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7月1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军中老农
——记北京军区柏各庄农场场长张宜学
张坤平 石津安 罗同松
今年初,北京军区直属某部柏各庄农场被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评为全军先进农场,场长张宜学被评为“全军劳动模范”和北京军区“优秀共产党员”。
柏各庄农场已连续5年稳产高产,1990年创全军大面积水稻单季亩产最高纪录。去年当地遭受严重虫灾,柏各庄农场却仍然获得水稻亩产575.5公斤的好收成,上缴利润50多万元。
柏各庄农场场长张宜学1963年入伍,已从事农业生产25年。就是这位“老农”把一个占地3500多亩的农场,由过去的亏损变成年盈利上百万元的先进单位。
1985年以前,柏各庄农场管理混乱,连年亏损,负债高达110多万元。张宜学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和政委王世洪等领导同志深入到机关和生产部队调查研究,发现主要原因是“大锅饭”把人“吃”懒了。“颗粒不收与我无关”,种田没压力;生产无计划,不讲科学,浪费惊人。于是张宜学给生产连队制定了“三定一奖”责任制,实行承包,奖勤罚懒;紧接着,《场部机关的奖惩规定》也制定出来,使农场的生产、管理、监督有机结合,从上到下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行改革的头一年,农场水稻总产比上年翻了一番多。
张宜学出身于农民家庭,入伍后又当了20多年穿军装的“农民”,深知只有科技才能给丰产高产插上翅膀。这些年来,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土壤学》、《作物栽培》、《生物遗传》、《气象学》等中高等农业技术专著,使他成为地地道道的“农业技术权威”。什么样的地能增产,啥土质缺什么肥,秧苗什么长势需浇水等,他一看便知。他还培养出一批“农技小专家”,在创高产竞赛中大显身手。
张宜学在生产中处处注意加强计划管理和精打细算。改革前,全场每年用3.5万公斤稻种育秧350亩,秧苗不够用。张宜学和技术人员一起攻关,摸索出一套提高秧苗出苗率、壮苗率和成活率的新方法,使育秧亩数逐年减少。去年全场只育秧130亩,便满足了全部水田用苗。几年来,农场少育秧800亩,仅此一项就节约资金52万多元。
由于张宜学工作不分昼夜,吃饭和休息没准头,患了胃病,胃被切除三分之二;胃病没好利索又得了低血糖病。手术后医生让他全休两个月,他拆线后第2天就偷偷往农场赶,3次晕倒在列车上;多年种田,使张宜学养成了早上天不亮就下田观察稻苗长势的习惯。一天,他刚走出不远,两眼一黑栽倒在水渠里,幸亏公务员及早发现。张宜学说:“转不到,看不到,就发现不了问题。作为场长必须靠前指挥!”
张宜学的汗水没有白流。他们还清了所有债款,还创利润数百万元,建起了战士宿舍、家属招待所和俱乐部等一批基础生活设施。总后勤部部长赵南起上将称赞他们农场在全军是第一流的!


