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6月1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经济)
专栏: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罗干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全面、快速、健康地发展第三产业,对于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缓解就业压力,改善投资环境和社会再生产条件,活跃城乡经济,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和人民生活质量,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促进改革开放在更广阔的领域向纵深发展,以及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90年代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步伐,优化经济结构,使国民经济每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是我国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的战略需要。从世界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变化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逐渐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日益提高,这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趋势,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社会分工细化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目前,高收入国家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劳动者的比重,平均达到65%左右,中等收入国家平均达到50%左右,就是低收入国家,这两个比重一般也在30%左右。而我国仅分别为27%和18.6%,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和地区。当然,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经济结构不同,统计口径也不完全一致,有不可比因素,但我国第三产业落后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目前,第三产业水平已经成为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从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规律看,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普遍高于第一、第二产业,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明显的促进作用。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进入这个阶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消费领域逐步拓宽,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农业人口的转移等等,都会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必须抓住机会,下大力气,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步伐。这样才能解决第三产业落后于一、二产业的矛盾,并为实现第二步、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是促进第一、第二产业进一步发展和优化经济结构的客观需要。经济结构不合理,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优化国民经济结构,重要的是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一方面要增加对第三产业的投入;另一方面要采取措施,将第二产业中的一部分企业转向第三产业。目前我国工业结构不合理,加工工业企业生产能力过剩,而且有些是低水平的重复,效益很低,发展困难。仅靠增加投入、上项目,以增量变化改善整体结构,不仅时间长、见效慢,而且受国力所限,很不现实。最有效的途径是调整存量,使一些发展不下去、应该关停并转的企业,通过政策引导转向第三产业。这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向。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是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的需要。建立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三大目标之一。市场是商品的伴生物,也是商品经济运行基础。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不但计划(包括指令性计划)的贯彻、检验都要通过市场,就是制订计划也离不开市场。市场不发达,流通渠道不畅通,社会再生产过程就难以正常进行,宏观调控的效率和准确性也难提高。市场的发育要求第三产业有一个极大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又能促进市场的发育和发展。因此,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完善流通体制,促进生产资料、金融、技术、咨询、信息、人才、劳务、房地产等市场的建立和有计划商品经济新秩序的形成,加快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最佳配置,已成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形成的重要条件。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我国日益严重的就业问题的需要。劳动力的安置是我国的特殊问题。长期以来,全国2/3以上的劳动力被拴在有限的耕地上。在城市,我们曾采取低工资、高就业的办法,暂时缓解了劳动就业的压力,但代价很大,不利于采用先进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今后,随着工业现代化程度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有大批劳动力脱离第一、第二产业。到2000年,农业总共大约要转移出1至1.5亿个劳动力,城镇现有企业有1000多万富余人员待安置;政府职能转变后,会有相当数量的行政人员精简出来;每年还将有600多万新成长的劳动力需要就业。这么多人的就业问题全部靠国家投资办工业来解决是根本做不到的。不同产业对劳动力的容纳程度有很大差异。按等量投资计算,第三产业所容纳的劳动力比工业多2至3倍。而且第三产业行业多,劳动密集、技术密集、智力密集行业并存,可以吸纳各层次的人员就业。因此,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最大限度地吸收各方面人员就业,是一项既现实又紧迫的任务,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体制改革、社会安定所必须解决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是人民群众生活实现由温饱向小康过渡的需要。