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月9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宋健要求科学技术人员在新时期
创造新成果攀登新高峰
本报北京1月7日讯以十大科技成就为象征的新成就,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又写下了新的一页。广大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在经济建设主战场、在世界基础科学和高技术前沿,勇于开拓,奋力拚搏,为科技进步和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了新的贡献,赢得了全党、全国人民的高度赞扬。这是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在“1992年度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发布暨表彰大会”致词中首先说到的。
他接着指出,20世纪各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科学技术要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创造新的成果,攀登新的高峰。与此同时,科技成果要尽快地向生产、向市场转移。我们要继续贯彻执行“面向”、“依靠”的战略方针,按照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加强基础研究三个层次的战略部署,努力攀登科学高峰,创造出更多更高更新的科技新成就。
宋健说,90年代,我们最迫切的任务是在一些最重要的领域接近和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技术水平,特别是要组织、动员成千上万科技工作者投身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第一线,大力开拓和加强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工作,建立和完善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的机制,彻底改变大批优秀科技成果积压与传统产业落后并存的局面。
宋健最后说,去年,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高速发展的阶段,进一步推动了科技事业的繁荣、兴旺。就像1992年十大科技成就那样,中国的科技成果很多具有世界水平,中国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才智比起世界各国毫不逊色。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描出华夏的辉煌
——《中华古文明大图集》出版纪实
本报记者李泓冰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华夏古文明,人人叹其深厚,人人畏其神秘。
黑格尔提醒人们:“关于中国哲学首先要注意的是在基督降生五百年前的孔子的教训”,可是就是这位睿智的大哲学家也为之迷惑不解,孔子和弟子们讨论的不过是一种“在哪里都找得到的常识道德”,何以竟神奇地维系了巍巍中华帝国数千年而不倒……
就是我们土生土长的中国老百姓,也都知道祖宗的辉煌,可一较真儿,扳起指头数完四大发明、唐诗宋词,这辉煌也就模糊不清了。
有一群较真儿的中国人,咬着牙埋头干了两个寒暑,抱着“上对列祖列宗,下对子孙万代”的一股子源于血脉的痴情,将中华的古代文明虔诚地、精致地描摹出了一个基本轮廓,这就是大陆和台港文化出版机构与学者联手捧出的8部24集90章539节的煌煌大作《中华古文明大图集》。
大十六开硬面精装、绛红色的封面依次庄重地托出:始祖、神农、铸鼎、通市、社稷、文渊、世风、颐寿,从各个侧面使祖先的辉煌渐渐清晰丰满起来;4000多幅精美的第一手图片资料,使华夏文化的源流脉络灵动飞扬地凸现在读者面前……
翻开扉页,出版者人民日报出版社、乐天文化(香港)公司、宜新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台北)在白纸上郑重印了一行小小的红字:
谨以此书献给世界华人和热爱华夏文化的朋友。
缘起
80年代末的华夏,在东西方各种思潮熙来攘往中躁动不安,一场规模直逼“五四”的文化大讨论,使亟欲在落后中奋起的国人把目光集中在中西两种文明的优劣之争上,华夏文化被问号和惊叹号重重环绕。
