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月1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副刊)
专栏:

  在北京茶馆喝茶
范小青
久居姑苏小城,闲来也知道往茶馆去坐坐,泡一杯青青的新茶,细细品上一口,满嘴的清香,也或者有兼作书场的茶馆,琵琶弦子轻轻一拨,吴侬软语,珠圆玉润,与这清茶自成一味,现在这样的茶馆真是少见得多了;也或者在雨季的一天里,在园林的听雨轩茶室小坐,守一杯清茶,凉风生菰叶,细雨落平波,这就是苏州的茶罢。
忽然有一天,走进了北京的老舍茶馆,这就走进了别一种世界里去,重彩浓墨雕梁画栋的环境布置,整个儿一种浓烈的气氛,从视觉上一下就让人倍起精神,在大大小小的搁架上排列着的锃亮夺目的铜壶,大的有半人高,小的有巴掌大,真是大有大的气势,小有小的巧妙,待客人坐定,端上盖碗来,揭开盖子,一股浓郁的茉莉花香,大家说,香。又说,真是香。北京人爱喝花茶这我们早有所闻,我们中间也许也有人尝试过喝喝花茶,可是喝不出什么好味道,于是也许在心下想着,北京人怎么喝那样的茶,或者真有点儿小视的意味呢,真是老大不恭敬。在老舍茶馆,我们突然明白过来,原来北京人爱喝这茶,实在是应该,我们也真正感觉到了那一种滋味。这就是功夫。我并不知道老舍茶馆的花茶是怎么泡出来的,但是我不怀疑这里面的功夫,就是这样。北京的同行说,连你们苏州人也叫香,那真是很香的了。这话真是抬举得我们很呢,苏州人一直都以为自己是最讲究吃喝的一族,其实出来一看你就知道世界是怎么回事儿。在赞着茶香的当儿,京味十足的锣鼓家什响起来,真是振聋发聩,京调演奏那一派急管繁弦,穿云裂石的风格,与我们的江南小曲是一种反差还是一种协调呢,我真是说不清。在茶馆使我感受颇深的做到了份儿上的还有茶客们的叫好声,那腔那调,那做足了的味,实在不是谁随随便便就能叫得出来的。我想我恐怕不能一一介绍或评价老舍茶馆的许多节目,我只是在品味以后想到了一个词,黄钟大吕。这就是感受罢。


第4版(副刊)
专栏:

  龙华,历史的辉煌
吴春岗
古老的东方,亚细亚太阳升起的地方,是一片神话与梦想覆盖的土壤。
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还有江河两岸沉睡千年彩陶上星光般明明灭灭美丽而忧伤的憧憬。
滋养这些灿烂神话和迷人梦想的血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自强精神。
然而,神话毕竟只是一种人类征服自然的渴望,构筑幸福的梦想也不等于现实。
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改革大潮的冲击波打破古老土地上陈旧的风景线和南中国海蔚蓝色的寂静时,人们惊奇地发现:
那古老的神话和梦想中渴盼的正成为鲜活的、使人怦然心动的现实。
在曾蒙受过无数耻辱和苦难的东方海岸线上,在泪水和鲜血浸染过的贫瘠土地上,正奇迹般地耸起一派历史的辉煌。
大鹏湾上,羊台山下,龙华——共和国千千万万普通乡镇中的,在时代的大转机里脱颖而出。
当现代化意识的理性之光映亮这片褐色的土地时,一群承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背负青天、面朝红土耕作习俗的汉子们,巨大的创造热情熔岩一样迸发。
龙华人,龙的传人,唱着那首龙的传歌,以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托起了一轮希望的太阳,托起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南中国海波起浪涌,大鹏湾里潮起潮落,龙华人却始终心潮澎湃。
哪里去了,昔时泥泞狭窄的小道,但见条条宽敞的大路如歌声般舒展;哪里去了,那低矮破败,风侵雨淋的茅草棚,但见一幢幢厂房、大厦和漂亮的新居春笋般涌现;哪里去了,那游子离乡时的哀怨,饥儿寻母时的哭喊,但闻绿树下、鲜花丛,欢声笑语洒庭院。
是的,龙华有过探索的焦躁,有过失落的困惑,有过分娩的阵痛,而更多的则是清醒后的奋起,新生的欢悦和成功后的自信。
热风吹雨洒江天的九十年代,铸造出龙华人的风骨,龙华人的气魄,龙华人的潇洒。
历史铸造出龙华人的自豪与骄傲。
龙华人铸造出历史的辉煌。
海天空阔,云蒸霞蔚。
龙华人开创未来的目光又一次投向远方。
远方,有更迷人更壮美的风景……