小康水平不仅仅是指居民收入达到的数量指标,吃、穿、住的水平有较大提高,消费结构有较大变化,还要看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特别是社会化服务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生活的条件和环境将大大改善,人们不仅在衣、食、住、行、通讯、卫生和生活环境等物质生活方面会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文化娱乐、广播影视、图书出版、体育卫生、旅游等精神生活方面也将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消费结构变化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第三产业必须有较快的发展。同时也应看到,在第三产业中,居民服务业和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较快而健康的发展,对于“两个文明”建设,无疑也会产生积极的重要的作用。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商品经济不发展,有的同志对第三产业的作用缺乏应有认识。认为工、农业等物质生产部门才创造财富,第三产业不创造社会财富,甚至把第三产业纳入资产阶级经济学范畴。在这种错误思想指导下,重生产、轻流通、轻服务,不把第三产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对待,因而投入不足,价格不顺,致使第三产业的不少行业靠财政补贴维持,缺乏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影响了发展。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必须澄清和解决这种片面认识。应该看到,第三产业中除了交通、邮电、商业、物资等物质生产部门直接创造价值外,一些服务业也创造价值,或者实现价值,都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不可缺少的。服务劳动虽然不像第一、第二产业生产出的商品具有具体物质形态,但同样具有生产性和商品性。马克思曾明确指出:服务劳动“以自己的物质规定性给自己的买者和消费者提供服务。对于提供这些服务的生产者来说,服务就是商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49页)第三产业投资收益率较高,可以为社会提供大量积累。在我国国家财政收入中,来自第三产业的部分,从70年代的20%左右,上升到80年代的30%以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国民收入和社会积累的来源,将越来越多依赖于第三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发展了,可以更快促进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它同工业、农业一样,将成为发展国民经济,创造社会财富,提供积累的重要产业。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与经济体制有直接的关系。要全面、快速地发展第三产业,必须按照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视察工作时重要讲话的精神,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加快发展第一、二产业的同时,积极进行多种形式的试点,大胆探索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途径和方式。
为了广泛动员和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大量吸引社会闲散资金发展第三产业,应当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举,“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对已列入“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的第三产业基础性行业和骨干项目,主要由国家投资兴办;大量服务性、娱乐性和劳务性的第三产业,应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去办,特别是动员企业去办,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的作用。由于第三产业大多数行业具有流动性大、面广分散、投资规模小和以劳务服务为主等特点,国家没有必要、也不便于全部包下来。这些行业最适合集体、私营和个人投资兴办。在这方面,政策不应限制得太死。如批发业,主要应掌握在国合商业手里,但也不能限制个体什么商品都不准搞批发。有些商品个体可以批发,事实上也在批发。像蔬菜,个体搞批发就活跃了市场。还有鲜活产品、小五金、日用品等,个体也在批发。对个体搞批发,主要是掌握好品种、数量的政策界限。一些垄断性、统一性很强的行业,如交通、邮电等,也可以在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引进竞争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去办。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主要应广泛动员社会力量,不能过多依赖国家投资。
在放手发展集体经济、个体经济以及私营经济方面,需要纠正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陈旧的观念和偏见。由于受历史上重农抑商传统观念和产品经济思想的影响,商业、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比较低,一些人民生活亟需的行业逐渐萎缩,有些城市目前的商业服务业网点甚至比建国初期还少,出现了“许多事没人干,许多人没事干”的怪现象。改革开放以来,个体商业、服务业得到很大发展,在满足工农业生产和城乡人民生活需要、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但是,由于法制不健全,管理工作跟不上,加上个别个体从业者的素质不高,在个体第三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也确实存在一些违纪违法和不健康的东西。对这些问题必须重视,并要通过加强管理和监督来解决。但是不能因为在对个体经济的管理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就否定发展个体第三产业的必要性。应当看到,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鼓励和引导个人从事商业和服务业,适当发展个体第三产业,不会动摇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也不会改变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格局。动员社会力量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壮大社会主义经济力量,加快经济发展速度。要认识发展个体第三产业的必要性,肯定个体第三产业对公有制经济必要的补充作用,提高从事第三产业人员的社会地位,保护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应该以产业化为方向,进一步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现行管理体制,建立充满活力的自我发展机制。除一些确需国家财政支持的单位外,第三产业企业都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第三产业一直被当作事业单位、福利单位对待,这种做法束缚了它的发展,必须通过改革,使其逐步由事业型、公益型、福利型向经营型转变。政策的着力点,要放在建立第三产业充满活力、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机制上,而不应过多地采取减税免税的办法。在第三产业自我发展机制尚未建立起来以前,各地政府也可以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适当减免一些税收。但工作的重点,应通过政策引导和政策扶持,为第三产业实行企业化经营、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实体创造良好的环境。为了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价值补偿不足问题,要遵循价值规律,改革现行第三产业的价格体系。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和市政公用事业以及部分公益、福利事业的价格和收费标准,由国家确定;第三产业中大部分价格和服务收费标准应逐步放开,分别情况实行浮动定价、同行议价或自行定价,以形成合理的比价关系。
