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9月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共产党人的人情观
胡思勇
最近看了两篇关于共产党人是否讲人情的旧文,很有一点感想。
1982年《人民日报》载:离休干部万华青给有关纪委写了一封信,用事实说明儿子还不具备入党条件,建议党组织暂缓接纳,被儿子骂为“无人情”。
1949年,湖南一些亲戚来找毛岸英,请求“找个位子”,毛岸英拒绝了,被有的亲戚骂为“无人情”。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共产党人是有“人情”的。一解放,毛泽东就给自己“骄杨”的母亲、革命的妈妈杨老太太写了一封信:“您的女儿为革命献身了,我就是您的亲儿子”,并坚持按时寄去生活费。毛岸英牺牲了,他把父亲的慈爱倾注在刘思齐身上:“娃,从此以后,你就是我的比亲女儿还亲的亲女儿!”其情又何其殷殷!
但是,共产党人的人情是有条件的。因为,共产党人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必须坚决站在人民利益一边。当血缘的“人情”与人民群众的“人情”不一致的时候,他们毫不犹豫地抛弃前者。朱德离开眷眷相依的母亲投身革命;宋庆龄“我爱我的姐妹,但我更追求革命”,正是这种“无人情”,体现出了共产党人“若为人民故,一切皆可抛”的革命性和先进性。诚如毛岸英所言:“共产党人无人情,是因为共产党人更讲劳动大众的人情”。
共产党人讲劳动大众的人情,赋予了我党坚强的战斗力。陈延年与父亲陈独秀的错误路线进行斗争,被周恩来誉为“坚持正义的旗帜”。电影《烈火金钢》中,八路军战士林丽为营救战友,亲手打死了当汉奸的父亲。这种“大义灭亲”精神所凝聚的力量,使敌人震惊、畏惧:“共产党是特殊材料做成的。”
共产党人讲劳动大众的人情,还使我们党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成为我们事业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保障。从毛泽东拒绝给妻舅扬开智谋职,从焦裕禄不让妻子儿女烤火,把柴草送到灾民家中的事例上,人民群众了解了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本质属性,从而,相信共产党,拥戴共产党,自觉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去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第8版(副刊)
专栏:

  重上白石山
魏巍
河北涞源,是八路军挺进敌后从日军手中收复的第一座县城,自然是老区了。提起那里的山川村落,对我都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因为我们的青春岁月,和炮火硝烟,和那些数不尽的崎岖山径是交织在一起的,更别说那些用小米养育我们的人民了。近年来听说那里也要开展旅游,我自然是心向往之,于是遂有了这次涞源之行。
涞源是太行山、恒山、燕山三条山脉交汇之处,又是拒马河、涞水、易水三水发源之地,这就造成了她独特的风光优势,再加上古战场的遗址遍及全境,抗日战争的胜迹宛然在目,就更增添了人们壮阔的民族自豪感和无限的遐想。
涞源城周围是相当开阔的小盆地,站在涞源城南望,就可以远远望见这里的风景之最白石山了。这座雄奇的山峰终年横卧在白云里,据说海拔有2000米。除了北面的小五台,附近没有比她更高的山了。由于她的山体为白色小雪花大理石构成,所以人们称她为白石山。
白石山距涞源城约20公里,我们向南走了一半路程,已可望见盘绕在白石山北麓诸峰上的长城。从这里看长城,既不像在八达岭看,也不像在慕田峪看,虽然那里已足以领略她的雄伟和瑰丽,但毕竟只是一角。而从涞源的小盆地上看长城,则是从宽大的正面去看,从东北迤逦西南,据说有65公里。她有时潜入深谷,有时又飞上陡峭的山岭,在那浅蓝色的山岚里,就像一条弯弯曲曲的玉带,把白石山的腰束裹住了。再加上一抹斜阳,更显得壮观。据说这一段有乌龙沟、浮图峪、宁静安、白石口、插箭岭、独山城等六座关口,其中有60座烽火台,40座战台,150座敌楼,可见是北部关隘的紧要处。
第一天,我们是从插箭岭进入白石山的。传说当年杨六郎曾驻守在这里。他与敌将韩昌交战,后来韩昌兵败,答应退出一箭之地,结果杨六郎一箭竟射到草原上去了。这自然是一则浪漫蒂克的传说,不过大家听得很有兴味,边说边笑,进入了一条名叫“十瀑峡”的峡谷。
峡谷里是一条清浅的溪水,傍侧是崎岖的山径,我们沿着山径向上缓缓走着。这溪水,这山径,甚至这石头,都是多么地熟稔和亲切呀!尽管晋察冀多石的山路当年给了我不少的艰难,但处处丁咚的溪水也给了我更多的恩情。现在也许在城市里住得太久了,反而觉得眼前的景色隔外新鲜,就像阔别多年的故人相逢一般。
我们在曲曲弯弯的山溪上穿来穿去,大约走了一公里,就隐隐听见前面有訇訇声,果然拐了一个山弯,便看见前面巍然屹立的高高的悬崖上,一道雪浪般的瀑布扭了一下腰肢飞落下来。导游姑娘介绍说,这就是双龙瀑了。爬上悬崖,上面还有风姿不同的飞龙瀑和卧龙瀑。
第二天,我们从白石口进入了白石山。这座长城的隘口,原有南北两道关门,北门已被洪水冲毁,现在只有南门,门上高高刻着“云谷重关”四个大字。1939年11月,日军的一个大队600余人在白石山南的雁宿崖被我军歼灭。蒙疆驻屯军最高司令官兼第二混成旅团长阿部规秀中将恼羞成怒,亲率一千四五百人,前来报复,就是从白石口进来的。谁知这位被称为山地战专家的阿部,不仅没有得逞,反而在黄土岭重新陷入包围,又被歼900余人,自己的老命也丢在太行山了。日本报纸哀叹:“皇军自创始以来,在以往众多的战役事变中,关于中将级将领的战死尚未曾见有先例。”这个“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的故事,就是这样来的。
过了白石口,我们看到白石山下游人已经不少。我们乘越野车,沿着简易的小公路整整爬了40分钟,才攀上1800米处的野花坡。这是一个美丽的山坳,简直遍地都是芳草野花。这里有白色的大黄花,紫色的石竹花,黄色的柴胡花,蓝色的黄芹花,紫、蓝、粉全有的锯齿花,真可谓五彩缤纷了。导游介绍说,白石山的花多。这里一年有72场浇花雨,所以花草特别繁茂,光药材就有百余种。从初春到晚秋,可以说月月有花期,期期有花主。正月里,山上还有积雪,阳坡上有一种名叫地平花的小蓝花就开了,先开花后长叶的石头花则悄悄地开在石缝里。清明前后,樱花和山桃抢先开放。随后是杜鹃中的映山红和照山白。再后便是满山满坡娇艳无比的黄玫瑰和红玫瑰。到了夏景天,紫色的桔梗花,黄澄澄的旱金莲、白色的大黄花等等野花,便都大开特开了。到秋日,便是形形色色的野菊花,一直开到露浓霜重之时。而且随着山的高低气温上有差异,有时一种花在下面已经盛开,山上的不过刚刚含苞。
当我登上了高崖之巅,我才发现这是一面万丈绝壁。脚下灰雾蒙蒙,深不可测。俯瞰群峰,在缭绕的云纱之中,一个个山头有如黑森森的古塔伏在脚下。我急切地问:
“雁宿崖呢?”
“就在你的对面嘛!”导游顺手一指。
雁宿崖就在那条黑森森的峡谷里。
“黄土岭呢?”我又问。
“要是雨后,你可以看见黄土岭纪念碑的塔尖。可是现在看不见了。”
他只在弥漫的白云中指给我一个方向。
我贪馋地望着下面那条黑森森的山谷,不禁陷入沉思里。那时,我作为一个19岁的青年干部也参加了这次光荣的战斗,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了52年,印象还是多么地新鲜和明晰呀!我清楚记得,雁宿崖是一条很窄很窄的山沟,宽不过几十米,敌人的一个大队就紧紧地被包围在这条峡谷中了。我们的指挥员选择的地形是多么地神妙呀!战场指挥又是多么地果断呀!我那些尊敬的战友——那些老红军和晋察冀的子弟兵是多么地勇敢呀!尽管敌人抢占了两个山头作困兽之斗,但他们的武士道精神还是被老红军的无坚不摧的战斗作风压倒了,最后从异国土地上来的这600余人通通埋葬在这条山沟里了。据说直到今天,那条雁宿崖村前的山溪,每年都要冲出几根侵略者的骸骨来。
当我还想把这个旧战场看得更清晰的时候,却不料从西面山脚升起一疙瘩白云,飘飘冉冉,渐渐地像一团团轻烟卷了过来,把脚下的群峰都覆盖住了。雁宿崖那条黑森森的峡谷也消失了。
白云久恋不去,眼前依然朦胧,我不禁又想起1941年的艰险岁月。那年秋季,日寇以七万之众,施行铁壁合围,企图将我军一举消灭。正是这时,我随着部队钻过敌军的缝隙穿越过白石山。当时我曾写过一篇《过白石山》的诗记述了我当时的印象:“白石山的夜……/白石山呵,/你把大月亮窘得发白,/躲在山尖旁边,/像一枚小小的铜钱。”“白石山呵,/从黑山洞你呼呼地喷出冷风,/鞭击得山草和小树都阴惨地呼喊,/连你那大石下的溪水,/也在人心上敲出颤栗的声音。”那天夜里我确实觉得像钻进深井般的山谷中了,仰望天空,最多只能看见十几颗星星。我记得在这深谷里东转西折走了很长时间,才开始爬山。尽管我们都是走惯山路的人,也不免为山的过分陡峭感到惊异。由于路陡苔滑,有好几个同志跌落在山谷中去了,首长们的马匹也不得不停在半山里。这座山我们整整爬了一夜,拂晓之后才越过了山顶。这时我已经饿得顶不住了,幸亏老战友罗拉同志给了我大半块饼,我才得以继续赶路。我当时曾写了一首诗——《黎明来到白石山下》以记述其事。现在转眼间,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黑暗已经转化为光明,艰苦已经转化为胜利,白石山的野花所以如此娇艳,怕就是同志们当年洒下的汗水吧。
我在《过白石山》那首诗里曾经写道:“今夜的每个上坡,每个转弯,/都是我们应走的历史的路!”今天看来也如此。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应走的路,不管如何艰难曲折,都是不能回避的,也不应回避的。


