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9月7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我国古代对教师的尊称
我国古代,教师的称谓很多,其中尊称有“西席”、“山长”、“师长”、“老师”、“先生”等。
“西席”之称源于《称谓录》卷八:“汉明帝尊桓荣以师礼。上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面向东坐),设几。故师曰西席”。后称塾师为“西席”。西席又别称西宾、讲席。柳宗元《重赠刘连州》诗:“若道柳家无子弟,往年何事乞西席。”
“山长”之称源于《荆相近事》。五代时,蒋维东隐居衡岳,以讲学为生,受业者众多,尊称蒋维东为“山长”。后代山中书院中的主讲教师亦称“山长”。
“师长”是古时对教师的尊称。《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
“老师”原是金元时代地方小学教师的称谓。金代文学家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才师。”后专指学生对教师的尊称,一直沿用至今。
“先生”原为古时对老年教师的尊称。《礼·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人言。”郑玄注:“先生,老人教学者。”《管子·弟子职》“先生既息,各就其友。”  (1991年第8期《甘肃教育》金告文 刘摘)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上海中学生开设选修课
今秋新学年开学,上海市中学新增91门选修课。这些选修课中,有文学名著导读、人文地理等知识类;有个人·家庭·社会、实用英语等实用类;还有家用机械、烹调、环保、兵法兵器等职业技术类。开设这四类选修课目的是让学生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知识、技能进一步拓展,同时初步形成个人兴趣爱好,树立钻研、进取的精神。
教材对思考、判断、观察、实验、例题的结果,不一一明示,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减轻负担,不布置书面作业,动手操作时间不少于总课时的2/3,每科进行一次终结性考查。成绩分优良、及格与不及格三等。学生必须选修1门、学满1学期、每周1课时并及格才能获1分;学生累积满5分才达到选修课合格标准。成绩将载入学生档案,在升学、就业时作为录用人单位的重要参考依据。 (8月30日《青年报》钱海文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竹子与乐器
植物界中的竹,外型典雅,气质刚劲。由于竹的特有结构,便与我国的乐器结下了不解之缘。
笛是我国出现较早又最为常见的竹制吹管乐器,它开始的时候在西域的羌族中流行,故唐诗中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与笛相似而直吹的便是箫,顶端竹节处开孔。最早的箫叫“参差”。这是因为古箫是多管排列(即排箫),为了使声音高低不同,表现出曲调的深刻内涵,管的长短也就不同,故名“参差”。
竹制民族乐器除了笛、箫,还有笙、竽、笳、筝、筑、筚篥、箜篌等。这些带有“竹”字头的乐器,无一不是用竹子制作的。胡琴的弓杆和码子,京胡的琴筒,琵琶的音品,扬琴的签子,一些打击乐器的简板和少数民族特有的芦笙、侗笛、箫筒等,都离不开竹子。
竹子为什么能够发出音色优美、悦耳动人的声音呢?这是因为它有着良好的扩音、共振和传声性。相传楚汉相争时,张良曾用如泣如诉、如怨如慕的箫声吹散了楚霸王八千子弟兵的军心,箫的魔力可谓大矣,无怪乎唐诗中对箫赞曰:“参差横凤翼,搜索动人心。”相比之下,笛的魔力亦不逊色。唐诗人李益作有《夜上受降城闻笛》一诗,诗云:“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目前在我国民间流行使用的乐器有四百多种,竹制乐器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在现代化的民族乐队中,竹制乐器是不可缺少的主件乐器。
         (一九九一年第二期《森林与人类》王本泉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中国民间文学在海外
日本东京设有“中国民话之会”,约有会员数十人。早年,波多野太郎曾研究元杂剧、子弟书、广东的木鱼书、南音、粤讴,著有《华南民间音乐文学研究》、《木鱼与南音》等。伊藤清司专攻《山海经》及民间故事。饭仓照平著有《关于孟姜女》、《孟姜女故事的原型》等。泽田瑞穗著有《清代歌谣杂论》等。鸟居久靖著有《中国谚语研究书目》等。
在美国,沃尔弗雷姆·爱伯哈德著有《中国民间故事类型》;华裔丁乃通著有《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华裔洪长太著有《走向人民:1918—1939年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1988年,华裔梁焙炽著有《南音与粤讴之研究》。
在法国,高达思著有《中国近代谚语研究》,华裔陈庆浩著有《近十年来的中国大陆民间文学》,邝庆欢著有《现代民间传说的王昭君》。
在苏联,李福清专门研究中国民间文学,专著有《万里长城的传说与中国民间文学的体裁问题》等,尚有论文近200篇。
