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9月1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理想的旗帜
  顾子欣
谒遵义会址
登上这小楼,像走进时间隧道;
伫立斗室,听两种命运激烈交锋。
望窗外,岂止三万将士守雨待晓,
未来的一切都睁大着焦虑的瞳仁。
这马灯在闪烁,这炭盆燃着微温;
这航船樯倾楫摧,在风雨中飘摇。
想一想吧,若非从此将船头拨正,
我们至今或仍颠踬在险滩惊涛。
撤去洋交椅,摆脱无知和霸道,
革命选择了自己的舵手和征程。
眼前虽山回水复,阴风嘶嗥,
血染的号角终撩亮东方的黎明。
走出这小楼,看世间正波谲云诡,
任什么也扑不灭照耀心头的光辉。
过乌江
车过乌江桥,下车在江边盘桓,
看层山耸立,江水滚滚东向。
那白涧青崖中可觅当年硝烟?
何处寻竹节浮桥在浪里波荡?
长夜里奋戈苦斗,碎躯喋血,
革命走到了生死攸关的渡口。
希望的火种会不会在江岸熄灭?
全军命脉呵都系于一叶木舟。
理想的旗帜冲破弹雨,攀上陡壁;
今天插在这桥头,飘在云天上。
谁能说民族的史诗、英雄的传奇,
在历史档案里日渐变老、发黄!
前面的道路并非如长街样平坦,
壮丽的事业仍难免要强渡天险。


第8版(副刊)
专栏:

  幽兰之歌
  侯大康
她是从姑苏城走来的,是从太湖边走来的。可她说,她是从士兵中走来的。程桂兰!
二十年前她参军当了卫生员,业余当宣传队员,不想护理、演唱样样都像回事。后来她脱下白褂子到前线歌舞团弹琵琶唱评弹,又是琵琶也弹得好评弹也唱得好。加上苏州姑娘俏丽灵秀,到哪里演出,哪里就有了一片绿色的惊讶。
这姑娘不招摇、不卖弄,在台下悄悄来悄悄去,但出现在台上时总是那样光彩照人。温文尔雅的她和奖好像特别有缘份。尤其是一九八○年她用苏州方言演唱《太湖美》在全国民族唱法汇演中一鸣惊人,捧走最高奖之后,更是连续几年获奖不断。有人就在叨唠:看着吧,多一个明星就少一个下部队的演员。然而,程桂兰还是程桂兰,依旧文文静静,依旧谦谦和和,依旧出公差,依旧提着大水壶排队冲开水。下部队,更不用说。程桂兰从来认为自己是个为兵服务的兵,对兵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她不会忘记,在北京郊区为戒严部队演出,漫天黄沙,部队在扑头盖脸的风沙中像山岩一样岿然不动听她演唱;还有,沿西湖,瓢泼大雨,官兵们在雨中和她一齐高唱……这是怎样的意境和情愫!为这些士兵服务,她觉得自己也高尚起来了,和他们在一起,内心格外充实,灵魂也得到了净化。因此,去部队演出她次次不落,就是生病也坚持去。有时下海岛为一两个士兵演出,到锅台前为没看上演出的炊事员补节目,她也总是抢在前面。
于是,她又和功有了缘份——先后三次荣立三等功。进歌舞团才四年,她在一片羡慕和折服中,成为了共产党员。尽管是个军队艺术家,程桂兰仍常常被电话、聘书、待签合同包围着,然而程桂兰对本职之外的演出有自己的不少规矩。有人说她傻冒,她听后淡淡一笑。她称自己是“真正的穷歌唱家”,自嘲道:“穷歌唱家”和“穷当兵的”原本就十分统一。
程桂兰对钱不经意,对艺术却那般执著刻意、孜孜以求。她生长在一个京剧世家,传统文化艺术的熏陶使她对民族戏剧曲艺如痴如醉。民族艺术的融会又铸就了她的艺术灵魂,形成她那清丽而透亮、婉约而温情的演唱风格。多年来,她沉浸在传统文化里,迷醉于民间艺术中,力求心静,甘愿澹泊。这些年,她几次出访东欧和朝鲜。在金达莱的故乡、布达佩斯和莱茵河畔,异国人民对她演唱的热烈反响,使她在一个更广泛的空间上看到了民族文化的灿烂前景。她毫不怀疑,中国土地上能生长出博大精深、悠远厚实的民族文化,就一定能有它发展下去的一席之地。
建党七十周年前夕,作为向党献礼系列演出活动的一部分,南京军区文化部和前线歌舞团、江苏电视台、中国音协江苏分会在南京联合举办程桂兰独唱音乐会。当大幕缓缓拉开,舞美效果营构出清新高雅的民族文化氛围,身穿民族服装的程桂兰犹如一枝太湖幽兰,在追光灯下楚楚动人。观众报以长时间的掌声,她又一次获得了成功!
程桂兰还是程桂兰。激动的泪水刚刚擦干,她又是那样文文静静、谦谦和和。人们已不再怀疑了,作为一个成熟的党员、战士、艺术家,她过去是怎样走来的,今后肯定还将怎样走下去,而且永远。


第8版(副刊)
专栏:

  昆嵛山,创造的生态诗
  徐人仲
山东省文登、牟平、荣成一带,绵延着100余公里长的昆嵛山脉。国营昆嵛山林场就坐落在这里。
8月的一个酷暑天,我随林场场长、全国优秀林业企业家张新敏进山采访。一进山口,苍苍茫茫的森林就扑面而来。远看山峦叠翠,923米的主峰奈薄顶云雾缭绕;近观“林相”优美生动,在阳光下姿色纷呈,好一幅浓墨重彩画卷。林间清泉潺潺,常流不绝,芳草菲菲,鸟语花香,成群野兔,梭然而动。在林下小憩,顿觉空穴来风,徐徐拂面,沁人肺腑。
在一处叫九间房的山坡,张新敏指着一片漂亮的松林对我说:“这是从东北引种的红松,在千里以南的昆嵛长得很好。”啊,这不就是我国寒带珍贵树种“松中之王”吗?我抚摸着松针,浓绿油亮,闪烁出旺盛的生命力。
在昆嵛,松树品种近20个。看那一片火炬松林,像擎着无数绿色的“火炬”。我国四大观赏树之一的金钱松,故居长江流域,现今在昆嵛也生根开花了。漂亮的塔形树冠下,树皮块块天然开裂,犹如饰满古老奇特的钱币,针叶像丰茸可爱的羽毛,秋日金黄一片。
杉木中的“祖始爷”要数我国特产、被尊为世界“活化石”的水杉了。在世界林学界,原来一直认为水杉已在地球灭绝,是我国著名林学家、前南京林学院院长郑万钧教授在湖北利川、四川万县首次发现了它,并定名为水杉,从而轰动于世。
在绿丛中,还有一种奇特的高大树木十分诱人。它也是从南方引进的我国特产——马褂木,因树叶像清代服装马褂而得名。开的花黄色厚瓣,一串串的,倒挂下来和奇叶相间,分外风趣。这种优良的用材兼观赏树,学名叫鹅掌楸,目前世界上仅中美两国各有一种,南京林业大学老校长叶佩忠教授生前将这两者杂交,培育出的第二代马褂木,也在昆嵛栽种了。
从东北移植的赤杨在昆嵛也茁壮生长。它虽叫杨,却并非杨,属桦木的一种,在山上颇有君子风度。辛荑树,又叫红玉兰,像小姐似的亭亭玉立,含苞欲放。珍贵的药材树种杜仲,已经成材。张场长说:“有人想高价收买,但就是给几万元一株也不卖。”
然而,这生态优美的昆嵛交响诗,并不是大自然的慷慨赐予,而是昆嵛人顺应自然规律,播种科技、辛勤耕耘、开拓创造之果。
难能可贵的是,全场新营造的5万余亩森林,不用化学药剂,已连续13年没有发生病虫灾害。现今的昆嵛,可称为一个有名的“森林博物馆”。在这里,寒带、温带、亚热带树种交织,中外优势树木并存。森林动物也多起来了。鸟类增加到11科48种,天鹅与鸿雁齐飞,黄鹂跟云雀合唱,达到了“有虫不成灾”的地步。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随物赋形 标能擅美
  许结
赋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文体。在纵向意义上,赋的渊源能上溯远古之谐隐,其流变可下达今日之散文诗;在横向意义上,赋以兼表才学而显其文化学价值,又以描绘性特质注重文学的形式美和文采美。对这种特殊文体,时贤在深化“一代文学”汉赋之研究的同时,已开始将视角投向汉魏六朝以后大量未经开垦的领地,然其困难又突出于缺乏对原始资料的钩稽、整理、提摄和评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香港大学教授、著名学者何沛雄、罗忼烈与内地学者毕万忱三位先生编撰而成的上自先秦、下迄晚清四卷本《中国历代赋选》,并以首卷“先秦两汉”部分率先问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12月版,以下简称《赋选》),诚为学界做出一大贡献。
将赋的编选当作一个系统的文化工程,并通过工程模式的建构表现赋史的演进轨迹,是《赋选》作者视野开阔,匠心独运之处。作者在《赋选》“前言”中指出:赋的“表现领域,大则宇宙自然,社会人生,朝章国典;小则草木禽兽,山水器皿,人物事件。”本此至大至微的审美原则,作者搜罗披览古代大量的赋总集选集和别集,择善而从,独辟蹊径,既以赋艺流变规律与作品审美特质立人,又以赋体表现才学与造词尚美的统一观收文,从而使一部《赋选》成为一部形象的赋学发展史。通过对赋创作之潜心研究,作者认为赋史演进经历了“形成”、“成熟”、“繁荣”、“发展”、“衰微”五个时期,而每个时期既有文体特质的渊承关系,又具各自的时代征像。在编写体例上,《赋选》由“原文”“注释”“作者介绍”“主旨与批评”四部分构成,如果说前两部分显示的是作者对版本学、音韵学、文字学的功力,属于微观研究范畴,那么,后两部分则属于宏观研究,表现出作者对赋史规律的熟谙和赋体美学的体悟。
凝合古人的创作实践与自己的理论思想为一体,以避免重考据诠释轻理论批评或重理论批评轻考据诠释的偏颇,是《赋选》又一特色。《赋选》作者尽可能地运用古文字学、古生物学、音韵学、训诂学、考据学、社会学乃至自然科学的知识,为建立完整的赋学诠释系统作出有益尝试。
赋文学“化工妙处,全在随物赋形”(李重华《贞一斋诗说》),赋家在文学史上的作用又多能“标能擅美,独映当时”(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而合此二者,正是这部《赋选》作者慧心所钟,同时,《赋选》对“随物赋形”之赋文学研究的拓展与深化,亦自有“标能擅美”的时代审美价值。


第8版(副刊)
专栏:

  翰墨秋香(中国画)
  龚杰


第8版(副刊)
专栏:

  著名画家袁熙坤最近到安徽淮南灾区访问写生,有多幅新作问世。图为速写《兴修水利》。


返回顶部