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91-09-30

1991-09-30新闻联播 文字版

架设友谊的桥梁

第8版(副刊)<br/>专栏:书简<br/><br/> 架设友谊的桥梁<br/> 张锲先生:<br/> 我于昨天收到你的来信,非常感谢。9月21日是我84岁的生日,在此我谨向9月20日在北京组织大会的朋友们致以最良好的祝愿。你在信中提到大会要庆祝我获得首次“理解与友谊国际文学奖”,同时还要再版我的《续西行漫记》。在这吉祥的场合,我们可以寻找星球的结合点,也许是织女手中的丝线,跨越太平洋和天空,将东西方连接起来。<br/> 我认为我的思想是在“架设桥梁”。现在中国人要缅怀过去的30年代和美国斯诺的奥秘,并非偶然,而是到了时机成熟的时候了。那时候我们都还年轻,我们是我们那个时代的历史的一部分。当时在燕京大学,我只比萧乾长一岁,他曾帮助我的丈夫埃德加·斯诺和我一起编译了1936年出版的“活的中国”一书,我希望你们能注意到这是我们用英语介绍“中国现代文学运动”的第一次尝试。<br/> 鲁迅给予了帮助,他曾寄给我们一份名单,我记得其中有我们曾翻译过其著作的巴金。还有萧乾及他的挚友杨宾(后改名为杨刚)的帮助,他们帮助翻译,还提供了建议。因为这本书在当时将成为中国文学作品的一本代表作。1934—1935年我们住在海淀期间,冰心曾是我们的邻居,1972年她仍精力充沛,还带我逛了北京城。她被公认为是一位模范的当代女性和一位一流作家。<br/> 1937年我艰苦地投入写作关于丁玲在延安的生活,并把这篇作品收入我于1967年出版的《现代中国妇女》一书。记得当时我把这篇文章打印出来,埃德加·斯诺对我说,这是他所读过的最具吸引力的作品。这本书在以后产生的真正影响应归功于这篇有关丁玲生活的文章,以及有关两位共产党妇女领袖邓颖超和蔡畅的文章。同时这也是第一本探索并记载中国妇女运动历史的文章。这本书也包括孙中山夫人,她在我的名单上被列入十位最令人钦佩的女性,不仅因为她所做的贡献,而且因为她所处的特殊位置的困难性和微妙性。<br/> 孙中山夫人正是我所说的“架设桥梁”的典范,她赢得了各方面的信任,这也是她应得到的,她是一个具有“真理性的道德观”的典范人物,并且她的一生以此为信条。孙夫人一直同是“两个斯诺”的朋友,在她1981年去世前不久曾把自己的自来水笔寄给我。这支笔有一个特别宽的尖,写起来笔划很粗,尤其适用于签名。这以后,我要求我的那些起“桥梁作用”的朋友,都用笔划很粗的笔签名,以此来使我们感到宋庆龄永远活在我们的记忆中。<br/> 从1935年起至少到1949年或甚至现在,我牺牲了我的文学创作去做那些富有积极意义的事,比如发起了创办第三世界以及在中国的工合运动,即工业合作社。现在我手头还有一大本从未交给任何出版商发表的诗集,我希望将来能出版。这本诗集的题目是《沟通之路》。在1939年12月的亚洲杂志上,我发表了《老北京》一诗,内容是日本侵略者铁蹄下的北京。这首诗被收入1935年的美国诗歌年鉴。<br/> 我手头还有一些尚未出版但已取得了版权的40本书稿,其中涉及中国的至少有12本。<br/> 我还记得30年代在中国,银杏树叶飘落的时候,詹姆斯·伯特伦和我是在1938年封锁之前到达西北共产党根据地唯一还活着的两个人。我在那儿待了4个月为《续西行漫记》及其它两部书收集材料。<br/> 在1938年4月3日于上海发起的工业合作社运动的11个人中,现在只有我和卢广绵还活着,后者现在北京,他应被邀请参加这一盛会和写一些文章。<br/> 说到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与此有关的我的最好的朋友李敏、张兆麟和陈翰伯(记者)都死于1988年,他们当时都是燕京大学的学生领袖,另还有一些是清华大学的,比如陆璀,她仍健在,并热心促进美中关系的发展。令我非常快乐的是看到依然健康活跃的黄华,他当时是燕京大学经济系的学生,作为翻译和朋友他陪伴斯诺去保安。他是实现在美中两国和东西方之间“架设桥梁”的这一伟大价值的中国的主要人物之一。他是一位真正的外交家,他的生活经历应当写出来,用以指导从事像他那样职业的年轻人。燕京大学学生会曾领导过一二·九运动,学生会副主席龚普生仍健在,她的妹妹龚澎和她这两姐妹是她们那个时代的楷模。我要尽快赶写出这封信,好让你们在会上宣读或按需要摘录信中任何部分。你们可以根据会议的发言编印小册子,还可要求其他一些人给你们写文章寄去。这样一本小册子可以帮助我在美国找到出版商。我所关心的是我大部分或全部著作能以便宜的价格出版,因为自1949年以来我牺牲了个人生活去写大量的文学作品,以前我太忙无法进行。<br/> 让我们更加努力地工作吧。<br/>                     海伦·福斯特·斯诺<br/>                    1991年8月21日

