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8月11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让争篇
官伟勋
某所有位很年轻很有才能的研究员。他负责的这个室,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刚刚开始进入出成果的时期。恰在这时,传说所里要调一位与所某领导有亲属关系的人来任室主任。这位年轻的研究员便投石问路,打了个辞职报告。不料,这个“辞职报告”当天便获批准了。
有人说他聪明:主动下总比被动下好。有人说他傻,是自投罗网,正中人家下怀。更多的人则为他的专业知识与这段宝贵积累将因此得不到充分发挥而深感惋惜。
一位青年朋友叹道:这就是我们许多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弱点。遇到这种情况,不是去争取,而是逃避、退让。以争为俗,以让为高。许多成功成才的大好时机,就这么断送了。《哈姆雷特》里有句台词:“活,还是不活?”有的译:“生存,还是死亡?”西方人提倡前一种态度,马克思甚至引用但丁的诗“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来加强这种观念。而我们往往采取后一种态度。有学历的,摇摇头,摊摊手:“算了吧,何苦呢!”没学历的,则来个阿Q式:“妈妈的,就算我让儿子给栽了!”把小褂往肩上一搭,气昂昂地掉头退却而去。
千百年来,我们受的就是这种教育。退让就是美德。伯夷让叔齐、叔齐让伯夷,最终,孤竹君的这二位公子都跑到深山里去挖野菜吃。这叫美德。成汤让卞随,卞随投水而死;再让瞀光,瞀光“乃负石而自沉于庐水”,这才叫“君子”!
老子张开嘴让庚桑楚看牙,牙掉光了。再晃晃舌头,舌头还在。于是结论:“硬的早掉,软的还在。”这成了我国众多大小人物的座右铭。不错,柔是可以克刚的。但遗憾的是:在众多的情况下,所谓以柔克刚,只不过被用来作为顺刚、屈服于刚和逃避现实矛盾的遮羞布罢了!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去争才对呢?当然也不是。应看主客观条件,从实际出发,从是否有利于事业发展出发。“见贤不让不可与大位”(《管子》),明明自己无论在业务上还是在组织能力上,都不如人,还要把住位子不放,甚至不惜散布流言蜚语、脚下使绊子,妒贤嫉能伤害于人,当然是绝对要不得的。然而,如果该争的不去争,也绝不能认为是对事业对人民负责的表现。
“人生忧患始于名,且喜无闻过此生”(《辛弃疾诗文钞》)。许多人都很欣赏辛弃疾的这首诗。其实,对这句诗是需要加以分析的。汲汲于名者,犹汲汲于利者也。单纯为追求个人名利者,当然是不可取而且难免忧患的。为事业为人民而有名,而扬名,正是社会进步之需要。这是虽可能有忧患而仍应奋勇向前的事。
思想解放程度,会影响改革开放程度。而观念转变程度,也必然影响思想解放程度。如果我们能普遍树立一种正确的“让争观”,就一定会对我国人民的精神面貌与物质面貌的改观,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竞争之路将是一片充满荆棘之地。然而,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只要坚持走下去,就会踏平它,拓宽它,完善它,走成一条通向现代化的高速康庄之路。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礼