    (1991年第23期《海外星云》达先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国际减灾十年”的由来
自古以来,水、旱、风、雹、震等自然灾害给人类生存与发展造成巨大威胁。根据联合国救灾署的不完全统计,在本世纪前86年中,全世界死于各种自然灾害的人口达450万之多,遇难者遍布全球。
面对自然灾害的严重威胁和挑战,各国政府和人民纷纷采取措施,以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美国科学院院长普勒斯博士于1987年在一次国际地震工程会议上提出,在世界范围内开展“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活动的倡议,得到联合国有关机构的高度重视。1987年12月11日第42届联大通过的169号决议,确立1990~2000年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简称“国际减灾十年”(IDNDR)。
中国政府于1989年4月成立了“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
                   (摘自《北京青年报》)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国花之最——玫瑰
各国人民都把自己国家最受欢迎的花卉定为国花。在花的海洋中,玫瑰独占魁首,成为世界国花之最。据不完全统计,尊玫瑰为国花的国家有叙利亚、伊拉克、伊朗、印度、保加利亚、法国、捷克和斯洛伐克、卢森堡、罗马尼亚、英国等。
各国将玫瑰定为国花都有各自的意义和象征。但是,都反映了对玫瑰的热爱。在保加利亚,每年6月初人们都欢度自己民族的盛大节日玫瑰节。叙利亚的古国名叫“苏里斯顿”,含义就是“玫瑰的土地”。早在3000多年前,在巴比伦空中花园里,大马士革的玫瑰就已名噪一时。在伊朗,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建筑都装饰有玫瑰花图案。在英国曾发生过有名的“红白玫瑰战争”。1455年,英国最有势力的两家封建贵族,兰卡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为争夺王位展开大战。前者以红玫瑰为族徽,后者以白玫瑰为族徽,这场著名的封建混战在历史上便称为“红白玫瑰战争”。更值得一提的是,拿破仑为了引进“斯氏中国朱红”、“柏氏中国粉红”、“中国黄色茶香”、“中国绯红茶香”四个中国玫瑰品种,在当时英、法两国交战状态下,双方海军安排短时间停战,由英国派船护送玫瑰过海峡。
         (1991年第2期《森林与人类》杨俊平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灾后疾病的中药预防
今夏,我国江南不少地区洪水成灾,水湿较重,加之炎暑之热气熏蒸,湿热相合,很可能导致湿热为患引起黄疸(传染性肝炎)、痢疾(菌痢、中毒性痢疾)、泄泻(急性胃肠炎)、湿温(肠伤寒、副伤寒、沙门氏菌感染)等疾病。因此,做好预防工作很有必要。现介绍几则简单的中药预防方法,供选用。
一、饮水消毒方
1、九节菖蒲根七个,洗净,放入水缸中。
2、贯众50克,洗净,放水缸中。
3、贯众一个,白矾一块,放于水缸中。
4、明矾、石菖蒲各等分(每十担水内各放10克),先将石菖蒲洗净、切碎与明矾装入纱布袋内,放入水缸中,每日更换一次。
5、贯众两个,菖蒲12克,黑豆一匙,白矾少许,用夏布包好,放水缸中,隔日换一次。
二、预防传染性肝炎方
1、鲜马齿苋100克,甘草1.5克,煎水代茶饮。
2、茵陈10克,车前草12克,煎水代茶饮。
三、预防痢疾方
1、生大蒜头适量,拍碎,平日放饭菜中食用。
2、马齿苋、绿豆不拘量,煮汤常服。
3、霍香12克,槟榔6克,煎水代茶连服15天。
4、大蒜头12个,干马齿苋100克,陈细茶50克,后二味研细末,大蒜捣成泥拌和,入米糊为丸,如龙眼肉核大,早晚各吞服1丸,连服七天。
除采用以上验方预防外,还必须注意饮食卫生,不要过分贪凉饮冷,不要多吃油腻和不消化的食物,这样,才可有效地预防肠道传染病。
     (1991年第8期《家庭医生》禾乃文陆惟鑫摘)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常喝汤 保健康
中国人喝汤,南方人与北方人不同,南方人(尤其广东人),通常一坐下来进餐便先上一碗汤,喝完了才正式开饭。南方人煮汤喜欢清淡,注重原味鲜味,喜欢在炖汤时加些药材,如淮山、杞子、当归之类,这不仅是美味佳肴,也是滋身壮体的良药,如现在常喝的“餐中汤”,是炖得时间很长,火候又是最佳的,许多营养物都溶于汤中,对人体很有补。
北方人喝汤多是边吃饭边喝汤,或全都吃了再喝汤。所喝的汤多为浓、厚、色泽深、油重,常常一碗汤上有一层厚厚的油。南方人看后也许会不敢喝。即便如此,北方人做的汤也同样少不了补剂,汤中多喜欢加入黑木耳、云耳、菇类、笋、虾米之类调味。  (9月1日《中国体育报》)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世界奇街
鲸骨街太平洋沿岸的蒙特勒不城里,有几条街道都是用鲸骨铺设而成的,路面平坦光洁,连一点儿尘埃也沾不住,人们在街上行走十分舒适。
石桥街 意大利威尼斯的阿托大理石桥,桥面有13个拱,上盖屋面,遮风挡雨,形成一条笔直的长廊。廊内小吃店、商店鳞次栉比,构成了长长的石桥街。
