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7月2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追求永无止境
张俊武
八年前,我攥着学校的派遣证,满街问人:合肥电冰箱厂在哪?可是没人能说清。
后来才知道,这是个刚转产冰箱不久的机械厂,人们只知道它的老名“二轻机”。
生产冰箱的是一长溜连着的旧平房。厂内最高的建筑是座建造于50年代的小楼。就在这幢楼上,我第一次见到厂长张巨声,近50的人,看上去却比这年轻得多。一件“T恤”裹在他开始发福的身上,透露出一派军人般的气质。见到他时,他正在冲一个干部模样的人发火:“给你权你就放手去干,不要老是请示、汇报,自己没个主见。只要一不犯法,二不犯傻,把事办好。三天,我只给你三天。……”
听老同志讲,他原先在市经委工作,凭他的资历和才智,靠在机关的藤椅上也能步入青云。是改革的大潮把他推到二轻机厂。当时全国机械行业不景气,二轻机厂连发工资都靠贷款。厂内打架成风、赌博成风、旷工成风,甚至还出现有人报夜餐费一个月竟报了34天的荒唐现象……厂长的位置已闲置五年,没人肯坐。
1983年张巨声到厂后,决定转产电冰箱,上级拨了2万元试制费,而国内已建成的冰箱线最少的投资也得300万。张巨声带着伙伴到各部门打恭作揖,终于借到70万。这对一个年利税仅20万的小厂来说,可谓冒着极大风险。
技术人员去某厂取经,去了七天,人家停产七天。还是一个好心人,偷偷溜到旅社,用小黑板讲了一课“电冰箱是怎么回事”。回来后,他们拆开买来的冰箱,实体测绘出草图。
五个工人用电焊烘热钢轨,再用大锤敲弯,完成了加工单位开价7000元的流水线弯轨成型。
工程师黄澍蕃带38个人奋战4个月,制造出一套喷塑、烘烤设备,节省5万元,提前6个月。
张厂长和厂办主任出差,舍不得住大旅馆。寒风中,两人裹着军大衣,蹲在马路边,靠一瓶白酒,半斤花生米充饥驱寒。
1984年春节,合肥城鞭炮声彻夜不息。而合肥电冰箱厂的干群们,仍围在生产线旁,攻克着最后的难关。厂长张巨声正在用电热杯煮面条。他已几个月没回家,连铺盖都卷到了厂里。突然,他感到一阵腹痛,倚着墙角坐了下来,脸色蜡黄,豆大的汗珠滚滚而下。
1984年1月20日,第一台美菱电冰箱诞生。当年仅生产4个月,就赢利24.5万元。
我到厂里时,职工每月已可拿到十来元奖金。美菱冰箱已进入京、津、沪市场,受到欢迎。然而大家似乎并不满足,他们把冰箱取名“美菱”,就是想赶超国际名牌。从意大利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线,是美菱的第二次跳跃。
我有幸参加了拆除旧房,为新车间腾出地皮的义务劳动。在一片废墟上,我和老同志一起欢笑,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
当现代化的新厂房高高耸立、引进生产线开工投产的时候,从北京传来美菱荣获部优的喜讯。1988年美菱获得国优后,厂里挤满了要票的人。然而厂里的领导们却很清醒,他们从极热中看到了“冷”的危机。捧回国优银牌不久,厂科研所就开始研试一种更适合消费者需求的大冷冻室型电冰箱。
1989年冰箱市场疲软,“美菱”却靠新产品“181”,在大连、青岛、天津等地掀起热潮。
美菱冰箱从一个地方产品跻身全国五大名牌冰箱行列,销量居全国第四,并开始向意大利、法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出口。合肥电冰箱总厂连续三年进入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行列。八年中合肥电冰箱总厂经济效益翻了205倍,利税从20万增长到1991年的5726万。几个亏损企业,在美菱的扶持下全部成为百万富翁,它以合肥电冰箱总厂为核心,形成了一个多角化经营的企业群,人称“美菱家族”。
继冰箱二期工程开工,空调器项目上马之后,1992年6月,全国第一个由企业自行创设的高技术工业区——美菱合资开发区,在合肥开工。
“过去的成绩,只是旧衣服上的新补丁。”这是张巨声的名言,它是美菱之所以成功的原因,也是美菱人的信念。(作者单位:合肥美菱电冰箱总厂)


