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7月30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舞出军魂来
吴晓邦
好久没有为歌舞演出这样激动过了。总政歌舞团的大型歌舞晚会《军魂》,气度恢宏,内容深厚,艺术精湛,有新意有锐气,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军队歌舞团,是我们歌舞艺术的一支主力。军队自己的歌舞团,创作演出反映部队军旅生活的歌舞,这是中国舞蹈极其独到的一个方面。军队的歌舞,要舞出军队的魂魄来。《轮机兵舞》、《夜练》、《战马嘶鸣》、《再见吧,妈妈》、《八女投江》、《踏着硝烟的男儿女儿》……一大批优秀的创作,体现出军队歌舞团军事题材舞蹈的巨大成就。在这些成就的基础上,总政歌舞团的《军魂》,又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和突破。
《军魂》从头至尾贯穿着深厚的历史感,以十分概括的艺术手法,打破编年史式的平铺直叙,常常大笔挥洒,把每个重要场面都浓缩成一尊历史塑像,一座座意味深长的纪念碑。就像解说词说的:“人民不会忘记!黄河不会忘记!”
更重要的是,从这些硝烟弥漫的丰碑上,这台歌舞以一腔诚挚的热情,凸现出兵的形象。正是这些平凡、可爱而英勇的士兵,在革命的旗帜下组成了我们的军队。舞活了军队中的人,就舞出了军魂。晚会以鲜明的民族风格,丰富的艺术手法,突出了现实主义的原则,表现出了人民军队的英姿。强烈的民族气质与时代精神,使这台晚会显示出独创的神韵。总政歌舞团的艺术家们很有才华并且很下功夫,他们立足于对生活的深刻感受,使民族性渗透到了艺术形象的深处,舞出的军魂,是中国人民军队的军魂,是中国气派的军魂。民族性与时代精神的生动而深入的融合,无疑是这台晚会的一大丰收。
为了成功地表现上面这些丰富的内容,《军魂》这台晚会在形式结构上作出了大胆突破。它改变了通常歌舞晚会那种一歌一舞的松散排列,按照一台晚会的整体主题进行构思,按照艺术的逻辑去进行组织,使歌与舞相互达到了有机的渗透,并创造了合唱与舞蹈相综合的新样式,以歌推动舞,舞推动歌,歌舞配合一同推动主题的逐层展开。在歌舞的穿插组合中,观众喜爱的董文华、毛阿敏、郁钧剑、阎维文等人的演唱,为晚会增色不少。此外,这台晚会的灯光舞美设计有力地烘托了舞台的氛围。
在解放全中国的战争风云中,我们曾创作了《进军舞》,为这伟大的进军呐喊助威。今天,历史进入新时期,过去功勋累累的人民解放军,又将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军魂》的最后一个场景正是表现了这一主题。辉煌的合唱与壮丽的舞蹈场面,把晚会推向高潮,在赫赫军威的展示中,把“保驾护航”的主题激情酣畅地突出了出来。
总之,《军魂》是一台很有创造性,很有成就的新时期的军事题材作品,是部队歌舞团的又一成功之作。(附图片)
(文内图片为《军魂》最后一幕“保驾护航”剧照,俞根泉摄)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军旅话剧创作的新收获
张书义
1990年底召开了全军文艺创作座谈会,通过一年多的学习、贯彻和实践,产生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其中有一批话剧和话剧小品,高歌当代军人为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保驾护航”的主旋律,全景式地表现了军营里波澜壮阔的生活,把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统一于一个时代框架内,标志着军事题材话剧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除获“文华奖”的《抗天歌》和《冰山情》早有定评以外,其它剧目也各具特色。