为了打破“大而全”、“小而全”、封闭式的自我服务体系,应当紧紧围绕深化企业经营体制改革和国家机构改革,逐步实现机关、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和福利设施的社会化。积极鼓励行政人员从机关分离出来,从事服务行业。同时要大力发展社会上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行业,尽可能多地吸纳从机关分离出来的人员。这是加快发展我国第三产业的一个重要方向。实现社会化,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拿出一套政策来,促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把内部的咨询、信息机构和服务设施、交通工具等向社会开放,开展有偿服务。当然,受保密、安全、设施条件、地段位置等各种因素限制,并不是所有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全部设施都可以对社会开放。有条件的,要尽快向社会开放;有些条件暂时不具备的,可以创造条件逐步向社会开放。凡向社会开放的,都要逐步与原单位脱钩,发展成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二是采取可行的政策措施,鼓励第三产业企业承揽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后勤工作和部分事务性、业务性工作。目前机关、企事业单位有些业务性工作也可以委托社会上的专业服务组织进行。如有些公证性的财务工作,就可以委托会计、审计等事务所进行。一些政策研究,也可以委托社会上的咨询信息机构进行,付给它们一定的费用,由它们拿出调查报告或建议报告。这样就可以减少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人员,减少机构的重复设置,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三是大力发展社会上的第三产业服务组织。社会上的第三产业发达了,方便了,效能更高了,机关、企事业单位就没有必要自办封闭式的自我服务设施;也可以有更多服务组织去承揽机关、企事业单位现有后勤工作和部分业务工作。
为了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要鼓励第三产业企业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兼并应该关停并转的工业企业,在资产转让、债务清理、信贷和税收等方面,应给予优惠和支持。最近,北京东安集团兼并了北京手表二厂、北京百货大楼兼并了北京袜厂,为第三产业企业兼并工业企业提供了好的经验。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第三产业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可以压缩过剩的和低水平重复的工业加工能力,有利于工业内部结构的调整。
为了鼓励不同层次的劳动者,特别是有专业技术特长的人员从事第三产业中的各种服务业和同科技进步相关的新兴行业,应当改革现行的劳动就业管理体制,实行介绍就业同自愿组织就业、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就业体制。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者,在就业政策、技术职称评定和其他方面的待遇上,应一视同仁。为促进第三产业健康发展,应逐步改变目前开业审批手续繁杂、审批时间过长而从业管理又松弛的状况。可以考虑,由各行业制定本行业的具体开业标准和从业条件,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企业登记管理条例和国家对特殊行业的专项规定,并参照行业开业、从业标准对申请开业的单位和个人直接进行审批登记。放开第三产业企业经营自主权,允许他们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扩大经营范围。同时加强开业后的从业管理和监督,及时制止各种违法行为。要改革和完善宏观调控手段,在税收、信贷及收入分配上实行区别政策,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特别要注意探索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对易产生高额利润的行业,应在加强管理的同时,采取措施通过竞争促进形成平均利润率,减少暴利,缓解社会分配不公。
为了解决发展第三产业的资金、场地问题,可以吸收社会上的物力、财力,采取股份制或发行债券等方式集资,也可以用闲置的房地产、设备或技术作为投资。为解决第三产业经营场地问题,特别是各类商业、便民服务业和文化体育等服务行业的用地问题,要制定鼓励性的政策,使城镇主要街道两侧的房屋和空地能充分利用起来。新建居民住宅区,要保证一定比例的面积用以发展商业和服务业网点。这些房地产形成的级差地租归投资者和使用者所有,国家不平调。还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扩大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的发行,扩大股票交易市场的试点,扩大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的试点,扩大农村灾害保险试点。
为了促进第三产业上档次、上水平,向国际化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利用海外资金、技术、销售渠道的范围,更多地兴办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和外资企业。比如,可以在经济特区、改革试验区或少数大城市试办中外合资的大型购物中心。像兴办中外合资饭店那样,通过兴办中外合资购物中心,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和灵活的经营方式,提高我们自己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把国内商业推上新水平。还可以考虑经过一定的审批手续,赋予国营大中型商业、物资企业以进出口权,促其逐步发展成为国内、国际市场统筹经营的连锁商店或综合商社,努力向境外发展,实行国际化经营。也可以在一些沿海开放城市扩大开设外资银行的试点。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要制定规划,确定发展目标和重点;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量力而行。从全国来看,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要求,90年代,我国第三产业增长速度要快于第一、第二产业,达到9%。这样,到1995年和200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将分别达到7300亿元和11000亿元左右,在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6%的情况下,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将分别达到30%和35%以上。到2000年,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力争达到2亿人左右,占社会劳动者总数的比重由目前的不到20%提高到30%左右。