玉山夕照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玉山夕照<br/> 宁宇<br/> 在阿里山宾馆吃过晚餐,太阳还未落山,我对朋友旭光说:“到别处去逛逛吧!”<br/> 小车驶出了阿里山森林公园大门,在半山腰公路顺着山势左拐右旋向东驶去。上午登山时,阿里山群峰还云遮雾罩,此时,傍晚的山风一吹,似纱非纱的雾幛全吹走了,头上露出蓝莹莹的晴空,深邃、透明,有如一幅无边无际的光滑的绸缎,覆盖整个穹窿。从车窗向山下俯瞰,令我惊喜的是公路下面一片云海,遮掩了整个深峡幽谷。白云滚滚翻腾,打从苍翠的山头之间奔涌而来,澎湃而去,漫向目力所及的天际。左右前后的峰尖,犹如大海中大大小小的礁岩小岛,散落于云海之中,承受白浪的喷溅和拍击……我情不自禁地欢呼:“太美了!”<br/> 旭光也高兴地说:“这里海拔2700米,你的运气好!一上阿里山就看到了云海。”<br/> “再开过去吧!到玉山去。”<br/> “好!到那儿去看日落。”<br/> 小车加快了速度,公路下全是棉絮般的云朵。旭光告诉我,这条高山柏油公路,是建筑在当年日本人修筑的森林小火车轨道路基上的。当年,日本人把千年古木砍伐后,运到日本各地建寺庙。记得有一年我在日本访问时,曾经赞叹那数人合抱粗直坚硬不蛀的栋梁,原来它出产在我国的台湾岛。<br/> 车子驶进玉山公园山区,我们下车向山坡上一幢山庄走去。这是一个新建的旅游山庄,我在青石板垒砌的平台上伫立,抬头注视对面。隔着万丈峡谷,一堵高大雄伟的褚黄色山脉,犹如屏风横亘在眼前,直矗蓝天。偏右的一座山峰,峻峭挺拔,金字塔似地刺向碧空,横空出世,巍峨庄严。<br/> 啊!这就是台湾岛最高的制高点,也是东南亚最高的山峰,海拔3997米的玉山。<br/> 虽然台湾已是春夏之交的天气,但玉山峰巅仍残留着白雪冰川,透出肃杀的寒意。山风阵阵,脚下深峡幽谷墨黑的台湾松发出呼啸,时起时伏,如同雷鸣,在峰峦之间激荡不已。我久久凝视,倾听玉山森林音乐演奏,捕捉群山回声的合唱,心潮如松涛澎湃。<br/> 玉山,我来看你了!你峻秀壮丽,是祖国山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你是中华民族华夏儿女值得骄傲的锦绣山河一部分!<br/> 此时,落日西下,从阿里山两峰之间射出的阳光,像扇面一样投射到迤逦的玉山山脉。顿时,如大火熊熊,燃烧在玉山岩壁之上。整座山峦,由暗紫、褚红变成金黄、赤红的颜色,宛如一座铜山在火中冶炼,通体透亮似的,背衬深蓝的天幕,乳白的云海,反射出强烈的光辉……我被眼前这奇景震惊了,所有的游人都目不转睛,凝神屏气地注视着,每一个人的头、肩以及全身,都笼罩在夕照的金色余晖里,化作了山石,溶进了玉山景观。<br/> 终于,太阳落山了。金红的玉山经过冶炼,很快转成玫瑰红、紫红,如同出炉铸浇后的铜块,慢慢冷却下来。又变成暗红、深褚色……夜幕开始下垂,它又换成浅蓝、墨蓝色。天空出现了星星,闪闪烁烁眨着顽皮的眼睛。有几颗缀在玉山的肩头,钻石般迸射出晶莹的光辉……<br/> 我终于得到了满足,庆幸自己的幸运。在驶回阿里山宾馆的路上,旭光告诉我,玉山上有一座于右任先生的塑像。<br/> 我好奇地问:“立在山顶上?”<br/> “对的!于右任先生死前提出这个要求,将他的塑像面朝西立在山顶上,他要眺望大陆,眺望家乡……”<br/> 旭光沉默不语了。我想,两岸统一的愿望一定会实现。大陆上会有更多的同胞,来到台湾岛欣赏惊心动魄的玉山夕照,就像台湾同胞到大陆欣赏黄山云海、泰山日出一样。<br/> 是的,那个日子一定会来到!<br/>              1991年3月10日 阿里山

