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6月1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心香一瓣

聂帅乡亲们为您落泪
杨润身
尊敬的聂帅,您坦然地走了,您的第二故乡——河北省平山县的乡亲们含着泪说,您没有走,您带着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又回到了平山县您指挥八路军健儿英勇战斗过的险峻的山峰上,回到了与乡亲促膝谈心的田园里,回到了与戎冠秀同志热烈握手的滹沱河畔的树林里。
1939年初冬,炮声隆隆,雪花纷飞,您从山西五台县转战到平山县境内,跟随您的几个战士身穿单衣,您也穿着单衣,战士们身疲体乏,您也精疲力竭。当您到达木厂村村北的龙王庙前时,不认识您的抗日儿童团员在龙王庙前站岗放哨。“哪一部分的?拿出路条来看看。”儿童团员们毫不含糊。您不顾疲劳,愉快地下马,谦和地展开路条,并严肃地还礼,又热情地夸赞儿童团员们尽职尽责,是晋察边区模范抗日儿童团员。
麦收季节到了,蛟潭庄村的蓝锁老爹的场地日常是子弟兵出操练兵的操场,蓝锁老爹是个杨白劳式的农民,您按照党的指示,率3000余人马到晋察冀边区创建抗日根据地之后,他才挺起胸膛,眉开眼笑。他不愿因为打场而妨碍子弟兵入场出操练兵。您匆匆而至,命令子弟兵停止出操。您又愉快地拿起镰刀,带领子弟兵同蓝锁老爹一起收割打场。喜得蓝锁老爹止不住地说:“聂司令员,真是咱老百姓的知心人。”
百团大战中,您先后组织指挥成千上万的子弟兵勇猛地消灭敌人,获得重大胜利。尔后,敌人对晋察冀边区进行残酷的报复扫荡,边区遇到很大困难,您带头节粮渡荒,不多穿一尺布,不多吃一斤粮。乡亲们心疼您,请县委负责同志梁雨晴爬山涉水送来20多斤稻米,您将稻米转送伤员和病号,急得梁雨晴同志跺脚,乡亲们感动地说您心里只有别人没有自己,是个真正的共产党员。
一次敌人奔袭戎冠秀的故乡,您得悉之后,立即命令子弟兵迎头痛击敌人,以鲜血和生命使成千的受难群众脱离危险,逃出虎口。戎冠秀细心照护子弟兵伤病员,您高度评价她的革命精神,让戎冠秀同志获得了“子弟兵母亲”的光荣称号。乡亲们高兴地说:这是对咱每一个受苦人的安慰和鼓励。
1958年夏,您与陈毅同志风尘仆仆地赶到北马冢村东山上视察铁矿的开采,乡亲们请您和陈毅同志不要爬陡坡登险路,从青苗地里走过,你与陈毅同志不肯踏倒一颗青苗,陡坡险路上留下您与陈毅同志的足迹。然后,您独自去看县委书记梁雨晴同志搞的“卫星田”,并与梁雨晴一起劳作。您见到“卫星田”角的木牌上标着不实事求是的亩产数字,您直言不讳地告诉梁雨晴同志要从实际出发,要实事求是,不要吹大话。您说:一亩水稻能打到一千斤就很不错了,共产党人不能靠吹牛吃饭。这件事梁雨晴至今仍念念不忘。
1986年建军节前夕,戎冠秀同志与县妇联的同志为您做了一双您在革命战争中乐意穿的纳底布鞋,给您寄往北京,请您穿上纳底布鞋回到您的第二故乡来,再走一走您走过的路,再看一看您栽下的树,再饮一口滹沱河里的甜水,再吃一个太行山上的红枣,再与乡亲们拉拉家常。您含泪拿笔,立即回信,说您很想穿上纳底布鞋再回来看望乡亲们一眼,因为体老多病,不能如愿。
尊敬的聂帅,您栽下的白杨已经高入云霄;您走过的路铁牛、汽车川流不息;您住过的矮房土屋,只留在了老人们的梦境里,村村建起了四合院和新式楼房。您熟识的土里土气的县城已经焕然一新,绿树,花坛,马路宽广,高大的办公楼、住宅楼、影剧院、图书馆、电视台,还有舞厅、宾馆,还有中学、小学、农技学校、幼儿园……乡亲们正在奔向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尊敬的聂帅,您安息吧。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漫笔