漫步于纽约街头的乐天公司董事长刘长乐,注意到几乎所有书店里诠释中华文化的书籍,都是出自朗曼、马克斯威尔等国外权威出版公司,少有中国人自己出的,即使有,也是装潢粗陋,难登大雅之堂。可是翻阅一下那些精致的图册,其内容却往往语带讥嘲,借客观之名行贬抑之实,以推销所谓“欧洲中心说”。刘长乐大受刺激,回去后和在乐天公司主持文化事务的崔强、李海东等人侃起了对民族文化的抢救意识,一个庞大的出版一套以弘扬民族文化为目的的计划,开始了朦胧的构想。
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陈高华、白刚等一些学者也正在沉思怎样摆脱“史学危机”,使历史研究走出高墙深院,走进现实社会,为当时的文化讨论提供一个厚实的基础。双方合作的机缘在碰撞中产生:要让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文化遗产和文明成就,第一次集中而且系统地、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再现出来,并以精美的包装登堂入室,在中华出版史上留下一套精品。国家文物局、故宫博物院、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和人民画报社的精兵强将闻讯后,也鼎力襄助。
一种为中华的文化整理和文化复兴竭尽绵薄的使命感,又把海峡两岸的两个出版单位吸引到一起,为大图集的分娩催生。琢磨
经过数不清的精疲力尽的讨论,终于磨合出大图集的轮廓和体例。学者们几乎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以“弘扬”为全书的主调。他们认为,西方走向现代文明的基点是文艺复兴,从而在整理古代文化中吸收了巨大的精神营养,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也不能例外。
他们给自己订下了近乎苛刻的规矩:
全面、科学、客观、精确,采用最新研究成果,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文字风格要冷静,又要优美,力戒陈言套语,杜绝书斋气;
文图之间不能是简单的图片说明,两者要“若即若离”,气韵要“如诗如画”;
选用的图片要绝对是第一手,不能是翻拍的……
中华典籍、史料浩如烟海,几十位作者在1990年的酷暑里埋首书丛,进行着极为艰苦的剔抉爬梳、烛幽发微的工作。不少作者身居嘈杂狭窄的陋室,汗水滴湿了书稿,在别人摇着扇子纳凉的时候,他们日复一日地挑灯夜战。
一次,崔强和李海东抱着西瓜推开一位作者的家门,那是一间昏暗的平房,一铺大炕顶住了大半间房,那位作者就趴在堆满书和纸的炕上奋笔疾书,满屋子竟连放下西瓜的空儿都没有……
在生花妙笔中,他们依然保持着学者的严谨,冷静处理各种学术之争,并时有创新。比如,如何评介儒学?当时的学术界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是认为儒学一无是处,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另一种则认为儒学是华夏文化精华之一,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延续至今,全仗儒学之功。大图集在这一部分十分客观而又精确地介绍了儒家的发展脉络,以及对佛学、基督教等外来文化的影响,并把审视的目光扩及整个亚洲文化圈。在冷静的叙述中,作者的观点也若隐若现。再如,以往对丝路的介绍,常集中于地理研究,大图集则鲜明地指出,丝路文化首先是一种商业文化,是中西方商业文化的一次融合。
大图集的图片之精美,包容之全面,是最令人称绝之处,编纂者们为此真是殚精竭虑。图片编辑第一次呈上煞费苦心搜罗来的数千幅图片,在初审中竟被毫不留情地剔去了七成!在“神农”部“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一节,提到战国时期开凿的、而今早已湮没的鸿沟,为了拍到鸿沟古河道遗址,该章的图片主编顾文荃和助手专赴河南追踪线索,请一位知情的教授画了草图,最后他们骑着自行车,赶了十几公里的乡村小路,终于拍到了仍依稀可见的河沿大堤遗迹。
脱胎
大图集呱呱坠地了!
由于时间太紧,大图集还是留下了一些遗憾和缺漏,出版者和编纂者希望能在再版时予以弥补。不过,他们现在能够喘口气了,他们心上的弦整整绷紧了两年!
清华大学一位著名建筑学教授得知大图集开始编纂的时候,说了一句话:“各个国家都往现代化上奔,拚的就是个底气,文化的底气!你们的工作或能有益于此。”今天,《中华古文明大图集》终于从他们手底下脱胎了,整整1万套开始发行海内外,静静地等待评判。他们真是紧张啊!
