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7月1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鼋头渚听壮歌
  许宗元
鼋头渚以山水之胜称雄江左享誉天下,何曾听说这天造地设的公园有歌曲之胜?
这歌声来自鼋头渚景点之一——充山隐秀。这歌声来自我的情思中。我一直不知道他曾在这儿歌唱,不知道他曾在这儿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崛起写下不朽的乐章。《中国名胜词典》叙鼋头渚甚详,未曾涉及他;最新版次的无锡交通游览图状鼋头渚更细,也无这一笔。鼋头渚公园管理处把工作做得很细致,在公园通山大道竖立带箭头的指示牌,牌上书5个红字:“聂耳纪念室”。我意外地看见它时,投身自然、寄情山水的那种恬适、飘逸情怀,不期然地凝重了起来。
路标指示处,是一条整洁的石径。石径从露天的绿色长廊中穿过。绿色长廊乃是一个大花架——两排对称的粗大水泥柱,上嵌水泥桁条。花架上缀满多姿的藤萝,绿叶纷繁。我数了数水泥柱,共24根——这是否象征着聂耳24个年头(1912—1935)的年轻生命?长廊尽头是一个鲜花盛开的花台。花台的正后方,一圈整齐的冬青树环护着洁白的聂耳半身塑像。他的头部微微前倾;目光肃毅;眉宇间是一片沉思、藏几丝忧郁;横置胸前的右手握着笔,左手挥着拍子;微风拂起他的秀发与领带,以动衬静的是主人公的专注、凝神。我不知道此刻的聂公正潜心创作哪一首歌。我只知道从他笔底流出的,只有热血,只有清泪,只有汗雨,只有苦水,哪有轻浮的艳曲,哪有粉饰的谀音,哪有苟且的音符?聂耳令同时、后世所有浅薄的、媚俗的、拜金的、卖身的音乐“家”愧煞!塑像后挺立着一株苍劲伟岸的大树。大树后边,青枝绿叶掩映着两栋屋宇:聂耳亭、聂耳纪念馆。聂耳亭是栋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亭正中石匾上刻着“聂耳亭”三字,系聂公故旧于伶先生所书。门边木牌上有说明文字。读毕方知此地塑像、建馆纪念聂耳的缘由:1934年秋,上海联华影业公司在鼋头渚附近为进步影片《大路》拍摄外景;聂耳先期寓居充山陈家花园一处阁楼——也就是现在的聂耳亭,为《大路》主题歌《大路歌》、《开路先锋》谱曲。
我终于觅得鼋头渚第一胜景。在这一方宁静的天地里,我仿佛听到了久违的黄钟大吕:力重千钧一往无前的《大路歌》;气势磅礴振聋发聩的《开路先锋》!我静静地坐着,静静地听着,听23岁的聂耳的歌唱……57年前,聂耳就在这一方宁静的天地里构思着,酝酿着,黎民的涂炭、社会的疮痍、国家的危难——刻进他年轻的胸膛。在这花前,在这月下,在这幽径,在这阁楼,他吟唱着,谱写着,历史的理性、民族的良知、艺术的使命、青春的热血,融会成时代的强音。我静静地坐着,静静地听着,听23岁的聂耳的歌唱……一个小时过去了,我猛地察觉:如许长的时间,竟没有第二个人来这纪念地。我不知道这是什么缘故。论位置,此地紧临大道;论路标,极为醒目;论游客,公园里成千上万。适才滨湖景点游人如织、摩肩接踵的盛况与这里的空空荡荡、冷冷清清恰成两极。我的心头不禁掠过一丝悲凉:聂耳竟被淡忘了么?倘果如此,可悲的,难道是聂耳么?
在鼋头渚初听23岁的聂耳的歌唱,恰逢聂公80周年冥诞。下次,我将带孩子们一起来,来听聂公的歌。


第8版(副刊)
专栏:

夺魁(壁画局部)
 阎先公


第8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人不知而愠而讨……
召耳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孔丘老先生对“名”的态度之一,虽然它的水准线标在不生气这一感情内涵上,但能有此胸襟,不失坦荡,理当列为道德规范之一。雷锋则是做了好事隐姓埋名,绝非出于矫情,而是出于自觉为人民服务的公仆责任,自觉的共产主义者当尽的本分,这当然比“不愠”高出一个道德层次。可是名与利是相关联的事物,呈现着某种因果关系,何况名利又可双收的,于是便有投机取巧之徒,企图走一条不劳心、不费力而成名的捷径,竞奔于浪得虚名,当虚名也得不到时,便伸手去要,去讨,便“人不知而愠”了。在商品大潮冲击下,这一现象已成了一种小势头。以下试选撷个中数例,以见豹之一斑。
先说伸手要表扬的。比较起来,这应归入沽名钓誉小手段,层次不高,效益也是小打小闹,但它出现的频率高,消极影响也就大。何况秀才是宰相的根苗,今日小打小闹“名”的收获,未必就不是对将来出将入相的原始积累。以下两例,较为生动地表现了伸手要表扬的特征。一例在火车上,一位列车员拿着意见簿对旅客说,你们没有批评意见还没有表扬意见吗?每人必须写一条。另一例在轮船上,服务员要求旅客给他写表扬信,“最好是多写几封”,此种明目张胆要别人给表扬的方式,实属罕见;但作为表达“伸手”这一心态来说,颇具代表性,不难从评奖、调职、提薪、评定职称的种种活动中发现它的踪影,虽然它可能表现得温文尔雅,曲折隐晦,没有上述两例那么明目张胆。
还有买卖表扬的。它与古已有之的沽名钓誉相符。如以××名人录编纂委员会名义发出公函,要你只需付上××元,便可将你的大名载入该名人录,而一入此名人录,头上立刻显现出富国兴邦级之荣誉光环。这样的诱惑,对醉心于“知名度”者,大概是不可抗拒的。这是卖的,再是买的,有钱的出若干钱,有权的行若干方便,收买个把笔杆子,就可为自己树碑立传。这比进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容易得多,虽然该纪录中之行为多属乖张、怪异,但也需些不平常的胆气和毅力,敢同狮虎同笼,敢与蛇蝎共宿,敢一口气吞下若干打鸡蛋,敢狂啖大把辣椒……而由买卖表扬得名,只需钞票而已,而由此就可引发出各种效益,如在有些烫金名片上,就印有已载入××名人录的头衔,能说这不是对某种门的敲门砖吗!
以上种种不光是脸皮厚的问题,脸皮厚尚知所做不当,非厚脸皮去要不可。令人不安的则是认为伸手要表扬是一种应该,是理有固然,干嘛厚脸皮,而是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去要。
通过表扬,奖掖先进,以使道德之人望、学术之权威、科技之先导、各业之楷模得以知名于世,一在鼓励本人,更在以他们为榜样,为社会注入昂扬向上之精神,树奋进求索之旗帜。但它必须是货真价实,一诺千金。如果滥施名号、廉价揄扬,且使它成为攀登种种龙门之阶梯,那这种表扬便是“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恶劣世风之导引,实为社会浮华不实之滥觞。


