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8月3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抓住时机发展自己·东风杯征文·

破除“内陆意识”加快改革开放
何竹康
最近,我们在结合吉林省实际深入学习、贯彻小平同志重要谈话和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精神的过程中,深深感到,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有许多问题需要通过解放思想来解决。破除“内陆意识”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内陆省份思想解放的一个重要课题
所谓“内陆意识”,就是把地理条件方面的内陆特点及其对改革开放的制约绝对化,从而认为内陆省改革开放相对滞后是必然的一种思维方法、观念和心理。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它是封闭、半封闭社会留给我们的一份文化积淀。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社会,崇山峻岭、浩瀚大海和茫茫戈壁的包围,使我们祖先的视野和思维被封闭在一个亘古不变的空间内。在这个空间里面,人们又被自然经济和小生产方式束缚在小块土地上,相互之间没有足以把他们的活动联系起来的流动和交往。在这种背景下,包括内陆在内的所有地域,几乎都是封闭性的,人们的思维、观念和心理也就不可能冲破一定的地域界限。到了近代,在国际资本和世界市场的猛烈冲击下,商品经济首先在沿海地区得到了一定发展。相比之下,内陆地区所受冲击较小,封闭的自然经济传统得到了较多的保留,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较大程度上仍然在旧的轨道上延续着。因此,“内陆意识”作为内陆环境在人们思维和观念中的反映,是自然经济和小生产方式造成的思维传统在改革开放形势下的表现,是一种习惯于封闭的心态。
把内陆环境与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对立起来,是非常有害的。实际上,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不仅表现为面向世界市场的国际交往,而且大量地表现为面向国内市场的区际交往和不同企业之间、不同商品所有者之间的“民间”交往。更何况,在今天,随着现代交通和通讯工具日益普及和发展,社会经济生活的相对空间和经济区域之间的相对距离迅速缩小,从而也使内陆地区和省份在地理条件方面相对于沿海地区和省份的劣势逐渐缩小,甚至在某些内陆地区,这种劣势正在趋向消失。因此,片面强调内陆环境对改革开放的制约,而看不到生产力发展对于促进内陆与沿海一体化的巨大作用,这在思想方法上属于主观主义和“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影响。
可见,“内陆意识”是落后于时代的东西,是一种惰性力。只有冲破这种惰性力,我们内陆省份的改革开放才可能放开手脚,与沿海地区同步前进,比翼齐飞。
“内陆意识”对改革开放的阻滞效应
“内陆意识”对我们改革开放具有很强的阻滞效应。当人们还未能自觉地冲破和超越它的时候,它必然作为落后的思维、观念定势和心态,阻碍人们投身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伟大实践。
第一,“内陆意识”抑制了内陆省份人们的市场竞争意识,限制了我们对现代经济生活的感应力,使我们对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亚太地区和周边国家经济发展提出的挑战反应迟钝,从而从观念上削弱了改革开放的内在动力。
第二,“内陆意识”障碍了我们的视野,使人们片面地认为沿海地区和省份的成功仅仅是由于地理的优势,因而往往以情况不同为理由不愿意接受和消化沿海地区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对改善经济环境、吸引外资、引进人才和管理经验不热心、不积极,坐失良机。
第三,“内陆意识”造成了我们虚幻的安全感,加重了我们的守成心理,使我们习惯于平平安安地过日子,思路不开阔,患得患失,改革开放力度弱,启动慢,持续性差,甚至使我们“画地为牢”,形成严重的自我封闭倾向和行政性的自我保护主义。
第四,“内陆意识”淡化了改革开放的主体意识,强化了我们的“看客心理”或“观众心理”,使我们把自己摆在对外开放的局外,似乎改革开放只是沿海开放地区的事,或者甘当“二传手”,消极“等球”和“传球”,因而对于转变经济机制、通过市场媒介发展横向经济联系、在竞争中发展自己缺乏紧迫感和进取心。
值得注意的是,“内陆意识”在国内相当一些内陆地区普遍存在。内陆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滞后,势必扩大全国各地区之间和各省市之间的体制差异和经济裂缝,加剧区域之间的体制磨擦和发展不平衡,阻碍均衡的国内统一市场和互补性区际关系的形成。这不仅会使沿海地区的发展失去牢固的依托,削弱沿海开放地区对中、西部地区的带动作用,而且会增加中央政府宏观调控和总体整合的困难,损害整个国民经济的内在凝聚力。所以,“内陆意识”会拖全国改革、发展的后腿,破除“内陆意识”不仅对于内陆地区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全国的改革和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冲破禁锢,实现历史性跨跃
