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8月10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

  引导农村工业在发展中提高
中共台州地委书记黄兴国
台州地区地处浙江中部沿海开放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台州农村工业蓬勃兴起,成为全区经济的主要支柱。1991年,全区乡镇工业总产值达90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67.7%。但也存在一些弱点,主要表现在:一是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档次比较低,竞争力不强;二是企业规模比较小,形不成规模效益;三是布局比较散,难以产生集聚效应;四是开放度不高,在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90年代,台州经济要上一个新台阶,必须在提高素质上狠下功夫,引导农村工业“在发展中提高,在提高中发展”。
一、积极扶持骨干企业上规模上水平。骨干企业是一个地区工业体系的支柱,抓住了骨干企业,也就抓住了经济工作的重点。近几年来,我区把发展骨干企业摆到了十分突出的位置。一是在领导精力和政策上坚持向骨干企业倾斜。各县市都建立了领导与骨干企业挂钩联系制度,层层落实帮扶责任制;在信贷、用地、能源供应等方面对骨干企业进行重点扶持,藏富于企业,切实解决了一度存在的“办大不如办小”的问题,激发了企业经营者办大厂、办好厂、创大业的积极性。二是把发展骨干企业的立足点放在依靠科技进步上,鼓励骨干企业积极引进、开发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建设一批科技先导型企业,逐步形成有台州特色的产业优势。为了加快科技引进和开发步伐,我们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地筹措资金,较大幅度地增加了科技投入。各县市普遍设立科技发展基金,支持重点科研项目攻关、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增强企业的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能力。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城市大企业发展横向经济技术协作,充分发挥乡镇企业体制上的优势,实现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壮大。三是鼓励乡镇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实现新的突破。台州是全国33个出口商品生产综合基地之一,也是全国四大工艺美术生产基地之一,乡镇企业出口创汇已有较好的基础,现有出口创汇企业870余家,年外贸收购额13.16亿元。我们运用政策导向,鼓励乡镇企业以独具特色的名、优、特、新产品优势,跻身国际市场,扩大外贸生产,增加出口创汇。同时,充分发挥我区“三胞”众多、劳动力充裕的优势,广泛开展招商活动,选择一批基础好、潜力大的骨干企业,发展“嫁接式”合资企业,鼓励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到境外兴办企业,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努力按照国际惯例进行运转。
二、引导股份合作企业逐步完善提高。股份合作企业是我区乡镇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这种经济组织形式适应生产要素组合社会化的趋势,集股份制和合作制的特点于一身,在利用民资民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繁荣商品经济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泛的适应性。我们在充分肯定这种经济形式的前提下,针对其目前发育尚不成熟、机制尚不健全的现状,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加以引导,使其逐步完善。一是进一步理顺企业的产权关系。根据“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明确股份合作企业的产权属股东全体所有。为了引导企业扩大再生产,我们规定企业税后利润的50%用于扩大再生产,其中30%作为不可分割的公共积累,对股金分红和职工的奖励基金、福利基金也作了相应的规定。二是进一步健全企业的经营机制。要求产值上百万元的企业普遍建立董事会、股东大会等组织机构,完善企业章程,明确股东、董事会、厂长(经理)的责、权、利,实行科学的决策程序和管理程序。三是引导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走向联合,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提高企业的素质,增强竞争能力。四是进一步拓宽股份合作的领域,全区已涌现出一批集贸工农一体的股份合作企业;打破所有制和地域的界限,鼓励不同所有制、不同地域的企业相互参股,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三、为个体私营企业组建管理服务型的乡村办“总厂”。个体私营企业在我区乡镇企业中是一支活跃的力量,它们单个规模很小,绝大多数还停留在一家一户的作坊式形态,具有生产兼业性、行业临时性、产品不稳定性和加工分散性的特点,但是,它们往往以当地的专业市场为依托从事某一类小商品生产,千家万户一起上,形成了较为可观的区域群体规模;它们的优势在于个体灵活,“船小调头快”,投资风险分散,但在生产经营中也遇到许多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问题。为了进一步引导它们兴利除弊,健康发展,我们根据个体私营企业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群体发展的特点,通过组建管理服务型的乡村办“总厂”,对个体私营企业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即:村办总厂,户设工场,分散生产,统一管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使个体私营企业分散性生产与专业化服务、综合性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集体和个体两个层次的积极性,既加强了对个体私营企业的税收、质量管理,增加了集体经济的积累,又不挫伤农民群众发展个体经济的积极性,保护了已经形成的现实生产力(编者按:这是一种新的探索。要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不应硬性规定。要及时总结经验。)。同时,这种双层经营体制也有利于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逐步走向联合。我区有的乡村通过合股兴办龙头企业,设立个体工业发展基金等形式,开始从松散型、服务型的总厂发展成为半紧密型、融生产与服务于一体的经济实体,促进了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带动了区域商品经济的更大发展。
四、以城镇为依托,引导农村工业相对集中。城镇是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城镇为依托,引导农村工业相对集中,是改变我区农村工业“散、小、低”状况的根本途径。为此,我们在全区开展了创建工业明星乡镇活动。一是加强工业小区的建设,采取由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集资、统一施工的办法,广集社会建设资金,兴办工业小区。沿海市县还积极兴办台商和外商投资区,加快了引进外资的步伐。二是加强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在创建工业明星乡镇活动中,我们把水、电、路、邮等基础设施作为硬任务来抓,并加强了港口、机场、公路等重点工程的建设,使我区的投资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三是加强了市场、金融、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建设。全区形成了一批有区域特色的专业市场及与市场发展相关的一系列配套设施。实践表明,加强小城镇的建设,加速农村区域经济龙头的形成,对提高农村工业的整体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5版(理论)
专栏:抓住时机发展自己东风杯征文