一份重要的文化遗产
——读《中国历代帝王书法欣赏》
吴艺
《中国历代帝王书法欣赏》(洪丕谟著)最近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对书法爱好者来说,自然是一桩幸事。可对我来说,还别有一种情感在心头。1983年暮春我在古城南京出差期间,游览了秦淮河边上的瞻园。瞻园二字端正大方,丰润洒脱,据说出自乾隆之手。我很喜爱,凝视许久。其实,乾隆题款园林不止瞻园一处,帝王书法,不仅乾隆写得好,其他帝王,如唐高宗的行书、宋徽宗的楷书、明太祖的草书、清世宗的行草等等都是书法精品。帝王书法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那时我在想,如果能汇编一本历代帝王书法的书那该多好!如今,这本书的出版,不仅使我欣喜,而且有一种夙愿以偿之感。
灯下,仔细阅读把玩这本书,觉得很有特点。
一、本书选编了自汉章帝至清末代皇帝溥仪书法约六十幅,不能说洋洋洒洒的帝王书法编得很全,但却有一定的代表性。汉章帝的《千字文》、魏武帝的《衮雪》、晋武帝的《谯王帖》、晋哀帝的《中书帖》、齐高帝的《破塝帖》、唐太宗的《温泉铭》、唐高宗的《大唐纪功颂》、唐玄宗的《鹡鸰颂》、宋徽宗的《怪石诗帖》、宋高宗的《嵇康〈养生论〉》乃至清高宗的《桐轩昼静诗》等帝王的著名书迹皆入选其中,勾勒了中国历代帝王书法的概貌,反映了帝王书法的丰硕成果。
二、重在点评。随着帝王的书法墨迹,每幅均有欣赏文字,精到的品析,要言不繁,点到为止。例如对魏武帝的隶书“衮雪”,作者赞其“笔墨雄浑壮丽”之后写道:“在用笔上,两个字的笔画,都写得十分的壮伟有力,但是这种壮伟,又不抛筋露骨,看去反觉光泽浑丽,饶有姿态。”可贵的是,作者在品析时,不溢美,实事求是。比如对李后主的行草,书中写道:“落笔瘦硬,遒劲如寒松雪竹,大有一种‘风神溢出’的机趣。然而,从另一方面说,在遒劲中缺少那点流美的姿致,则也是事实,我们大可不必为他护短。”
书首序言,提纲挈领的对历代帝王书法的特点、风格、历史作用,做了简明扼要的论述。
三、装帧设计优美、大气。书籍装帧犹如商品的包装,越来越为人们重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用黄、红、黑三色,显得凝重,富有皇家气,两幅残破古朴的书帖压在封面上下端,则显示本书的个性,二者融合,书名不点自明。另外,书中还有帝王造像,绘图者用单笔勾勒,不仅形象清晰、生动,且富有中国古本绣像插图的传统特色。


第8版(副刊)
专栏:九州风物

灵山荔枝
卢祖品
“落龙”是这么一种现象:树叶外翻,果实被叶遮盖,从外表看好像结果不多,其实极多。因此“落龙”成了荔枝特大丰收的同义词。
今年是灵山的“落龙年”。虽说落龙现象比比皆是,果实仍然突破树叶的重重包围,向人们展示她的丰姿。一嘟噜一嘟噜的,团团簇簇从树际垂挂下来,一直垂到地面。
树与人一样,年轻的花枝招展,长裙拽地,红色火球在青草绿叶中曳动。这些是十岁左右的树。百年老树另有一番景象。除了满树果实,树干上不时伸出一二小枝,结着一串串荔枝,三只五只十只八只不等。有些秃枝无叶,孤零零的一两只:妙极了。我从荔乡出来,但从来没有见过此种景象。这是不是老树生命力旺盛的一种表现方式呢?
新圩乡邓家塘坡村有一枝老香荔,1962年广东农科院复查鉴定,树龄当在千年以上,是灵山香荔的老祖宗。两广《荔枝志》也是这样记载的。“香荔原产灵山”。灵山原属广东,解放后划入广西,中间一度重返广东(1956—1965)。现在两广各地的灵山香荔,都是从灵山引入的。老祖宗的历史地位不容置疑。
我们对老祖宗大感兴趣,从北京赶来的第二天就去参观。但见树冠半圆头形,树势开张,主干灰褐色,底部可以五人合抱。枝条细密下垂,花枝疏长。叶片中等大小,叶色浓绿且带光泽。果实卵圆略扁,皮紫红,顶钝圆,肩平,约略呈屋脊形。龟裂片较大,隆起排列有序;从上至下包着一条浅黄色的缝合线。果肉蜡白,肉厚核小,清甜爽脆,可食部分占全果的76%以上。所有这些,概括了灵山香荔的全部特征。毕竟年岁过大,产量不很高,灵山县首届荔枝节全部包下,每位来宾只能分到8颗。
香荔是灵山的著名产品。它与桂味、糯米糍,同属灵山三大最优品种。桂味果圆球形或近似圆球,皮色浅红,肉乳白多汁,爽脆清甜有桂花香味。糯米糍果最大,肩阔圆平,皮鲜红,肉黄白色,肥厚多汁而且软滑,味浓甜有微香。但产量远远不及香荔。因此灵山县现在广植香荔。
县长黄桂廷粗壮结实,办事干练。才见面,就急不可待地告诉我三件事:第一,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1990年尝了灵山荔枝后写信给当时的广东省长叶选平,大大称赞灵山荔枝“肉大,子小,味道相当好,比广东现兴的各品种又胜一筹”,希望两广“大力推广”。第二,1991年,国家科委把灵山荔枝列入了全国“星火计划”重点项目。第三,到去年,全县共有荔枝10.6万亩,今年发展4.23万亩;县委、县政府决定,1996年前,全县荔枝发展到25万亩,总产量1亿斤,产值2亿。
第一、二点我早有耳闻。至于“第三”,我听得心花怒放,但仍禁不住问了一句:“有把握吗?”
“绝对把握!”
回到招待所,钦州地区专员刘嘉森夤夜来访。阔别多年,我上上下下把他打量一番,说:“还像学生时代的样子,总长不大似的。”他说:“表扬我呢!我就爱听你这话。”
宋健同志近日在北海市召开会议,贯彻落实党中央最近提出的“要充分发挥广西作为西南地区出海通道的作用”的指示。广西长期未决的建设重心终于实现了重大的战略转移——开放发展“金三角”防城、北海、钦州等港口。灵山是广西“金三角”的前沿阵地之一,重要性与日俱增。灵山丰富的物产和资源,将会随着“金三角”的开放发展找到广阔的市场。
比较我去过的一些地方,心中一直纳闷:灵山荔枝为什么这样多而好?县委副书记蔡纯泰在一次参观途中给我解开了疑窦:灵山土壤由花岗岩风化而成,表层深层一样肥沃,腐殖质含量特别高,种什么长什么,而且都长得特别好。就说萝卜,别处只能长半斤,移到灵山,可以长到三斤四斤。荔枝在灵山蓬蓬勃勃,名、特、优、稀色色俱全,一出灵山就走样。
1988年以后,灵山县新植荔枝有了统一计划,连片种植,初步办成了初具规模的从灵山至石塘、灵山至陆屋、灵山至烟墩等三条荔枝长廊。
这是充满希望的长廊!
这是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的红色长廊啊!


