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9月1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怀念陈伯伯
  毛毛
时间过得真快呀!陈伯伯已过九十诞辰了!
在我的印象中,他还只有六十多岁,还是那样的心宽体胖而精神抖擞,还是那样的手摇纸扇而笑容可掬,还是那样的人未到、声先至,而人一到则可使满堂生辉……
我还是很小的时候,就认识陈伯伯了。
那是1957年,我们家搬进中南海,一条胡同里一字排列着四个四合院。一院是李伯伯(富春)和蔡妈妈,二院是谭伯伯(震林),三院是我们家,四院就是陈伯伯和张茜阿姨。
打开了我们家的后窗,就是陈伯伯家的小前院。
我和陈伯伯的小女儿珊珊同岁,于是就成了好朋友。我和珊珊一天进小学,我还记得我们两人紧紧地手拉着手,靠在门边上,不敢进教室的样子。我和珊珊一起去少年宫学钢琴,有一次上台表演四手联弹,慌张之间把琴谱都放倒了。我和珊珊一起去少年体校学游泳,一个黑黑的袁教练教我们,她学的是蛙泳,我学的是仰泳。我们还一块儿跳皮筋、跳房、玩各种各样的游戏。
因为和珊珊是好朋友,我有一段时间几乎每天都要去陈伯伯家。
那时候我觉得,陈伯伯家真有意思呀!一进院子,有时就会听见张茜阿姨那细细的却是音调很高的叫声:“珊珊!侉子!羊子!……”他们家还有老爷爷和老奶奶,是陈伯伯的父母。那个老爷爷的胡子又白又长又扎人。珊珊带我去看过陈伯伯的元帅服,吓,真棒,全是金晃晃的大勋章!我和珊珊还趁她哥哥不在的时候,摸进他们的屋里张望一下,小侉哥哥是中国科技大学的高才生,多神气,多了不起呀!把珊珊带大的刘妈,总在她的小屋里给我们两个人讲东讲西的,反正都是有意思的小故事。陈伯伯很忙,不是开会,就是外事活动,连饭也很少在家吃。但是如果他在家,家里就总是很热闹。因为他们家的人都是斯斯文文的,大概是张茜阿姨的遗传,而陈伯伯则是个大嗓门,他一在家,就好像家中的人口增加了一倍!
我那时候才是那么点大的孩子,所以这都是些直观的印象。不过我和珊珊的友谊的确不同一般,因此,陈伯伯和张茜阿姨去世后,爸爸说:“别的人我都不管,就管珊珊一个,我收她当个女儿!”
小的时候,我就知道,爸爸、妈妈和陈伯伯、张茜阿姨的关系特别好。我们家的照片簿里,有一张有点发黄的照片,那是上海解放后,爸爸、妈妈和陈伯伯、张茜阿姨带着两家的孩子照的,陈伯伯坐在正当中,大腹便便的,很潇洒,也很有派头。张茜阿姨那么漂亮,头上还扎着头绳,一点儿不像三个孩子的母亲。我的爸爸妈妈也那么年轻,几个孩子也都那么小。而我和珊珊呢,那时还未出生呢。
爸爸和陈伯伯,都是中央政治局委员,都是国务院副总理,他们总是一块儿开会,一会儿是中央的会,一会儿是国务院的会,一会儿又是一组(毛主席)那儿的会。好像他们一天到晚总是在工作,总是在开会,总是忙个不停。
爸爸和陈伯伯都是四川人,四川人的通病就是嘴馋,陈伯伯尤其好吃。爸爸知道陈伯伯爱吃东南亚那种味道很怪的水果“榴莲”,于是每逢外国友人送来榴莲,爸爸定要把大半都送去给陈伯伯,而每逢此时,陈伯伯又定要约了另一个榴莲爱好者——廖公(承志),来共同品尝。有时候,爸爸得到一点好的葡萄酒,也总是送去给陈伯伯共尝。