雪雕街 加拿大魁北克有条圣苔丝街,每到冬季,街道两旁都是居民们的雪雕艺术摊,一个挨一个,延伸一公里,就像一座银色的宫殿。人们称它为“雪雕街”。
钻石街 在纽约有一条专门出售五花八门钻石的钻石街,每天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钻石迷”和游客,最多时达十余万人,300多名钻石鉴别专家充当珠宝商店的顾问。
超净街 瑞士苏黎世的巴河夫街,两旁种有200多棵能过滤空气的成年椴树,加上这里禁止任何汽车通行,还经常雇人擦洗地面,街上清洁无尘,被人称为“超净街”。   (8月30日《深圳特区报》田静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中国古代的养生术
历代许多道深寿高的道学家,同时也往往是著名的养生学家。
梁朝刘勰把道家养生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最上乘者是先秦时代老子倡导的清静无为;中乘者为秦汉方士的神仙服食;最下乘者是东汉末期的张道陵等。明、清以来,道家的养生学发展到了相当完善的地步,在精神、呼吸、形体、食物等修炼方面形成了整套的方法,其中许多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作为道教的精华,传习至今。
道家特别强调精神方面的修炼,把“清静无为”、“离境坐忘”作为养神的核心。认为自然界博大无边,欲望又无有止境,要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物质名利,势必会劳神伤身,损害健康。要做到“不以名害身,不以位易志”,就必须“去物欲、简尘事”。
道家所提倡的这种心理上、精神上的清静无为,虽然是不现实的,但对生活在快节奏、竞争激烈中的人们,如若在紧张喧闹的现代生活中,有那么片刻的时间,使整个身心回归到自然状态,进入上乘修道境界之中,对削减疾病、净化心灵、启迪智慧,恐怕是会有裨益的。
道家也很讲究形体修炼。其主要内容有按摩、导引、拳术。按摩,即循行一定的经穴,用按压、揉摩、捏推等手法作用于人体;导引、拳术则是引导四肢百骸、做各种屈伸俯仰运动,达到疏通经络,理气止痛的治疗效果。
           (8月31日《健康报》丁青艾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我国的奇异地貌景观
天然“长城”坐落在桂黔湘三省交界处的崇山峻岭之中。其长度达300多公里,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层层叠叠的巨石之上,怪石嶙峋,危崖兀立,错落有致,浑朴自然,初看似人为设计,实则自然形成。
大漠“古堡” 在新疆塔里木盆地的罗布泊一带,由于常年飞沙走石,气候干燥,形成了一种神奇的风蚀“古堡”景观。这里有各种奇特的石柱、电杆,宛若古堡的断垣残墙,曲折狭小的坑道,宛若古堡中的迷宫街巷。
穿洞奇景 在贵州省瓮安县境内的峡谷中,有一溪流夺石而下形成瀑布。瀑下的河底有一洞穿河而过,洞内石景奇妙,外望瀑布,水帘悬挂,霓虹隐现,蔚为奇观。
牛鸣怪石 在广西靖西县有一怪石,侧伏于山坳之上,远观若一头灰牛伏首俯望。巨石表面光滑,中间和底部许多天然洞孔,大者如军号,小者如铜钱。一旦向小洞吹气,巨石便会发出一阵阵“哞哞”的牛叫声。
神奇漩塘 在贵州安顺龙宫风景区内,有一个十分罕见的神奇之塘——漩塘,这个直径百余米的水塘,水流按着顺时针方向慢慢旋转,约三四分钟转一圈。在漩塘附近,有一条小溪,溪水以中间为界,相背而流。
        (8月21日《生活环境报》梦琪文袁树德摘)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美国人为医疗费用伤脑筋
医疗保健制度在美国一直是个最有争议的社会问题之一。据美国一个研究组织不久前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与其他西方工业化国家相比,美国人常用的25种药物的价格,比西欧一些国家的平均水平高出154%。
参加医疗保险的对象大多是在公司企业或机关任职的白人和中产阶级。参加这种医疗保险的人也有牢骚,因为一些私人保险公司经常来通知单要求提高保险金,如不照办,保险者今后生病住院时会吃苦头。
享受政府提供医疗照顾的都是些65岁以上的老人,总人数为3400万,占美国人口的13%。这些人的80%的医疗费由政府承担,另20%的费用自理。去年,美国政府为老年人提供的医疗照顾费用达1100亿美元。
对于那些既无资格参加医疗保险又不能享受医疗照顾的美国人,只好指望参加政府提供的医疗补助方案。但是,始于1965年的医疗补助方案明文规定:只有伤残人员和拖儿带女的单亲家庭才可以享受这一待遇。据报道,参加这一方案的有2700万人,1990年的医疗补助费用达720亿美元。到1992年,这笔费用将上升到1050亿美元。
由于美国的医疗费用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越来越多的雇主难以为雇员提供医疗保险。同时,越来越多的穷人要求参加医疗补助方案,为此,政府不得不每年增加补助经费,导致不少地方政府出现财政危机。尽管如此,美国仍有3400万人没有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险。
          (9月1日《文汇报》朱幸福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