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9月2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

  中华儿女的心愿
余心言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需要广泛深入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种教育要从少年儿童抓起。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都要认真学习和了解祖国的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的历史。
      ——摘自江泽民《爱国主义和我国知识分子的使命》
有那么多同志热心地参加讨论弘扬爱国主义、振奋民族精神的问题,说明这正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人活一口气,不能没有一点精神。一个民族要存在,要发展,要振兴,更不能没有振奋的精神。
我们是中华民族的儿女,我们的血管里流着中国人的血,我们也应当有中国人的志气,无愧于我们的祖先,无愧于我们的父兄。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我们的父兄曾经这样高唱着,前仆后继地战斗,在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坚持战斗,终于用自己的血肉,用自己的心智,挽救中国于危亡之中,赢得了民族的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们继续唱着这样的歌,是作为国歌的歌词来唱的,更加庄严,更加肃穆。然而,由于人民已经成了国家的主人,摆脱了奴隶的地位,人们在唱到“起来,……”时便逐渐带上一点对历史缅怀之情,而现实感却随之有所淡化。
然而,现实却一次又一次提醒我们:想要中国人重新沦为奴隶的,还大有人在,他们的活动一刻也没有停止,甚至有时还能蛊惑一些善良的青年去为他们火中取栗。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以及国际上的风云变幻更使我们看到,我们中华民族,要想不做奴隶,就必须振奋起来,万众一心地拚搏前进。
我们这个民族是从苦难中走过来的。大自然并没有赐给我们一个得天独厚的优良环境。北京猿人、山顶洞猿人的发现,使人们得以想象10万年至50万年前人类与野兽为伍时的险恶处境。“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这是《左传》上关于先民艰苦创业生活的描写。“后羿射日”,“大禹治水”,记述了先民同长期干旱、洪涝进行的艰苦斗争。自《春秋》、《史记》以来,一部二十四史,天灾人祸,内忧外患,从无止息。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华民族创造了永远值得骄傲的灿烂的文明。同时也就在这斗争和创造的过程中,锻炼了我们的民族精神。
150年前的鸦片战争,开始了我们民族新的苦难历程。帝国主义列强挟其船坚炮利,一个一个来掠夺我们神圣的领土,勒索赔款,扶植傀儡、走狗,制造分裂。外国人出钱出枪,在中国的土地上,利用中国人来杀中国人,以达到外国人瓜分中国的目的。中国陷入了亡国灭种的危机。然而,正是这样的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的生机,更加振奋起来,不屈不挠,前赴后继,英勇抗争,无论敌人多么强大,无论道路多么坎坷曲折,无论遭遇到多少次失败,都不灰心,不失望,不动摇,不改变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决心。终于,在鸦片战争后的109年,建立了真正独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第一次成了自己祖国的真正主人,有了扬眉吐气的可能。
中国还穷,还落后。我们失去了二三百年的时间,我们有限的资金被掠夺去做了人家的原始积累,我们至今还得忍受着不等价的交换。这种状况,可能使某些中国人丧失信心和志气,甚至甘愿拾洋人的唾余,做洋人的奴隶。这当然不可能给中华民族带来任何利益。我们知道,资本家不过是资本的人格化,资产阶级的政客不过是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他们的政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资本的利益,而资本的唯一追求就是利润和超额利润。他们所以肯花钱收买中国人中的败类,目的完全在这里,而不是为了做蚀本生意,或者是真正的“慈悲为怀”。旧帐也可以免算,但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人的事还得中国人自己来办,中国的富强还得靠中国人自己奋斗,这就得把我们的民族精神振奋起来才能办到。
我们生为中国人,从一生下来,我们的命运就同整个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了。只有把整个民族的心,整个民族的智慧和力量都凝聚起来,都来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出力,我们大家的幸福生活才能有保障。如果回到一盘散沙的境地去,人家就会很容易把我们重新变成他们的奴隶。
我们需要有志气,有骨气。“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才是大丈夫。不乞求别人的施舍,不吃“嗟来之食”,不屈服于别人的压力,有一副铮铮铁骨,才能充分运用自己的优势和有利条件,不卑不亢地同别人打交道。坚持自力更生,才能最充分地利用外面的条件,而不受制于人。
我们需要勤劳,需要智慧。现在是创业的时候,而不是守成的时候。一切美好的愿望都只有通过干,通过奋斗,才能实现。幻想、叹气、牢骚、等待都没有用。路是要一步步去走的。走一步,虽然小,也是前进,锲而不舍,就总可以接近目标。萎靡不振,得过且过,只能走向倒退。回顾我们民族的成就,哪一件不是干出来的?振奋民族精神,就要从卷起袖子干开始。
我们这个民族有足够的谦虚来吸收一切外来的优秀的东西,同时我们也有足够的自信心,不允许别人否定我们的一切。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历史上的创造,是任何人都否定不了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有把握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有这么大一块,谁要想吃掉我们,请小心他的牙齿。我们虽然穷,但是我们前进的速度并不慢。我们曾经克服了那么多困难,今后无论谁再要给我们制造多少困难,我们咬紧牙关,也还是要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
中国人是好客的,也是讲友谊、讲交情的。孙中山说,我们要“联合世界上一切平等待我之民族”,说出了我们民族的心声。我们不会欺侮别人,也不想当什么“头”。但是,我们也不能容许别人欺侮我们,让我们重新当奴隶。
一些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鼓吹“全盘西化”,诋毁我们的民族精神,种种花言巧语,无非是要骗我们去做别人的附庸,重新当奴隶。在这样的进攻面前,我们的回答就是高唱我们的国歌: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我们擦亮了眼睛,识破了各种诡计,万众一心,就一定能排除万难,建设我们自己的幸福生活,从而向全世界证明中华民族的伟大生命力。
 〔《弘扬爱国主义 振奋民族精神(百人谈)》一书代序〕


