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7月2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笔墨老健写泰山
——观《泰山画展》
张有兴
《泰山画展》最近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走进展厅,真可谓一饱眼福。展厅内,奇峰叠嶂,云飞峰浮,悬崖陡峭,苍松老健……,令人目不暇接。泰山崇高、壮巍、博大的形象在我心中油然而生。这使我想起了杜甫的两句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与泰山朝夕相处的齐鲁画家,倍受泰山熏陶,不仅熟知泰山的自然雄姿,而且理解泰山的精神内涵,对表现泰山,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报泰山陶冶之情,他们几经艰辛,几度春秋,潜心创作。或把焦距推远,展示全貌;或把焦距拉近,突出景点;或鸟瞰俯视,一览峡谷;或变换角度,全方位摄取,成功地刻画了泰山自然景观之雄伟,反映了泰山历史文化之悠久,歌颂了泰山民族文化之灿烂。
反映泰山全貌的巨幅大作《屹立东方》,是齐鲁十余位山水画家集体智慧的结晶。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力组合成理想的形象,将泰山胜景集于一幅画中,前景中天门清晰可见,景色荟萃的云步桥若隐若现,南天门置于云端,黑龙潭飞瀑一泻千仞,苍松傲然挺立,在辽阔的云海中,又浮起无数遥远的众山,与泰山主峰形成鲜明对照,显示出泰山的气势博大,更觉意境无穷,给人以美感和力感。作品《岱宗旭日》,作者构图巧妙,并大胆运用色彩,增加作品的效果。作品《泰山道中》,天梯置于花繁叶茂的林中,一望无迹,两侧建筑雄伟壮观,山峰锁于云雾之中,更增加天梯的神秘的色彩。
尊重传统,刻意求新是展览的主要特征。纵观展览,不论是阔笔泼墨,直写胸臆,还是设色繁缛,笔墨谨稳,均是以写实的手法,以传统笔墨展现泰山之雄,功力可见。
作品《泰岱奇观》,用笔简括,以虚求实,气势赫然,寥寥数笔,把泰山之雄,峡谷之幽,悬崖之险,岩石之怪,景色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泰岱披雪》,乍看似乎淡然平和,但仔细观赏却见作者别具匠心。以墨浓、淡相间,渲染寒冬气氛。天空暗淡无光,山峰积雪明亮,形成鲜明对照,加之山峰明暗错落有致,恰似狂风呼啸,积雪飞扬。而作品《桃源碧泉》色彩艳丽,春气袭人。
画面博大、气势豪迈是展览的又一特色,这次展出的百余幅作品,六尺、八尺宣纸大的作品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在我看过的以往画展中并不多见,确有齐鲁风范的坦荡大度,素有山东大汉之称的齐鲁画家,为人憨厚、纯朴,艺术上追求创意境于象外,抒情怀于画中的技法,善以阔笔抒怀,这次展览,是对泰山雄风的再现,也是齐鲁画家性格的真实反映。


第8版(副刊)
专栏:

缅怀父亲挚友朱少屏先生
柳无非
今年是朱少屏先生诞辰110周年,亦是他殉国菲岛50周年。我最后见到他还是在1955年6月,但他的形象举止、音容笑貌至今仍清晰地呈现在我的眼前。
我童年时就知道朱先生(我们习惯地这样称呼他),他是环球中国学生会总干事,是我父亲柳亚子的亲密朋友,他们是同盟会会员,南社的中坚分子,上海市通志馆同事。
我家原住吴江县(现改为市)黎里镇,在我幼年时适逢江浙之战,父母亲带领我们坐船逃至上海,是朱先生帮忙找到住处,使我们一家人安顿下来。后来,父母亲多次到上海居住,都是朱先生代为借到房子。他是上海本地人,情况熟悉,老练能干,对朋友非常热忱。
我们到上海,朱先生总要请吃大菜(西餐)。我初次吃大菜时,朱先生教我如何坐好,如何放好餐巾,如何使用刀叉、汤匙,喝汤时不能出声,这是所谓餐桌礼仪。朱先生可谓是我吃大菜的启蒙老师。
1909年在苏州虎丘成立的革命文学团体南社,一般人都称陈去病、高天梅、柳亚子为发起人,实际上朱先生亦是南社发起人之一,并且是南社重要人物之一。南社第一次雅集(亦即在苏州的成立大会)的照片内,就有站在第二排穿西装的朱先生,在席地而坐的我父亲稍右的后面。他入社很早,他的社员登记表为第六号,他热心社务工作,曾任会计、书记、庶务等职。南社自1909年开始至1922年(其间1920—1922年社务停顿)结束,共举行雅集18次,临时雅集4次(共22次),朱先生仅缺席3次,是出席南社雅集和临时雅集次数最多的社员。
1927年5月8日夜半,国民党反动派遣士兵到黎里家中搜捕父亲,幸母亲机智,使父亲藏身复壁中,未被找到,脱险后至上海,朱先生即设法替我们购买船票去日本避难(姨母的女友唐蕴玉姨母和我随父母亲同行),并送我们上船。次年4月返沪,朱先生又来迎接我们。
我在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念书时,父母亲还住在黎里,每逢节假日,朱先生到学校接我出去吃大菜,有时看电影,再送我返校,犹如对待自己的孩子,使我不致有离家寂寞之感。
1927年夏我哥哥无忌毕业于清华,公费留学美国,其时父母亲避居日本,是朱先生帮他治理行装。1930年我去美国读书,是朱先生替我办理出国手续,购买船票等等,并与父母亲等送我上船。1933年我回到上海,又是朱先生偕同父母亲等到船码头接我。1935年我妹妹无垢到美国念书,仍是朱先生帮忙办理一切。
1932年父亲任上海市通志馆馆长,请朱先生为副馆长,兼管总务,徐蔚南为编纂主任。他们齐心合作,开展馆务,出版了《上海市通志馆期刊》、《上海市年鉴》等。他们同事共有五年之久,直至1937年抗战爆发,上海沦陷,上海市通志馆不得不停办。不久朱先生离沪赴港,父亲在沪杜门不出,过着“活埋生活”。后因环境日恶,于1940年12月避走香港。但朱先生已于是年1月离港,出任菲律宾领事,两人未能晤面,永无重见之日。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于1942年1月2日占领马尼拉,日本驻菲律宾领事要求中国驻菲总领事馆承认伪政权,但遭到严词拒绝,日方即逮捕总领事杨光浩及领事朱少屏等八位外交官,把他们投入监狱。他们对祖国忠贞不移,对日寇宁死不屈,于1942年4月17日被日寇秘密杀害。父亲后来得到朱先生的噩耗,犹冀其为海外谣传。待到1945年抗战胜利,阅报始知朱先生确已殉难菲岛,于9月11日作诗以志哀悼,诗云:“恶耗四年今证实,交情册载欲无言。影形踪迹终难忘,出处恩仇忍细论。不是坡公谣海外,竟同鲁国殉平原。东归倘觅经行地,白社黄垆尽泪痕。”
堪以欣慰的是,父亲于1949年3月前往北平途中,在济南遇见朱先生的女儿朱青,她悲喜交集,赋诗以赠,诗云:“故人有女能前进,意外相逢在济南。埋血十年悲宿草,从戎万里胜奇男。纵横寰宇今殊昔,胼胝耕耘苦亦甘。指顾渡江归歇浦,不需离别怅桃潭。”
1944年菲岛光复,1945年抗战胜利,朱少屏先生等烈士得到褒扬,遗骸送往南京;1947年举行安葬典礼于菊花台忠烈公园墓地。1949年解放后,忠烈公园墓地一直受到南京市人民政府的保护。“文革”期间遭到毁坏,1982年得以修复,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9月2日南京雨花台区文管会及其他有关部门组织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扫祭悼念活动。近年来中央统战部、南京市政府、市委统战部等都十分关注,曾举行公祭活动,邀请烈士家属座谈并宴请,发行了《异域忠魂》及《魂系中华》,并由南京电视台将《异域忠魂》拍成电视片放映。今年4月15日朱少屏先生的子女儿孙等28人从美国、北京、天津、苏州、常州等地前往南京,参加烈士殉难50周年纪念活动,烈士的英名与世长存。朱先生与我父亲亦当含笑九泉。  1992年5月30日