我们吉林省对“内陆意识”的察觉和反思始于80年代末。深入分析与先进省市的巨大反差使我们认识到,不怕身居内地,就怕思想封闭。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把吉林这个内陆省(准确地讲应是边疆近海且可以直接出海的内陆省)推向改革开放的前沿和现代商品经济的“大海”,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竞争、发展。省委、省政府组织了学习考察团,借外省市改革开放的“活水”掀吉林解放思想的新潮,在全省开展解放思想、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大讨论。思想的解放增强了我们敢闯的勇气。1991年我省决定将地方管理的商品价格基本上放开,把多年举棋不定的生猪购销价格放开,把蔬菜价格与市场放开,同时制定了对国营商业试行“四放开”的内部柜组承包、国营大中型工业企业放开经营、转换机制试点、全民企业职工退休费实行省级统筹、外贸企业自负盈亏承包责任制、下放和简化对外劳务合作审批权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对于内陆省市和地区说来,破除“内陆意识”是加快改革开放的重要启动点,是从封闭半封闭的徘徊状态走向广阔天地的历史性跨跃。作为一场从思维方式到发展模式的革命,它对我们的基本要求是:
——改革开放要有大视角、大思路。要实行开放型思维,面向大市场,把本省、本市、本地作为整个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有机部分,作为亚太经济腾飞的积极参与者。
——改革开放要有大战略、大规划,不能安份守己于内陆,既要做好境内“文章”,又要积极向境外“扩张”,把内陆省变成“开放”省,在更广大的空间内构划经济发展的蓝图。
——改革开放要有大眼光、大谋略,善于从长计议,审时度势,驾驭全局。要注意克服内陆劣势和利用内陆优势,按照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规律,把“内”与“外”统一起来,使冲出内陆与立足内陆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改革开放要有大气魄、大步伐,敢为天下先,发达地区和省份进一步,我们要迈两步、三步,尽可能用改革开放的力度优势弱化和消弥自己的地域劣势。
——改革开放工作要细、作风要实,要首先把力量下在增强内功上,努力搞好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不断强化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素质和竞争力,积极开拓和发展内陆市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管理水平,使外向发展有一个坚实的基础。
目前,我省正在借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精神和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视察时重要谈话的强劲东风,以其为强大思想武器和工作准则,动员全省进一步解放思想,打开窗户,放开眼界,敞开大门,放开手脚,以“两转”(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政府转变职能)为重点,积极推进改革向纵深发展,向改革要发展、要效益、要竞争实力;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国家批准省会长春市享受沿海开放城市有关政策的有利条件和珲春开放区地理位置优越、国际环境有利、国家政策优惠等有利条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以此辐射和带动全省经济起飞,与兄弟省市一道加速前进,使我国经济发展能够更好更快地上一个新台阶。
(作者为中共吉林省委书记)


第5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解放思想就是换脑筋
李锡铭
编者按本文摘自李锡铭同志在中共北京市委六届十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总结讲话(见《北京日报》1992年7月14日第一、三版)。标题为编者所加。
解放思想从根本上说,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使我们的主观认识更好地符合客观实际。小平同志在视察首钢时说,解放思想就是换脑筋,不换脑筋,什么也推不动。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排除各种干扰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过程。思想越解放,脑筋就越活,办法也越多,路子也越宽。我们要积极支持和鼓励那些改革开放意识强、勤于思考、善于创新、敢于大胆探索的同志去努力工作,使全市的改革开放出现一个生动活泼的新局面。
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促进首都经济上新台阶,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试验,大胆探索,不断开拓前进。在这方面,我们应当怎样去做呢?
