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7月2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要闻)
专栏:新闻特写征文

江都花似锦
龚永泉
进入江苏江都县境内,只见家家农户房前屋后都种有花卉苗木。原来,这里是江苏省花木生产基地县之一。
江都花木栽培始于唐而盛于清,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写下“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的诗句。目前,江都花木面积发展到1.25万亩,有国营、集体、个体场圃200多个,花木生产户近万个。这个县选育成功的五宝杜鹃,花繁叶茂,同株或同一朵花上有红、青、白等几种颜色,堪称一绝。江都盆景花卉中的精品曾到日本、意大利、捷克、荷兰和港澳地区展出,有的还获了奖。
在江都,恭贺新喜,探望病人,送上一盆精心挑选的盆景花卉已成了一种新时尚。江都人对城里人时兴的送鲜花颇不以为然:“俗语说‘花无百日红’,何况鲜花呢?而盆景呢,却可以日看日新,既怡情养性,又有益健康。”用松柏扎成的龙凤盆景,深得新婚青年的青睐。
“闭门种花花似草,开门销售收入高。”为了使花木生产真正成为农民致富的一项支柱产业,江都县建起了花木市场,市场占地4700平方米,已成为周围地区花卉苗木的集散地。有时,在花木市场上还可看到有外国人。
江都还开办了卉木学校,已培养出初级技术员200多人,他们给传统的花木生产注入了勃勃生气,有的人已赴北京、安徽、山东等地指导种植花木,进行园林设计,使江都的花卉栽培和园林建筑技术传向四面八方。
曾到荷兰考察过花木生产的县多管局局长告诉记者,江都县的花木生产正向国际花木市场进军。今年,该县出口盆花将达10万盆。花乡的前程真是如花似锦!


第2版(要闻)
专栏:九州揽萃

武夷山再建“蛇苑”
据中新社福州电(通讯员伊启皓)武夷山“蛇苑”坐落在旅游重镇星村九曲码头,几年来共接待中外游客36万余人次;日前,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的武夷“蛇苑”二期工程又破土动工。
武夷山境内的自然保护区,享有“蛇的王国”的美称。仅五步蛇就有50万条以上。1985年建成了一座占地2400平方米的拟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蛇苑。
“蛇苑”二期工程将在原来规模的基础上,扩建二个拟态蛇池。


第2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

几个“萝卜”一个“坑”
施金炎
在许多单位和部门,常听人们感慨人满为患。有人说,我们的机关人员精简一半,甚至三分之二,事情照样办,而且还会办得更好。
现在一些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确实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上班时间,有的是一张报纸一支烟,一杯茶水到下班;有的是“串门走户”,闲扯穷聊,聊过一天又一天。还有,一些单位,机构一设再设,副职不断增多。有个单位正副局长十个,群众称之为“圆桌班子”——开会就餐,正好一圆桌。这样,机构不断增加,办起事来,座座“庙宇”要“烧香”;扯起皮来,个个“菩萨”都“显灵”。因此,“庙宇”、“菩萨”越多的地方,推诿、扯皮的现象越严重,办事效率也越低。
但是,平心而论,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弊端,责任并不全在个人。按说,“一个萝卜一个坑”,可是,非要把几个“萝卜”塞到一个“坑”里,这能怪“萝卜”吗?大家挤在一起没事干,不喝茶、吸烟、看报纸,不说长道短扯是非,不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又干什么呢?
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财富。人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分析浪费的原因,与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不合理的体制(包括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有关。因此,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改革是解放生产力。人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积极的因素,精简机构,把那些挤在一个坑里的“萝卜”解放出来,更是最有效地解放生产力。
人员精简出来,不能撒手不管,要给以出路。出路之一就是发展第三产业。我们国家第三产业还很薄弱。薄弱就是有潜力,有潜力才利于发展。精简机构、裁减人员与发展第三产业,二者相辅相成,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相结合的新路子,是既除弊、又兴利的极好办法。


第2版(要闻)
专栏:

山西万名大学生暑期投身社会
把到基层挂职锻炼同科技兴晋结合起来
据新华社太原电 (通讯员刘霄峰)暑假开始后,山西20多所大专院校的上万名大学生陆续进入各地的工厂、农村、商店,进行挂职锻炼和科技服务。
今年山西各大专院校都把暑期社会实践的重点放在“投身社会、参与改革”上。太原工业大学从7月11日开始,已派出共有800人的14个“建设营”和一个考察团,分40多个小组,到全省19个市县挂职锻炼、开展科技服务,还在4个市县举办“小星火夏令营”活动。
挂职锻炼同科技兴晋相结合是今年山西大专院校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特色。各院校都把推广自身科研成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作为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山西矿院在向各大矿区派出480多人的挂职、考察队伍的同时,设立了“大学科技劳务服务中心”,用科技服务工作为担任挂职矿长、厂长助理的学生提供后盾。
共青团山西省委组织的全省50名优秀本专科学生干部7月20日起进入太原高新技术开发区的24家高科技企业挂职锻炼。


第2版(要闻)
专栏:外事简讯

外事简讯
▲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27日下午在中南海会见了法国国民议会议员、前商业与手工业部部长和卫生与社会保险部部长雅克·巴罗,并同他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交谈。
▲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27日下午在中南海会见了缅甸铁道部长吴温森一行,并同他就加强两国铁路运输部门之间的合作问题进行了交谈。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雷洁琼27日在北京会见日本律师联合会国际交流委员会委员长西村利郎和日中法律家交流协会会长北山六郎等日本法律界人士,宾主进行了热情友好的谈话。
日本客人这次来华是参加“中日青年律师走向21世纪法律讨论会”的。
▲经贸部部长李岚清27日下午在北京会见了英国贸易国务大臣理查德·尼德汉一行。宾主就进一步发展两国经贸关系进行了友好的交谈。
会见后,经贸部副部长谷永江同尼德汉举行了会谈,双方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了看法。
▲应朝鲜劳动党的邀请,由中共中央委员、中共山西省委书记王茂林率领的中国共产党友好参观团27日乘飞机离开北京,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进行友好访问。
▲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5周年,国防部外事局27日晚在中国剧院举行盛大歌舞晚会。外国驻华武官及其夫人应邀观看了演出。
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徐信上将等也出席了晚会。
▲“中日交流史上的友好使者——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27日上午在北京中日青年交流中心开幕。
这次讨论会共收到学术论文90余篇。在为期4天的会议期间,100多名中日学者和专家将主要探讨中日双方在中日交流史上作出积极贡献的历史人物的事迹。讨论会由中国日本史学会、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北京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会、中国日本关系史学会、东北地区中日关系史研究会和中国国际文化书院等联合举办。 (据新华社)


第2版(要闻)
专栏:

台湾播放《华夏万里》电视节目
探索中国历史发展轨迹的《华夏万里》电视节目,最近在台湾隆重推出。
这部长达26集的电视节目,由台湾中华电视公司制播。《华夏万里》剧组深入大陆各地历史遗址以及辽宁、甘肃、长江河姆渡等史前文明地进行实景拍摄,再现了中国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通过影像及文字说明,把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艺术、科技、对外关系等作了整体介绍。


第2版(要闻)
专栏:

潘安邦将为“希望工程”义演
以一曲《外婆的澎湖湾》唱红歌坛的台湾歌星潘安邦,将于最近赴大陆为“希望工程”巡回义演,行程包括上海、南京、北京、西安、成都、长沙、广州等地。
潘安邦原定6月份赴大陆演唱,临上飞机前突闻外祖母病逝,只好中止行程,赴澎湖奔丧。
潘安邦形象清新纯朴,演唱时充满感情,深受大陆听众欢迎。


第2版(要闻)
专栏:

台湾民众赞成
开放大陆电影及演员赴台
台湾有关当局最近一次问卷调查显示,当地民众及业者大多赞成开放大陆电影及演员赴台。
多数受访者都认为大陆演员演技“良好”。半数以上业者认为,开放大陆演员赴台演出,有助于刺激本地不景气的电影市场。
(据新华社)


第2版(要闻)
专栏:

丁秀同志逝世
新华社北京7月25日电原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党组副书记、副总局长丁秀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1992年7月1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1岁。
丁秀同志是黑龙江省宁安县人,1935年12月参加革命工作,193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1935年在北平师范大学读书时,参加了著名的“一二·九”学生抗日救亡运动。卢沟桥事变后,曾任南京平津流亡学生会党的临时工委委员、南京民先地方队部队长、平津同学会执委、组织部长,组织宣传抗日救亡活动。1937年底到延安,参加抗大三期二大队学习。1940年任中央青委组织科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开辟东北地区的工作,1945年秋丁秀同志被派往东北,任东北干部队中队长、副大队长、黑龙江省海伦中心县委书记、警卫旅副政委、通肯县委书记、望奎县委书记、黑龙江省委委员兼齐齐哈尔市委书记等职。
全国解放后,丁秀同志曾任本溪市委副书记、鞍山市委副书记、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办公室主任、国家建筑工程部党组成员、规划司司长、城市建设局局长、中南三线建设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国家建委城市建设局局长等职。丁秀同志坚持真理,光明磊落,襟怀坦白,刚直不阿。“文化大革命”期间,丁秀同志曾遭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他始终保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表现了一位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他衷心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拥护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拥护改革开放。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


