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91-09-23

1991-09-23新闻联播 文字版

都市的夜(外一首)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都市的夜(外一首)<br/> 潇晓<br/> 都市的夜<br/> 汽车与汽车争夺路面<br/> 高楼与高楼争夺天空<br/> 每一个窗帘<br/> 都被仔细拉上<br/> 其实每一个窗户里<br/> 都上演同一故事<br/> 钢筋和混凝土按同一规格<br/> 把密集的巢交给人们<br/> 去苦心经营<br/> 填充他们生命的空间<br/> 电视屏幕忽明忽暗<br/> 给模糊的表情涂上色彩<br/> 他们忘记了所有劳累<br/> 在曲曲折折的连续剧里<br/> 体会酸甜苦辣的人生<br/> 有时,奔波了一天的心<br/> 并不肯轻易睡去<br/> 有盏不眠的灯<br/> 想着不尽的心事<br/>     岁月<br/> 别让岁月改变你<br/> 留一份真诚给友谊<br/> 留一份纯洁给爱情<br/> 别都让岁月带走<br/> 留一份刚强给命运<br/> 留一份洒脱给挫折<br/> 别都让岁月带走<br/> 留一份爱心给善良<br/> 留一份热情给追求<br/> 别都让岁月带走<br/> 留一份幻想给明天<br/> 留一份绿地给自己<br/> 别都让岁月带走

艺文短波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艺文短波<br/> △天桥,是中国及北京的历史见证;天桥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一朵奇葩。为抢救并继承发展天桥文化的精华,北京市宣武区文化文物局和北京大碗茶商贸集团公司于9月12日联合举办了“天桥民间民俗艺术研讨会”。一些当年曾在天桥“撂地”的表演艺术家,如新凤霞、魏喜奎、宋遇春、韩金铎、关学增、高凤山、马增惠等,都激动地回忆了当年在天桥卖艺的苦难生活,指出天桥文化的传统和当时艺人之间团结合作的精神值得发扬光大,他们决心为恢复和振兴天桥文化,弘扬民族文化而尽心尽力。           (山风)<br/> △由王传斌、严蓉仙编著的《电影鉴赏学》最近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该书比较科学、系统地论述了电影鉴赏的一般原理和鉴赏实践。<br/> △海军作家郭金炎的散文集《蔚蓝色的梦》已由明天出版社出版。作品热情讴歌了守卫海疆战士的精神面貌和风采,读来饶有兴味。<br/> △陈有才新著诗集《野山·野味·野情》(花城出版社),诗论与杂文合集《诗艺与杂文》(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同时出版,反映了诗人创作的新水平和对诗歌的一些有价值的见解。

人民自有回天力

第8版(副刊)<br/>专栏:大地漫笔<br/><br/>  人民自有回天力<br/> 蔡常维<br/> 一九五九年初夏,在广东人民战胜了特大洪水的袭击后,陶铸同志豪情满怀,写下了《慰抗洪战士归来》的诗篇,“人民自有回天力,蛇蝎难施蟊毒针。我信奇迹现秋后,灾痕不见见新村。”今天,用这气势磅礴的诗句来慰问、赞颂正奋战在抗洪救灾第一线的广大干部、群众,人民解放军、武警和公安干警,也是非常恰当的。<br/> 阅读发自十八个省市区抗洪救灾第一线的报道,那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豪气和风貌,那危难时刻折射出来的民魂与国格,真是震撼人心,鼓舞人心!当巢湖市的城防堤段出现险情时,当地干部群众五千多人,组成一道长达一公里的人墙,奋力挡浪近三个小时,终于保住了城防大堤。洪水滔滔,更显出中国人的力量。<br/> 《荀子·修身》有言:“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如今洪水一过,各地区立刻投入消灭灾痕、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战斗,到处是抢收抢种、抢修抢建的繁忙景象。细心的台湾《中国时报》记者在无锡灾区现场报道中写了这样的细节:“触目所见的都是已洗刷干净,放在炎阳下晾晒的物品,其中有床、桌椅、沙发,也有被罩、布料和各色衣服。”“太湖里是新进来的水,由于连月豪雨,太湖水经过稀释,水质反比以前干净。”<br/> “我信奇迹现秋后,灾痕不见见新村”。当年广东人民与洪水搏斗,秋后果然出现奇迹,新村建起来,道路修起来,树栽起来,地种起来,畜养起来,水蓄起来,电办起来……今天,我们一定能将洪水留下的灾痕一荡无余,创造新的奇迹。