颂歌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颂歌<br/> 赛福鼎·艾则孜<br/> “东方红”,“太阳升”,<br/> 祖国晴空红旗飘。<br/> 红旗光辉照大地,<br/> “百万工农齐踊跃”。<br/> 中华苦难的大地上,<br/> 星星之火,<br/> 燃起熊熊燎原大火。<br/>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br/> 他是人民忠诚的儿子。<br/> 他高举红缨发号召:<br/> 起来!是时候了。<br/> 这号召,<br/> 宣判了凶神恶煞的死刑,<br/> 宣告了无产者的新生。<br/> 战斗——前进!<br/> 前进——战斗!<br/> 苦难人民渴望的日子,<br/> 终于来临。<br/> “四海翻腾云水怒,<br/> 五洲震荡风雷激”。<br/> 大地在震颤,山岳在摇撼,<br/> 英雄健儿齐上阵,<br/> 前仆后继,<br/> 接过红旗,<br/> 终于摧毁了敌人的宝座。<br/> 领袖宣告:<br/>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br/> 天安门广场,<br/> 五星红旗高高飘扬。<br/> 这一宣告声,<br/> 响彻九霄云天,<br/> 回荡在古老东方的土地上。<br/> 这声音——<br/> 是争得解放<br/> 掌握自己命运的<br/> 伟大民族的胜利凯歌!<br/> 这声音,<br/> 越过高山,<br/> 跨过海洋,<br/> 在世界各地回荡。<br/> 我们知道,<br/> 树欲静而风不止,<br/> 那贪婪的目光在窥视我们;<br/> 狡猾的狐狸,<br/> 急不可耐地,<br/> 不停地走动。<br/> 正告这些先生们:<br/> 我们将永远前进,<br/> 绝不后退,<br/> 接过前辈未尽的事业,<br/> 无数后辈定将继续奋进。<br/> 我们的<br/> 道路是伟大的。<br/> 我们有的是——<br/> 颗颗红心,<br/> 坚定的意志。<br/> 我们决心:<br/> 将血染的红旗,<br/> 插在高山的顶峰!

艺文短波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艺文短波<br/> 为了加强通俗文学理论的研究,促进社会主义通俗文学创作的繁荣和发展,由《文艺报》社、《传奇故事》杂志社和郑州市环城印刷厂共同举办的“环印奖”通俗文学理论评论征文评奖已于日前揭晓。有15篇文章获奖。<br/> 举行通俗文学理论评论征文评奖活动,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此次获奖论文对通俗文学的历史、现状和通俗文学的社会使命、文化形态、价值标准、审美品格、读者层次等问题,进行较为广泛的研究和探讨,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秋塘新雨后(图片)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秋塘新雨后[中国画] 李智纲

欢度国庆(图片)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欢度国庆 [剪纸]张佃生 宋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