全军创作会议指出:“一定要始终坚持从正面反映部队和社会生活,努力创作出更多的反映改革开放和军队建设成就的优秀之作。”话剧《特殊军营》、《摩天楼下》是直接反映处于改革开放第一线的部队——驻特区部队生活的。改革开放是宏伟壮丽的事业,投身到这个时代大潮中去陶冶、去锻炼,对于我们这支有着革命传统的人民军队来说,是一个新课题。这些当代军人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和参与感,走出军营,驶往大海,飞向蓝天,在改革开放的事业中创造了奇迹,作出了奉献。《特》剧通过一个特殊军营——驻守繁华都市摩天宾馆高楼上的空军对空台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展示了改革开放时代的军人风貌;《摩》剧则通过某部红一连由战区调往经济特区援建某项工程的故事,多层次地展现了军人的精神和境界。
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部队丰富多采的生活在参演剧目中得到体现。“双拥城”的出现,是改革开放中的新事物。郑振环的新作《鱼水情》,概括了特区“双拥城”的典型事迹,生动反映了在新的历史时期新型的军民关系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军事训练题材是难啃的“硬骨头”,《圣爱》却把新时期官兵为我军现代化建设而进行训练改革的执著精神,表现得生动感人。而《郝家村的故事》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再现了革命老区人民在改革年代为脱贫致富所进行的艰苦努力。
《远岛之光》表现了海军官兵和人民群众为保卫南海而共同修建机场的事迹。在反映部队生活的“常规”题材中,也拓宽了表现领域。《结伴同行》以巧妙的构思,把老班长、新战士、大学生军官、军人未婚妻“框”在一辆进藏的卡车中,千里行车,人情温暖战胜严寒。战斗在世界屋脊的战士们的金子般的赤子之心,融化了每个人心头的“冰块”,这是一曲边防战士的颂歌。
小品《阿米尔的歌》、《大年三十》、《骆驼刺》、《排除阻断》、《零点哨》等,都歌颂了战斗在这片神奇土地上的官兵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和乐观主义情调。这些琳琅满目的话剧小品,采撷了一朵朵温馨美丽的生活小花,把五彩军营渲染得异彩纷呈,令人神往。《阿米尔的歌》的纯情、《早晨的太阳》的温馨、《克里木参军》的幽默,都泛起不尽的诗情画意。
全军创作会议要求军队文艺要“反映广大干部战士团结奋斗、无私奉献”,要“反映部队奋发图强、开拓进取”。这些剧目中,许多当代军人和干部、群众的艺术形象,为军旅话剧舞台增添了时代光彩。如《鱼》剧倾注极大热情塑造了被军人称为“知心人”的某“双拥模范城”民政局长邝海妹的感人形象;《郝》剧塑造的带动群众改天换地的复员军人郝泉水的形象,给人以极大的鼓舞和震撼;《特》剧所描写的以林晓东为首的5名空军军人形象,都有时代的特色。他们工作、生活在高级宾馆这个改革开放的窗口里,把个人的命运和时代大潮紧紧联系在一起,不断调整着心理的、社会的矛盾,全身心地把对空台建设成为改革开放服务的“对空眼睛”。王学圻扮演的林晓东这个现代知识型军官形象,潇洒刚毅,充满了军人的自豪。《摩》剧中的谢连山是具有现代军人意识的政治指导员。他对新事物敏感,善于把思想教育和关心人的命运结合起来,以身作则,循循善诱,寓理于情,言传身教,是近期舞台上出现的动人的政工干部艺术形象。“梅花奖”获得者卢志启的精彩演出,为这个形象增添了光彩。《圣》剧中的朱其,身为团长,为搞好军训改革,他一心扑在连队上,而他妻子患了绝症离开人世时,他才领悟到在事业与爱情的天平上倾斜太多了。青春无悔,他擦干眼泪又撑起了团队现代化建设大梁。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发生了变化。正如全军创作会议所指出的,“我们只有积极创新,大胆探索,创作出从内容到形式都比较新颖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作品,才能赢得读者和观众,才能保持军队文艺的旺盛的生命力。”寓教于乐、寓庄于谐、加快节奏、增大容量是观众对戏剧的要求。这些剧目都根据内容需要,加强了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无场次时空交错的,渗透诸多音乐因素的,多层次、多表演区的艺术表现手法,都增强了话剧和小品的艺术观赏性。由于现代舞台美术的进步,众多的舞美设计更好地营造了典型环境。诸如电视投影和环形天幕的运用,装饰性画面与写意性舞台的结合,都使人耳目一新,美不胜收。(附图片)