在中南海里,吃完晚饭,是我们最高兴的时候了。因为我们的功课都做完了,而如果父母有空,就会带着我们去散步。有时候爸爸妈妈带我们去李伯伯、蔡妈妈家串门,有时候就去陈伯伯家串门。有的时候他们这些大人们聚在一起,有周伯伯、有陈伯伯、有李伯伯、有爸爸,他们一聊就聊得海阔天空,一聊就聊得十分开心,还常常会听到他们开怀的哈哈大笑。至于他们说些什么,我们这些小孩不去听,也听不懂。但长辈们之间的那种亲密无间的样子,至今还历历在目。他们那种明朗的、心怀坦荡的笑声,永远在我们的耳际萦绕。
他们那一代的人,一起战斗、生活几十年,相知甚深。他们是同志,是战友,他们之间的关系,亲如兄弟,甚于兄弟,就连我们这些孩子们,也好像是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之中,没有丝毫的隔阂与障碍。
慢慢长大了,我才知道,原来,父亲和陈伯伯的交往,并非一朝一夕。他们相知,已有几十年了。
父亲是1920年16岁的时候,离别了家人,万里跋涉,到法国去勤工俭学的,在那里,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踏上了革命的征程。而陈伯伯,是于1919年赴法的勤工俭学生。在法国,陈伯伯和其他勤工俭学生一样,饱受了失学、失业的磨难,饱尝了资本家对工人,特别是对外籍劳工的残酷剥削,他和蔡和森、赵世炎、周恩来等一道,为生存、为求学而进行反抗和斗争,最后,遭到法国军警的镇压,并被法国当局驱逐押解回国。到西方寻求进步与文明的惨痛结局,使陈伯伯更坚定地投身于中国革命事业。在法国时,父亲与陈伯伯并不认识,但是,留法勤工俭学的共同遭遇和共同的革命道路,使他们的战斗友谊,更多了一层深情。
父亲和陈伯伯,是1930年8月间认识的。当时,父亲在上海的党中央任秘书长,陈伯伯是从福建前来上海向党中央汇报红四军的工作。后来,他们又曾一起在中央苏区的不同的革命岗位上战斗过。1934年10月,父亲随红军主力长征去了,而陈伯伯则留在南方,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敌后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父亲与刘伯承一起率八路军一二九师在晋冀鲁豫地区,陈伯伯率新四军在苏北地区,他们各在一方,各率一部,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
1947年,父亲与刘伯承、陈伯伯共率我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华东两个野战军,取得了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的伟大胜利。那时的总前委,常委是他们三个人,三人一体,不可分割。指挥作战,他们都是胆略过人的军事家;并肩战斗,他们又是亲密无间的同志和战友。他们三人,年龄不同,性格不同,但却彼此相互分担了多少忧患和劳苦!
1952年,父亲从西南调中央工作,任中央政务院副总理。1954年,陈伯伯从华东调中央工作,任国务院副总理。从此,在长达12年的时间里,他们共同协助周恩来总理工作,到了1957年后,更是比邻而居,往来甚多。那些年代,我们共同度过了一些多么令人难忘的好时光啊!