第5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紧紧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做好双拥工作
国镛
做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加强军政军民团结,是我党我军和我国人民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重要的政治优势。近年来,特别是去年1月召开的全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会议以来,我国军民继承和发扬这一光荣传统,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双拥工作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十分喜人的局面。军政军民团结所形成的巨大力量,在经受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的严峻考验和战胜国内部分地区特大洪涝灾害的斗争中,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得到了充分显示。
在新的形势下,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的大好局面,要求我们紧紧围绕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把促进改革和建设作为双拥工作的根本任务。只有这样,双拥工作才能保持正确的方向,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军政军民之间也只有在这个根本问题上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才能真正做到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建立起牢不可破的团结。
党的基本路线规定了新的历史时期双拥工作的中心任务,这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广大军民的积极性引导到、集中到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这个根本点上来,这是全国军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民解放军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切实履行军队的职能,保卫祖国安全,维护社会安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安宁的环境;在完成战备训练等各项任务的前提下,积极参加和支援国家基本建设工程、农田水利和公益事业建设,奋勇参加抢险救灾,全力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人民军队不仅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而且是经济建设的生力军和急难险重任务的突击队。我国的经济建设是在一个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进行的。建设一支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不仅是维护祖国尊严的需要,也是顺利进行经济建设的可靠保证。党和国家对军队建设历来十分重视和关心,并为此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形势下,我们要深刻认识和平时期军队的地位和作用,牢固树立“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的思想,关心子弟兵,热爱子弟兵,以积极热忱的态度,帮助部队解决战备、执勤、教育训练中的困难,为部队输送优质兵员,安置退伍军人和军队转业、离退休干部,解决家属随迁、工作安置和子女上学等方面多办实事,为建设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创造良好的条件。
党的基本路线指明了新的历史时期双拥工作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政治条件,也是军政军民团结最可靠的政治保证。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也为做好双拥工作、加强军队军民团结提供了动力。双拥工作围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来做,教育广大军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人民民主专政,运用军政军民团结的力量保卫社会主义制度,保卫改革开放的成果。同时,通过深入开展创建双拥模范城(县)活动和军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动等多种形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必须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这就更加需要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同心同德,更加需要坚强的军政军民团结作保证,战胜前进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难。人民军队既是改革开放的保卫者,又是改革开放的支持者和参与者,在同人民共享改革成果的同时,为了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需要继续发扬无私奉献精神,随时准备为改革开放付出艰苦的劳动和必要的牺牲。人民解放军在支持国家改革的同时,也在积极稳妥地推进自身的改革,坚持质量建军,走精兵之路。而要搞好军队的改革和建设,同样离不开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帮助。通过做好双拥工作,充分发挥军政军民团结的政治优势,既可以为改革开放创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又可以促进军政军民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为改革开放提供巨大的力量源泉。
紧紧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做好双拥工作,涉及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涉及到部队和地方工作的各个环节。我们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要求,讲求实效,狠抓落实,把功夫下在经常性工作上;从工厂、街道、乡村和连队抓起,从平时抓起,从解决实际问题抓起,把双拥工作的各项任务和要求真正落实到基层,不断提高双拥工作的整体水平。
(作者单位: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5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三等小站的军代表
韦统兵
在这远离闹市的莱芜东站,每天都可以看到一个军人奔忙的身影,他就是驻莱芜东站军事代表柴希刚。在这个三等小站上,他分管着150多公里铁路线上的军事运输任务。每天从办公室到货场,又从货场到办公室,在这两点一线上他奔忙了12年,默默无闻地尽着一个军代表的职责。
1979年12月,柴希刚背着一床黄军被,来到了这个三等小站。一位老职工从他肩上接下背包,把他领进专门为他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小房。房子很简陋: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还有一部加密电话。
十多年过去了。柴希刚就像那铁轨上的铆钉一样,牢牢地钉在了这个三等小站,一步没有挪动。
站里虽然就他一个军人,但却代表一个单位,代表着军人的形象。是单位,各项规章制度不能少。他首先挂上军代表职责。根据上级的指示制定了个人责任制、值班守则、日常工作制度、文明办公公约、先进个人条件、政治理论学习制度、组织生活制度、车辆管理制度等。虽然远离机关,他执行制度一丝不苟。尽管一个人交班接班,他坚持天天填写交班簿。每天政治学习三个“半小时”,并坚持写读书笔记。
军运任务说来就是急的。去年10月的一天晚上,柴希刚接到通知,让他为援建归来的军列供饭供水。他看了看表,还有两个来小时军列就要进站,几百号人的饭菜要在这两小时内做完,谈何容易?他急忙推起三轮车沿街敲各饭店的门,有什么买什么,钱不够,衣服、帽子全押上,包子、馒头他买了满满一车。发现菜不够,又拿起手电敲开菜农的门。当他把热乎乎的饭菜送到站台,军列刚好到达。看到热乎乎的饭菜,军列上的官兵激动地高呼“军代表万岁”。
1989年12月,妻子李秀平办了随军手续,本来户口落在当地驻军办的一家医疗器材厂里。那里工作条件舒适、卫生,孩子也可到市重点小学上学。但为了小站的工作,柴希刚索性把家安在了站台上,妻子在车站行李房干起了搬运工。8岁的儿子,就近上了车站铁小,班里教师加学生总共5个人,教学质量可想而知。
如今,这个只有一人的正营级军代处已连续三年被评为先进单位,柴希刚本人12次立功受奖,并被济南军区树为基层建设先进个人。


