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0月1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副刊)
专栏:

  仰望国旗
潘仕明
“你仰望、我仰望,牵动儿女泪两行;情一腔、爱一腔,为何这般痴情长……”一位词作家是这样饱含激情地来写升国旗场面的。这是亿万炎黄子孙对国旗的特殊情感的真实写照。
每天都有这么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春潮般的橄榄绿簇拥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如众星捧月般走进万众期盼的天安门广场。激动的人群屏住呼吸,那一双双灼热的眼睛凝聚在冉冉而升的国旗上,人们达到忘我的升华,那“模糊的是泪水,流淌的是血浆;飘逝的是岁月,留下的是难忘……”。
对于日夜守卫在国旗下的战士来说,没有什么比这更神圣的了。他们每天都被国旗四周的情潮声浪冲荡着、拍打着、感染着。那是1990年的一天清晨,有几位“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亦是中国心”的海外侨胞,迫不及待地来到国旗下,望着头顶上飘扬的五星红旗,他们热泪盈眶。一个华侨老人说:“到家了,这才是咱们真正的家呀!快照几张像带回去吧。让世世代代永远记住咱们这个国家,”他们连拍几张还嫌不够,又拉住一个代班的战士站到中间,留下了最珍贵的记忆。
忘不了,那是一个大雨如注的清晨,首都和广场,都笼罩在密雨之中,可在广场的地下通道上,依然簇拥着期盼的人群。他们中,有首都的青少年,也有外地的过客。有几位四川偏远山区的人,半夜下车就直奔广场,他们已买好了当天返程的车票,在离京之前的空隙想一睹升旗盛景。可大雨偏偏劈头泼下,扫了他们的兴头,他们失望了。就在这时,国旗卫士那震撼大地,震撼人心,震撼历史的脚步声从天安门洞内传出来了,跨过金水桥,迈过长安街,大雨没有挡住他们的脚步。是的,这是历史的脚步,因为他们肩上杠的是神圣国旗,一面国旗象征着一个时代,一段历史。此时此刻,人们忘却了浇头的雨水,为了这美好的瞬间而收起了雨伞。不知一个升降国旗仪式,牵动了多少人心。一封封热情洋溢的信从四面八方飞来,这里有鼓励,有赞扬,有建议;也指出了美中不足。1989年夏天,有一位上海的知识分子看完升旗仪式后,当场就提了几点建议;要有国歌伴奏,要有卫队护旗,一位来自广西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说:旗杆要更现代化,最好有吹风设计,在无风时国旗也能飘展。来自台湾的陈先生提出了一个更实际、更完整的设想,与1991年新的升降国旗仪式基本相吻合。这个建议是他住在北京饭店期间,每天早上跑步到广场看升旗仪式而产生的。
国旗熏陶了战士,战士献身于国旗。他们用标准军姿为国旗增辉,用文明的言行和高尚的情操为国旗添彩。多少年来,国旗卫士为了站出中国人的尊严,走出咱们的国威,自觉地承受近似严酷的训练,用皮肉之苦换来了标准的军姿。用他们的青春代价,出色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神圣使命,湖北籍战士陶卫革,因胃穿孔倒在下哨的路上。第六任国旗班长史涛、第七任国旗班长赵新风,都先后患了关节炎、腰肌劳损等疾病而住进医院,然后因身体不适应而含恋离开。他们那一桩又一桩感动人心的故事,不仅感动了广大的海内外人士,也感动着我们的作家、新闻工作者,从而产生了创作的冲动。
这一切一切,都是因为国旗的神圣,是的,当五星红旗伴着国歌在亚运会、奥运会冉冉升起的时候,不管是大陆人,还是台湾人,或是港澳同胞,海外侨胞,振臂欢呼,为之万分激动!亿万炎黄子孙在它身上找到了民族的共同点。
作为民魂、国魂的五星红旗,不仅飘扬在天安门广场的上空,也将永远飘扬在亿万炎黄子孙的心目中。


第4版(副刊)
专栏:

  呵,京九
理宏
黄河,长江,珠江
 燕山,泰岳,南岭
 看京九一脉相连
 托起祖国明天的早晨
 二千数百公里全程
 千百桥梁、隧道、涵洞
 数字本身就是诗
 就是血汗,就是大智大勇
 紧挽京广线姊妹
 与欧亚大陆桥相呼应
 祖国最南端倾听心脏跳动
 中枢牵动着末梢神经
 呵,京九
 京是五星红旗,京是天安门
 九是九江八河,九天九州
 九九归一,神州一心


第4版(副刊)
专栏:

  今秋北京更辉煌
王玉芳
年年岁岁迎国庆,今秋北京更辉煌。
七运捷音频传凯,国门路桥谱新章。 
七运告捷
我凝望着碧空中飒飒飘扬的五星红旗,心海荡起阵阵波澜。
七运圣火在这里点燃,引发了每一个龙的子孙胸中自豪、自信、自强的火焰。各路体育健儿在热血沸腾的竞技场上催动汹涌的浪头。一个新纪录刚刚出现,又被另一个更新的纪录刷新,真是长江后浪催前浪。体育场是中华民族振翅腾飞的缩影,在这里所表现出的中华健儿的素质和水平,像天安门广场上微笑着的鲜花,无声而无愧色地表明:他们也能给奥运会增添辉煌!
王军霞、曲云霞等一系列响亮的名字,属于金秋收获季节行列中的佼佼者。由于她们的出色建树,使今年的国庆粲然增辉。北京人没有忘记她们,正如没有忘记自己身上对国家应负的使命。
创造新纪录的健儿们也许早已回去了,但天安门广场的金菊还在,正迎着秋日的金风,接受下一个季节的挑战。
桥族中新姐妹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新的时代要求我们不仅是在水上架桥,而是在一切阻滞交通的地方,以桥代路,重重交错,天桥地桥,路路畅通。成万个日夜的鏖战,灯火融合了日月晨昏,筑桥的健儿一根心弦连接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终于在9月中旬使东三环七座立交桥胜利竣工!国贸桥、光华桥、呼家楼桥……宛似勇士衣襟上七颗闪烁金光的纽扣,一旦敞开胸怀,便使开放的首都八面来风,呼吸更加顺畅!
与七运会一样,此项工程也创下了新纪录:有北京市最大的立交桥,还有桥上架桥,大桥包容小桥……
立交,多好的称呼!立足于京,立足于中国,立足于世界之林;交汇于千车万辆之中,交流于2000年即将到来之时;心心交融,处处通畅!
国门第一路
这是一条美丽壮观的路。
这是一条优质高速的路。
这是首都的建筑工人,十四个月来,冒烈日顶暴雨,在北京城市建设的真实画面上浓抹重彩地挥洒了一笔!
这是非常漂亮的一笔,这是丰采独具的一笔,也是足以使国内外不抱偏见的人们啧啧称赞的一笔!
特别是因为它,这头连着北京城,那头迎向首都机场,真是不折不扣的国门第一路。当海外游子和国际友人远涉云空飞临中国首都时,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条路。
可以说:它是当代中国的风范,中国的气度。它,自然是大家风范,五千年文明与今日改革开放完全和谐的气度。
国门第一路刚刚建成,中国首都机场新航站楼又在加紧筹建,这座年客流量3200万人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新航站楼即将开工、当使1997年的北京金秋尽占风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附图片)
祖国万岁(篆刻)王艳平


第4版(副刊)
专栏:

  英雄纪念碑
王田
广场,几只放飞的白鸽,点缀着天空的碧蓝。
一块世界瞩目的碑,白色的浮雕,金色的大字,使广场更加庄严。
我曾把碑比作一柄直刺蓝天的利剑,我知道,那剑柄深深地埋进了沃土,那雄魂已在人们的心中安眠。
我曾把碑看成一座巍峨的宝塔。我知道,那塔基是生命凝集,那塔身是人们心中的风景线。
骄傲的,自豪的,期待并不遥远,该让孩子们懂得,为什么在这里,即或是职务最高的元首,也迈动沉重的脚步,敬礼,默哀,献上花圈。


第4版(副刊)
专栏:

  茶醉宜兴
海笑
一杯翠绿显毫、汤色清澈的阳羡茶放在我的面前,就像是一件会冒热气、能散发出清雅香气的科学工艺品,我聚精会神欣赏了好一阵,才端起杯来呷了两口,果然滋味鲜醇,芬芳可口,我几疑是王母娘娘宴会上的玉液琼浆。
宜兴不仅是溶洞之乡,毛竹之乡,紫砂之乡,也是茶叶之乡,而且还有纯净的金沙泉水。有人把紫砂壶比作为茶之母,把金沙泉水比作为茶之父,把阳羡茶比之为子女,这三者合一,便产生了具有浓厚的文化特色的宜兴茶。
每位与会者面前都是这样一杯新茶,大家轻轻地呷着,慢慢地啜着,细细地品着,一个个都沉醉在这迷人的氛围中,这高雅的境界绝不是喝咖啡、喝雪碧、喝可口可乐所可能达到的。第二杯、第三杯喝下去后,人人精神振奋,谈笑风生,于是会议边喝边聊,谈茶的历史,茶的品种,茶的功效,茶的文化。有人把宜兴的开发首先归功于范蠡。越灭吴后,范蠡偕西施泛游五湖,到达宜兴,难怪宜兴有慕蠡洞,难怪丁蜀紫砂的艺人们自豪地称自己是范蠡的后代。为宜兴茶文化作过贡献的还有陆羽、苏轼、杜牧等人。茶圣陆羽对阳羡贡茶推崇备至,认为“芬芳冠世产,可以供上方”。古人在《饮茶歌》中写道:“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苏东坡为了喝好茶,还自制了东坡提梁壶,杜牧也有诗赞道:“山实东南秀,茶称瑞草魁。”而现在宜兴的茶较之1800年前的汉和以后的唐又有了很大的发展,茶场135个,茶园6万亩,年产干茶5000吨以上,不仅“阳羡雪芽”名闻海内外,现又生产出“荆溪云片”这一名茶。这茶是在谷雨前采制多茸毛的一芽一叶为原料而制成的;每500克约需6000至8000个芽叶,茶形宽扁挺直、白毫显露,色泽绿翠,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名茶,今年在溧阳的茶叶节上又压倒群芳独占鳌头。
当我们从会议室走进一望无际、犹如绿海的茶场,环顾四周时,只见天目山逶迤至此,峰峦叠嶂,树木茂盛、郁郁葱葱,即使在初夏时节,也能感到从太湖升腾而来的氤氲水气。原来这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加上宜兴人的聪明才智、勤劳勇敢才孕育出被誉为“冠世”之茶的啊!
宜兴报的记者俞静芬来看我们时,她又请服务员为我们重新沏上了一杯浓浓的阳羡茶,她大概想以茶代酒把艾煊,把高风,把我们灌醉,然后多采访一点文人茶醉后的自由谈去发表吧!古人有诗云:“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果然,我们似乎都被她的好茶灌醉了,个个变得亢奋起来。真个儿使我们认定“不抽烟,少喝酒,多饮茶”这个口号是可行的。茶醉宜兴君莫笑,茶醉常爱唱豪歌啊!


第4版(副刊)
专栏:

金风送爽传千里红旗漫卷映万家(书法)沈鹏


第4版(副刊)
专栏:

祖国万岁(篆刻)王艳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