  从周边国家和地区看我国加速发展的紧迫性
张谦
今年年初,邓小平同志在视察我国南方时指出: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所以,能发展就不要阻挡,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这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论断。
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从五六十年代始就纷纷进入经济加速发展时期,有的现在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进入90年代以后,一些国家和地区又制订了新的加速发展战略,使得整个亚太地区的经济充满活力,呈现出只争朝夕、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例如日本,1991年国民生产总值为3万多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23570美元,超过美国,居世界7个发达国家之首。尽管如此,日本仍在设法调整产品结构,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制定吸收外国人才的计划,力图在2000年以后成为头号经济强国。
南朝鲜从60年代初开始进入经济起飞阶段,1962年国民生产总值只有23亿多美元,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达2372亿美元,比1962年增长近100倍。南朝鲜最近又制定了更加雄心勃勃的发展规划,力争在本世纪末成为世界第15经济强国和第10贸易大国。
东南亚各国也在努力提高本国的经济实力。新加坡在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已达345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1575美元。据美国《亚洲华尔街日报》报道,新加坡将力图成为东南亚地区的一流经济强国。它的经济策划委员会用两年时间制定了《经济策略计划书》,预计到203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可达到49860美元,赶上美国届时的收入水平。为了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新加坡正在实施新的五年科技计划,同时加强经济国际化趋向,设立东方哈佛学院,加紧在全球网罗人才,将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置于首位。再比如,马来西亚去年制订了“1991—2000年国家发展基本规划”,确立国内总产值翻一番的目标,并期望202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相当于1990年的8倍,跻身于发达国家行列。
越南自柬埔寨和平协议签订后,便加紧和周边各国搞好关系,注意吸取各国经济增长的经验,1991年制订了到2000年长期经济发展规划,力图使国民总产值翻一番。
印度自去年拉奥政府上台后,积极推行其“新经济政策”,争取在3—5年内使经济走上持续稳定增长的阶段。
我国的台湾省,为了进一步发展经济,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也制订了投资总额为3000亿美元的“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六年计划”(1990—1996年),确定1996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4000美元。
看看上述周边国家和地区加速发展的事实,我们不能不感到小平同志提出加速发展的紧迫性及其战略意义。
与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有自己的优势:幅员辽阔,内不虑匮乏,外不虑强敌,回旋余地较大;人力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文化维系力较强,再加上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等等。这些优势,决定了我们能够比较容易地抓住机会,加速发展。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使我国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现实的。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邓小平同志语重心长地说: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离2000年只有8年时间了,这很可能是二十世纪最后一次机会,如果我们再失良机,不仅被西方发达国家越拉越远,而且还有可能被后起的一些周边国家和地区远远地甩在后面。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缩短差距,迎头赶上,就必须有一个比较高的发展速度。当前,从周边国家与地区的经验和我们自己这些年的经验来看,要更好更快地发展,保持一个较高的发展速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牢固树立生产力标准,增强产业意识。在经济工作中,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在促进生产力发展上出题目,在深化改革上作文章,不断充实基础产业,扩大第三产业,最大限度地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文明成果,全面提高产业技术水平。
——依靠科技和教育,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我们要在相当长时间里保持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必须切实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提高科技水平和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在发展科技和教育上也应有紧迫感。
——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当今世界资源有限,发展的机会也有限,如果我们不在扩大开放和发展外向型经济上放开眼量,本应到手的资金和技术也会在激烈竞争中失掉。因此,必须以开放的视野来加速发展自己,在实践中走出一条新路子。
——切实转变领导作风,真抓实干,提高效率。