第8版(副刊)
专栏:建设之歌散文特写征文

大山般的气概
苏加强 贾飞升
有这么一位农民,1984年以来,没有穿过袜子和棉衣,曾连续4年靠几件单衣过冬,全家4口人曾连续4年未添置过新衣服、沾过荤,1987年用3.63元过了一个春节。
够寒碜的。然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穷汉”。1984年以来,他把节衣缩食的钱用在植树造林、治理荒山的就有2.5万元之多,带领全家用老愚公精神新修复修梯田220块、改造坡地15亩、垒岸3000米、修山路2公里、挖蓄水池1个、旱井1眼、用石块砌成栽树的水平台4000多个、植松柏树20万棵、植红果树1万棵。
他叫李软林,家住河南辉县市太行山区老富沟。
老富沟,动听的名字。可这只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多少辈人的理想,老天赐给它的偏偏是贫穷。山地近4000亩,能种庄稼的只有50多亩,还分成了500块。有歌谣曰:山是和尚头,吃水贵如油,路有尺把宽,风都不想留。鼎盛时,全沟有80多口人,到1983年只剩下了40口。
望着一个个迁走的乡亲,李软林的心碎了。
他1983年到山西省打工时,对工地附近的一个林场着了魔,一下工就去考察、求教、和家乡的山岭作对比。他不服:同顶社会主义的天,同是土薄的石头山,为啥咱就不能让荒山变成青绿?
治理荒山的谱一算计好,他就告别了工地,背着锄头上了山岭。
消息传出后,众人议论纷纷,说他是“往秃子头上栽头发”。
也难怪。在土少石多的山上栽树,比不得平原地带挖沟修渠,都是“石磙砸碾盘——硬碰硬”。这些年,仅他家用秃的尺把长的钢镢头就有上百把。在他家里,我们看到他挑水时穿的衣服,磨破了补,补了再破,厚地方成了毡片。
1984年夏天,为了救活新栽的红果树,他不得不顺着崎岖的山路到2公里开外的半刀井去挑水,整挑一个月。一天20担,来回累计80多公里。一天下来,腿疼腰酸肩膀肿,晚上回家,水桶一撂,溜着墙一坐就站不起来。次日,鸡一叫,一想到“我的树”,牙一咬就又爬了起来。
这些年,他往山上挑水5000多担,累计行程2万多公里。人们服了,说他是在老富沟里搞万里长征的“土红军”。
李软林说,这些年植树造林治理荒山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难的是无钱难。
工具、树苗、化肥、农药、找人帮工都要钱。为了钱,他借遍了东邻西舍,卖完了家中不急需的东西,还嘴上抠身上省。
1987年腊月二十七,儿子到山坡上叫他办年货,他才想起要过年了,匆匆借了5元钱去赶集。买了盐、火柴、窗户纸、鞭炮、对联、煤油和1盒2.5角的待客用的“高级”香烟,看着手里还有钱,又花了1.4元给闺女扯了几尺花布。精打细算,总共花了3.63元。没打酒,没买肉,紧紧巴巴过了个年。
去年中秋节前,妻子提议:“孩子们6年未尝过月饼了,今年说啥也要让孩子们高兴高兴,也给今后栽树鼓鼓劲。”李软林心动了,夸下海口:“每人一斤,过过瘾。”
到了中秋,收完庄稼又收红果,他早把“月饼”忘到了脑后。妻子和孩子说他说话不算数,发起了“进攻”。恰巧妹妹带月饼来看他,这才解了围。
李软林没有白干。早年栽下的红果树已获利2万多元,新修复修的梯田已产粮1万多公斤。“腰杆”粗了,可他依旧过着节衣缩食的日子。烟瘾大,至今还吸着1角一盒的香烟。
在他的小院里,我们望着遍山的青绿,又回眸他那3间空空荡荡的小石屋,问到:“您这么玩命的干,不怕政策变?”他毫不犹豫、斩钉截铁地说:“山是咱们的山,再变也变不到外国去!”今年43岁的他,计划再苦干10年,松柏达百万,果树达2万,让老富沟名符其实。
其实,他已开始实现自己的诺言。1987年后,他的承包山绿化完后,再绿化的基本都是别人的山,近3年仅雇人植树就花去5000多元。
山风拂煦,碧波翻滚。眼前的李软林仿佛溶进了丛山峻岭——是参天的松柏,是坚硬的巨岩,是博大的谷壑、峰巅……
(作者单位:河南新乡市委宣传部、新乡市税务局)