毕竟,这是港台与大陆合作出版,并且联合拥有国内版权的第一套大型图书。
他们期待着这一份心血,能有益于世道人心,能无愧于列祖列宗!(附图片)
图为《中华古文明大图集》。缪英摄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流芳百代的创举
——赞十家企业向全国公共图书馆赠书
刘德有
十家企业联合一起,慷慨解囊,向全国二千五百多个县以上公共图书馆捐赠图书,开了社会多渠道集资赞助公益性文化事业之先河,是一个创举,值得大加称赞。
同样值得大加称赞的是,这次所赠的是人民日报社、香港乐天文化公司和台湾宜新文化事业有限公司联手最新出版的八卷本《中华古文明大图集》,卷帙浩大,图文并茂,堪称书林上品。而且,这部鸿篇巨制,俯瞰渊深似海的华夏文化,从深奥难译的经典古籍中择其要者,以富于诗意的散文笔法勾勒出基本轮廓。无疑,这是一部极为难得的宣扬爱国主义和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好教材。
我国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等等,是社会主义文
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在和发展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系着整个民族的文化科学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关系着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也是我们民族的思想文化和道德风貌的重要标志。这些部门都是公益事业,是非盈利性的。尽管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拨款每年都有所增加,但与需求之间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经济问题一直严重困扰着几乎所有公益性文化部门。就县级图书馆来说,大多馆舍狭小、设备简陋,有的甚至已两三年无钱购置图书。实践证明,出路在于使全社会上上下下都能认识到,这是一项造福社会、益国益民的高尚事业,从而自觉共同承担起建设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责任。
就文化事业本身来说,由于门类繁多,彼此间差异很大,同样是社会赞助文化事业,资金投向也有个选择问题。赞助图书馆、博物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尤其是在今天当这些文化事业的发展面临困难的时候,其行为不啻“雪中送炭”。
人们赞扬这次赠书活动为“流芳千秋百代”的义举并不为过。因为,这一义举既有益当代,又惠及子孙,是功德无量的。而且,这种义举同时也表现了捐赠者自身的品格、素养和志趣,就其行为本身而言,是应该彪炳史册、“流芳百代”的。
十家企业的捐书活动开了一个好头。如何使这类活动坚持下去、推广开来,还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党的十四大提出,要“完善文化事业的有关经济政策”。我们应当根据我国的实际,并吸取国外的有益经验,逐步加强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建立起完整配套的文化政策和法规体系,通过政策和法律,积极引导社会对文化事业的赞助取向。凡是对公益性或其他符合国家导向的文化事业的赞助,政策上要倾斜,法律上要保护,如给予免税或税前列支的优惠待遇等,使这样的赞助活动逐步形成风尚。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短评

  东风催开花千树
——祝贺全国十大科技成就揭晓
刚刚过去的1992年,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我国科技界捷报频传。由国家科委和几家新闻单位联合主办评选出来的“全国十大科技成就”,是全国千千万万项科技成果中的佼佼者。这次评选结果的揭晓,说明广大科技工作者经过夜以继日的奋斗、倾注了全部心血的成果,得到社会公众的承认。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评选和表彰,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拚搏在第一线的广大科技工作人员。