第8版(副刊)
专栏:建设之歌散文特写征文

崂峰下敬老工程
史琳
关于崂山,任何来过或没来过的人,都可以尽情想象和描述她的许许多多得天独厚的优势,她的古老神秘和她今日颇具现代风格的容颜。的确,当1986年夏天,王志圣来到崂山县担任县委书记的时候,这里商品经济的发达程度、乡镇企业的发展规模,已经毫无疑问地成为山东半岛上一座突起的“峰峦”。
面对这座“峰峦”,王志圣没有为她外在的美丽所迷住。“峰峦”的后面一定是坦途吗?经济的“绿洲”会不会伴随“沙漠”侵袭的危险?他在思索。
上任没几天,王志圣就带着工作组扎到乡镇去了。3个月,13处乡镇转了个遍。这天,王志圣和工作组风尘仆仆来到城阳镇仲村,一进村愣住了: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太太在大街正中,点上香、烧上纸,“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大哭起来:“苍天啊,睁开眼可怜可怜我,把我领去吧,我受不了啦,罪孽啊……”王志圣向周围人打探,原来这老太太虽生有5个儿子,并且都成家立业过上好日子,却都不愿赡养把他们扶养成人的老母亲了。
这桩偶然碰上的“家务事”,使王志圣思考着的问题更明晰了。他来到县信访办,了解到,有20%以上的来信来访涉及到赡养老人等相关问题。王志圣的心情自然是沉重的,但他更为自己能着手攻下这块“痼疾”而兴奋了。要让崂山这座美丽的“峰峦”真正“美丽”起来,他提议,全县精神文明建设以“养老敬老”为突破口。
数次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了老龄委员会的编制、车辆、房子、经费等一系列“硬件”问题,继而在北宅镇召开了养老敬老现场会,各乡镇和县直各部门设了专人负责老年人工作,村级单位建立并推广“村办老年人协会”。这样,县、乡镇、村三级养老敬老网络形成了。这年重阳节,王志圣专门到市场上买了两把龙头拐杖,亲自送到两位九旬高龄的老人手里。
“硬件”具备了,还得看“软件”如何发挥。还是那个城阳镇仲村,1987年,崂山县撤县改区后,王志圣建议在这里开办“老年人学校”。开始,这所“老年人学校”只是组织老年人学习政治、讲解政策,王志圣得知后,对负责这所学校的村干部说:“面太窄了。”随后,他和村干部一起商讨,根据老年人的特点,从养心养神养性的目的出发,开设卫生保健、法律常识、农业种植、花卉护养、书画诗词等学习内容;针对当时改革开放大潮,王志圣特别强调要增设经贸知识、乡镇企业发展规划等学习内容。仲村的全国第一座村办“老年人学校”在全崂山区推广开了。
去过崂山区的外地人,感受最深的,往往还不只是“老年人学校”,如果你来自农村,崂山区农村普遍实行的老年人生活补贴、老年人人寿保险乃至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道德养老三结合制度,会让人怦然心动。今年初,一位慕名前来考察的社会学专家,将此誉为“崂峰脚下的敬老工程”。
已有60多个村级老年人协会遍布崂山区;1000多名鳏寡独身的老人生活在82座充满着家庭气氛的敬老院里;86个村的12800多名老年人享受着村里发放的生活补贴待遇,其中最多的每人每月80元人民币;全区农村几十所“老年人学校”的在校人数超过2000名。
王志圣倡导推行的养老敬老工程,暖了老年人的心,他们更将公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看待了,去年一年,全区三级政府共收到老年人提出的合理化建议1000多条,调查报告400多份。老年人美丽的心灵,增添着崂山的美丽。(作者单位:青岛《公共关系导报》)


第8版(副刊)
专栏:

桂林二首
李健葆
独秀峰
太阳和地球
共同的结晶
拥有了这般美丽
一柱蓝色的云霞
悬挂在南国天心
终日
吟唱着南风的灵感
镂刻着北方的期待
每片绿叶都是架管风琴
把美好的祝福
向天涯寄送
漓江倒影
两岸的青山
挤窄了江面
一江的梦幻
一江的钟爱
一江的深情
汽笛也在迟疑
不忍破碎
青山的丽姿
我思念的投影


第8版(副刊)
专栏:

太平鼓声声
江长胜
这里是万里长城的西极,原是黄羊相追逐、骆驼草伴砾石的戈壁荒滩,是刀飞血溅的古战场。烽火台早已熄灭了烽烟,长城早已不是过往的关口,成了五十六个民族登临的胜地。如今,这粗犷、厚重的太平鼓声,凝聚着钢城儿女对改革开放的无限深情,响得格外热烈、豪放。
近百人的太平鼓队在宽阔、笔直的马路上列成方阵。鼓手们按照令旗的挥动,迈着一致的步伐,敲着一致的鼓点,跳着一致的舞步,或进、或退、或翻、或转,都生动地显示出特有的整齐、雄壮、利索、威武……啊!这是团结一心的鼓声。
“咚——!咚——!咚——!咚……”这惊天动地的鼓声,按照鼓手的意志向四面八方辐射。满街都是五颜六色的观众,满街都是“啧啧”的赞叹,满街都是开心的笑语。门口的彩灯红成圆圆的旭日,门上的春联红成龙飞凤舞的贺词。临街的窗户纷纷打开,接收这太平之年的福音和瑞气。临街的阳台站满男女老少,俯瞰这90年代的一片红火。啊!这是祥和幸福的鼓声。
好长好粗的鼓哟!巨龙在红色鼓梆上闪着耀日的金辉。坚韧的白色鞭槌在鼓面上发表排山倒海的豪气。冬天的余寒闻声溃退,初春的暖流应声而至,萌生的憧憬迎声发芽,高炉涌出的金瀑,在鼓声里红了一方天地。井下涌出的铁矿石,在鼓声里富了高速线材轧机。纱锭吸收的万千银线,在鼓声里酿成效益。村寨致富的科技方案,在鼓声里迈出新的步伐……啊!这是攻关鼓劲的鼓声。
这太平鼓声是从冬天的梦境里走来的,热切地融进了开拓进取的脚步声、车轮声、机器声……


第8版(副刊)
专栏:

泰岱松云(中国画)刘鲁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