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9月2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人物春秋

  奥恩避难记
徐平
八月三十日晚,法国外长罗朗·迪马在对法国电视台发表讲话时证实,黎巴嫩前武装部队司令奥恩将军躲在法国驻贝鲁特使馆里十个月后,安全抵法“政治避难”,但是,他拒绝透露奥恩从黎巴嫩去法国的途径及其避难地。
那么,奥恩是如何去法国避难的呢?据披露,他是在法国三军参谋长的亲自安排下,运用陆、海、空三种交通工具,于八月三十日上午被送到法国马赛市的。他的妻子和三个女儿,在头一天晚上就住进了马赛的一座海滨别墅,等着他的到来。
五十六岁的奥恩从一九八八年九月开始领导黎巴嫩军政府。去年十月十三日,他进入法国驻贝鲁特使馆要求“政治避难”,并在那里生活了十个月。后由于法国政府做工作,同时得到叙利亚的支持,黎巴嫩政府才同意对他特赦,但条件是他必须在国外滞留五年以上,并不得从事任何政治活动。尽管如此,他去法国避难仍是在极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的。
奥恩的避难行动是从九月二十九日拂晓开始的。在此之前的几个小时,黎巴嫩总统刚刚签署了对他的特赦令,贝鲁特盛传他将从贝鲁特国际机场被驱逐出境的消息。但这不过是为了迷惑人而放出的空气。实际上,因害怕遭到袭击,他是不愿从贝鲁特机场乘机离境的。
奥恩的家属在他被赶下台后一直旅居法国,所以这次随他一起出境的只有三位助手。在贝鲁特以北约十公里处的一个海滩上,他们悄悄坐上一艘橡皮艇。在离黎巴嫩海岸约十海里远的海面上,一艘法国潜水艇在等着他们,把他们带到了塞浦路斯东南海域。随后,他们又乘坐橡皮艇,并在离拉纳克斯港海边机场几百米远的地方上了岸。此时,正是塞浦路斯当地时间三十日早上六点。在那里,一辆小汽车将他们直接送到了机场。
当奥恩在法国军舰上度过流亡的第一夜时,在拉纳克斯的港口和机场上,增添了许多保安部队士兵,以防他在塞浦路斯停留时露面。
在拉纳克斯西部的巴夫斯机场上,从二十九日下午起就停着一架白色专机,它是法国三军参谋长的。这位三军参谋长刚刚结束对黎巴嫩的访问,他似乎在这里过了一夜,专门等着接奥恩去法国。
塞浦路斯时间六点十一分,专机载上奥恩等人直飞巴黎。
据路透社驻马赛的摄影记者说,二十九日,他看到一列小车车队在戒备森严的情况下,来到一座面对地中海的别墅。他相信车里坐的就是奥恩的家属。这以后,便有许多记者盯着这座别墅。
奥恩及其助手分乘四辆小车,在警车护送下抵达别墅。法国保安部队在别墅周围安置了五十名警察,一艘白色巡逻艇在别墅对面的海上游弋。
在别墅里,奥恩重新见到了家人及他的一个兄弟和一个侄子,开始了异国避难生涯。但也有未经证实的消息说,奥恩实际上在马赛并没有呆很长时间。他与亲人会面后不久就秘密转移了,现在无人知晓他的避难地。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友谊之花

  义重如山的巴亚老人
严正
安东尼耶·巴亚是位年已古稀的南斯拉夫老人。在50年代中国驻南使馆开创时期,他为使馆开过几年车,与中国同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30多年来,他的工作岗位不断变动,使馆里的同志也一批批轮换,但他热爱中国、热忱为中国人服务的心却始终如一。
有一年冬天,为帮助新搬家的文化处解决做饭所需的液化气问题,69岁的巴亚,冒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领着中国同志赶到30多公里外的液化气总站。途中,他冻得直抖。回来后,大家感到过意不去,要付给他一定报酬,他却说:“中国人的事就是我的事,哪有为自己人办事要钱的呢?”