但是,人世间的道路就是那样不平坦。1966年,极“左”思潮上升到了顶点,真正是“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在我们这些孩子眼里,美好的太平盛世,眨眼之间变得面目全非。
面对这一哄而起的、自下而上的混乱状态,几乎当时所有的中央领导人也都惶惑了。我只记得中南海里的家家户户的长辈们,不是今天去这里讲话,就是明天到那里去参加“辩论会”,再不,就是到什么学院去看大字报。
为了应付日益混乱的局面,在中央一线主持工作的刘少奇和父亲,先后派出近万人,组成工作组,但是,他们受到了毛主席的批评。周总理、陈毅、陶铸、李先念等中央领导人再三地说服、劝阻、制止当时的各种疯狂过火行为。陈伯伯的讲话更是直率,他说:“北京目前打的风气很浓,不能提倡!”“工作组是我派的,工作组的错误由我来承担。”“我的后台是谁?当然是毛主席了。各人有各人的帐,我有我的帐,不要用大帽子压人,压也是压不住的!”当时还传说,当外语学院的造反派斗争陈伯伯时,陈伯伯毫不退让,他拿出毛主席语录,大声地说:“最高指示:陈毅是个好同志!”当然,这只是个传说,但这个传说反映了陈伯伯坚持真理,不向谬误低头的光明磊落的高贵品格。
1967年初,父亲被正式地宣布为“党内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倒台了。我们的家被抄了,父母在被造反派揪斗之后,又被软禁了。举国上下,都在高喊:“打倒刘少奇!打倒邓小平!”那时的政治空气,真是紧张而又疯狂。
1967年10月,刘少奇和我们两家的孩子被赶出了中南海的家。在这之前,有一天,我和我的姐姐两人从家门往外走,当我们走到胡同口的时候,便看见陈伯伯带着警卫员,刚刚看完大字报,正在往回走。那时,为了“教育”这些还未理解“文革”伟大意义的高级领导人,要求他们都要去看大字报“学习”。我们看见陈伯伯人瘦多了,原先那脸庞上的红润没有了,往日那慈祥而又动人的笑容也消失了,但他的腰板,还是挺得那样的笔直。我们已经很久没有见过陈伯伯了,也从未见过他这样一副严肃和沉默的样子。我们正要绕道走开时,陈伯伯一眼看见了我们,他的脸色一变,眉头一扬,老远的几步就跨过来,他叫着我们的名字问:“都好吗?”当时,我的心头一酸,忍不住一股热泪就要夺眶而出。我们强忍住泪水说道:“都好。”陈伯伯连声说道:“好,好。”说完,他就走了,缓缓地向着巷子的深处走去……
我们怎么也没想到,这竟然是我们最后一次见到陈伯伯。
秋凉的时候,我们被赶出了家门,不久以后,就“上山下乡”,各奔东西。直到3年后,我们又才被允许和在江西软禁的父母相见。
又是1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我们在江西从广播中听见,陈伯伯于1972年1月6日逝世了。闻此消息,我们全家人都十分悲恸。后来才知道,陈伯伯和林彪、“四人帮”进行了针锋相对的不妥协的斗争,但终因忧国忧民、心境不爽而身患癌症,不幸辞世。
后来又听说,陈伯伯的追悼会,原定由周总理和政治局成员参加,不想就在追悼会之前,毛主席突然决定参加,而且连衣服都未换,睡衣外面套上一件大衣,就匆匆赶往八宝山。张茜阿姨看见毛主席亲自前来,抓住主席的手失声痛哭。主席说:“陈毅同志是个好人,是一个好同志。陈毅同志是立了功劳的。他为中国革命、世界革命做出了贡献。”
这个时候,一心想篡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家林彪已于头年“九·一三”自绝于党和人民。如果林彪不自取灭亡,如果他还和“四人帮”一道继续祸国殃民,那么,陈伯伯是会死不瞑目的。
