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2月2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同龄人的沉重
——《李伯照上校》随笔
田水
电视连续剧《李伯照上校》作为优秀剧目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广大观众感到了李伯照这一代人沉重的使命感,他病逝时只有45岁,上校警衔。
但是,鲜为人知的是该剧的编剧王国才也是李伯照的同龄人,同样是上校警衔。他怀着对同龄人的理解和感知,1989年底仅用7天时间来去匆匆,采访报道了雷锋式好干部李伯照的事迹,在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新闻报刊、电台发稿,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接着,他又怀着深切的情感利用业余时间主编了《李伯照的故事》(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一书,同年,他出版了反映武警部队生活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集,共42万字;与此同时,他三易其稿,全部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了难度相当大的《李伯照上校》四集电视剧本,约6万字,总共60万字。在过重的负荷下他病倒了,年仅42岁便患了脑血栓,许多人都大为震惊。他躺在病床上一边输液一边写完了剧本的最后一笔。医生护士讲,“李伯照死了有你去写,可是,你死了由谁去写呢?”他听了苦涩地笑笑,什么也没有说。
然而,我们知道这是他们这一代人的特有的经历所决定的。他们的沉重是历史的沉重,是责任感的沉重。是理想的沉重。
他也曾像李伯照那样10年没有回老家探望年迈的母亲,也像电视剧中的李伯照那样站在年轻的女教师面前无言以对,难堪地听着责备……有了同样的经历和情感,才可能满怀真情地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李伯照上校》又是一个明证。


第8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请君入“库”
何微
如今40多岁的人大概不曾读过《三字经》、《千字文》、《神童诗》、《改良女儿经》……五六十岁的也未必读过,因为即使在那时,也只有私塾里才教授这些,而小学校(不管公立或私立)则用的是教育当局审订的“国文”。初小课本里,有“吹箫打鼓,老鼠娶妇”,“方者糕、圆者饼,有角者名粽子,如耳者名馄饨”等课文,有图有文,儿童读来极感兴趣;高小课本里收有《苛政猛于虎》、《病梅馆记》等,就显得严肃多了。这些都是当时商务印书馆的饱学之士编的。我至今回忆起来,还很感谢那些穿着布衫、戴着眼镜、敬业乐道的先生们。这也许是像我这样的同龄人较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最不孝,斩先脉,夫无嗣,劝娶妾,继宗祀,最为切”等思想的原因之一。
去年我在合肥包公祠看到墓道壁上画的二十四孝图,曾经发过一段议论,认为这是“借包老爷之尸还‘国粹’之魂”;又危言:“如果重版鲁迅先生童年时读过的《二十四孝图》,编演二十四孝电视连续剧,甚至课堂上宣讲这二十四个故事……大概也都是一律许可的;要不,包老爷也未便垄断宣扬‘国粹’的权利,只准你老爷放火,不准俺百姓点灯啊!”
不料,话音未落,就拜读了《蒙学十篇》,原来它是1990年10月出版的,我买到的已是第三次印刷的书了。更不料,新年伊始,《蒙学图文宝库》又即将问世。这宝库“宝”在何处呢?据介绍,它“以图为主,图文并茂”,具有“内容言简意赅,知识面广,富于哲理”,“文体工整押韵,琅琅上口,易学易记”等优点,又有“古典文学专家加以评注,以便读者区别精华与糟粕”,所以它是“青少年的重要参考读物,也是馈送亲友的理想赠品”。这“宝库”共15册,的确收罗宏富,综合性的《三字经》、《千字文》。专讲伦理道德的《小儿语》、《弟子规》、《名贤集》、《增广贤文》,鼓吹读书做官的《神童诗》,专门为女子编写的《改良女儿经》、《阖训千字文》,以及《朱柏庐治家格言》、《二十四孝》等,一应俱全,套装趸售,比起一本一本地到摊上零买便利多了。
这“宝库”的出版,真有点愧煞我们的儿童教育工作者,他们四十多年来竟没有编出一套儿童启蒙读物,甚至没想到去挖掘老祖宗留下来的“宝库”,倒要有劳当今的儿童教育家一面指点“宝文”,一面逐句解释:“各行各业都属于下等,只有读书最为高贵”,“把祖先的血脉斩断了,是最大的不孝。丈夫没儿子,要劝他娶小老婆。生子传宗接代,最为要紧”等等。另外,作为儿童、青少年和家长,只花40多元就入了“宝库”,捧回了如此“重要的参考读物”,还不应该欢呼雀跃吗?
不过,事情也有不尽圆满的地方。“宝库”毕竟不等于遍地金玉玛瑙、珍珠翡翠。为此,编者在对十五座“宝库”谀颂之余,又写上了“本书评注对文中宣扬封建纲常伦理的内容,如‘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等进行了批判,以便读者甄别赏析”云云。可是这道防线也很薄弱,小儿女读书哪管得许多,作父母的既要补课又要批判,难免力不从心。设若一旦防范不严,作女儿的食古不化以至走火入魔,竟要妈妈劝爸爸“最为切”一下子,岂不大煞风景,这“蒙学”与“蒙(mēng)学”也就太难“甄别”了。


