊正是这样一个窗口,更多的人可以从这里认识艺术、感受自然和田园的风情。
(附图片)
作者:管朴学
作者:王东


第12版(副刊)
专栏:艺文短波

  艺文短波
△《陈琦水印版画第一回展》近日在中国美术馆与观众见面,共展出作者近几年来创作的水印版画六十余幅。
陈琦近年来潜心于版画艺术创作,并多次获奖。他在水印版画的制作上,如用墨用色用纸之讲究,分版套印之准确,水墨晕化之自由,表达之细腻等等均有独到之处,他的作品注重内在的精神挖掘,具有浓郁的东方文化神韵。 (文一)
△中国人口报、山东省济宁市和山东省菏泽地区计生委联合举办的“济宁杯·改革潮中的家庭”征文,“牡丹杯·纪实文学作品”征文于近日圆满结束。共评选出获奖作品三十三篇。征文活动历时六个月,来稿踊跃,得到了广大读者、作者的热烈支持。(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