值得注意的是,1990年和199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分别只有2.27%和5.3%,不仅没有达到计划指标,而且低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下降。如果今后由于工业发展速度较高的影响,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高于6%,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要达到1/3左右,增长速度就要在两位数以上,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同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比应保持1.5∶1才行。显然,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艰巨的。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要针对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经济效益这个中心,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配套,努力拓宽社会化服务领域,扩大就业门路,提高现有第三产业的产业化、社会化程度,以满足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改革开放的需要。除了国家已在计划中作了安排的以外,动员社会力量发展的重点:一是为生产服务和方便人民生活的流通和服务行业;二是与科技进步相关的新兴行业,如为科技开发、推广服务的行业和信息、咨询服务业等;三是农村中的社会服务体系。发展第三产业的目标,是逐步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第三产业发展体系。主要是:
1、适应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和类型齐全、结构合理的社会主义统一市场体系。必须打破地区封锁,突破部门分割和行业垄断,做到货畅其流,物尽其用。建成市场体系,要发展各种类型的市场,如综合商场、购物中心和专业市场;零售市场和批发市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新产品市场和旧货市场;有形商品市场和无形商品市场;传统的生活消费资料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以及金融市场、人才劳务市场、咨询信息市场、技术市场、房地产市场等各种生产要素市场。这样才能加快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促进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运行机制的形成创造条件。
2、建立以信息、咨询、科技等智力服务为先导,以生产和生活服务为主体的,由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构成的城乡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提高第三产业的社会化、专业化程度,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不断提高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建立城乡社会化服务体系,第一要重视发展第三产业中的新兴服务行业,特别是适应科技进步,为科技推广与应用服务的行业。要在全国城乡基本建成一个多功能、多层次、全方位的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为促进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供必要的服务。如加快发展会计、审计、律师、科技等咨询业,既为企业服务,提高企业效益,又有利于国家税收管理,还可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第二要积极发展为城乡居民服务的社会化服务行业,特别是发展人民群众急需的各种家庭劳务服务、房屋装饰维修、家电修理、医疗康复、文化体育服务和幼儿园、养老院等各种便民服务。这些服务,可以由各类公司承担,也可以由街道、居委会兴办的各种形式的服务网点承担。第三要特别重视发展农村中的第三产业。我国农村中的第三产业尤为落后。农业实现现代化不仅要靠农业生产的发展,还必须依靠第三产业的全面、快速发展。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吸纳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大批劳动力,提高农产品商品率,提高农民文化程度和整体素质,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丰富农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3、建立起社会福利事业与社会保障事业共同发展,基本保险与补充保险相结合,国家、集体、个人三方合理负担的社会保障体系。要逐步扩大养老、待业、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社会保障制度的范围,扩大农村灾害保险试点,巩固发展扶贫经济实体,办好救灾扶贫互助储金会;做好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工作。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建立了,就能变企业办社会为社会为企业服务,社会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都会大大提高;还可以减轻企业负担,为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配套改革创造条件。
地方在制定第三产业发展规划时,一方面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近期的发展重点和带头行业;另一方面要看得远一点,把近期的发展重点和长远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同时,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我国有些地区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又具备了发展第三产业的各种资源条件,地理位置也好,就可以把第三产业定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并逐步发展成为全国的旅游中心、金融中心、购物中心等,以第三产业带动全地区经济发展。有些地区农业资源或工业资源丰富,则应把农业或工业作为重点,发展为农业或工业服务的第三产业,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和资源条件不同,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也应有所不同,要避免工业发展中曾出现过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结构趋同现象。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战略任务。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具备了全面、快速发展第三产业的条件。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一机遇,转变观念,开阔思路,制定规划,加强领导,像抓农业、工业一样,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使第三产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
(将于《求是》1992年12期刊登)