(文内图片为王学圻和肖雄主演的话剧《特殊军营》剧照,张守义摄)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军中的骄子
赵国政
军营的生活是沸腾的,练兵场上更是龙腾虎跃。然而近几年来在军旅舞蹈中,能够将其充分反映出来的舞蹈却显得少了,致使军事题材舞蹈系列中缺少一点刚烈火爆,缺少一点从总体上概括出今天军人面貌的直接描写。最近看到由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演出、青年舞蹈家赵明创作的《军中骄子》,令人为之一震。他把士兵们摸爬滚打,擒拿格斗的训练生活经过相当高明的精裁巧剪和艺术升华,生动逼真地体现出今天的中国军人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这个舞的特点是不注重人物事件的个别,而在于通观生活的总体;不注重手法上曲折婉转的隐喻或暗示,而运用像“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那样看似平白而实则闪光的艺术语言;它所迸发出来的动人力量和美学价值,在于直观的舞蹈形象上。以往曾出现过的《野营路上》、《夜练》、《士兵进行曲》等,即属于这种典型的作品。如果把这种类型的舞蹈按产生年代的顺序进行排列展演的话,分明可以看出我军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同时期的不同风采。从这个意义上说,《军中骄子》的出现,无疑是填补了最近几年此类舞蹈的缺憾。
军人的天职永远是同吃苦、奉献、自我牺牲这些字眼相联系。勇武的精神、坚忍的意志、英雄主义的情怀,永远是他们性格中的基调。譬如说军人唱这种歌那种歌,哼这种曲那种曲,只要不失健康都是被容许的;但如果把能体现他们基本意志和性格的队列歌曲去掉,军营则会变得沉闷和萎缩。供军人欣赏的舞蹈也是一样,各种特征、各种样式的舞蹈都需要,但像过去的《野营路上》、今天的《军中骄子》这种能体现军威、鼓荡斗志、激扬军人自信精神的舞蹈,则更是不可或缺的。
话说回来,军事题材舞蹈创作难度很大,其中能把这种样式的舞蹈编得精致动人就更难,需要身临其境且十分深入的生活体验;需有足够概括力的宏观眼光;还要有不借助任何现成舞蹈素材,而直接把生活形态升华到艺术语言的功力。这一点,对于《军中骄子》来说,尽管仍需加工修改,但已经很充分地显示出作者的苦心和才华了。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舞酣情浓形华容实
苏祖谦
《这里有一片深情》是解放军艺术学院师生多年来的教学成果,嘹亮的歌,酣畅的舞,激动着观众。晚会演出的舞蹈新作,情舞交融,舞酣情浓。像《啊,延安》、《沂蒙儿女》和《摇篮》等作品,动作造型、技术技巧,给人强烈感染。
用女子集体舞的形式,表现《苦菜花》这样一个题材十分不易。但编导运用情舞交融的艺术手法,不仅克服了许多难点,还为作品带来了自己的特色和许多闪光之处。这是一个有诗情、有画意的舞蹈。诗情画意又是体现在不多的人物上,简洁的情节,却有交响性和立体感。有着浓郁的山东民间舞蹈风韵的女子群舞,是这个作品真正的“主角”。她们是生长在贫瘠土地上的一片苦菜花,又是与舞中人物命运相同的一群苦命人,舞出了环境,酿造了氛围,推进着情节,参与着事件,又起着舞蹈场面和调度上的掩映、隐显、分切、结合的多重作用,造成了类似电影“蒙太奇”的艺术效果。那些被信手拈来又似乎司空见惯的生活细节,在群舞的烘托下,显得格外光彩动人。
说到军人英武的气质和健美的艺术风格,晚会表现突出的是《沂蒙儿女》和《啊,延安》,无论是现代国防部队,还是南泥湾从事生产劳动的士兵,动作都极富力度。为表现军人的矫捷、机敏与智慧,舞中运用了不少技巧表演,如后朝天凳抱腿原地旋转、单手连续小翻儿绕场圜转及拔地而起的连续横叉大跳等等。这种特技表演,在舞台上已不多见。原因很单纯,它太吃功夫又极费力气,需要长期的艰苦磨练。几个大场面的男女集体舞,那雄浑的舞姿、铿锵的节奏,再配以背景山峰画幕的交错横移和缓缓升腾,造成一种天移星转、地动山摇的意境。心中忽然涌现出唐代诗人的诗句:“喊声天地裂,腾踏山岳摧”,“今日当场舞,应知是战人”!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艺坛楷模”又有新功