第5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弘扬光大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读《鲁迅与绍兴历代名贤》记
胡昭衡
《鲁迅与绍兴历代名贤》一书,是绍兴籍杂文作家宋志坚的著作。扉页上有作者题词:“谨以此献给鲁迅诞生110周年,谨以此献给生我育我的故乡”。随着鲁迅诞辰纪念日的到来,我作此读书笔记以表纪念。
对鲁迅,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作了全面评价,讲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至今,这一定论仍光彩耀目。当前纪念鲁迅诞辰110周年最有实效的办法,是对这位伟人所代表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中国精神,加以科学的探索,实事求是的继承与发扬。这一工作是全方位的。宋志坚独辟蹊径,探索鲁迅精神与绍兴历代名贤的精神之联系与影响,这不独对于鲁迅研究,而且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是有现实意义的。作者说:“鲁迅是中华民族的儿子,但他首先由稽山镜水所孕育。以鲁迅的书信和日记为线索去追溯,我们不难发现,绍兴的历代先贤的精神、思想、学识,包括夏禹为民的卓苦勤劳之风,勾践复仇的坚确慷慨之志,从勾践到王思任、朱舜水,到秋瑾、徐锡麟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汉魏六朝唐宋明清绍兴为数众多的学者、作家在鲁迅的一生中所留下的痕迹。”这样来从鲁迅精神到中国精神的探索,继承与发扬,应当说是颇有见地的。
循此途径进行这种探索,也是符合实际的。用不着烦琐考证,即就鲁迅青年时《自题小像》的那首矢志“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诗,到他晚年公开表示“中国目前革命的政党向全国人民所提出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我是看见的,我是拥护的,我无条件加入这战线”的立场、观点,看鲁迅精神与中国精神的血肉关系与联结,不是显而易见么!
这一显而易见的精神实质与联结点,是爱国主义精神,是“不顾任何牺牲去捍卫人民的利益,敢于向一切陈腐的旧事物挑战,顽强地追求进步、追求人类解放的‘真的猛士’”(宋庆龄《鲁迅画传》序)的精神。鲁迅观察问题从来都是从现实社会的本身出发;鲁迅既是伟大的社会解剖者与自我解剖者的统一,又是优秀的中外文化吸收者与我国现代民族文化的开创者之统一。毛泽东同志说得好,“我们应当学习鲁迅的精神,精通中外,吸收中外艺术的长处,加以溶化,创造出新的具有独特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的艺术。”
这种鲁迅精神,在今日改革开放情势下,更为需要。今年“七一”江泽民同志所作的重要讲话中,指明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的基本要求: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必须坚持“二为”方向与“双百”方针,必须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为了实现这一要求,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切有利于人民团结、社会进步的积极思想和精神。鲁迅精神就属于应该发扬光大的。
鲁迅精神的养成,离不开当时的现实斗争环境,但从某种意义讲,也同他的家乡有一定关系。“他首先由稽山镜水所孕育”,他不隐讳这一点,他人也这样观察他。1902年6月,他刚到日本留学进入弘文学院不久的家书照片中,就自称“会稽山下之平民,日出国中之游子”。由于他在该院读书时的顽强刻苦、努力译著及其志愿表现,被同学们称赞:“斯诚越人也,有卧薪尝胆之遗风。”鲁迅赞叹“会稽古称沃衍,珍宝所聚,海岳精液,善生俊异,而远於京夏,厥美弗彰”,为此编撰《会稽故书杂集》,“用遗邦人”,“供其景行,不忘於故”。他这样“笃恭乡里”,其实是为了发扬先贤优良文化传统,激励后进者为复兴民族作贡献。
越人遗风寓于鲁迅精神之中,当然在他的著作中时有反映。由于今年我国不少地区遭受严重洪涝灾害,我就举鲁迅于1935年11月所作的小说《理水》来作个例证吧。1931年我国有十多省份遭受巨大水灾,灾民达1亿人,死于洪水及灾后饥饿、瘟疫者数达300万。这场空前浩劫刚过去不久,鲁迅运用古今“比照”或“对照”写杂文的方法写出这篇小说。一面描述赞颂大禹治水“卓苦勤劳之风”,激扬大禹的“实干精神;忘我精神;开拓精神”,一面隐指当时的现实弊政,描绘与大禹相反的,那些高高在上的“白须发的,花须发的,小白脸的,胖而流着油汗的,胖而不流油汗的官员们”和文化山上的文人学者们,则视“下民”如草芥,认为灾情再大,也“并不严重”,饥荒再重,也“还可敷衍”,他们治水的诀窍就是截留赈灾款归他们挥霍。宋志坚在该书中谈到,“鲁迅在《理水》中揭露了这些贪官污吏和清谈家的可鄙嘴脸,衬托了禹的高大形象,在大禹身上寄托了自己对中华民族的希望和理想。鲁迅歌颂大禹是别有深意的。他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献身精神和实干精神中,看到了大禹的风范。”“我们可以说,在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中,是包涵着大禹‘卓苦勤劳之风’的。”鲁迅精神与绍兴历代名贤精神之联系,是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中国精神,其基点是爱国主义精神与为人民服务精神的统一。这种精神,在今年我国防洪救灾中,正由中国共产党员、人民解放军、各级干部、各族人民、炎黄子孙,从不同层次方面加以弘扬光大。这是实现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振兴中华的正气的精神动力。