第2版(要闻)
专栏:九州揽萃

陕西发现类似古埃及“纸草纸”制品
据新华社西安电 一种在考古发掘中发现的铜器衬垫物,最近被专家认定为类似古埃及“纸草纸”的草制品,从而对研究中国造纸起源提供了新的材料。
去年七八月间,陕西考古工作者在泾阳县兴隆乡高家堡村发掘了一处距今3100多年的家族墓地,出土39件组合完整的青铜礼器,并在青铜礼器下面发现了一层薄薄的衬垫物。轻工部造纸所专家检验后认为,这种衬垫物是草木叶脉植物薄片,有规则地排列粘合而成,与古埃及“纸草纸”的结构形态、制作方法类似。“纸草纸”是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畔的纸草茎杆剖成薄片排列粘合而成,供书写之用。


第2版(要闻)
专栏:九州揽萃

黑龙江发现渤海早期群力岩画
据新华社北京电著名岩画专家盖山林教授等一行,最近通过实地考察、研究鉴定,黑龙江省海林县柴河镇群力村附近的一处岩画,是渤海早期群力岩画,属全国罕见的岩画艺术。这一岩画把人物、动物以及活动情景巧妙地融在一个空间,具体形象地反映出牡丹江流域古代人们的生活情景,已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2版(要闻)
专栏:九州揽萃

民族英雄文天祥(1236—1283)纪念馆最近在文天祥故乡吉安县建成开馆,为“’92中国友好观光年”增添了一处新的人文景观。
图为文天祥纪念馆外景。
肖孟夏摄


第2版(要闻)
专栏:

拥军优属模范颁奖大会在京举行
杨白冰等和首都各界群众800多人出席
据新华社北京7月27日电 (记者陈焱、陈雁)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5周年、延安“双拥”运动50周年之际,来自全国各地的百名拥军优属模范今天在中南海怀仁堂荣获了“拥军优属模范”光荣称号。
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秘书长、总政治部主任杨白冰,中顾委常委张劲夫、耿飚,国务委员陈俊生,民政部、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有关领导,以及解放军代表和首都各界群众800多人出席了颁奖大会。
由民政部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举办、广东珠江冰箱厂协办的“容声杯”全国百名拥军优属模范评选活动从今年4月下旬开始,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经群众推荐,层层评比,评委会反复酝酿,共评出了100名全国拥军优属模范。这百名拥军优属模范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涉及机关、学校、农村、工矿、团体、社会各方面,包括汉、藏、苗、蒙古、维吾尔、朝鲜6个民族。
在他们当中,有市长、书记;有民政助理和居委会干部;有个体专业户;有军人妻子。他们的事迹充分体现了新时期拥军优属工作社会化的鲜明特点。


第2版(要闻)
专栏:淄博陶瓷琉璃艺术节新闻摄影比赛

左上:南京市玄武区领导到街道看望烈军属孟庆芳老人。右上:玄武区建立了26所少年军校,受训学员达5万余人,增强了青少年的国防意识。
蒋建 张军荣摄
下:“八一”前夕,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街道办事处领导和居委会代表慰问驻地武警官兵。
吕惠民摄


第2版(要闻)
专栏:

急症组合移植修复肢体手术成功
据新华社上海电 (通讯员顾海鹰、记者陆国元)江苏省宿迁县33岁的农妇张彩苹不幸而又幸运:她的手臂严重毁损,却由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医师运用双背阔肌组合移植修复肢体技术而得以保存,并且功能恢复良好。这是世界上迄今为止首例成功的急症组合移植修复肢体手术。
今年2月29日,张彩苹在操作矽钢片机时,右臂不慎被卷入机器,送至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时,只见右臂血肉模糊,肘部骨质、肌腱都暴露在外。这类创伤以往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国外都要施行高位截肢。骨科副主任曾炳芳医师说:“考虑到患者掌、指部尚属完整,我们决定破例施行急症组合移植修复技术,尽管这要冒极大的风险。”
骨科五位医师通力合作,先在患者双侧背部取两块有正常血液供应能力的背阔肌皮瓣,再在腿部取一段长约十厘米的静脉血管,并巧妙地组合在一起,移植到创伤部位。经过连续17个小时的艰难修复,这一前所未有的手术获得了成功。
在这次术后长达5个月的康复期间,骨科主任于仲嘉教授亲自指导对病人的护理,使她安全地度过了可能出现的感染、组织坏死等重重难关。
日前,张彩苹已康复出院。