这十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就,向世界表明了中国人的勤奋、才能和创造精神,显示了中国发展科学技术的实力。这十项成就的大多数都属于所谓“大科学”或系统工程,都是成百上千人智慧的结晶。大家齐心协力,艰苦奋战,精益求精,勇攀高峰,才取得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
这些成就的取得,也离不开国家对科学技术事业的重视和支持。像银河—2巨型计算机、胜利2号钻井平台、大型火电机组仿真技术等,国家都提供了大量投资和支持。三种新核素的首次合成和τ轻子质量的精确测定,也是十多年来国家投资建造了重离子加速器和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等大型实验装置的基础上取得的。
“全国十大科技成就”涵盖了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高技术及其产业化和基础性研究三个层次。这是贯彻执行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这一战略方针的结果。这批成就的先进水平和重大意义,令人信服地证明了“稳住加强一头,放开放活一片”的政策措施的正确和必要。只要我们坚决全面地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大精神,合理配置力量,真抓实干,我国科技事业将日益繁荣,在各个领域逐步登上世界先进水平的高峰。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1992年度全国十大科技成就简介
本届全国十大科技成就评选活动,由国家科委、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主办。经主办单位联合推荐组成评选委员会。评委会由34位知名专家组成,其中有9名学部委员。
银河—2巨型计算机
银河—2巨型计算机采用共享主存紧耦合多处理机系统结构,是一种面向大型科学与工程计算的10亿次通用并行巨型机。技术鉴定和试算表明,银河—2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正确,全面达到并超过了预期设计指标。主要技术特点:
主频50兆赫。字长:浮点数64位,整数64位,短整数32位。4个中央处理机,峰值速度每秒10亿次以上运算操作(每秒4亿个浮点结果)。4个中央处理机既可同时处理4个不同作业,使系统作业吞吐量增加近4倍;又可同时合作处理一个作业的多个任务,加速一个作业的执行,最高加速比可达3.8倍。两个输入输出处理机,构成两个独立的输入输出子系统。主存储器容量32兆字(64位/字)。配有联机并发磁盘子系统、大型联机大型磁带子系统。配有FDDI光纤高速网和以太网,支持网络计算。功能分布式多处理机并行操作系统。支持并行处理的FORTRAN77程序设计语言。六个通用数学库软件、GKS图形软件和丰富的软件工具。
银河—2巨型计算机的研制成功填补了我国大规模数据处理的并行巨型机空白,气象、石油、核能、核武器、航空航天、地震等领域的程序都能在银河—2上高效运行。银河—2巨型计算机既适合于作为大型计算中心的主机,又适合于作为大规模数据处理的中心机,并支持网络环境。银河—2巨型计算机的推广应用,必将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胜利2号极浅海步行坐底式钻井平台
“胜利二号极浅海步行坐底式钻井平台”是一种国内外尚无先例的钻井平台。它的特点是:在漂浮状态下,可以拖航到浅海井位下沉坐底进行钻井作业;在极浅海搁浅后,可以自己步行到作业井位,完成作业后又可步行退出,是一种能够“涉水步行”的两栖钻井平台。在一般的砂泥质海床上,常规海洋装备从海上进不来,从陆地装备又出不去;而这种平台可以在极浅海潮带完成石油开发钻井任务,实现钻井作业的海陆连片。它的主要原理是,通过举升油缸、牵引油缸、行走轮组、轮道装置和导向机构等组成的步行机构,将平台内、外体交替举起和着地,互为依托牵引向前,实现“步行”动作。该平台3年多来成功地钻井9口,探明地质储量2000多万吨,经济效益显著。这项成果是由胜利油田和上海交通大学共同研究设计、青岛北海船厂承建的,1990年获国家发明专利,1991年获中国专利金奖,1992年9月通过国家科委组织的专家鉴定。
新核素202Pt、185Hf、208Hg首次合成
中国科学院“重离子合成新核素及其衰变性质、核结构和生成机制研究”,经过三年努力取得突破性进展,首次合成了三个远离β稳定线的新核素:202Pt、185Hf和208Hg。
远离β稳定线的新核素合成及其衰变性质研究是当前原子核科学研究中的前沿领域之一,也是国际上竞争最为激烈的一个热点。新核素的合成及其衰变性质的研究将丰富和深化人们对原子核内部结构和运动规律的认识,检验和发展现有的原子核结构理论和模型,并推动与之有关的原子核物理、天体物理和放射化学的进一步发展。