第8版(副刊)
专栏:我看新时期中国电影征文

看电影 我愿是个孩子
李西胜
小时候,最喜欢看电影。《小兵张嘎》、《鸡毛信》……百看不厌。那时候,我家住农村,无论春夏秋冬,只要本村或周围村庄放电影,是非看不行的。当时,我曾有个奢望,只要村里有个电影院,让我能定期看上电影,我就什么也不想了。
电影对我有着如此大的魔力,这是为什么呢?现在想来,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是以孩子的眼光去看电影的,大人导演的电影,用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哄”了我,使我完完全全地相信电影上的一切都是真的,容不得我半点怀疑。而且看了电影后,我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对坏人的憎恨,感情都从心底里产生。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电影影响了我以后的人生,教我怎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小时候的电影,有多好呵!现在我还时常莫名其妙地怀念过去看电影的滋味来。
其实,我心里也明明白白:现在的好电影比起过去的电影来并不逊色,有的还更加出色。是我本身出了“问题”;那就是我长大了,不像孩子那样好“哄”了。
爱看电影,是我至今还保留的一大嗜好,闲着的时候,就想到电影院里看一场。可是,在我眼里,如今的好电影还真不够多,能激起我像小时候那样看电影的感受的片子更少。每每耐着性子看完一场电影,还时常有“受骗”的感觉。本来是准备去好好进行一番艺术享受的,反过来却生了一肚子说不清、道不白的气来,这又何必来!
尽管这样,看电影的积习,我还是痴心不改,也许我心里仍然隐隐约约地希望,能看到像小时候看过的那样的电影。
我的这个想法也许有人认为过于天真,因为如今你是大人了,欣赏水平提高了,当然难以产生小孩看电影的那种感受了。但我想:这也是不难办到的事情:现在看电影《开国大典》、看《周恩来》、看《大决战》,我觉得自己仍然是个小孩在看电影,仍然有一种小时候看电影的感受:不但是一种艺术享受,而且还受到了一次很好的教育。
再变成个孩子是不可能的了,因为自然规律已经使我变成了大人,可是,我是多么希望执导电影的人,仍然是我这个大人的“大人”,而我,看电影,愿意永远是个孩子。
真的,我这不是在说假话。
(作者单位:山东莒南县委)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星光