肖柠朴
七十年代,一部精美的舞台艺术片,蜚声海内外,给大家介绍了一个技艺高超的群体,片名是《杂技英豪》;去年底,中央军委给了他们以最高的荣誉,命名为“艺坛楷模”。这就是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今天,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六十五周年,他们又来到北京。
幕徐徐拉开,一幅全新的构图吸引了观众,天空星光灿烂,演员身着太空服、脚登冰鞋、滑板,突然在轨道上飞驰而过,时而双人对滑,时而三人“小车”,时而快速度大落差冲越拱桥,给人一种生机勃勃、势不可当、超越时空的印象。接踵而来的是一个又一个的新技巧。杂技的核心是技巧,杂技创新的难点恐怕也要首推技巧。在杂技节目中,大多数底座演员都是力大过人,以托举、抛接为主。这台晚会中的“双顶碗”底座演员孙鹏,却有顶功、有腰功、有跟斗,完成的反把单手顶举单手顶、单臂举单手顶下腰连续起落等等,又难又新。“大跳板”节目全由女演员完成,已经是一绝一新,又设计出独有的“双开花”等动作,更强化了新的印象。还有《小武术》中的单底座连续抛接十个跟斗,《手技》中的单拐上口咬晃圈等,不胜枚举。技巧新为晚会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几十个团一台戏”的程式化的杂技表演,早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是杂技节目编排手法创新的有心人。“小武术”技巧编排流畅,一气呵成,没有一个多余的动作;《手技》的助演不仅仅是递圈扔拍子,在强劲的西北风风格的乐曲中翩翩起舞,与主演融为一体;《柔术转毯》演员在《落雨大》的乐曲中,以毯作伞,意境与技巧结合得如此贴切……
晚会结束了,演员该谢幕了。一队手持鲜花的孩子奔来,他们翻起了串小翻,旋起了三百六十度,竖起了单手顶……哦,这是战士杂技团的未来。仅有一分钟的谢幕也处理得这样别具匠心,与众不同。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看京剧《刘胡兰》
魏喜奎 周桓
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新排演出《刘胡兰》,其成功之处便在于出新。刘胡兰,这位年仅16岁的农村女青年,她的事迹,感人至深。歌颂她的戏曲,几乎遍及所有剧种,且都属成功之作。战友京剧团如果找个老本子来演,未尝不可。但是,他们没有走捷径,而是重新编写。
由焦克、张志高编写的剧本,侧重于“生的伟大”四个字,标新立异地写了“春风化雨”一场戏。重点反映刘胡兰受顾县长启发、教导,以及目睹顾县长牺牲所受到的教育。突出了刘胡兰的成长,为后来的戏作了很好的铺垫。这是一个“新”字。宋捷、罗喜禄两位,在导演手法上的“新”,在于既尊重京剧传统演唱程式,又吸收新文艺的表演特色,融合得当。比如开始时的持枪锻炼,中间的做军鞋、送军鞋、打霸王鞭,都使戏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这个戏的全台演员,可谓人人称职。他们是在演京剧,运用京剧程式来唱、做,却又不拘泥于京剧程式,而力求符合刘胡兰时代的人的生活。扮演大、小刘胡兰的张萍、孟欣生,演出了人物的特质:孟欣生侧重于稚气,从稚气中体现出机警与执拗,取得一个“像”字;张萍则显出成熟,表现出人物的成长。但又不失尚存的稚气,同样给人一个“像”字。
这出戏从各方面说,是过去的革命现代京剧之后,不易见到的成功之作。作曲者马兰,以20岁出头的青年,取得如此成就;尤其把歌剧中类似当地民歌的曲子和唱腔,融入京剧“过门”和唱中,体现当地风情,不觉生硬,没有跳跃感。尚存的美中不足是,刘胡兰的唱腔,弱于生、净、老旦的。原因在于某些地方套用了《杨开慧》的唱腔。传统京剧,讲究“是戏就不同”。如果张萍扮演的刘胡兰,与朱宝光扮演的刘树山在对唱中,另行设计低调的腔;最后,刘胡兰牺牲前的大段唱,如果有起有伏,照顾到抒情的一面,不要一味求激昂,唱高调,效果是否胜似如今。另外,张萍学得是“张(君秋)派”,也应该照顾到,不要让她一个戏一个派,似乎更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