第一,要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方面进一步解放思想。社会主义社会最根本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并完成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以后,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列宁在十月革命以后一再强调,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要把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任务提到首要地位。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同志也强调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比旧时代生产关系更能够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性质,就是指能够允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发展,因而生产不断扩大,使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能够得到满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小平同志多次指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最基本最有说服力的东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体现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就是生产力标准。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又一次指出,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为了不断地深化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前进,我们党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这条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我们的一切工作,只要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就要大胆去做,积极去试、去闯,不要左顾右盼,放不开手脚。
第二,要在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东西方面进一步解放思想。社会主义是从资本主义脱胎而来的,它一方面摒弃了资本主义腐朽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一方面继承了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生产力和优秀文化成果。因此,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之间既有对立斗争的一面,又有继承、发展、借鉴、利用的一面。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基础上,经过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而后建立起来的。目前我国的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因此,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同时,还应吸收、借鉴资本主义对我有用、有利的东西,发展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合作和交流,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可缺少的。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加快经济发展,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必须敢于和善于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借鉴一切反映现代化社会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在这方面,胆子要更大一些,办法要更多一些,不要被“姓资”还是“姓社”束缚住思想和手脚。
第三,要在摆脱“左”的束缚方面提高认识,进一步解放思想。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左”的错误时间长,影响大,根深蒂固,已成了一种习惯势力。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就必须突破长期形成的一些框框,冲破旧体制的束缚,破除思想上的僵化,更新观念。我们要通过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小平同志的重要谈话,看到“左”的危害,认识到“左”和右都是主观唯心主义,都是脱离实际,都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使我们的思想真正从“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第5版(理论)
专栏:调查归来

要善于化解矛盾
——合肥、芜湖两市企业三项制度改革的调查
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的感召之下,安徽省合肥、芜湖两市的工业企业普遍进行了人事、劳动用工、工资分配等三项制度的改革,并以此为突破口实行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更大的活力。经过三项制度的改革,合肥市工业企业今年第一季度扭亏增盈见到了成效,亏损企业数由原来的七十二户减为五十七户,全市预算内工业企业一季度销售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十九,利税增长百分之四十三点三,结束了长达十四个月的亏大于盈的状况。芜湖电机厂在三项制度改革前,电机月产量仅三万台,改革后的三四两个月月产量均突破六万台。
合肥和芜湖两市在三项制度的改革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难点和矛盾。根据他们的体会,能不能面对这些难点,善于正确处理和化解这些矛盾,是能不能深入进行三项制度改革的关键所在。
首先,三项制度的改革触及了企业改革同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的关系问题。两市的实践表明,那种认为三项制度的改革会否定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长期以来在企业内部干部只能上不能下、工人只能进不能出、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造成了不求上进、不负责任、推诿扯皮等不良现象,企业没有活力,甚至濒临倒闭的边缘,这显然有损于工人阶级的利益和主人翁地位。而三项制度的改革正是为了改变这种状态,创造一种能够把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干部职工的利益结合起来,把他们的责任、义务和权利结合起来,把他们的主人翁地位和岗位职责结合起来的新体制,从而不断增强企业活力,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职工的生活水平,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因此,从根本上说,三项制度的改革正是为了维护和发展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为了巩固和加强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合肥市和芜湖市在三项制度改革过程中,首先明确地树立了三项制度改革和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一致性的指导思想,并以这一指导思想去发动广大职工群众,改革方案都经过职代会、职工群众的广泛讨论,使三项制度的改革过程成为工人阶级当家作主、参与重大决策的过程,从而获得了广大职工的支持。芜湖电机厂在改革人事制度的时候,采取了民意测验、组织考查、集体研究、厂长聘任等步骤;在科室岗位配置时,采取了公布岗位要求、竞争上岗、自荐或他人推荐、评议小组审批等步骤,出现了科员和科长同时竞争科长岗位、工人和干部同时竞争科室岗位的动人局面,造成了干部能上能下、工人能进能出、工资能升能降、公平竞争、择优上岗、多劳多得、干部职工都能充分施展自己聪明才智的良好环境,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加强了。