第5版(理论)
专栏:

  健全干部选拔的竞争机制
刘建明
选拔干部应体现竞争原则。要通过开展工作竞赛、公开考试等形式在不同层次的干部中开展竞争,优胜劣汰,择优选拔,从机制上保证把德才兼备的干部真正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健全干部选拔的竞争机制,要体现三条原则:一是机会均等。要拓宽选人视野,体现平等竞争,变“伯乐相马”为疆场赛马,保证在选拔工作面前,对所有的干部都给一个均等的机会、平等的条件,使他们都有权参与竞争。人人只有在竞争中落榜的资格,而不应该没有参与竞争的机会。二是导向健康。任何一项工作都有一种导向作用。要把实现健康的思想导向作为成败的根本标志。要使这种机制引导人们把自己能否提拔的希望由领导者身上转向自身素质的提高上,由拉关系、搞“感情投资”转向学习、奋进上,靠自己的工作与实绩去赢得竞争的优胜。使被提拔者不应感到自己的提拔是哪一位领导人的恩赐,而心安理得地感到是自我奋斗的结果;未被提拔者也不必考虑是哪一位领导人的关系未疏通,而自觉去反思自我素质上的差距。三是标准专一。在选人标准上,要切实保证德才标准的专一性,有意识地限制和取消资历、关系等德才之外又在客观上起作用的因素。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对少数民族、妇女、非党干部使用上应予以一定的照顾,但也应成为“明照顾”,即以政策、规定的形式通过机制予以照顾,而不应由领导者搞“弹性照顾”。从机制上保证德才标准从形式到内容都切实成为选拔干部的唯一标准。