这项研究被列为“八五”重大科研项目,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和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有关科研人员承担了该项研究任务。
三种新核素的首次合成,具有国际水平,标志着我国在核物理和核化学研究上迈出了新的一步。
τ轻子质量的精确测定结果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和北京谱仪上进行的τ轻子质量精确测定实验已圆满完成。这一新数据对轻子普适性理论的检验起了关键的作用。该结果被公认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被国际、国内理论物理学界和实验物理学界广泛地引用,并被称为是“近年来高能物理最重要的实验结果之一”。
对轻子普适性的研究是当前基本粒子物理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也是国际上竞争最为激烈的一个热点。世界上所有高能加速器、对撞机都在开展这方面的实验。
τ轻子是最适宜进行普适性研究的粒子,而其质量的测量在验证普适性问题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科学院将τ轻子质量测量定为中美高能物理合作中的重要项目。
从1991年6月起,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100多位物理学家、工程师和30多位美国物理学家开始了τ轻子质量测量实验。到1992年8月,完成了实验数据获取、分析的全部工作,给出了最新、最精确的τ质量实验值,对过去的结果作了较大修正,所得结果获得国际、国内多个重大高能物理会议高度评价。
大型火电机组仿真技术
华北电力学院研制的STAR—90仿真机系统,可广泛应用于各种发电机组的仿真。应用仿真机系统,可大大提高运行人员的操作技能,减少电厂的各种运行事故,为国家挽回巨大的经济损失。这种仿真机系统的研制成功,使我国的仿真机技术水平赶上了国外先进水平,为我国推广仿真机应用创造了条件。
华北电力学院仿真机技术研究始于70年代中期,1982年开始接受联合国援助,1986年首次引进美国的仿真机系统,1989年自行研制出STAR—90仿真机系统,并成功应用于为宁夏电力局研制的300兆瓦火电机组全仿真机上。该仿真机于1991年12月一次验收通过。
STAR—90仿真机系统具有国际一流的支持系统和高精度全物理过程模块化数学模型,可以为用户提供各种电厂系统的分析、研究优良环境。它还在智能化接口、教员台功能、对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的仿真等方面体现了世界先进水平。STAR—90仿真机系统除用于各种电厂仿真外,其支撑系统和接口还可用于各种化工、冶金、石油等生产过程仿真培训装置的研制,以及各种生产过程和控制系统的仿真研究。
“双氢青蒿素”及其片剂
还原青蒿素及其片剂是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继青蒿素之后创制的又一新化合物。自1985年以来,经6年研究,已按一类新药要求,完成化学、制剂、质量标准等全部26项工作,于1992年7月获得“新药证书”。还原青蒿素抗疟疗效高于青蒿素10倍,特别是复燃率明显减低,比较全面超过了青蒿素。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有102个国家20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2.7亿人得疟疾,每年约有100余万人死于疟疾。而目前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是耐药性。恶性疟原虫已经对所有抗疟药产生了耐药性。为此迫切需要创制新化学结构的新药。
经动物及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还原青蒿素片剂在人体内,吸收快,分布广,代谢和排泄迅速。经治疗349例恶性疟,全部临床治愈,复燃率低至1.95%,达到国际较高水平,是一种理想的口服治疗药。该药还具有速效、安全、剂量小、口服方便、价格便宜等优点。
大麦和性花叶病毒在禾谷多粘菌
介体内的发现和增殖研究
这项研究在国际上首次获得了真菌传播病毒的第一个直接证据,而且测定了菌体带毒率和带毒量,探明了病毒能在菌体内增殖及其过程,修正了国际植物病理学界普遍认为的病毒不能在菌体内增殖的学说,为真菌传播病毒的机理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在改造多粘菌、切断病毒的传播循环、开辟病害防治新体系方面,提出了新思路,为《真菌传植物病毒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990年8月,在德国召开的首届国际真菌传植物病毒大会上,各国科学家对这一成果作出高度评价,认为它对真菌传病毒研究具有划时代意义。