秋风明月西华厅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秋风明月西华厅<br/> 周明<br/> 西华厅,时常在我的梦中。当年周恩来总理在这儿处理内政,会见外宾,这儿留下了他为中华民族操劳的心迹和身影。总理去世后,邓颖超同志,又在这儿进行着频繁的国务活动。即使未见西华厅,我们也熟悉西华厅。但毕竟心向往之!<br/> 我没有料到,十五月圆时这个中国人传统的团聚之日——中秋节,我竟来到西华厅,同当年受到周总理和邓大姐关怀的“五个孤儿”及其后代们来和邓颖超同志共度佳节。<br/> 这天,天气格外晴朗。中南海碧波荡漾。当我和身着节日盛装的孩子们走进中南海,穿过花树绿荫,沿着那郁郁葱葱树丛间的小路,走上庄严、宏伟的西华厅的台阶时,邓大姐和秘书赵炜同志,已等候在门口。我们先是在西华厅前合影,而后进屋坐下。<br/> 大厅里充满节日的气氛,茶几上摆设了鲜果和月饼。我不由环顾大厅的四周,发现左面墙壁上悬挂有一帧大幅总理画像。顿时,我感到总理那炯炯的目光,仿佛在注视着我们。他那极富感染力的爽朗、开怀的笑声回响在耳畔……<br/> 邓大姐让我们大家先尝尝月饼。她说:“今天是中秋节,咱们这家人先过团圆节吧!”  <br/> 这时,“五个孤儿”的孩子们一拥而上,高兴地喊:“奶奶好!奶奶节日好!”并献上鲜花。邓大姐也兴奋地说:“你们好!你们好!你们节日好!”她老人家指着茶几上的月饼说:“这是我特意嘱咐给你们做的,都快尝尝。昨天,天气不好,我可担心了,真怕下雨,淋着你们。今天早晨我特意听了天气预报,这才放心。我听说你们早就要求来看我,我也很想你们哟!因为我工作忙,直到今天才见到你们。你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情况怎么样哪?”<br/> 稍为年长的人大概都还记得,60年代初,居住在北京崇文门外东唐洗泊街一家的5个孩子——周同山、同庆、同来、同贺、同义兄妹,在两年间不幸相继失去父母。他们的父母亲都是普通工人。当时最大的孩子同山才15岁,正在念初中;最小的同义只3岁,还在幼儿园。5个孩子突然失去父母,一时间无依无靠,生活陷入困境。报纸披露这一消息后,街坊邻居,四面八方,相识的不相识的,都伸出了友谊之手!孤儿不孤,5个孩子受到了社会的关怀、爱护和帮助,他们得以健康地成长。1964年的“六·一”儿童节,在人民大会堂孩子们幸福地见到了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同志。邓大姐还把最小的同义抱起来亲了又亲,并嘱咐孩子们: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不要辜负全国人民的期望。<br/> 时光流逝了20多个春秋。20多年来5个孩子成长起来了。他们没有忘记邓妈妈的嘱咐,没有辜负人民的期望。如今,他们都已成家立业。每个人都有一个温暖的家,每个人都有着自己所热爱的事业。老大周同山已经担任北京供电局副局长多年,在这个重要的岗位上,他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同庆在市委办公室的岗位上认真负责、辛勤工作。老三同来从部队转业到农场局,在新的战线做出新的奉献。聪明好学的同贺毕业于第二外国语学院,现同爱人一起服务于我贸促会驻巴黎商务代办处。那个最小的同义是供电局车队一个快乐的工程车小司机,整日奔驰在首都大街小巷,为人们输送光明。<br/> 邓颖超同志听到这些情况后,感到十分欣慰,也十分高兴!她说:“这些年来,因工作关系,我对你们关心不够,帮助不多,但是你们是有出息、有志气,努力学习,努力工作的好孩子。要知道你们是跨世纪的接班人哪!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她勉励孩子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br/> 这时,周同山代表全家两代16口人送给邓颖超同志一本像册,像册记载了他们五兄妹成长的生活照。老人家接过去边翻看边一一“对号”,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美满生活而高兴!<br/> “孤儿”的孩子们也为这次难得的会见给邓奶奶带来了小小的纪念礼物。这些礼物中,有他们亲笔习作画,有她们亲手制作的玩具蛋壳、和平鸽和大熊猫。她们还给亲爱的邓奶奶戴上了自己的鲜红的红领巾。<br/> 邓奶奶愉快地直亲吻孩子们。<br/>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夕阳西逝夜来临。当我和“五个孤儿”及其孩子们告别邓大姐走出西华厅时,只见一轮明月透过淡淡的云层升起在灰蓝的天空上。月色溶溶,树影婆娑,微风扑面而来,好惬意!这年的中秋节我们荣幸地在邓大姐身边度过,多么幸福!多么令人难忘!