还有一次,中国使馆从国内运进一批用品,留下一大堆废旧木板箱需及时处理。翌日就要过70寿诞的巴亚顾不得休息、准备,亲自带着一些民工,冒雨干了整整一下午,连水都没喝一口。像这样感人的事,差不多每个来贝尔格莱德工作过的中国同志都能说出几件。许多人在修车、租房、购物、运货等方面遇到难题时,只要一拨电话,巴亚总是及时赶到,不辞劳苦地帮助解决。因此,大家尊敬他,爱戴他,亲切地称他“高级参谋”、“义务管家”。
我拜访过巴亚。他家里高悬古老的宫灯一盏,室内布置着一幅幅中国画:有充满春色的长城和宏伟庄严的天安门广场,也有天真活泼的中国娃娃。他家的玻璃柜里,琳琅满目地摆着各式中国纪念品。我不无惊叹地说:“真像一个小型中国工艺品馆!”巴亚却自豪地回答说,他还有更宝贵的物品。说着,他小心翼翼地打开一个盒子,里面珍藏着好几枚毛主席像章,还有1956年周总理接见南斯拉夫代表团的照片、1965年中国乒乓球队在南斯拉夫获得世乒赛冠军的消息剪报、1988年他参加“中国龙年征文”获得的三等奖证书、以及许多知名的中国人和使馆人员给他的签名留言。在墙壁的一隅,挂着两位在南斯拉夫殉职的中国同志的黑框照片,上面记着他们的姓名、生日和忌辰,祭供的花束散发出悠悠的清香。
在一个普通的外国人家里看到这一切,我感到又惊又喜。巴亚指指胸口深情地说:“我爱中国。中国在我心中。”巴亚讲叙了他与中国同志相处之中许多难以忘怀的往事:1960年,巴亚出差外地,心里总惦记着家里快要分娩的妻子。可当他急赶回家时,孩子早已平安降生。原来,是使馆派人派车照顾他妻子去医院生产的;1962年,巴亚离开了中国使馆,但使馆举行国庆酒会时,经常请他参加;1987年,一位访南的著名针灸大夫为使馆人员检查身体,退休在家的巴亚及家人也被请去,享受同等待遇。他拿出当时大夫为他妻子治疗的照片,噙着泪花说:“中国伟大,中国人好,中国同志最重情谊!”
是的,像这样为中南友谊辛勤耕耘了30多年的外国老人,我们怎能忘记?每逢4月15日他过生日时,在南斯拉夫工作和生活的中国人都会不约而同地到他家里祝贺,大家真诚地祝愿我们的老朋友巴亚健康长寿。此时此刻,巴亚会乐呵呵地给每个人托上一块蛋糕,用中国话说“谢谢”。整个小屋充满了热烈而欢乐的气氛。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东瀛算盘热
裴君
在日本,随着台式电子计算器的普及,算盘曾一度被冷落。可是近年来,算盘再度在日本引起重视,它不仅是一种计算工具,也是培养人的计算能力和集中精力的良好手段,长期使用算盘还能使人的手指变得灵活。因此,日本文部省决定,从1992年起,珠算将成为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必修课。
算盘是在16世纪末(室町时代)从我国传入日本的,随着商业的发展,在江户时代已广为普及。进入明治时代,日本人对上面两个珠下面五个珠的中国式算盘加以改良,形成了上一下四的日本式算盘。
据统计,日本学习珠算的人,在1982年最高峰时为684万,以后每年减少30万,但从1990年起,递减现象有所改变。另外,日本全国珠算教育联盟还向美国、英国、芬兰、匈牙利、赞比亚、汤加等9个国家,提供珠算教材和派遣指导员。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域外科技

  美日饮食的嬗变
李文云
美国人的好吃是有名的。只要有点由头,大大小小的场合、聚会总离不开食品。在日常生活中,美国人的食物也十分便当和丰富多彩。50年代中期,当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还为温饱而奋斗时,美国农业部就提倡多吃肉、蛋、奶,增进国民健康。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各式快餐应运而生,逐渐成为美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特征。但与这种以肉、奶为主的饮食结构伴同而来的,却是心血管病、糖尿病和癌症患病率的上升,老百姓中的胖子也一天天多起来。于是,美国人又忙不迭地减肥、运动、健美。据报载,美国传统的饮食习惯已遭到强烈非议,美国人正向大鱼大肉告别,而把眼光转向了东方。美国不少专家在调查了各国的饮食结构后认为,美国人应学习亚洲以谷物、蔬菜、水果为主的饮食习惯。这又使美国兴起了一阵阵“豆腐热”、“素食热”、“中餐热”、“全燕麦食品热”,一时间,“低脂、脱脂”大行其道,“粗纤维”备受青睐。美国人似乎猛然间发现了,健康比美食更重要。