第5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长岛要塞“辈子兵”
新华社记者 蒋永武 新华社通讯员 王武
盛夏时节,我们乘船渡海,来到位于渤海深处的长山岛,采访守备师船修所九名老志愿兵。这九名老志愿兵平均年龄56岁,入伍30多年来,甘为一兵献终身,堪称“辈子兵”。他们的名字是:王华堂、顾丙当、周国坤、孔宪文、李兆胜、刘双德、刘书礼、栾德成、孙奎贞。7月8日,济南军区召开表彰大会,号召全军区官兵向他们学习。

有一次,入伍三十多年的顾丙当出差来到上海,在远东饭店登记住宿时,女服务员看着他那满头灰发,一脸皱纹,疑窦顿生:哪有这么老的士兵!问他《士兵证》从哪弄来的。
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不知发生过多少次。这些年来,他们先是由陆军转为海军,后来又从海军转回陆军,军装也变了多少样,但转来转去,换来换去,穿的仍是“两个兜”,回家探亲时,邻里乡亲有的夸他们挺朴素,当了“官”还穿战士服;有的说他们装穷,怕人家向他借钱;有的写信向部队“告状”,说他们提干多年了,老婆孩子不该再在家享受工分补贴了……人们哪里知道,他们压根儿就是普普通通的兵。
经历过几次精简整编、隶属转换的这九名老兵,都有多次提干、进城的机遇,最多的11次,最少的3次,但幸运之神一次次与他们失之交臂。1954年入伍的王华堂,当兵第一年就被列为预提干部苗子,第三年开始代理排长,多次填写《军官提升报告表》,结果,每次都落空。王华堂说:“我不是没有想法,可想来想去,总要有人当兵,总要有人修船,不提干部,咱还是个党员,越是提不起来,越要把工作干好。”
类似的故事并非发生在王华堂一人身上。
1988年9月,全军将士佩带新的军衔,着新式服装。那阵子,多少人都在掂量自己能扛几道杠,能戴几颗星,而九名老兵似乎超然物外,仍是那样默默无闻地奋战在各自的岗位上,有人担心老兵心里一时难以平衡。老兵们出口坦然,且惊人地一致:军人佩带什么样的军衔都光荣!他们把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腰板挺得直直的,精神抖擞地走上台,从曾是他们徒弟的所领导手里郑重地接过了专业军士的红牌牌。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可为了革命,为了事业,他们常常不惜“本钱”,拚搏不息。九名老兵就属于这样的人。
王华堂主动协助新战士整理库房,被机械轧掉三个指头,摘除残指后没等拆线就跑回码头,吊着一只胳膊登船作业。
刘双德患有严重的胃溃疡,兜里总装着“胃得安”和生花生米,疼狠了就吃一点,蹲下压一压腹部,加班加点比年轻的徒弟还多。
李兆胜被铁屑崩伤左眼,手术后视力只有0.2,怕光怕风,用眼时间一长直流泪。但无论酷暑还是寒冬,他都带着两三块手绢上车间、登坞台,眼睛实在受不了,用手绢捂一下接着干。……
最让人敬慕的还数车工周国坤。
1969年的一天,周国坤高空作业不慎摔倒在一堆三角铁上,额骨破裂10厘米,两腿折断,当场昏死过去。经医务人员四昼夜抢救,总算保住了生命。但伤未痊愈,他便偷着跑回船修所,造成骨错位,右腿比左腿短了5厘米,成了二等甲级残废。领导多次让他长期病休,他死活不肯,硬是拖着残腿坚持顶班,一顶就是20多年!
潮涨潮落三十载,九名老战士恪尽职守,不在官位,也谋其政。
在船运大队的队史里,记着这样一件事:1990年3月,船修所为胜利油田承修一条2000吨驳船,拉坞中滑道突然塌陷,大船斜趴于滑道动弹不得。当时,九名老兵有六名在所里,一听到消息,紧急集合似地跑向坞台,他们分别担任了抢修组的组长,以他们的智慧和勇气化解险情。
早春的渤海,水冻骨头风咬人。这些胡子兵同十七八岁的小伙子一起,站在风里水里,调船位、掀道轨、换车轴。午饭忘了吃,晚饭忘了吃,老嫂子们用棉衣包着饭盒送上工地。
在老兵们的影响带动下,全所官兵连续奋战六天,修复了滑道,把大船拉上坞台投入修理。