目前世界上有20多种植物病毒由真菌传播,其中由禾谷多粘菌传播的有大麦和性花叶病毒等9种。这些病害因缺乏理想的防治技术而在世界范围内迅速蔓延。在我国,仅大、小麦黄花叶病的常年发病面积就达1000万亩,一般病田减产30—50%,重病田颗粒无收,年损失粮食达4亿公斤。
自60年代以来,美、加、意、英、日等国14个实验室的科学家广泛合作,企图在真菌体内找到病毒,但一直没有取得进展。浙江省农科院病毒学实验室的陈剑平、阮义理等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合理的技术路线,经过1万多个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禾谷多粘菌超薄切片标记、观察,终于获得成功。经中国农科院科技文献检索中心对近15年内所报道的300多万篇中外农业文献检索和美、英、加等国12位权威专家证实,确认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植物病毒与禾谷多粘菌媒介的内在关系。本成果已获1992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白云鄂博大型多金属共生矿
弱磁—强磁—浮选选矿新技术
包头钢铁稀土公司白云鄂博铁矿是一个以铁、稀土、铌为主的大型多金属共生矿,是世界上罕见的独特矿床。冶金部长沙矿冶研究院针对这种铁矿的特点,经过6年小型试验,相继解决了十多个技术关键问题,提出了磨矿细度—200目占90—95%条件下,采用弱磁—强磁—浮选选矿新工艺流程。这一工艺流程是根据矿物之间磁性差异,先用一般磁场强度磁选机将强磁性矿物选出,然后用高磁场强度磁选机将弱磁性矿物和稀土矿物选出,再进行充气浮选,使铁矿物、稀土矿物分别与其共生的氟、磷杂质矿物有效分离,从而获得高质量的铁精矿和稀土精矿。试验成功后,包钢于1990—1992年先后按这一工艺流程改造了选矿厂4个生产系列。同改造前相比,铁精矿品位由58%提高到60.8%、铁回收率由50%提高到73%、含氟由2.5%降到0.78%、磷由0.25%降到0.128%。一年可多回收铁精矿40万吨、稀土精矿1.2万吨,年增经济效益3000万元,而且有效地减少了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宝钢二号高炉工程
宝钢二号高炉年产325万吨铁,有效容积4000立方米级,是具有精料、高压、高温、自动化、现代化特点大型高炉。这个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从设计、科研、制造、施工、安装、调试到生产运行,从软件到硬件,都以国内技术力量为主,国产设备比例占设备总量的90%以上。经过一年多的生产实践证明,其技术决策正确、工艺方案先进、设计合理、设备和施工质量优良、生产运行良好,工程按预期目标提前达产,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宝钢二号高炉系统工程的科技成果具有以下主要特点和创新:研制成功高炉和热风炉炉体用的高强度特厚钢板,攻克了关键核心制造技术,使3万吨设备实现了国产化;掌握了大型自动化高炉的“三电”(电控、计算机、仪表)设计技术,实现了计算机二重化双机系统;采用了新一代串罐式无料钟炉顶,掌握了炉顶布料和煤气分布规律;新增了炉身上部冷却设施,炉底主要部位采用微孔碳砖,将一代炉龄设计寿命延长到10年。
斯坦纳比猜想的解决
早在1640年,数学家们就发现在正三角形的中心增加一个点,并由此向三个顶点分别连线,那么这三个线段的和小于正三角形三条边的和。但是,在一般的情况下,为了联通更多的点,通过增加点的办法以使连线长度缩短,到底能缩短多少,此问题一直悬而未解。
1968年,大名鼎鼎的贝尔实验室主任波拉克和研究员吉尔伯特提出如下著名猜想:用增加点的办法,可使上述连线长度最多减少的比例为H例为(1—?3/2),?3/2被称为斯坦纳比。由于这个问题在运输、通讯和计算机等现代经济与科技领域中具有重要应用,所以近几十年来特别受到重视。
1990年,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堵丁柱与贝尔实验室黄光明研究员合作,终于证明了这一猜想。该项成果正式发表后,《纽约时报》、《科学》等权威报纸和杂志立刻做了报道。《1992年百科全书》发表的评论《数学、科学和未来》,将这一猜想的解决列为当年62项数学成果的第一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