第2版(要闻)
专栏:

不开胸也能摘除肿瘤
西安唐都医院成功进行一项高难度手术
新华社西安7月27日电(通讯员薛郑、记者郭殿成)我国第一例不开胸摘除胸内肿瘤手术成功。它标志着我国胸外科医疗技术居世界先进水平。
这例手术是最近由著名胸外科专家刘锟、张凡教授设计并主刀在西安唐都医院进行的。接受治疗的是一位61岁的女患者。她被摘除了3颗后纵膈肿瘤。
过去这种手术都是开胸进行,不仅患者痛苦大,康复慢,而且手术后还会给病人呼吸循环和生理功能带来较大影响。
这次,两位教授只在患者背部肋间切开一个小口,推开纵胸膜,在胸膜外将肿瘤摘除。手术后48小时病人便能下地活动,比开胸手术快7天。据悉,目前只有日本掌握了这项技术。


第2版(要闻)
专栏:九州揽萃

老龙头古代兵营修复开放
本报讯 6月23日,山海关老龙头龙武营修复竣工,一座完整的古代兵营,以其古朴、浑厚的风貌展现在中外游人面前。地处老龙头宁海城内的龙武营始建于明天启年间,1900年毁于八国联军的炮火。1986年以来,秦皇岛市投巨资先后修复了老龙头、天下第一关、角山长城、姜女庙之后,又于今年3月投资600万元,经过100个日夜奋战,完成仿古建筑5000多平方米,修复龙武营这座古代兵营,恢复了历史的原貌。据称,这是迄今为止我国修复的唯一的一座古代兵营。
(屈维英 范云秋)


第2版(要闻)
专栏:

转变职能减少层次精简机构
邛崃改革机构促进经济发展
本报成都电 记者陈华报道: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必须进行机构改革,而机构改革又必将促进经济体制改革,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这是四川省邛崃县11年县级机构改革实践得出的结论。
邛崃县县级机构改革始于1981年,是国家和省的机构改革试点县。11年来,县委、县政府从当地实际出发,大胆突破旧的管理体制,坚持走“小机关、大服务”的路子,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转变职能,强化服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县级机构设置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解决部门分割、城乡分离对商品经济的阻碍,邛崃县打破城乡、部门和所有制界限,按产品、行业组建专业公司。目前全县已有24个上与200多家城镇国营、集体企业和专业基地归口联合,下连千家万户的专业公司,通过社会化、专业化服务,在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县造纸公司采取多种服务措施促竹源基地建设,不仅保证了全县造纸原料供给,也增加了竹农收入,去年全县造纸业实现利润200万元,农民卖竹收入达1400万元,造纸公司也在短短几年间发展成为拥有2000万元资产的专业公司。
——理顺关系,减少层次,提高效率。邛崃县按照党政分开的原则,撤销了县委分管农业、工交、财贸的三个工作部门,加强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首先理顺了党政关系。其次,理顺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全县实行“两委”分管经济工作,减少了层次,政府主要通过“两委”搞好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三是理顺了县乡关系,把县直机构派驻到乡镇的纯服务性机构的人、财、物权全部下放给乡镇,增强了乡镇自主权。四是理顺了政府各部门的关系,在部门中实行“三定”(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使各部门和工作人员明确了自己的职责,避免了因职能交叉而产生的扯皮,提高了工作效率。
——精简机构,转移人员,减轻负担。在机构改革中,邛崃县大胆撤并了一批经济专业管理部门和业务相近、职能交叉重复、工作量长期不足的非经济管理部门。11年里,党政机构减少24个,机关工作人员减少607人,与改革前相比,机构和人员分别减少了42.9%和42.3%。由于将精简下来的2/3人员转移到了经济实体和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仅此一项每年就节约财政开支148.4万元。
11年机构改革,使邛崃县上层建筑中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逐步得到调整,极大地推动了该县的经济发展,去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按同口径统计,比1980年增长了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也由1980年的212元增长到754元,昔日财政靠补贴的邛崃,11年来已累计上交国家财政8164万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