九名老兵个个技术精湛,经验丰富,成为船修所的九根顶梁柱。
澎湃而来的改革开放大潮,给海岛渔业资源开发和海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于是,这些老兵成了好多修船厂和船队想搬走或借用的“摇钱树”。
前年夏天,招远县沙场的两条大船因主机故障而停航,先后请了七名师傅,但故障仍未找到,便向船运大队求援。钳工孙奎贞领命前往,三天后两条船拉响了出航的汽笛。沙场领导当即表示愿以月酬金600元聘老孙兼任他们的顾问。老孙摇摇头。沙场领导说:“一千,咋样?”老孙还是摇摇头,说:“我是个兵,一切听领导的。用得着时跟我们单位联系,我不能做对不起部队的事。”
要说挣钱发财,他们每个人都有很多机会。去年11月的一天,一位当年的老战友找到王华堂,说他们修船厂揽了两条大船,但技术力量薄弱,只要老王关键时去指点指点,他就敢签修理合同,每月可付给老王2500元。老王诙谐地说:“老伙计,部队30多年对我的培养费你可付不起哟!”这位战友又去找王华堂的家属张翠兰。老张说:“老王不会去的,你别费心了”。
前年,顾丙当的弟弟要在老家文登市办个修船厂,要哥哥回去领衔、保驾。弟弟一请再请,见哥哥按兵不动,失望、不解的弟弟火了:“快六十的人了,要官衔没官衔,要职称没职称,你到底图个啥!”
“图个啥?我说了你也不理解”。
鲜艳的“八一”军旗在海风中飘扬,九位老兵站在军旗下再一次举起了拳头:“组织上叫怎么着,就怎么着!”


第5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党委“议婚”
刘东耕 魏秀生 迟文军
这岛是风的王国,雾的世界;远离大陆,紧靠公海,然而,一代代守岛官兵情牵着它,心恋着它,关系调不走,家庭拉不走,复转调动舍不得走。其奥妙正如老战士李国忠说的:“小岛虽苦,但人情好,组织上关心体贴人,让人有靠头;官兵情同手足,让人暖心窝。”这样的事在南京军区某守备营很多很多,我们这里只讲营党委“议婚”的故事。
如何帮助连长徐骏赢得爱情,是正在进行的守备营党委会的一个议题。
徐骏的女友小吴家住上海,要爱上一个守岛军人是会有一个过程。徐骏因此感到心中不踏实。其实这样的警报不断在守备营的干部中拉响,有的女友来队探望,有的未婚妻来队完婚,被大风挡在外岛,一等就是十天半月,无可奈何含泪归;有的好不容易上了船,饱受颠簸之苦后,因风浪大船靠不了码头,近在咫尺却不能相聚,发誓再也不来小岛。
婚恋危机已成为守备营干部的心病。仅靠个人的力量解决问题已显得势单力薄。营党委把干部的婚恋问题摆上了经常性的议事日程。每次“议婚”议而有决,有决必行。他们与地方妇联建立联系,穿针引线当“红娘”;每逢干部的心上人来队,领导出面,大家动手,满腔热情做好接待工作,“码头列队送嫂子,张灯结彩迎新娘”成为岛上一大景观;对碰到特殊困难的干部,尽可能提供方便,必要时派人登门做工作。
这不,头天营党委为连长徐骏议婚,翌日指导员杨建军就赶赴上海,代表组织做工作。小吴终于上了岛,与徐骏结下百年之好。近年来,全营有14名婚恋曾告吹的干部结了婚。


第5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兰州军区注重培养少数民族人才
刘雷 裴大群
兰州军区重视培养少数民族专业技术干部队伍,目前已有1100多名少数民族专业人才扎根西北边疆。
兰州军区定期在有关院校开设民族专业人才培训班,从部队招收民族战士入学,每年有40余名少数民族专业技术干部毕业,基本满足了民族连队、民族地区和边防驻军的需要。军区还有计划、有组织地选送民族技术干部到内地院校深造,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
兰州军区还在科研项目、经费、器材以及住房等方面给予倾斜,解除了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的后顾之忧。这支少数民族专业技术干部队伍长期工作在天山南北、戈壁沙漠、青藏高原、边防哨卡等艰苦地区。他们克服种种困难,近3年取得科研成果100余项。


第5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北京军区某部重视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使基层官兵娱乐、学习有场所,陶冶了情操,促进了部队各项建设。
图为政治部主任季新国(左二)在连队俱乐部检查工作。 朱民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