踢好你的临门一脚
王慧骐
你一定看过足球比赛,那绿茵场上的健儿跌爬滚打,拚抢厮杀,机智地迂回,勇猛地过人,而后将球带入对方的球门区,寻找机会作一展其风采的起脚;这时候对方的球员会疯了一般地涌上来,拚死也要挡住球的射入;而掌握了射门主动权的这一方,则一个劲地给自己鼓气:近些再近些,准些再准些,为了这临门的一脚,千万不可在这关键的时刻辜负了球场外千百双期待的眼睛!
多么要紧的临门一脚呵,它要求出击者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抓住机遇,一举成功!
由足球想到了当前举国上下都在议论的重大议题:改革。邓小平同志说:“胆子要再大一些,步子要再快一些”,这里面凝聚着这位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几多炽热、几多急切的强国兴邦之情呵!在改革这场全方位开放的大竞技中,每个中国人都是运动场上的球员,每个人都有主动出击的义务和权利。历史的机遇对于任何地区、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是存在的,重要的是看你如何把握时机,恰到好处地扬长避短、乘胜出击,重要的是看你如何审时度势在千军万马中勇于创新地亮出你的旗帜、你的实力。凡是看准了的“球”,就一盯到底,使出你全部的智慧和力量,射出你的临门一脚。
若干个“进球”的辉煌便构成了中华民族挺立于世界之林的蓬勃英姿!