其次,三项制度改革过程中的难点和矛盾,部分是由于新旧观念的矛盾和职工心理承受能力造成的。长期以来人们在旧体制下形成了吃大锅饭、平均分配、求稳求安逸的心理和习惯,形成了一种等待、依赖、慢节奏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而商品市场却是一种没有硝烟的战场,要求人们树立竞争意识,要求企业面向不断变动着的消费心理、消费需求、消费结构,从市场需要出发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在竞争中立足、生存、发展,要求个人上岗靠竞争,收入凭贡献。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念。如果没有人们观念上的转变,没有工人心理上的一定承受能力,三项制度的改革就不能顺利进行。合肥市和芜湖市在进行改革的时候,用了很大力量来做人们观念上的转变工作,在实际改革措施出台以前安排了一个思想发动阶段,特别是用改革开放以来的成绩说明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发展道路是我国人民总结了多年经验教训之后的正确选择,说明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需要在企业内部进行三项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同时他们还采取了典型示范的办法,用试点单位的成功经验有效地推动了广大干部职工的观念、心理、习惯上的转变,这就为三项制度的改造创造了有利的舆论条件。
再次,三项制度改革中的难点和矛盾,还由于是改革过程必然进行的结构、岗位、人员安排调整过程所带来的各种具体问题形成的。应该承认,我国企业内部原有的岗位设置、人员安排明显地印烙着行政计划体制的痕迹。现在适应商品经济和市场竞争需要进行三项制度改革,旧体制、旧结构上的种种问题很自然地会暴露出来,这就要求对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和经营结构进行改革和调整,或者撤、或者并、或者设,并且按岗位职责的要求使人们各自发挥其特长或重新进行学习。这一改革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人们的工作岗位和利益收入的调整过程,当中有一系列需要妥善解决的具体问题。这就要求企业领导既要敢于改革又要善于改革,采取既积极又稳妥的步骤和方法,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同时切实解决好各种具体问题,特别是注意妥善安排好下岗人员。芜湖电机厂进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采取了先签订确定工人与工厂劳动关系的大合同,在签订大合同时又分三年、一年、试用、见习、缓签、不签等情况。对待下岗人员,凡属于劳动态度问题的,认真进行思想教育;凡属于业务水平的,积极组织培训;凡属于年老体弱的,给以适当照顾。合肥市灯泡厂在改革过程中,非常重视解决好老工人的问题,充分肯定老职工在过去企业发展中所作出的贡献,采取了适当增加工龄工资的办法,使绝大部分老职工在改革之后不降低收入。合肥市化肥厂在进行优化劳动组合的过程中,特别注意了女职工的安排。这些作法表明,只要脚踏实地解决好各种具体问题,表面上看来似乎是改革的不利因素也会转化为有利因素。
最后,三项制度改革过程中的难点和矛盾,也是由于企业和外部环境之间的各种关系没有理顺所造成的。任何一个企业既和社会又和国家主管部门发生着各种关系,一个企业能不能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发展的经济实体,不仅取决于企业自身,还取决于政府主管部门和社会环境。也就是说,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的转变不仅取决于企业的内部,还取决于企业的外部条件。但是这样的矛盾,只有在企业内部进行自身改革时才会得到充分的暴露。合肥、芜湖两市的企业在改革实践中,他们对企业外部环境所造成的难点不是知难而退、不是坐等外部条件的成熟,而是通过三项制度的改革去揭示这种矛盾,主动积极地去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推动社会配套改革设施的出台。这也是他们很重要的一点体会。
中共合肥市委宣传部
中共芜湖市委宣传部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调查组


第5版(理论)
专栏:学术动态

致力于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探索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出版逾百期
以宣传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探讨改革开放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交流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帮助广大政工干部提高政治业务素质为宗旨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到今年7月号已经出版100期。
与改革开放同生同长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一创刊就受到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邓小平同志为杂志题写了刊名,徐向前、聂荣臻、李先念、王震、姚依林等同志都曾为杂志题词鼓励。作为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主办的刊物,该杂志充分发挥群众学术团体联系面广、探索性强并深深扎根于企业的优势,努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基层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为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一块总结成败得失、交流心得体会、展示收获成果的园地,受到基层同志的欢迎。
在日前举行的该杂志出版100期座谈会上,袁宝华、顾大椿、曾群、刘实、薛昭鋆、李传华等有关方面领导同志和来自机关、企业、高校的60多位同志,回顾了杂志的百期历程,肯定了杂志在近10年来的风风雨雨中恪守自己的办刊宗旨,为改革开放鸣锣开道,为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呐喊呼号,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理论大厦加砖添瓦,取得了令人高兴的成绩,对基层工作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与会同志还指出了杂志的一些差距和弱点,对杂志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希望。该杂志编辑部同志表示要把我国当前加快改革、扩大开放的新形势当作新的考验和机遇,进一步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改革开放的火热实践,在探讨改革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自身改革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