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2月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指针
国防大学政委 李文卿
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邓选》第三卷不仅系统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什么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而且回答了怎样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邓小平同志思想政治工作论述的基本观点主要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思想政治工作要把着眼点放在培养“四有”新人上;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正确地开展反对各种错误倾向的斗争;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邓小平同志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是毛泽东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在新时期的丰富和发展,它具有以下三个鲜明特点:鲜明的时代特色;突出的务实特点;科学的创新精神。用邓小平思想政治工作论述指导实践,当前应抓好以下四点:(一)必须牢固树立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生命线的观念;(二)把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三)以邓小平同志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论述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四)切实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邓小平文选》(1982—1992年)第三卷,是邓小平同志奉献给全国人民的又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它集中反映了1982年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进行伟大理论创造所取得的丰硕成果。通过学习,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坚定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信念,更深刻地感到邓小平同志不愧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不愧为捍卫、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杰出代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方方面面。这里,我仅就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论述,谈点粗浅体会。
邓小平同志思想政治工作论述的基本观点
邓小平同志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论述思想政治工作的文章就有30余篇,内容非常丰富。不仅系统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什么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而且回答了怎样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六个基本观点:
(一)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这是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在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以后,全党要研究如何适应新的条件,加强党的思想工作,防止埋头经济工作、忽视思想工作的倾向。”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他又一次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都必须大大加强,决不能削弱。”之后,他又多次强调了这一思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工作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力保证,又是它的重要内容。我国要实现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不但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从思想上、政治上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二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由新时期我国所处的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所决定的。当前,虽然世界大战可以避免,但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的“无硝烟的战争”仍然存在。在国内,阶级斗争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仍然存在着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在这种情况下,要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保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指导地位,让社会主义思想牢固地占领思想文化阵地,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可。三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所得出的正确结论。1989年,邓小平同志指出,十年来我们的最大失误是放松了思想政治工作。我国现代化建设十几年的实践说明,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思想政治工作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二)思想政治工作要把着眼点放在培养“四有”新人上。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要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他认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最根本的就是要培养“四有”新人。他深刻阐明了“四有”的相互关系,强调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没有理想、没有纪律,就会像旧中国那样一盘散沙,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会成功。他还强调培养“四有”新人必须把干部作为重点。指出:“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提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并不断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培养。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邓小平同志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只有针对新的实际,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才能提高我们运用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来积极探索解决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基本问题的本领,既把我们的事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推向前进,也防止一些同志,特别是一些新上来的中青年同志在日益复杂的斗争中迷失方向,不断增强我们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邓小平同志还提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并建议党中央作出切实可行的决定,使全党的各级干部首先是领导干部,在繁忙的工作中,仍然有一定的时间学习,熟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四)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了这个问题。其主要观点是:(1)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进行充分的调查,弄清群众的真实思想,否则,就会无的放矢,就不可能产生好的效果。(2)教育者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在群众中要有较高的威信,能够运用正确的理论和方法对群众提出的问题进行周到细致和有说服力的回答。(3)思想政治工作要实事求是,既要讲道理,又要摆事实,对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要据实讲解,力求全面、客观、辩证。
(五)正确开展反对各种错误思想倾向的斗争。邓小平同志不仅阐明了开展反对各种错误思想倾向斗争的重大意义,而且提出了开展这一斗争必须坚持的正确方针、原则和方法。他指出,反对各种错误思想倾向是思想战线上的一项长期任务,关系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提出,反对错误思想倾向一定要旗帜鲜明,决不能软弱涣散;反错误倾向要从实际出发,有“左”反“左”,有右反右;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要坚持以说服教育为主的方法,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搞任何运动和“大批判”。