西方的美国如此,东方的日本如何呢?日本传统饮食以米饭、蔬菜和鱼为主。这种日式饮食的脂肪含量仅为美国饮食的1/4,而日本的人均寿命却名列世界前茅。然而,日本的传统饮食习惯还是受到了冲击。去年,日本学者新谷西丸在《生命41年》一书中预言:1959年以后出生的日本人,50%只能活到41岁;另一半人中也只有20%能多活10年。新谷的论点虽被指责为“危言耸听”,但专家们也不得不承认,日本人的“长寿时代”行将结束;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西式快餐的冲击使日本人的饮食质量不断恶化。
在战后初期,美国食品和饮食方式进入日本,日本人的餐桌上出现了麦类、蛋白类及各种乳类食品。由于传统的日本饮食与营养丰富的西方饮食相结合,日本人的平均寿命大大延长。但是自70年代以来,西式快餐充斥日本市场,汉堡包、冰激凌成了新时尚,日本的牛肉消耗量猛增,糖、重酒精饮料、乳品的消费也急剧上升。这种高胆固醇、高脂肪及高糖分饮食习惯的形成,使得日本人的心脏病、癌症等病的发病率显著增高。更令人担心的是,如今,日本的少年儿童几乎把进西式快餐店当成了“家庭作业”,儿童糖尿病人、肥胖病人业已出现。新谷的书一问世即成为畅销书这一事实,从一个侧面说明,日本国民已经意识到饮食结构西化的严重性。
东西方文化在“饮”的方面的“互换”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的日本,吃茶店开始兼卖咖啡,且竞争激烈。日本原有16万间吃茶店,5年中就减少了1万间。主要原因是,快餐店不断增加;饮咖啡的现象日益普遍,许多吃茶店转而销售咖啡豆。而一向习惯饮咖啡的美国人却兴起了饮茶风,茶壶成了美国市场上的抢手货,销量成倍增长。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天下奇“棺”
巴西有家殡仪馆设计和出售一种“天下奇棺”。一奇价高,每个要价3.5万美元;二奇在“内容”,棺内有供人食用两个月的脱水食物、立体声收录机和各种利器。据称,此棺专为“死而复生者设计”。他(她)万一活过来,则有吃有用,又有工具可开道“返阳”;三奇在此棺居然很受欢迎。
这种奇“棺”一出笼,就被南美多国的不少富豪“相中”,售购两旺。而有意思的是,“至今还无一个死者复生利用里面的设备”。  (成)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图片世界

基石
荷兰,也称“低地之国”,24%的国土低于海平面。为了保卫田园房屋,为了民族的生存,荷兰人民自1600年起就开始与水斗,现在,全国有1/4的国土是人工围海造田而成的。
1920年至1932年,荷兰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在荷兰北部大陆与威林根岛之间,建起了一座30公里长的大坝。坝顶修筑了宽阔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欧洲10号公路,建有可控制海水进出的闸门,使阿姆斯特丹北部的大海成了内海。照片上这座雕像,生动地再现了大坝建筑者的形象——人,才是大坝真正的基石! 姜大源摄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与米老鼠交谈 傅伟军摄于美国迪斯尼乐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