第8版(副刊)
专栏:建设之歌散文特写

头顶那片蓝天
朱建华
每当我看到头顶那片蓝天,便想到了你——王家奎。
还记得23年前的那个春天么?你骤然感到头顶的那片蓝天已不再属于你。14岁,正值充满希望的灿烂年华啊,命运却将一位14岁少年推向死亡的深渊。医院判定,你患了骨髓炎,当即胯下截肢,最多能活三个月。多么残酷的现实啊!你没向命运低头,竟奇迹般活下来,用无比坚强的毅力谱写了一曲动人心魄的奋斗之歌。
如果我没有记错,你青年时代的生活也是“残缺”的,没有职业,没有爱情,忍受着别人强加的屈辱。你说过,有一次你去公厕,被人一脚踢进便池里;你去民政部门求职,回答是“有胳膊腿的人还安排不过来,能轮到你?”你说你因为没有职业而烦恼,人家白你一眼,硬邦邦甩过一句“心烦回家跟你妈说去!”你没有流泪,眼里喷出的却是倔强的怒火。一位哲人说过,痛苦有时也会成为一种驱动力,比起欢乐,它的能量更大。生命的激情无时不在你年轻的躯体中涌动,澎湃着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充沛的活力。那可是一段令人难忘的岁月啊,你拄着双拐到街头、鞋铺转悠,偷学了缝制皮鞋的技艺。当平生第一次将自己的劳动所得交到母亲手中,你那慈祥、耿直的母亲用手轻轻抚摸着你的头发,泪珠簌簌夺眶而出……
王家奎,你确确实实是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的男子汉。为了自谋生计,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你拖着伤残的身体无所不干,用独腿骑车下乡为农民照像;拄着双拐去长沙贩辣椒;披星戴月到天津卖西瓜,不畏辛劳南下广州趸服装;风雨无阻用三轮摩托运送旅客……有多少次你摔倒在泥泞的雨水中,爬起来抹去脸上的泥水,又毫不退缩地朝前走去。雨过天晴,太阳依旧鲜亮,天空依然湛蓝。为练就一副强健的身体,你在那低矮狭小的卧房里摆满杠铃、沙袋、吊环之类的器械,还学会了用独腿游泳,幻想有朝一日成为“水中蛟龙”。
梦想终能成真。你终于将生命的宝石雕琢出熠熠光彩。1982年,你代表中国参加在香港举行的远东及太平洋地区伤残人运动会,一举夺得蛙泳100米铜牌。次年,又在天津举行的全国伤残人游泳比赛中夺得3枚金牌,1枚银牌。为能在世界比赛中取得更好成绩,你干脆将铺盖搬到游泳馆,在市业余体校教练杨宣的精心辅导下,举杠铃,扯皮条,仰卧起坐,百次千回。为降体重,别人在蒸气房呆五分钟,你硬要坚持十几分钟,几次晕倒被人抬出来。你以超常的毅力,刻苦训练,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在1984年9月美国纽约举行的第三届伤残人奥运会上打破了男子A2级100米仰泳世界纪录,成为举世瞩目的“独腿冠军”。1986年,你又接受北影邀请,克服初上银幕的重重困难,担任主演,成功地完成了以自己生活为原型的影片《同在蓝天下》的拍摄,1989年在国际体育电影节上,荣获一等影像大联奖。你知道么,有多少朋友在为你自豪啊!
从美国载誉归来,你放着能养老的体委干部不当,硬要去搞实业,这要冒多大的风险啊。你曾经说过,我们国家还有那么多残疾人,你要与他们同在蓝天下相互扶携着前去。
你现在是河北省康隆公司的副总经理,保定分公司经理,已拥有一个汽车修理厂,一个塑料厂,最后又在筹建一个饮料厂。你为之奋斗的事业愈兴旺,就会有更多的残疾人得到一份工作。了解你的人都称你为“拚命三郎”,前不久你去天津洽谈业务,高烧41度还要驾车赶路,实在挺不住了,就停在一个村镇医疗所打一支退烧针,医生望着你刚毅英俊的面孔和你那倔强地站立在黄土地上的独腿,惊叹你一定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人。他劝你留下治疗,你咬咬牙说时间就是生命。拄起双拐摇晃着向洒满金阳的旅途走去,那头顶的蓝天显得更加深邃而高远……(作者单位:保定化工部第一胶片厂)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双桨轻舟
艾煊
文如其人。一个质朴无华的人,写了一本质朴无华的书。这书便是陈明仙同志的散文集《白色郁金香》。
明仙同志作了几十年的外事工作,她是一条轻捷、忙碌的小舟,把古老的东方文化载向西方,再把现代的西方文化载回东方。
这本散文集,是明仙这艘小舟,在外事长河中摇橹击楫之余,信手拈来的几朵水上鲜花:荷,睡莲,雨久花。
不是纪事性的人物访问记,不是虚构的小说。它是真实的,经过巧手裁剪过的真实。它是小说家的人物特写,是画家的素描写生。
外事无小事。事无巨细,总归力求做得实在,周到,彬彬有礼,不卑不亢。有些场合甚至连感情的流露也礼仪化了。
外事要求理智,文学要求激情。明仙长期从事外事活动,但又长期执著地挚爱文学。因而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出,她在和外籍友人的交往中,常常用作家交友交心的方式,处理中外人际关系。她动情,而不仅仅是事务式的。
散文是作家自我真情的显露。在外事场合不适于过露的情感,她在散文中找到了表露和倾泻感情的佳妙方式。
这本散文集里包括了三部分共两大类作品,一类是与中外作家的交往,相互情感的交流;一类是作者亲历的世界各地人情人性风貌。明仙以女作家细腻温情的心性体察友人,作品中的抒情之长,似更在叙事之上。
我们各地的作家协会中,不乏明仙这样的外事专家,机敏、缜密、快捷、务实、灵活、严肃、任怨、任劳。如果有些朋友也运转手里的生花妙笔,在辛劳的外事长途上,像明仙这样忙里偷闲,随时随地采摘几朵玫瑰、海棠、康乃馨、郁金香。那将有可能使我们的散文园圃增添一些新的品种,使散文园地更加鲜丽,多姿多采。


第8版(副刊)
专栏:

春开酒坛
(外一首)
·林染·
新房在梧桐树下盖起
门楣上的红联
喜盈盈地说着话“春开酒坛”
是第一次,我家终于有屋瓦了
响晴的日子
姥姥例外地手搭凉篷,看天
祈雨的手,雨偏偏作对
雨只喜欢漏雨的茅屋顶
而今天,直到黄昏
点滴也没有落下来
紫桑椹白桑椹
九九雨燕来雨
燕的后面桑椹来
村童们像黑夜的麻雀
没头没脑地碰着树枝飞
儿歌在树上熟透了
紫桑椹白桑椹
一颗颗清亮的铃
桑树是颤颤悠悠的马儿
打马过童年,涉春荒,走水灾
满身的小铃铛一路响
紫桑椹白桑椹
雨点一样,把鸟雀们的嘴巴
打进深深的农历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