(六)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邓小平同志指出:“搞精神文明,关键是以身作则。”他认为,群众对干部总是听其言、观其行的。干部不能以身作则,就失去了说服力。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一定要以身作则。强调老干部要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中青年干部要接好老同志敢于坚持革命斗争的正确方向的班。所有的干部都“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深入群众倾听他们的呼声;要敢说真话,反对说假话,不图虚名,多做实事;要公私分明,不拿原则换人情;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上述六方面的基本观点,不仅深刻阐明了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作用,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而且规定了根本任务,提出了必须坚持的原则、方法和要求,是我们做好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依据和行动指南。
邓小平同志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鲜明特点
毛泽东曾经指出:“每一种社会形式和思想形式,都有它的特殊的矛盾和特殊的本质。”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同志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也必须把握其特点。通过这次反复学习,我深深感到邓小平同志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论述,是毛泽东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在新时期的丰富和发展,它除了具备毛泽东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一般特点(例如,鲜明的党性、广泛的群众性、强烈的实践性等)外,还具备以下一些主要特点。
(一)鲜明的时代特色。邓小平同志准确地把握了时代发展的脉搏,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全局的高度论述了思想政治工作,因此,他关于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例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离开了这个内容,政治就变成了空头政治,就离开了党和人民的最大利益。因此,邓小平同志要求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大局。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作为努力的方向和根本的任务。又比如,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要研究和解决在改革开放中干部和群众反映出来的各种思想问题。提出要加强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教育;要把解放思想、换脑筋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他还提出既要学习政治理论,又要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广泛吸取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等等。不仅为思想政治工作赋予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内容,也使思想政治工作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再就是,新形势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开拓新渠道,采取新方法。邓小平同志果断地废除了用政治运动解决思想问题的一套“左”的错误方法,提出要用民主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思想政治工作要和法制建设相结合;思想教育要和严格纪律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要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思想战线上的战士,都应当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文化团结、教育人民的伟大作用。
(二)突出的务实特点。邓小平同志是实事求是的典范,他善于从实际出发,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因此,邓小平同志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理论贯穿着求真务实的革命精神,坚持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例如: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作用问题上,邓小平同志深刻阐明了政治与经济、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与其它工作的辩证关系,为正确认识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作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他既坚决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突出政治”、“精神万能”等“左”的错误,又多次提醒全党要防止和克服忽视和削弱思想政治工作的倾向。在解放思想的问题上,他一方面强调:“解放思想是当前的重大政治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另一方面,又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揭示了解放思想的实质,把解放思想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且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有机地统一起来了。在革命精神和物质利益的相互关系问题上,邓小平同志强调二者的有机结合。他指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讲艰苦奋斗,都很必要,但只靠这些还是不行,最根本的因素,还是经济增长速度,而且要体现人民的生活逐步地好起来。”也就是既要重视革命精神又要重视物质利益。“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在思想政治工作的作风问题上,邓小平同志提出要讲实话,反对讲假话、大话、空话;要走群众路线,反对官僚主义;要做扎实有效的工作,反对形式主义。
总之,邓小平同志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是实事求是的产物,处处闪烁实事求是的光辉,因此它易于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三)科学的创新精神。邓小平同志既尊重历史,继承前人的优良传统,又敢于突破陈规,具有勇于开拓创新的巨大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因此,邓小平同志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也充分体现了继承和创新的辩证统一。邓小平同志非常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认为那些反映了思想政治工作本质和规律的优良传统是任何条件下都不能丢掉的,多次强调要继承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又不把优良传统当成僵死的教条,让人们到处照搬照套,而是把优良传统和新的实际结合起来,“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
用邓小平思想政治工作论述指导实践
理论的作用在于指导实践。学习邓小平同志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论述的根本目的,在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主要应抓好以下几点:
(一)必须牢固树立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生命线的观念。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忽视和削弱思想政治工作的现象。因此,强化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生命线的观念,仍然是摆在各级干部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要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与精神、政治与经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原理,学习和掌握邓小平同志关于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地位作用的重要论述,从理论上认清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同时,要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完整准确地把握“生命线”的科学含义。“生命线”是对思想政治工作地位作用的形象概括。在新的历史时期,“生命线”的作用就具体体现在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服务和保证之中,离开了服务和保证,所谓的“生命线”就是空的,就没有实际意义。我们既要防止和克服埋头业务、轻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倾向,又要反对片面夸大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搞自我服务和“两张皮”的做法,使坚持“生命线”地位与发挥服务保证作用真正统一起来。
