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9月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迷人的山野之花
——中国西南艺术节舞台印象
李钢音
中国的西南部山川雄奇、流急湍深,各民族千百年来创造的民族民间文化与特定的地域环境有着内在的关联,又因不同的历史遭遇、经济状况,这里的文化艺术显示出迥异的内涵和风采。在时代的艺术趋向和崭新的审美观照中,大西南朴实深厚的民族民间艺术,日益凸现出她们无比诱人的魅力。
金秋8月,在山城贵阳举办的中国西南艺术节,荟萃了川、滇、黔、渝等西南各地近年来的艺术创作精华。29台戏剧节目的48场演出,使艺术节大舞台绚丽缤纷,百花争艳,生动地显示了大西南的山川风物,民俗人情。人们从中既能倾听到来自历史源头的远古文化的足音,又能感悟出民族艺术在新的时代迅速演进的节奏。
作为东道主的贵州省,近年来对民族文化的宝藏不断深入发掘。为舞台艺术提供了广阔的表现空间。那神奇的自然生态、丰富的文化事象和独有的精神价值引起了海内外文化艺术界的关注。
这次艺术节上,贵州推出了歌舞,话剧、黔剧、花灯等23台节目,其中有对民族远古文化的追溯,有对民族习俗风情的展示,有对古老民族的现代生活的描绘,也有对某种民族文化观念的艺术再现与升华。
贵阳市歌舞团创作的舞剧《山魂交响曲》,取材于古代神话故事。舞美设计奇诡斑斓,借鉴了贵州民间的造型艺术;舞蹈则吸收了苗族木鼓舞、芦笙舞、彝族摆手舞以及傩舞,岩画的舞蹈语汇,奇特夸张,动人心魄。“贵州民族歌舞”汇集了苗、侗、布依、彝族等歌舞。悠扬起伏的苗族飞歌,旋律如群峰跌宕;余音缭绕的侗声大歌,曾以复调无伴奏演唱和生态音乐形式蜚声巴黎;各民族舞蹈或以变幻丰富的鼓点节奏、或以旷放刚劲的韵律特点牢牢牵引着观众的情绪。
黔东南黎平县文工队演出的《侗女神韵》是艺术节上一朵迷人的山野之花。这台歌舞采用侗族琵琶叙事歌,无伴奏大歌等形式,直接将侗族的宗教信仰、恋爱婚姻、生育习俗、劳作收获等场面搬上舞台,朴实无华而又耐人寻味。
较之粗朴凝重的贵州民族艺术,云南这个“歌舞之乡”带到艺术节上的节目,在风格上则显得舒展奔放、细腻明快。“云南民族歌舞”以太阳、月亮为主题象征,整台表演艺术性浓厚,情趣盎然。傣族《孔雀舞》、彝族《白倮人舞》、哈尼族《棕扇舞》、佤族《木鼓舞》从服饰到舞姿千差万别,含蓄地透露了来自各民族的不同的文化信息,使人对那片红土高原上的旖旎风光和风土人情浮想联翩。
四川演出的川剧《婚变案》无愧为川剧艺术的精品,舞台表演成熟地道、唱腔动作韵味十足,显示了这古老地方剧种强大的生命力。而一台“谐剧与曲艺”,则将久经生活锤炼、世俗味极浓的四川清音、四川扬琴、谐剧、方言诗朗诵等和盘托出,让人含之如饴,回味无穷。


第8版(副刊)
专栏:

  鼓啸风疾走雷霆
——看大型民间舞蹈《黄土黄》
赵大鸣
这是一片千年雨浸风蚀的黄土高原,一道道纵横蜿蜒的沟谷,掠过无边无际的旷野,刻下了岁月光阴的累累的皱痕。从遥远的天地交合处走来了一群人,他们踏着脚下滚滚的黄尘,迎着大野上疾走的狂风,迈着沉重的步伐,打着恣意的忽哨,漫山遍野、铺天盖地汇成一片生命的喝彩与喧嚣,在天地之间轰轰隆隆地震响开来……,假如你亲眼目睹了眼前的这一切,一定会无法遏制你的思维想象力,任凭它冲出舞台和剧场,在古老的华夏土地上驰骋,沿着滔滔的黄河,去看那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那里牵着你痛彻肺腑的绵绵乡愁,有着你祖辈不灭的耿耿的希望;那片黄土地中蕴藏着中华民族生命的本源,而此刻这一切就饱含在舞台上晋南花鼓震耳欲聋的旋响声中,浸透在粗犷豪放的舞蹈动作里。这便是大型民间舞《黄土黄》,给人留下的难以磨灭的印象。
编导张继刚只短短几年里,曾连续创作了《黄河儿女情》、《献给俺爹娘》等共几十部舞蹈作品。几乎每一部作品的问世都令舞界中人和观众惊异与喝彩。之所以如此,就是这份对黄土地的无限眷恋与对传统的乡土文化和民间舞蹈独到精深的理解。这个舞蹈的构思,端发于一句流行在黄土高原上的民间谚语“有一把黄土就饿不死人”。这种生活在那里的农民才会有的对土地的图腾崇拜,与这虔诚的心理所深蕴着的爱与恨、悲凉与热望的深切情感,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张继刚来说,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在他看来,这质朴真实的语言,既是对祖辈生活在这片贫瘠土地上的人们,那艰辛历史的苦吟,更是这里人们永不破灭的希望与永不枯竭的生命力的直白表达。张继刚正是在用他奔放的舞步、朴素的语言、激越的鼓声,写下了三个沉郁而苍劲的大字“黄土黄”。
作为一部大型民间舞蹈,《黄土黄》是用群体的艺术形式,铺陈和展示它巨大的时空内容和环境背景。但是在具体的舞蹈形象和动作设计上,又充满生动的人物性格差异与情感色调对比,具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氛。在大量运用晋南花鼓动作素材的同时,舞蹈在表现大起大落的情绪节奏和严谐并出的性格意趣过程中,恰当吸收了其他一些舞蹈形式的韵律技法。其中男子舞慓悍中见诙谐,女子舞奔放中深蕴的妩媚和柔情,大大丰富了晋南花鼓在刻画多种人物性格心态方面的艺术表现力,这在民间舞的舞台创作方法上,有着精湛的处理和大胆的创新。与此同时,《黄土黄》气势磅礴的音乐在舞蹈中形象贴切入微的旋律表现,为整个舞蹈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这部舞蹈音乐,亦堪称当代舞坛上不可多得的艺术佳品。
(附图片)
《黄土黄》剧照 俞根泉摄


第8版(副刊)
专栏:

  马得的戏曲人物速写
方成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戏剧,像英国的莎士比亚,法国的莫里哀,挪威的易卜生,他们写的戏都是誉满全球的。可是,画这些戏的作品,我只见过书籍插图,别的没见过,也没听说在外国著名画家之中,有专门画戏剧人物的。
中国却不同,著名戏剧人物画家,我知道的就有好几位。他们最感兴趣的是传统京剧。京剧不但剧情动人,还有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程式,而且舞台艺术形象十分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别说中国人,连外国人看了都景仰,难怪我们的画家为之倾倒。
在戏剧人物画中,高马得的作品有独特感人的艺术风貌。介绍中国戏剧的书,少不得要借重他的作品以增光彩。马得是漫画家,用的是漫画笔法,以富于概括性的笔墨,将舞台活动中的人物描绘得神采非凡。他善于用意到笔不到、虚中见实的画法,将人物动态表现得十分活跃,情意更浓。画舞台戏剧表演,画家必须凭现场观察,以速写将演员的表演活动记下,然后进行艺术加工。对画家来说,作舞台速写不算难事,但马得的速写,和一般舞台速写不同。
人民美术出版社最近出版他的《中国戏曲速写》,其中除了每出戏速写人物之外,还都附有经艺术加工后的成品。两相对照,便看出他的戏曲人物画中的造型用笔是来之于速写的。马得的速写有他的特色,看来像是运笔如飞,寥寥几笔,几下转折,便将人物的动态舞姿画得十分生动,神态又表现得格外明显,行笔潇洒,有如狂草书法。我在他家看到,他的速写本在书架上排得满满的。随手取一本,打开一看,所画的人物,千姿百态,活灵活现,足见他的速写技法成就非一日之功。
他爱看戏,从50年代就开始画舞台速写,而后以水墨加工作画,算来有40多年了。一般舞台速写,多只画出演员的表演动作姿态。马得的画旨在表现剧情中的人物。他不仅力求神形兼备,尤其着重传情。他在以水墨加工时运用漫画艺术技法,将人物动态神情表现得更是又别有风韵,深得我国传统绘画笔墨技法之妙。他作画时,笔墨运用,墨色调节和彩色点染都很严谨,对人物活动常有创造性的安排。而且把国画重笔墨和漫画重谐趣两者和谐地结合起来,显现出令人着迷的艺术魅力。
(附图片)
断桥 马得作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那个时代的缩影
——《萧红全集》读后
肖凤
今年是萧红诞辰80周年,她的故乡——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出版社出版了《萧红全集》。这是迄今为止为萧红出版的第一部作品全集。
萧红是我国30年代的知名女作家。她1911年6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幼年丧母。十六岁时,离开呼兰县,进入哈尔滨市第一女子中学读书,在此期间,对美术和文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1933年,在东北进步作家的带动和影响之下,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4年在青岛,写完了成名作——长篇小说《生死场》。同年的10月,离开青岛到上海,结识了鲁迅与许广平先生。从此之后,萧红的创作、生活等得到了鲁迅先生的关怀和帮助。
在鲁迅先生的支持之下,《生死场》得以作为《奴隶丛书》之三,于1935年的12月在上海由容光书局出版,鲁迅先生亲自为它写了序言。《生死场》的出版,填补了当时上海文坛抗日题材小说的空白,因而立刻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轰动。正如许广平先生后来所说的:“给上海文坛一个不小的新奇与惊动,因为是那么雄厚和坚定,是血淋淋的现实缩影。”(《追忆萧红》)
《生死场》出版之后,萧红继续写作,写出了不少优美的散文作品与短篇小说。1938年初夏,辗转流亡到香港。在香港期间,她继续写作,完成了最能够体现她的思想与艺术风格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香港和九龙。这时已患重病的萧红,不堪忍受颠沛流离之苦,终于在1942年的1月,逝世于香港。时年只有31岁。
萧红的确是一位命运多舛,经历坎坷的女作家。她又是一位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女作家。
我觉得这套《萧红全集》的最大优点,也可以说是最可贵之处,就在于一个“全”字。它比以往的任何选本(包括笔者的)编得都全。它的编者们把现在能够找得到的萧红作品(包括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书信,都收入进去了。正如本文开头所说,这是迄今为止出版的第一部《萧红全集》,它为以后的研究者、文学史家和广大的读者们,提供了或阅读,或研究的极大的方便。这是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第8版(副刊)
专栏:

  悼念许士杰
张报
栋梁兰蕙一身兼①,
伟大平凡两德全。
无畏无私公仆首②,
为时为事韵坛贤。
方期华扁福音赐,
不意瘟神噩耗传。
益友良师今痛失,
遗笺再读倍凄然。
①领导干部兼诗人。②士杰同志曾被广州市民推举为“十大公仆”之首。


第8版(副刊)
专栏:

  艺文短波
△中国说唱文艺研讨会最近在成都举行。会上宣读论文近30篇,出席会议的文艺家,就说唱文艺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和适用青年、提高青年等问题发表了意见。                     
   (张世英)
△革命战争历史巨片《大决战》第一部在全国陆续放映后,反响强烈。为了满足广大观众的要求,《八一电影》杂志从今年第8期开始,分六期刊出《大决战》(辽沈战役)上、下集,(淮海战役)上、下集,(平津战役)上、下集的电影文学剧本。             
      (伟宏)
△战士作家高玉宝耗时六年完成的新著《高玉宝续集》,最近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书中续写了人们熟悉的主人公玉宝当劳工、参军、写书成长中的故事。书中刻画了一百多个人物。  (尚方)
△歌颂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张思德的长篇叙事诗集《张思德之歌》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杨尚昆、李先念、徐向前为该书题词。诗集的作者刘洪同志是张思德生前战友。        (尚方)
△张奥列的文学评论集《文学的选择》,对近年文学创作现象进行了追踪研究,已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