1973年初,父母亲带着我们全家回到了北京。一到北京就听说,张茜阿姨也因心情悲痛而身患癌症。一天,爸爸妈妈带着我,去三○一医院看望了张茜阿姨。那时,正好珊珊刚刚从国外学习回来,也在医院。父母亲和张茜阿姨相见,真是有说不出来的万千思绪压在心头。张茜阿姨身穿一套过于宽大的医院病服,人已相当消瘦,颧骨显得更高,眼睛显得更大。她给我的父母讲述了“文革”以来他们的遭遇,讲述了他们在林彪“一号通令”以后被下放到石家庄的生活,讲述了陈伯伯追悼会的情形。她说:“好在陈毅同志看到了林彪的灭亡!”她的双眼中饱含着热泪,但她的泪光中,闪烁的是坚毅和一股傲然之气。
陈伯伯和张茜阿姨,是一对恩爱夫妻。陈伯伯对夫人既亲热又尊重,而张茜阿姨对陈伯伯更是体贴入微而略带严厉。他们也是一对患难夫妻,历尽千难万险而始终不渝。张茜阿姨在陈伯伯去世后不久,也离开了人世。但是我想,在冥冥之中,他们一定会常相厮守,永不分离。
张茜阿姨曾送给我妈妈一张照片,那是她和陈伯伯在石家庄谪居时照的。照片中的陈伯伯已然患病,身形消瘦,张茜阿姨则是鬓添白发。他们两人身着军服,并肩而坐。他们两人都微笑着,深沉地微笑着。
这笑,是永恒的微笑。


第5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敬爱的徐帅,我们永远怀念你
  梁文英
功勋卓著、全国人民敬爱的徐向前元帅于去年9月21日与世长辞了。
徐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我最早知道徐帅是30年代初在山西国民师范学校读书的时候。当时徐帅正指挥红四方面军,转战四川,节节取得胜利。当知道徐向前就是山西人,而且是国民师范最早一期的学生时,我们都感到高兴,而且感到十分光荣。国民师范是阎锡山为他自己培养反动人才创办的学校。他没有想到他创办的学校,竟为共产党培养出这样的人才;他更没有想到最后推翻他的王朝,为他挖掘坟墓的人,竟是他自己创办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
我直接在徐帅领导下工作战斗,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当时徐帅是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兼华北第一兵团司令员,我是他下属一个旅的政治委员,在徐帅指挥下,参加了攻克临汾、决战晋中、解放太原三大战役。在战役、战斗进行过程中,受到了终身难忘的极为深刻的教育。
我们部队原是太岳军区一分区在日本投降后,由各县游击大队组建起来的地方部队。部队组建起来以后,主要是打游击战,没有打过阵地战、攻坚战和大的运动战。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指战员都希望能很快升级为野战部队,打更大的仗。1948年春节过后,接到军区通知,要我们带分区两个团下山参加徐向前司令员指挥的攻克临汾的战斗。通知传达到部队后,部队士气很高,我们则是一喜一忧,喜的是我们可以直接在徐司令员指挥下参加战斗,部队有了打大仗锻炼提高的机会;忧的是部队没有打大仗的经验,怕完不成任务,影响战斗的胜利。
临汾战役是一场十分艰巨的攻坚战,战役开始准备,徐司令员就分析了攻打临汾的有利和不利条件。他说,不利条件是临汾城池坚固,是个“硬核桃”,你决心不大,牙齿不硬,就甭想咬碎它。有利条件是部队士气旺盛,求战心切;但部队新,多是才由地方武装升级起来的部队,装备差,战斗骨干少,攻坚经验缺乏,要对付如此顽强的敌人,摧毁如此坚固的城堡,其困难程度,的确异乎寻常。因此他就确定了一条方针,要在战场上开展攻坚训练和新式整军运动。徐司令员说,实践出真知,战场本身是最好的课堂,要实行战地练兵,从攻坚中学习攻坚。徐司令员强调要在战场上,在实战中练兵,除了针对当时都是新部队的情况以外,他考虑的不光是攻破临汾城,而是要在实践中把晋冀鲁豫的部队培养为专门的攻坚部队,形成无坚不摧的铁拳头。