第2版(经济)
专栏:

大众出租汽车公司改为股份制企业
发行A种股票一千万元,B种股票两千五百万元
本报上海电 上海市大众出租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日前与申银证券公司、渣打(亚洲)有限公司签署向境外公开发行B种股票承销与包销合同。
该公司首批发行的3500万元大众出租汽车股票分A、B两种股票。A种股票1000万元,其中社会法人股500万元和社会个人股500万元,向境外公开发行人民币特种股票(B股)2500万元,均由上海申银证券公司承销。B种股的国际分销商由渣打(亚洲)有限公司担任。A种大众出租股票发行价为每股49元;B种大众出租股票发行价为43元。由于B种股票占有资产总额29%,公司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批准为中外合资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国内出租汽车行业首家中外合资股份有限公司。
1988年12月成立的大众出租汽车公司,现已成为拥有1000辆桑塔纳轿车的大型企业。去年12月创办浦东大众出租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发行了浦东新区第一张股票。浦东大众在短短的半年中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共创利142万元,人均创利1.25万元,单车创利1.77万元,居上海市行业之首。 (申纪)


第2版(经济)
专栏:

化工部表彰一批优秀班组长
本报讯化工部最近在京表彰一批生产一线的班组长。命名东方化工厂给排水车间四三八班等二十个班组为“全国化工标杆组”;天津市自行车胎厂二车间轧出丙班等八十个班组为“全国化工优秀班组”;河北滏阳化工厂刘树新等五十名班组长为“全国化工优秀班组长”。
 (王彦田)


第2版(经济)
专栏:

美国西北航空公司开辟北京航线
本报讯美国西北航空公司本月九日开辟了北京至西雅图的航线。这一航线每周往返两次,使用波音七四七飞机。此次首航北京,该公司赠给北京市的一只美国珍贵动物——海狸也随机到达。 (辛文)


第2版(经济)
专栏:

化工生产调度管理信息系统通过鉴定
本报讯由化工部经济信息中心、生产综合司开发的用于全国化工生产调度的管理系统应用软件近日通过鉴定。该系统改变了过去调度人员靠打电话、手工记录、人工汇总、填表记帐的旧工作模式,大大提高了调度管理工作水平。 (彦田)


第2版(经济)
专栏:

北京又建成两处集贸市场
本报讯北京城区近日又建成两处集贸市场——西坝河集贸市场、七圣庙集贸市场。地处北三环东路内的这两处集贸市场,分别占地二十六亩、十五亩,均有封闭式售货大厅、办公用房、库房和交通工具。
 (韩文)


第2版(经济)
专栏:

中条山水泥厂产品供不应求
本报讯山西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水泥厂靠质量、信誉和合理的价格赢得了用户的信赖。今年一至五月份,该厂水泥产量比去年同期提高百分之二十一,产品一直供不应求。他们的产品获省优、部优称号。
(建忠 李社 国强)


第2版(经济)
专栏:

邢台矿务局综合利用煤矸石见成效
本报讯河北省邢台矿务局一九八七年以来,采用自建矸石电厂、粉煤灰砖厂、利用矸石铺路等措施,综合利用煤矸石五十多万吨,取得经济效益三百五十多万元。 (张宝东)


第2版(经济)
专栏:

香河三折叠床和软垫获金奖
本报讯在最近举行的首届中国医疗保健精品博览会上,河北香河医用设备厂生产的两种三折叠病床和三折叠弹簧软垫均获得金奖。这种床和垫造型美观,病人使用轻巧。 (王福众 王宝臣)


第2版(经济)
专栏:

山东大力发展农村保险业务
10年间农险赔款累计达7000多万元
本报讯 山东省各级保险公司大力开展农村保险业务,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据统计,10年来,农险赔款累计达7000多万元,其中仅棉田受灾就赔付3000多万元。
山东省保险公司结合实际,在坚持与地方“收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原则下,实行农业保险单独核算、自负盈亏,全省先后开办直接为农业服务的险种20多个,农险业务居全国首位。到1992年,山东省棉花、小麦和黄烟保险的承保面已分别达到种植面积的50%、70%、60%,同时开办了名优土特产等7项保险业务。德州保险部门还和当地政府共同设立了人工防雹降雨试验中心,5年间通过人工作业,避免、防御棉田雹灾损失计90多万亩。
计划生育是农村工作的难点。为消除农民群众“养儿防老”的后顾之忧,早在1984年,山东便推出“独生子女父母养老金保险”。几年来,全省陆续推出“独生子女两全险”等数十个险种,形成计划生育系列保险。 (杨保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