第8版(副刊)
专栏:艺文短波

艺文短波
△左汉中著《中国民间美术造型》近日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研究民间美术造型的专著。 (文一)
△由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老艺术家委员会和当代中国诗书画研究会主办的’92中华杯、希望杯全国书画大赛近日举行。大赛分书法和国画两项,分少年、青年、中年、老年4组,各组分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 (赵文)
△由辽宁电视台主办,各省级电视台协办的1992年“华鑫杯”全国名歌手暨新歌曲电视大赛即将举行。参赛歌手包括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均为在国际声乐比赛中获奖,在全国比赛获二等奖以上,在省级比赛中获一等奖。歌曲新作也是1990年后创作的作品。 (冯 文)
△由北京、天津、石家庄三市少年儿童参加的“喜乐杯”儿童艺术制作大赛不久前结束,这次比赛,对推动少年儿童的艺术教育事业起到了积极作用。 (文一)


第8版(副刊)
专栏:

意义深远的文化工程
——喜读《中国书法全集·苏轼卷》
徐无闻 刘石
书法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一门艺术,却早已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然而长期以来,我们自己却没有一部比较完备的书法总集编出。正因如此,当我们看到荣宝斋出版的《中国书法全集》,便不能不感到格外的兴奋。
《中国书法全集》计划出100本。现在率先问世的是刘正成、刘奇晋合编的编号第33、34的苏轼卷。《中国书法全集·苏轼卷》的编纂,除了总体体例的得当完善,如书前有书家书法评传,书后附书家书论选注、年表,所收作品均加考释之外,其体大思精,成就卓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收录完备。全书网罗放佚,冥意旁求,收入了相当多的罕见珍贵之作,不少作品均为首次公开发表。
二是鉴别审慎。本书编纂者在力求作品收录完备的同时,又注意去伪存真,剔除了一批世俗长期传为坡作的伪作。如草书《大江东去帖》、中楷《金刚经》、大楷《归去来兮辞》、行草《醉翁亭记》等,均被栏在卷外。
三是重视学术质量。从苏轼卷中可以看出,重视学术质量是《全集》编纂的重心之一。编纂者们要使全书不仅成为一部力求完备的书法作品总汇,同时也成为一部可资学者参考与利用的文献研究资料。
苏轼卷的学术质量,从书法角度看表现在有墨迹的尽量收墨迹,有宋拓的尽量收宋拓。收精收旧,十分讲究版本的择取。从文献角度看,表现在联系书家本集,旁征各种文献资料,借鉴他人研究成果,对每件作品全部编年,均加考释。文字中涉及的人物事件、文物典章、历史背景等,均在考释之列。尤其是其中纠正或补充前人成说,自出新意处不少。
《中国书法全集》的编纂是一项规模宏大、意义深远的文化工程,苏轼卷的出版可以说是这一工程迈出的坚实的第一步。我们衷心期望编纂者们继续努力,群策群力,按计划有步骤地将整部大书编全编好,共同为中华民族这门传统艺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第8版(副刊)
专栏:

峥嵘岁月莫轻流(中国画)
 施祖铨
以写意花鸟画见长的施祖铨先生,近几年来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他的画,笔墨尽管简单,可画面却很充实、很饱满,即以简练的笔墨描绘生动的形象,达到形神兼备,生意盎然的境界。
祖铨先生以画鸡闻名。他画的鸡,融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为一体,以夸张的造型,简练的笔墨,艳而不俗的色彩,塑造出一个个独具风韵的鸡的世界。 (叶子)


第8版(副刊)
专栏:

深圳之夏(木刻) 骆文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