第5版(理论)
专栏: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纵横谈

  企业改革的关键是适应商品经济规律要求
——哈药集团组建与发展情况引发的理论思考
张春辉
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最近,笔者对哈尔滨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哈药集团)如何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情况做了调查。该集团是1989年5月由哈尔滨市26家医药企业组建的企业集团。组建以来,他们充分发挥集团经营和股份经济的优势,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搞好大中型企业的新路。
一、商品经济的激烈竞争促使企业发挥集团优势
随着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逐步认清了中国经济存在的两大问题:一是部门管理使企业缺乏自主经营的活力;二是企业的单独经营,使绝大多数企业在竞争中毫无优势可言。怎样才能适应这种激烈竞争的要求呢?实行企业集团经营是一条可行的路子。
⒈组建企业集团,有利于解决众多中小型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几十年来,在部门管理的旧体制下,企业对行政部门的依附关系很深,而各部门出于自身责任、权力、利益的考虑,又不得不经常采取一些鼓励和扶助小企业发展的政策。这样,自改革以来被行政力量禁锢许久的企业得到松动之后,得到最大发展的就是规模较小、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以哈尔滨医药系统为例,在当时的26家工商企业中,差不多有一半是过去十几年来盲目发展起来的小药厂、小医疗器械厂、小制药机械厂。它们的产品、技术、成本、效益都处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上。哈药集团组建后,这些中小型企业的命运从依附政府部门转而依附到集团整体利益上来。集团对人、财、物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安排、科学使用,加快了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的步伐,三年来他们新上的16个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的品种,全部符合规模经济效益的要求。
⒉组建企业集团,有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重组。在旧体制下,企业只有产生而没有淘汰。那些中小型企业无论在资源配置上,还是在市场划分上,几乎与大中型企业一样都争得一席之地,这就使生产要素的优化重组处于静止状态。企业集团的组建,使这些中小型企业的命运发生了变化:如果它们的生存与发展符合集团和整体利益,那么集团就是它们的强大后盾;相反,或者被集团抛弃,或者被集团内优势企业所兼并。哈药集团组建后,从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出发,加速了生产要素的优化重组,短短的半年时间内,就有5家劣势企业被优势企业兼并。
⒊组建企业集团,有利于集团内部实行生产和技术改造的交叉掩护。在部门管理的体制下,让企业间互相分担生产和改造方面的困难是无法设想的。然而,当企业之间的经济利益联结在一起的时候,互相分担困难,就会变成现实。哈尔滨医药系统虽然这几年的经济发展很快,但是作为单个企业来讲,一边生产一边改造,任务十分艰巨。哈药集团组建前,全系统的贷款已近2亿元。此后几年,每年要偿还贷款5000万元左右,这使一些企业受到很大压力。组建企业集团后,各企业在生产和技术方面实行了“交叉掩护”,即:改造任务不重的企业多承担生产任务,来掩护改造任务重的企业搞改造;而改造任务重的企业,在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后,用其扩大的生产能力掩护别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这种“交叉掩护”使每个企业都具备了抵御风险的能力。
二、商品经济的规模效益要求企业实行股份经济
规模效益是商品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重要表现,而股份经济则是规模效益的必然要求。哈药集团用自己的实践给这一结论提供了有说服力的根据。
⒈股份经济是企业集团的主要维系力量。企业集团经营是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的基础,但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尽快形成整体优势和规模经济效益的。哈药集团在组建之初,就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在全系统26家企业中,既有国营企业,又有集体企业;产品既有药品,又有制药机械、医疗器械和包装材料;既有中药,又有西药;既有原料药,又有制剂药,各企业之间很难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为此,他们比较周密地设计了用股份维系做纽带,把26家企业的资产有机地联接在一起。它的内部结构分为核心层、控股层、参股层三个层次。集团公司受政府委托经营国有资产,代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行使国家股主权;这样各企业原有存量资产虽然并没有增加或减少,但母公司相对于子公司、关联公司的控股、参股的财产关系都已确定无疑。正是由于这样的股份维系力量,哈药集团在治理整顿的严峻形势下,越来越紧密地有机地联接在一起。
⒉股份经济是形成规模效益的有效途径。随着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增量资产的投入越来越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为目的。可是在我国,多年来,增量资产的投入都有相当一部分变成了低水平重复建设。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哈药集团自组建以来,共投资2.4亿元,进行了56项重大的技术改造项目(包括续建项目),绝大多数符合规模经济效益要求。1990年,哈药集团采取企业间参股的办法,利用哈尔滨制药厂人才和配套设施的优势,吸收另三个单位的资金,在全国率先上了一个单个企业当时无法奢望的项目:头孢Ⅳ号。与此同时,他们又在全系统职工中发行个人股票300万元,使这个项目在短短10个月就开始试产,为全国药界瞩目。
⒊股份经济是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最佳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说,大中型企业活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就是政企分开、两权分离的问题没有解决好。组建股份制企业集团可使这一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哈药集团组建后,比较好地解决了两个层次的关系:首先是解决了政府与企业集团的关系。政府从成为哈药集团的股东开始,即脱离了对该集团的经营权,他们赋予哈药集团国有资产经营权,实行了投入产出总承包一定十年不变的政策,在计划、人事、用工、工资等方面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使哈药集团获得了一种新的经营机制。其次,哈药集团公司解决了与其子公司、关联公司的关系。目前,该集团公司只从四个方面对国有资产的经营负责:一是利用集团信息方面的优势,规划企业的长远发展;二是利用人才和技术的优势,掌握和控制企业重大的技术改造项目和经营方向;三是确定各企业承包经营的目标;四是任免企业的经营者。各企业在承包经营的过程中,基本上获得了企业法赋予的各项权利。这样,哈药集团内出现了一批内外贸结合的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经营企业,他们的任务就是为集团公司形成投资能力而积累资金。(作者为中共哈尔滨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


第5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中国军事史略》简介
由杨尚昆主席题写书名,高锐任主编,数十名长期从事中国军事史研究的专家学者共同撰写的我国第一部综合性通代军事史——《中国军事史略》,最近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国军事史略》是军事科学院受国家教委委托,为全国高等院校文科编写的一部参考教材。全书分上、中、下三册,共120余万字,另附珍贵历史图片和战争示意图70余幅,简明系统地记述了从原始社会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五千余年间,中国历代战争和武装力量建设以及军事思想的发展情况,科学地评价了历代重大军事事件和军事人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本书将中华五千年军事史发展演变的轨迹清晰连贯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从原始社会的血宗复仇、部落战争到近代的反侵略战争和人民革命战争,从最初的木石兵器到近代的飞机大炮,从黄帝、蚩尤到毛泽东、蒋介石,从《军政》、《孙子兵法》到《论持久战》和“十大军事原则”,其演进递嬗的脉络莫不一目了然。同时,该书将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军事本身的各个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综合考察研究,使政治经济与军事、武器装备与战略战术、军事统帅与广大官兵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合理的体现,从而科学地反映出军事历史的全貌,也显示了综合性军事通史体例的优点。 (林治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