第8版(副刊)
专栏:艺文短波

艺文短波
△一本描写深圳宝安县北部革命老区龙华在改革开放中腾飞崛起的长篇报告文学《羊台山下的春天》最近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广东作家戴木胜用粗犷的笔墨、饱满的激情,讴歌了龙华光荣的革命历史,展示了龙华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鼓荡中突飞猛进的新面貌。
(梅叶)
△李苏卿的诗集《野草莓》最近由漓江出版社出版,该诗集收入作者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写反映江南农村题材的短诗57首,热情歌颂了农村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面貌。


第8版(副刊)
专栏:

悼先念同志
郭述申
(一)
“八七”指航向,
黄麻涌怒潮。
高桥名工匠,①
少年显英豪。
领导分田地,
组织举戈矛。
救民脱苦海,
美誉溢重霄。
(二)
识君陂安南,
并肩庙家湾,②
席间陈卓见,
会上听高谈。
同步驱妖恶,
携手解民难。
共事时虽短,
情谊重泰山。
(三)
苏区发展快,
固权靠武装。
主席登高呼,③
子弟入伍忙。
红军连战捷,
顽敌尽仓皇。
冲锋先士卒,
麾下美名扬。
(四)
相逢常叙旧,
心忧农基摇。④
为民甘披胆,
强国不折腰。
执政金汤固,
掌兵铁壁牢。
德高功勋著,
神州一代骄。
注:①李先念同志参加革命前是高桥农村的有名工匠。
②庙家湾是红安县(当时的黄安)的一个大村庄,1931年陂安南县机关就设在这里。
③李先念同志在陂安南县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县苏维埃主席。当时扩大红军,他亲自带头参军,全县三百多名青年跟先念同志踊跃入伍。
④1988年夏,我和先念同志都在大连休息,常在一起叙旧,谈心,他非常重视农业,对不注重抓农业的领导提出严肃批评。他说,我就担心动摇了农业这个基础。


第8版(副刊)
专栏:

高原七月(中国画)王广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