第8版(副刊)
专栏:

  《华夏诸神》读后
冰心
作家马书田送我一本《华夏诸神》,读后觉得十分新奇有趣。我们谢家,从来除了祖宗牌位之外,不供任何神佛。许多关于神佛的事,都是我从书上看到的,如《西游记》之类。
我对于《华夏诸神》中的神,最有印象的是“土地”,大约是八九岁的我,在山东烟台东山的村子、金钩寨的街上,看见过一座极小的庙宇,里面供着两位老人,是“土地爷”和“土地奶奶”。使我久志不忘的是庙门上的对联“此谓民之父母;以能保我子孙。”我曾就这副对联为题目,写过一篇短文。
此外就是“妈祖娘娘”了,也在我七八岁的时候,跟着我的父亲,到过烟台市的福建会馆,会馆前面有一座很大的天后宫。这宫殿建造得十分壮丽辉煌,宫门上有一幅很大的横匾,上面写着“海不扬波”。听父亲说:这天后宫的一切雕梁画栋,都是由福建做好送来的。天后是中国唯一的海的女神,她是福建莆田人,姓林名默,关于她的神话很多,实际上,她的生地莆田湄州?是个海岛,她一家都是渔民,她从小练就一身好水性,常常乘船渡海,也多次在暴风雨中救护过遇难的渔民和商人,被人们尊称为神女、龙女。在1000年前的一个大风暴中,她奋不顾身地去抢救遇难的渔民,不幸被强大的台风卷去……她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只活到27岁,未婚。
她死后被奉为女神,中国的每个港口,都有她的庙宇,此后的历史上关于她海上的神迹实在太多了!
民国时期,海军中福建人居多,每次我随父亲到军舰上访友时,军舰上的水兵,往往把我带到他们的房舱里去参拜天后,在天后的牌位小桌上,都摆着许多供品,还有酒瓶酒盅。他们说:天后可灵着呢!在海上遇到大风大浪时,连厨舱里的杯盘都倒翻了,只有天后供桌的酒杯,却安然不动。我问父亲是不是这样?父亲笑说,他没有到水兵舱里去证实过,酒杯不动,也许是因为它们太小的缘故。
总而言之,我很为我们中国有一位“海的女神”而且她还是福建人而感到自豪!虽然它只是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


第8版(副刊)
专栏:

  金秋之歌
——给退休教师
陈国华
你在五谷丰登的金秋
走出迭满脚印的“磁场”
涌起翻飞的云絮
一泓流水的热浪
黑白分明彪史册
情愿秀发染白霜
恋情自有恋情在
花涛香海自芬芳
一个个星辰日月
一件件苦思遐想
山清水秀鸣工尺
春风化雨响乐章
飞花点翠展春意
高天密林透轩昂
无悔追求耕耘久
喜不自禁步夕阳
希望自有希望在
虚怀若谷有灵光
师魂润笔写宇宙
无限真诚暖寒窗


第8版(副刊)
专栏:

荷塘十月气更壮(中国画)
邢少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