“扬培细胞”
张石
“这些细胞株,个个价值连城,你要把它们照看好。”日本京都大学放射线生物中心的池永满生教授,向这个中心第一位来自大陆的中国硕士吩咐工作。
42岁的中国硕士章扬培没吱声,只认真地点点头。
夜深了,中国硕士的床还在“吱呀”作响。他想北京,想中关村街心矗立的核酸双螺旋模型。人体细胞里这两根链条,装载着上万个基因。这些遗传物质决定人的生老病死。发达国家70年代就开始了基因转移研究,其中一个有效方法就是用高压脉冲电流,在细胞壁上打一个小孔,把一段所需的基因“转移”进去,“修复”原来有缺损的基因或者增加抗损伤功能,以治疗遗传病等疑难症。而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到了80年代还几乎是空白!
扬培君索性翻身起床,打开灯,抱起书。为了尽快掌握基因转移这一新兴的生物高技术,他几乎跑遍了京都所有图书馆,啃了一本又一本艰涩枯燥的“大部头”。
天蒙蒙亮,他披着晨曦走进实验室。养细胞是劳务活,一有空,他就站在人家身后看实验,下班了,他不走,照着人家白天做的方法做到深夜。一次,他站在一旁看一位教授指导学生作基因转移实验。到了关键步骤,“扬培君请去储蓄室取一下试剂”。等中国硕士拿着试剂回来,实验已经结束。
“不学也不受这份气!回去。”新来的中国同事也受到同样冷遇,恼火地对扬培君说。
“要怪怪咱落后。为了国家,个人受点委屈算啥。”他温和地劝住了中国同事。
有一天,这位中国硕士却突然暴怒起来。中心每周开一次会,大家要报告各自在世界著名刊物上看到的有学术价值的论文。
“扬培君,有没有看到你们中国方面的报道?”一位矮个子研究生狡黠地问。
“没有。”中国硕士语调很平静,但屁股如坐针毡。心想:“将来会有的!”
散会后,矮个子研究生拍着中国硕士宽大的肩膀:“你们中国为什么老抓住台湾不放?”
“无知!”中国硕士怒不可遏地回敬道:“台湾历来是中国的一部分,你懂不懂历史?!”然后悻冲冲找到池永满生:“您的学生出言不逊,损害了我们民族尊严,他必须向我道歉!”
享誉海外的池永满生受到中国硕士突如其来的指责,顿时面带愠色,但又很快冲向那个矮个子研究生,“哇哩哇啦”地一顿训斥,最后转向中国硕士:“扬培君,我喜欢您的性格。”
不几天,池永满生找来中国硕士:“扬培君,获得抗烷化损伤细胞是我多年的愿望,我的两个博士已经干了三年,都没有成功……”
“我可以试试吗?”
“基因转移的成功概率是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一,一次转移试验的周期最少需要一个半月,搞不好几年下来会一事无成,请三思。”
三个月后,中国硕士轻轻地把一株细胞呈现在池永满生面前:“教授,请检验。”
池永满生睁着晶亮的眼睛,半天没有反应过来。专家们对这株细胞进行全面测试,结果证实:外源抗烷化基因已导入细胞体内。
一个月后,池永满生在日本放射线影响学会学术讨论会上宣布:人类第一株抗烷化细胞诞生了,并以它的研制者——中国硕士的名字,命名为“扬培细胞”。
进修期将满。池永满生兴致勃勃地告诉中国硕士,他决定收他做博士研究生,向日本文部省申请的奖学金已有了着落。为了留住中国硕士,他曾做过经济担保人,使中国硕士的妻子来日进修。但这时,中国硕士夫妇已备好了行装,他大惑不解:“难道您不想读博士?我这里有世界一流的实验条件,凭您的才华会很快出大成就,回去要贻误您的事业和前途的!”
“教授,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科学事业的‘基因’出现了‘缺损’现象,我到这里学习,正是为了回去‘修复’祖国的这段‘缺损’部分。”中国硕士用科学术语表达了自己的志向。
听说中国硕士夫妇要回国,那位矮个子研究生专程相送。他看到中国硕士夫妇靠省吃俭用买下的价值45万日元的实验仪器和试剂,不禁悄声问道:“听说中国大陆有很多共产党员,您是不是共产党员?”中国硕士莞尔一笑,说:“共产党对机体的‘细胞’要求很高,我在努力达到这个要求。”
两年后的1990年,日本学术振兴会致函中国硕士,邀请他到日本京都大学做访问教授,并到东京、长崎、大阪等地作了学术报告。今年元月,党的总书记江泽民接见了这位“全国有突出贡献的硕士学位获得者”、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生物研究室党支部书记章扬培副研究员。
(作者单位:军事医学科学院政治部)


第8版(副刊)
专栏:

我的身后是祖国
(歌词)
朱建国
当我走上海关的岗位,
身后就是祖国!
五洲烟云向这里涌来,
八面来风在这里汇合;
神州儿女从这里走向世
界,
海外游子在这里拥抱祖
国!
当我走上海关的岗位,
身后就是祖国!
万点渔火在眼前跳荡,
千顷麦浪从胸中滚过;
同胞通过海关认识了世
界,
世界通过海关认识了中
国。


第8版(副刊)
专栏:

收获(装饰画)
郑东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