第5版(理论)
专栏:

  总揽县级经济全局推进综合改革
中共广西玉林市委书记 李新明
玉林市是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和沿海经济开放区。根据我市特点,我们制定和实施了“综合性改革,立体化推进”的试验方案,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较大成效,全市财政收入从1988年起连续超过一亿元。
一、认清特点 确定改革思路
县级经济是农村经济与城镇经济的结合部,各种产业、行业和部门设置配备比较齐全。任何一项重大改革措施,都必然会牵涉和引发与其相关的其它配套改革,涉及到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生态等各个领域。同时,我市位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带与西部内地经济不发达地带的过渡地带,兼有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特征,又兼有城市和农村的特征,肩负着进行农村改革试验和实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的双重任务。这就决定了我市必须选择“综合性改革”的思路。
二、抓住要点 总揽改革全局
“综合性改革”并不是全面开花,而是要选择关键性的项目作为突破口,带动其它方面的改革。3年多来,我们突出抓了三个要点,推动了改革的顺利进展。
第一,抓住理顺关系的结合点,使综合性改革形成合力。改革是一种关系调整,涉及到各个方面利益,我们必须寻找到兼顾各方利益、顺理各种关系的结合点,从而形成各个层次、各个部门在转轨建制的改革中协同行动的合力,使综合性改革积极、稳妥、协调地进行下去。我市在全国率先进行粮食购销体制改革时,确定了“利用‘双轨’,走出‘双轨’”的基本思路,在购销定量和农业税暂时保持不变的前提下,通过购销价格联动,改暗补为明补,使粮食购销进一步接近等价交换,逐步实现粮食产销市场机制的转换。这个方案基本上兼顾了国家与生产者、消费者、经营者之间的利益,有效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1990年粮食总产量比1988年增产了1.95亿公斤,同时又抑制了不合理的粮食消费。
第二,抓好社会化服务体系,为综合性改革增强动力。建立和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既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当前深化农村改革的一项迫切任务。3年多来,我们紧紧抓住这一富有强大生命力的生长点,培育农村的社区性、专业性合作组织和社会上的各种服务组织,建立了农业、林业、水利、农机、畜牧、水产、水果、蔬菜、农资、农技等十个系列的服务网络,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建立和完善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体制,为发展农村商品经济提供了有效的服务。
第三,抓住机制转换的突破口,使综合性改革充满活力。近年来,我市把改革流通体制、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作为综合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并选择建设商品专业市场,作为转换机制、发育市场体系的突破口,先后集资1800多万元,在城区建立了面积为6万多平方米的6个专业市场,同时在农村圩镇又新建扩建市场2万多平方米。商品专业市场的建立,加速了商品流通,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1990年我市城乡集市贸易成交总额达到5.4亿元,比1987年增长了一倍多。我市商品专业市场的建立,还扩大了城乡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门路,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了财政收入。
综合改革,涉及面广,难度较大,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必须遵循统筹兼顾的原则,把单项改革项目与配套改革项目、农村改革与城市改革、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与沿海经济开发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实践表明,这样做,不仅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促进了城市改革的深化,改善了投资环境,扩大了对外出口贸易,促进了我市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第5版(理论)
专栏:

  搞好扶贫开发 促进平衡发展
河南省林县县长 马成山
林县是红旗渠的故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这个山区穷县迈开了治穷致富的步伐,面貌大变,但全县乡村之间经济发展很不平衡。1987年,条件较好的平原村的人均收入,要高出贫困山区村人均收入的3—5倍,甚至更多。林县70%的乡村在山区或深山区,它们若不摆脱贫困状况,全县的经济发展速度就快不了。
基于以上情况和认识,县委、县政府把缩小乡村差距,促进平衡发展的问题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我们除了在政策上采取了一些必要的倾斜措施外,1987年底,从县、乡两级机关抽调了有农村工作经验、工作能力较强的干部组成100个工作组,分别深入全县100个贫困村蹲点扶贫,开展“百村经济开发工程”。
这些村的普遍状况是人多、山多、坡广,可耕地少。因此,脱贫致富必须围绕山区资源优势来思考。工作组分别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利用本地资源,发展村办企业,兴办以石头为主要原料的建材加工厂。二是大力发展林业生产。我们通过进一步贯彻落实自留山、责任山长期不变的林业政策,引进优良树种,推广科学管理方法,促进了这些村的林业生产。三是鼓励千家万户发展庭院经济。种植、养殖、荆编、小型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品加工等形式多样的庭院经济,不仅可以较快地增加群众收入,还可以为集体企业、骨干产品提供系列配套服务,使村办企业与千家万户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发展。
兴办企业,资金来源、技术力量、产品销售等难题接踵而来。我们的措施是,以村集体组织建筑队,走出太行山,进城承揽建筑工程。建筑业投资少,收益快,同时,建筑队走南闯北,收集回大量商品生产信息,无形中形成了一支强大的购销队伍。不少村通过建筑队和城里科研单位、大中企业挂上了钩,解决了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100个村的经济开发,绝大多数是这样起步的。工作组的同志在实践中总结出“近抓建筑远抓林,办好企业巩固农”的发展经验,生动地概括了建筑业、林业、村办企业和农业发展的顺序和关系。
经过3年的努力,百村经济开发工程取得了很大成绩。100个贫困村基本上村村有企业,有建筑队;林业、庭院经济收入逐年增加。和3年前相比,百村工农业总产值增长64%,达到80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增长到387元。大部分村脱了贫,一部分村跃入富裕村的行列。
贫困村的变化,缩小了乡村之间的贫富差距,也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山区经济的发展。但事物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原来的贫困村赶上来了,相比之下,又出现了新的后进村。我们于今年年初,在新的经济水平线上,又选定了100个后进村,开始了第二期百村经济开发工程。
在扶持贫困乡村,促进经济平衡发展的实践中,我们感到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注意:一是要正确处理促进平衡和鼓励竞争的关系。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既要提倡富帮贫,又要鼓励村与村、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二是要注重壮大后进村的集体经济。从经济发展的战略眼光看,帮后进促平衡的工作,是一项无止境的长期性工作。


第5版(理论)
专栏:

  《弘扬爱国主义 振奋民族精神(百人谈)》出版
为了配合党中央、国务院的工作部署,广泛深入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人民日报理论部和北京日报理论部共同编辑了《弘扬爱国主义 振奋民族精神(百人谈)》一书,已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本书收录了专家学者及各界人士的论说文章共百余篇,主要选自《人民日报》、《北京日报》1989年以来发表的讨论、阐发爱国主义精神的优秀篇章。文章风格各异,内容丰富多采,有的从现实的国情切入,对涉及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种种问题发表议论,具有较强的理论说服力;有的从作者的经历、感受出发,抒发爱国主义的情思,有较强的感染力;有些则通过对各国民族精神的研究、比较,拓展振奋我们民族精神的思路。对于当前正在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 振奋民族精神(百人谈)》是一本有价值的学习材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