第4版(副刊)
专栏:

  天山上的毡房小店
刘兰松
夕阳快要溶入大漠了,我和小张两条像灌了铅似的腿,已不知所措。忽听前边的树林里传来一声清脆的呼喊:“同志,住宿吧?”
热情的招呼如暗夜里的火把,将我们的眼睛照亮。我们急忙循声向森林走去,拨开几丛沙柳,只见高大的云松下站着一个俊俏的姑娘,身前放着一挑水,手握着扁担正向我们微笑呢!我们向她点点头,她便挑起水桶带我们向前走去。
出了森林,眼前是一片开阔的大草原。在那繁花如星的地方,有一座蘑菇状毡房。她把肩上的水桶放在门口,便将我们让进了毡房。
进屋一看,呵,真漂亮!伞形屋顶上交叉吊着几条精致的红绿彩挂,地上铺着厚厚的羊毛地毯。右边的顶柱上挂着一张冬不拉,桌上摆着一个双卡收录机。左边的红绸帐前有几个外国男女青年在说笑,我过去一瞅,他们正在挑选首饰。这红帐子原来是一个“小百货商店”。
我转过脸一看,刚才那个姑娘已经为我们沏好了奶茶。一股香味在毡房里飘散着。我喝了一口奶茶,问姑娘:“你这还卖东西,不错呀”!姑娘听了点点头,笑了。
小张接着问:“你叫什么名字?多大了?”姑娘很大方地说:“我叫库珊,18岁,哈萨克族,中学毕业。”
我见这姑娘很开朗,便让她介绍一下客店的情况,姑娘却眨巴着长长的睫毛,说:“你们能不能先给我介绍点儿经济信息呢?”
“信息?”我惊讶地重复了一句。没想到生活在这天山之上的小姑娘开口就是商品经济的“新名词儿”。
“承德塞罕坝牧场要引进一批新疆绵羊,具体情况你可以去信联系。”小张热情地介绍了一条“信息”。
库珊急忙拿笔在笔记本上记下来,然后便微笑着讲起她办高山客店的经过来。
“我们哈族过去主要就是放牧,也搞些手工艺品,但是不多。自从党的富民政策传到牧区以后,就像天池水沸腾了一样。除了‘牧业经’,我们脑袋里还要装一本‘生意经’才行。过去我们这儿交通不便,又远又闭塞。自从天池开放以来,每年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来参观。你们看见天池边上的毡房旅店了吗?”
我说:“见到了,像莲花一样可好看呢。你为什么不在天池开旅店,偏要跑到这么高的地方来呢?”
库珊微微一笑,说:“其实我家就在天池附近住,开店也方便。因为那儿旅店太多了,我们就到这儿来了。再说旅客来到山上没有歇脚、吃饭的地方也不行啊!”
库珊还告诉我们,她全家是分工合作,弟弟在天津卖羊肉串,阿爸、阿妈在这里,一个放羊,一个跟她嫂子织手工活,哥哥当导游员。
“好啊,你家一定是万元户了!”
姑娘没有回答,咯咯地笑起来。晚上她为我们做了可口的羊肉饭,我和小张每人都吃了两大碗。晚饭后,她和她嫂子跳起舞来,她70岁的阿爸弹着冬不拉伴奏,引得外国青年也跳起来。我和小张虽然动作不熟练,但跳得很开心。
第二天清早,我们向博格达雪峰进发时,库珊姑娘热情地赠给我们俩每人一朵鲜艳的雪莲。一路上我们不停地欣赏着,赞美着……
插图:(刘崇)(附图片)


第4版(副刊)
专栏:

  “九三”新春联
梁石梁栋
九州同祝福
两岸盼团圆
中华兴特色
大地焕新春
鸡鸣奋进曲
燕舞丰收年
迎春鸡起舞
创业国腾飞
改革八方争报捷
登攀一路尽飞花
国逢盛世生春意
人庆小康谢党恩
雄鸡一唱普天锦
紫燕双飞遍地春
笔描万壑千山画
鸡报五湖四海春
信息市场新信息
黄金时代有黄金
华夏常存强国志
阳春大展富民图
国事家事事事皆连改革事
旧年新年年年都是丰收年
改革十四年硕果敬呈十四大
东风万千里雄鸡高唱万千春
华夏乐无边景如西湖福如东海
阳春欣有色绿了北国红了南疆


第4版(副刊)
专栏:

满院春色满苑花
花香万里绣中华
书法:李荣海


第4版(副刊)
专栏:

剪纸 胡万钢


第4版(副刊)
专栏:

剪纸 孙若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