(二)把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解决干部、群众现实思想问题的强大思想武器。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需要着力抓好的头等大事。只有认真组织党员、干部学好这一理论,全面准确地理解其精神实质,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全党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为此,必须把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内容。当前,要特别重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学习。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做到学以致用,求真务实,力戒空谈。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下,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三)以邓小平同志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论述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关键是要认真研究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干部、群众思想变化的特点和规律,针对不同的对象设置不同的内容,才能贴近思想实际,发挥出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正由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轨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上来。这一巨大变化,给广大群众的思想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和要求。比如,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市场机制,按照价值规律,推动经济运行,这种功能,不仅会增强人们追求利益、竞争的意识,而且还会引起人们追求目标的变化、评判是非标准的变化。这种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一方面将使整个经济和社会生活充满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拜金主义、唯利主义和其它一些不正确的意识也会滋长。因此,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正确把握和积极引导社会心理、社会思潮和社会舆论,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无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又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引起社会生活的变革,要求人们构造适应市场经济的新的生活方式。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情况相比,人们的消费方式日趋多样,科技意识日趋增强,对精神生活的创造和享受日趋丰富。但也必须看到,伴随着商品交换范围的扩大和竞争的加剧,一些唯利是图、尔虞我诈、损公肥私、敲诈勒索等消极现象也会日益增多。对一些人,如果没有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就会寻找不健康的刺激。所以,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弘扬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宣扬大公无私、甘于奉献的革命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再如,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引起社会约束方式的转变。这样,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培养民主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将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面。
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还要积极改进工作方式方法。要改变过去那种封闭半封闭的教育方式,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实行开放式、综合性的教育;要改变过去那种单调的“上课、讨论、总结”的教育模式,探索和创造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多样化的教育形式,把教育搞得生动活泼;要大力发展电化教学,广泛运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来增强教育效果。
(四)切实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邓小平同志说,思想文化界要多出好的精神产品,要坚决制止坏产品的生产、进口和流传。又说,一切向钱看的歪风,在文艺界传播开了,从基层到中央一级的表演团体,都有些演员到处乱跑乱演,不少人竟用一些庸俗低级的内容和形式去捞钱。讲话至今已有十年,这十年特别是近几年出了不少好的精神产品,但对坏产品的生产、进口和流传制止不够。演员乱跑、乱演、乱要钱之风仍很盛行。因此,建议要采取有力措施让社会主义的思想占领思想文化阵地。我们不反对茶余饭后的娱乐,但要坚决抵制腐朽庸俗的东西侵蚀人们的灵魂。对于民族的传统的文化艺术,要从政策上加以鼓励和支持。要多宣扬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精神产品,要长自己的志气。对于只顾经济效益,不顾社会效益的文化活动,必须从政策上加以限制。


第5版(理论)
专栏:

  健全保障机制 提高农业开发档次
赵志录
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已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如何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的开发档次,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
提高农业开发档次,涉及到各个方面,必须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保障机制。
第一,市场运行机制。目前,农村市场发育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机制的交换、信号、传导、实现和调节等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必须加快市场体系建设,拓宽商品流通渠道,为农副产品及深加工产品实现价值创造条件。农村市场体系的建设,应尽快形成以初级市场为基础,以批发市场为主导,逐步发展期货交易市场的三级市场体系,并逐步开拓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市场,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强化农业综合开发的规模经营和产前信息、产中科技、产后销售的服务。同时,发展一头连着国内外市场,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农工商、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中介组织。应成立专门的市场管理领导机构,加强对市场秩序的管理,从而保障各类市场的正常运转。
第二,科技推广机制。农业是最能容纳多种先进科学技术的产业,科技投入水平决定着农业开发进程。提高农业开发档次,必须继续把科技兴农作为战略措施来抓。坚持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为重点,以健全科技服务组织为桥梁,着力于高效农业试验示范体系、科技推广体系、科技管理体系和农业技术人才培训体系的建设,促进农业科技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近几年,一些地区利用技术夜校、电视广播、专题讲座等形式,向农民传授科学技术知识,培养农民技术员和科技带头户,从而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他们还坚持以农业深度开发为中心,以科技为动力,以教育为载体,合理配置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人力、物力、财力,形成了农科教一体化格局,促使科技进步因素在农业增长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增长。
第三,宏观调控机制。在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必须切实转变职能,由过去靠行政命令转变为运用经济杠杆、政策导向和法律手段来调控农业开发。要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干部群众掌握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知识,学习研究价值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增强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和效益观念。要强化示范作用,通过树立发展高效农业的典型,总结立体种植、保护地栽培、庭院经济、牧渔养殖、生态农业、果品生产、乡村工业、流通服务等多种农业高效开发模式。要由过去只管农产品生产转移到生产、流通、加工一体化管理上来,通过对农村市场的综合分析和预测,确定发展目标和产业政策,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确定生产计划和经营方式。政府还要通过制定农业开发的优惠政策,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农民对农业开发的积极性。
第四,资金投入机制。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改善生产条件,增强综合生产能力,是进一步提高农业开发档次的重要保证。在增加开发性农业资金投入方面,首先,应加强对现有农用资金的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使用效益。其次,县级财政每年应拿出一定资金作为农业开发基金,滚动使用。再者,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集体、个体、联合体一齐上,多渠道增加农业开发的资金投入,以保证农业开发的后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