系领巾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系领巾<br/> 高洪波<br/> 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30年前就知道了的。<br/> 小小的脖颈上系一条红领巾,鲜亮、神气。塞外的风吹来,红领巾斜飞成很诗意的形状,一长一短的系法,长的一角轻轻拂过腮边,搔得耳轮直痒。痒得光荣,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br/> 然后是学着洗领巾。记忆中这是平生洗涤的第一件物品。端一脸盆清水,把皱皱巴巴的红领巾投进去,水马上就红了;领巾也立马舒展开来,像蓝天上的一朵红云。用香皂揉出一团白色的泡沫,红云被白云包裹起来,很惬意很顺手。一条红领巾洗一个下午,洗得满地是泡沫一屋子流水潺潺,妈妈却不得不表扬自己的儿子能干。<br/> 洗领巾是人生劳作的一个开端,继而是洗手绢洗衣服直到洗军装洗军被洗军马洗炮衣,童心一一洗尽,年华一一洗褪,华发却洗上了鬓间。<br/> 红领巾忽一日映照华发,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br/> 9月1日,开学典礼。<br/> 坐在灯市口小学校的操场前主席台上,以大朋友的身份面对1000名儿童。我的脖子上系上了一条红领巾——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为我系的,系领巾时我弯下腰,好更能看清她的眼睛。<br/> 她的眼睛很明亮,闪动着欣喜衬着那条红领巾。她举手敬队礼,转身离去,红领巾却在北京秋日的朝阳中灿烂无比,我感到脖颈间有一股久违的炙热。<br/> 坐在前排的来宾中,有一位海军上校,有一名特级教师,还有一位著名的儿童剧院的演员。我们坐在1000名孩子的目光里,红领巾把我们同儿童系在一起,使我们能够从容地面对升旗仪式、轻声但坚定地唱出《国歌》;与一年级的“小不点儿”们一样,迈进一个全新的环境,体验到人生的第一个庄严肃穆的仪式给予自己的冲激。<br/> 校长请我讲话。说什么才好!这时,正是上午9时正,我想起一句话: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我想起另一句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这是一个伟人的名言。<br/> 八、九点钟的太阳此时静静地照耀着广场,把温馨的阳光洒在每个人头上,阳光像玻璃又像水晶,叮叮咚咚在高天回响。事实上操场容纳着1000颗太阳,1000颗太阳放射着热烈而真诚的光,光轮是旖旎的红领巾。<br/> 今年我不惑。四十岁的人早生华发晚生华发都已无所谓,可是我参加了一次开学典礼,拥有了一条红领巾。红领巾使我自豪和年轻,红领巾更使我感动和主动——拥抱生活,拥抱儿童文学事业。<br/> 据说红领巾源于领带。商店里有各种各样华贵的领带,金利来银利来,有色彩有质地,系在脖子上气宇轩昂。<br/> 但我还是认为:我这条红领巾价值无与伦比,恐怕每一个男孩子都会认可和同意。<br/> 请珍惜我们和你们的红领巾。

水流月不去(图片)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水流月不去[中国画] 甘迎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