他在制定攻坚临汾的作战部署时,同时也就考虑了下一个战役的发展方向,考虑到以后还要消灭阎锡山的主力,攻克设防更为坚固的太原城池。临汾战役后的晋中战役、太原战役早就在他脑子里有了个设想。在临汾战役的突战中把部队培养成为攻坚兵团,正是为了在临汾战役取得胜利后,接连不断地进行以后的各次战役,取得更大更辉煌的胜利。事实也完全证明,如果没有临汾攻坚战的胜利,部队在实战中得不到锻炼,打不出威风,徐司令员指挥晋中战役就不能得心应手,大量消灭敌人,打太原也就难以取得胜利。
为了从实战中培养提高部队,徐司令员采取的重要措施,就是及时总结战斗中的经验和教训,用这些经验来提高干部,教育部队。在攻击临汾东关时,每次战斗他都要在高地上进行观察,看部队能不能打进去。战斗结束后,他都要把参加战斗部队的突击队班、排长和战斗小组长找到他的住地,听他们详细汇报,和他们一道总结经验教训。过些时候,就把团以上干部集合起来开会,由他作总结报告,对战斗的成功和失利作详细的分析。任务完成好的,他就当场表扬;任务完成不好的,他就进行严厉的批评。在临汾攻坚72天当中,像这样的会,就开过多次。看到徐司令员这样重视从基层战斗单位进行调查研究,亲自和干部战士一道总结经验,我们都十分感动。为了把新部队培养成为能打攻坚战,有很强的战斗力的部队,徐司令员真是费尽了苦心。在徐司令员这样苦心教育下,我们的部队很快也就有了进步,主力攻击临汾东关时,我们部队也在城的东北角,经过激烈的战斗,攻克了4号碉和3号碉。在多次击退敌人的反扑中,大量杀伤了敌人。以后在夺取城壕外沿据点战斗中,与敌人反复争夺老鸦嘴一带阵地,为部队开辟登城道路,进行坑道作业也作出了贡献。
临汾战役结束后,徐司令员很快就发起晋中战役。他认为我军兵出晋中,与数量和装备均优于我们的敌军作战,必须出奇制胜,在野战中消灭敌人的战斗部队。因此就以保卫夏收的名义,先令吕梁、太岳部队出动,迷惑吸引敌人,把主力8纵、13纵部队隐蔽在太谷、祁县、介休、平遥南侧山区。因晋中的灵石、介休、平遥都属我们分区管辖。我们即奉命先带3个团向灵石、介休地区出发。解放灵石县城后,部队即直插介休平原,按照徐司令员的部署派部队破坏了邬城店附近的铁路。第二天,阎锡山亲训师就以四路纵队从介休出发,向平遥前进。到达邬城店附近时,被我部队拦截,毙伤敌人一部。敌人进至张兰镇地区,即被埋伏在南山区的8纵、13纵和我太岳部队包围,激战3小时,敌人全部被歼。
首战告捷后为了不让已出动的、准备与我决战的阎锡山主力赵承绶集团有北逃的机会,徐司令员就命令我们以一昼夜急行军,插入太谷、榆次间,配合晋中部队开展大规模的铁路破袭战,逼敌进入我预设的战场。我们按时插入太谷、榆次间,在太谷以北的董村附近,破坏了铁路,炸毁了桥梁,把3个团部署在董村一带堵击敌人。敌人很快就集中9个团和大量火炮向董村阵地发起猛攻。部队进行了英勇反击,但因不了解上级意图,就不断打电话问我们,为什么要死守这块孤立的阵地。我们也不了解徐司令员的指挥意图,就打电话向军区刘忠司令员请示,这时才知道,徐司令员已经给我们下了死命令,不管多么疲劳,伤亡多大,也要“钉”在那里,坚守到底,绝不能让敌人跑掉。刘忠司令员还把徐司令员整个消灭敌人的意图和军队的行动部署都告诉给我。
我把徐司令员的意图传达给部队后,部队干部战士很快就纷纷表示决心,坚决执行徐司令员的命令。从7月3日起,敌人先后以9纵队、71师全部、46师一个团及10纵队9个团的兵力,配合装甲车3辆,山炮30余门,轻、重迫击炮40余门,在9架飞机掩护下,轮番向董村猛攻。赵承绶及33军军长亲自坐镇指挥,打了3天3夜。部队以一当十,以百当千,人在阵地在,同敌人反复拚搏,白刃格斗,终于打退优势敌人的多次进攻,毙伤敌千人以上。有个连打得只剩9个人,阵地仍屹立不动,获得徐司令员和兵团“稳如泰山”的嘉奖。