第8版(副刊)
专栏:九州风物

宁夏归来忆岩画
赵立晋
杨柳悄悄吐出绿芽的时节,我又一次来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
银川市政府接待处的老朋友刘汉文对我说:“这次来银川,我带你去看贺兰山岩画。”
“宁夏也有岩画?”我惊奇地追问。
刘汉文一本正经地说:“近几年,在贺兰山发现了近万幅岩画,引起了中外人士、学者们的极大关注。”
我怀着浓厚的兴趣,当天下午就驱车向贺兰山驰去。这时车窗外虽是春回大地、万物更新的景象,但是,远远望去,高峻雄伟的贺兰山顶,却依然是白雪皑皑。90分钟后,我们抵达贺兰山苏峪口岩画管理所,管理人员小苏向我们介绍道:“贺兰山岩画是1988年才发现的,它主要有人、物、花草树木、日月星辰、建筑、放牧、征战、交媾、舞蹈等画面。古人类运用现实主义和形象思维相结合的凿刻艺术手法,创造了一幅幅形象逼真又带有夸张、抽象、天真、古拙的原始人、物画。”
我们随他向贺兰山苏峪口西蕃沟走去。贺兰山海拔3556米,东临滔滔的黄河,西与腾格里沙漠相连。巍巍贺兰山绵延数百里,峭壁耸崎,巨石林立,古树参天,溪水潺潺。刚刚走进山口,我便看到,在一块不太高的岩石上,凿刻着一头小羊,线条清晰可辨,而且还是一笔勾成。小羊那机警的神态,使人联想到大自然的险恶。再往里走,一幅幅粗犷、古拙、夸张、天真的原始人物岩画便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小苏指着半山腰上的一幅岩画说:“那是一幅叫《太阳神》的岩画。”我们举目望去,只见一块巨石上刻画着近似现代儿童书画中的太阳公公。那笑盈盈的脸庞上凿刻着光芒四射的线条。远古时人们把太阳比作神,这幅岩画,不正是抒发了古人对太阳的无限热爱吗!
《歌舞图》的画面是由几位女子组成的。她们那造型优美的舞姿,给人一种艺术上的享受。仔细揣摩画面,使我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耳边仿佛响起悠扬动听的古乐之声……“虎来了!”刘汉文的一声惊叫,把我从遐想中唤醒,我不解地环望四周。刘汉文和小苏都哈哈大笑起来。刘汉文手指着十几米高的一块巨岩说道:“虎在那儿。”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原来,巨岩上凿刻着一幅偌大的《虎狼逐鹿图》。那形象逼真的画面,使我一下子联想到《动物世界》中的活镜头……
初春的贺兰山,晚风中夹带着刺骨的寒意,而我漫步在贺兰山西蕃沟岩画群中,似乎全然不知。这哪里是什么沟呵,这里分明是一条古代艺术长廊。我知道至今人们还没有弄清贺兰山岩画出自什么时期,但从那一幅幅各具形态、情态活现又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丰富想象力的岩画中,我看到了先人们对生命的炽烈渴求和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百科全书式的读物
——读《李渔全集》
宁宗一
面对这一套煌煌巨帙的《李渔全集》,我们才第一次有可能全面完整地认识和理解这位有争议的作家。李渔,是清初文坛剧坛艺坛上享有大名的人物,在当时,“湖上笠翁”的称号几乎无人不晓。而在他身前身后,伴随着他的却是毁誉参半、人各异辞的评价。有人骂他“性龌龊,善逢迎”,“儇薄无耻”,“真士林所不齿者”等等,“五四”以后新文学家则说他“见解精辟”、“才思超逸”;西方学者对他产生浓厚兴趣,翻译他的作品,编纂他的全集,称他作“快乐的哲人和艺人”,而在本国,他得到的往往是苛酷的非议和贬责;当人们在一个长时间里用一种固定化了的标准来衡量文学家与文学现象时,李渔这样的言行逸出常轨、以新以奇动人视听的文人,自然只能得到至多是低调的评价,而当80年代以来我们的文学观逐步走向完善的过程中,对他才有了比较平心静气和平实切当的研究。毫无疑问,褒贬这样一位以文学和艺术创作为其终生职业的作家,需要以研读和把握其全部著作成果作为基础,而三个世纪以来,这个基础是不坚实的。李渔创作的数以百万言计的著作,经过禁毁、流失的厄运,部分已经湮没不为人知或虽知而难得一见。浙江古籍出版社最近编辑出版的二十卷本《李渔全集》,为我们深入探讨和正确评估李渔在文学史和文化史上的地位提供了难得的条件。
这套《李渔全集》,丰富多彩地呈现了李渔创作的各个侧面。《笠翁传奇十种》显示了李渔专力喜剧创作的实绩。他当年以曲家享名于世,其作品构思奇巧,妙趣横生,在清代戏曲史上,只有孔尚任、洪升这样的名家可与之比并。李渔又是小说写作的行家。《无声戏》 (及后来改编而成的《连城璧》)、《十二楼》两个拟话本集收有几十篇白话短篇小说,以其尖新独造的艺术构思,诙谐畅达的语言风格,在有清一代独领风骚。另收有疑为李渔作品的长篇白话小说《合锦回文传》和《肉蒲团》。后者虽然为人所诟病,但在明清色情作品中又算是“意境稍胜”、“较为出类”的。《全集》并且辑印了李渔批评的两部著名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和《金瓶梅》,既有助于全面探讨李渔的小说创作思想,更为古典小说研究界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其中崇祯本(亦称说散本) 《金瓶梅》出现于词话本之后、张竹坡评本之前,学术界不少人认为它是由李渔改定、作评的,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版本。李渔最广为人知的著作是他的《闲情偶记》。这部书中《词曲》、《演习》等部分构成了李渔完整而系统的戏剧理论体系,在中国戏剧编剧、导演、表演的学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此著又专讲“人生日用”,论及园林建筑、家具古玩、饮食烹调、花树种植、妆饰美容、医疗养生等许多生活美学方面的问题,思想清新可喜,议论精义迭出,堪称一部“生活艺术大全”。这部书成于李渔晚年,是他一生艺术活动的经验总结,蕴含着丰富生动的美学思想。
通过这部收罗广博、洋洋大观的《全集》,可以清楚地看出李渔一生创作活动的深广和创作成果的丰硕。李渔算得上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作家,他的这部《全集》,堪称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读物。可以说,三百年来和以后,讲到戏剧(特别是喜剧创作和戏剧理论)、小说、园林艺术、生活美学、书籍编辑,都无法绕过李渔其人其书。他也许算不上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但却是一个富于才情和创造力以及博学的艺术活动家。他一生孜孜不倦,乐此不疲地从事着一系列独出心裁的文学艺术活动,奉行着一种快乐、率真、开明、享乐、创新的生活哲学和艺术哲学。


第8版(副刊)
专栏:

游刘公岛
感怀三首
沈毓珂
眺望甲午海战处
疑是当年战火飞,
水天一色燃朝晖。
休言忠骨沉沧海,
雪浪高镌无字碑。
瞻仰丁汝昌自尽室
瞻仰东厢意慨然,
将军虽败寸心丹。
可怜含愤自戕日,
太后畅游万寿山。
登山看旧炮台
山头巨炮昂然留,
甲午风云举国愁。
潜艇于今飞导弹,
应欣一洗百年羞。


第8版(副刊)
专栏:

劲 风(中国画) 夏长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