坚守阵地4天以后,接到徐司令员的命令,说已完成了坚守任务,让我们从阵地上下来,这时祁县已被我军攻克,主力部队从打开的铁路缺口处,插过铁路沿汾河向北与晋中军区部队完全把赵承绶的主力包围起来。看到包围了那么多的敌人,有人还担心怕吃不了,但是徐司令员早已下定决心,不让敌人跑掉一个。晋中千里平原,村落密布,每村都筑有坚固的村堡,敌人依靠村堡和坚固的民房顽强防守,部队充分发挥临汾攻坚战斗的精神,逐村逐屋争夺。徐司令员带病指挥,当敌人援兵距他的指挥所驻地仅1公里地,在千钧一发之际,他的指挥所仍纹丝不动,“钉”在那里,最后终于以少于敌人部队的兵力,全部歼灭了敌人。
晋中战役结束后,部队进行整训。太岳部队正式宣布升级为华北第一兵团第15纵队。我们部队升级为15纵队43旅。徐司令员参加了部队的升级大会,热情地为部队讲了话,他说:升级是一件喜事。升级是代表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向前发展,游击队一定变成正规部队。地方部队、游击队变成正规军,是有困难的。不但要克服落后的思想,就是在各种组织、制度、作风、战斗顽强性方面,都要有不断的提高才行。你们在临汾战役中打得很好,晋中战役也打得很好,两次战役都打得很好,在战斗上、作风上,已发展成为一个正规部队了。今天升级,从干部到战士,都应该把正规军的一套组织、制度,一直到作风建立起来。敌人现在本钱少了,但是还要死守太原。我们还要打太原,非打下太原不行,胡子白了也要把它打下来。
太原战役第一阶段,徐司令员决定首先攻占东山,从东北、东南及正东方向逼进太原,相机攻城。东山有阎锡山所谓足抵精兵10万的山头、淖马、小窑头、牛驼寨四大要塞,攻占东山,首先就要攻克四大要塞。徐司令员命令15纵队担负攻击淖马要塞的任务,纵队决定由我旅担负攻击淖马的主攻任务。部队经过一夜战斗,占领了阵地,敌人紧接着即集中兵力,进行疯狂反扑,两天内反扑19次之多,均被杀退,部队乘胜反击,又攻占6个阵地。在摸清敌情,经过周密准备,又全歼敌炮碉阵地守敌,占领了敌炮碉阵地。很快敌人又纠合三四个团的兵力反扑,发起10多次攻击,并一度攻入阵地。部队沉着应战,依托各支撑点,用纵横交叉火力夹击敌人,弹药用尽即用刺刀、铁锅、石头与敌人格斗,终于打退了敌人,毙伤敌人1000余人,战后受到兵团首长的通令表扬。徐司令员称赞这个部队在淖马和炮碉争夺战中,打得最为出色。
打罢太原战役,兵团奉命要渡过黄河,向西北进军,参加解放大西北战役。徐司令员生病,已不能再跟我们前进了。
回想我们部队从临汾战役开始到现在,所以能有这样大的变化,都是徐司令员在战斗中苦心栽培的结果,我们实在不愿意让徐司令员离开我们。
在徐司令员指挥下,我们深深感到,战争形势愈严峻,他的精神愈振奋,决心愈大。在胜负系于一念之差的关键时刻,他最能冷静分析,沉着应付,排除干扰,争取最后胜利。所以在他指挥下,新部队不会打仗,也能很快学会打仗,不会打大仗,也能很快学会打大仗。
40多年过去了。在40多年漫长的日月里,不论我做什么工作,都没有忘记徐帅爱护士兵,关心教育干部,认真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思想和作风;没有忘记他不怕困难,顽强战胜困难,敢于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胆识和大无畏的精神;没有忘记他高瞻远瞩,善于判断情况,当机立断的机智和决心;没有忘记他对我亲切的教育。徐帅对我们的言传身教,一直鼓励和指导我努力学习,做好工作。我要牢记他对我的教诲,继续努力,不断前进,终身为革命事业奋斗到底。
敬爱的徐帅,我们永远怀念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